3月 27, 2021

062白話字運動怎麼來?


白話字並非是台灣的發明。這是外國宣教士在馬來西亞麻六甲的時,發現當地許多人說福建閩南語,他們為了傳教,就開始學習當地語言,用羅馬字寫下,後來成為羅馬拼音的白話字。從那個時候開始,白話字受到許很多次修改,但是這套用羅馬字母書寫的白話字流傳到南洋的其他地方,也傳到了中國的廈門和台灣。

英國長老教會的傳教師到台灣的時候,就認為要傳教,就需要讓大家學會讀聖經。倘若有一天傳教師不在,大家能讀聖經,基督教還是能繼續傳下去。英國派來台灣的第一位傳教師,馬雅各醫生,知道荷蘭人教西拉雅族的新港文以後,就決定推廣羅馬拼音的白話文,因為他認為當時台灣大部分的人看不懂漢文,教白話字比教漢字快。他和他的太太開始在英國領事館附近教白話字。過沒幾年,其他傳教師來到台灣發現連小孩都已經可以閱讀白話字聖經,所以英國長老教會就正式要求來台灣的宣教師都要學白話字,也要教白話字。 

後來真正推動白話字的人是巴克禮牧師。巴克禮比馬雅各更晚來到台灣,和馬雅各一樣,他也先去廈門學語言,然後才到台灣來。他將馬雅各教白話字的工作接下來,另外他也認為要傳教,教會就要在地化。他們的目的都是傳教,為什麼要推廣白話字?主要是白話字比漢字更快學習,所以對沒機會讀書的人,尤其女性,勞工和窮人,學習白話字就可以自行閱讀聖經。巴克禮堅持教台灣人羅馬拼音的白話字,因為他認為若使用漢字,無法讓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能讀聖經。巴克禮做了三件對台灣白話字的發展影響很大的工作:首先,他用白話字出版台灣第一份報紙,也出版其他的書籍;第二,他辦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在教學學校裡的學生一定學白話字。最後,他還將聖經翻成台灣話,用白話字寫下。

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白話字出版報紙和書。馬雅各當時也已經看到出版的需求,所以他回去英國後,還送一台印刷機給台灣的教會。這是當時台灣的第一台印刷機,所以沒人知道怎麼用。巴克禮回英國時還特別去學撿字,排版和印刷。回到台灣就在新樓書房,當時叫做「聚珍堂」開始印刷。1885年他出版台灣的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一個月出版一份。為了鼓勵信徒寫白話字,他還用這份報紙舉辦徵文比賽。用白話字寫的教會報紙在日本時代時的發行量有2000分,這算多嗎?若和當時台灣文化協會的會報相比,是多很多。《台灣府城教會報》後來稱《台灣教會公報》,一直到今天,除了二次因為政治原因停刊 (第一次次是中日戰爭的時候1942年到 1945年,第二次是1969年)其他時間都有出版。所以今天的教會公報已經有136歲了,它不只是台灣的第一份報紙,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報紙。只不過1969年國民黨政府開始禁止台語白話字的出版,所以後來的教會公報就改印漢字。除了教會報紙和聖經、聖詩,當時新樓書房也出版其他用白話字寫的書籍,有文學類,有教育的書,有醫學書,也有歷史的。

巴克禮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辦學校,從小學,中學,女子學校到神學院,大學都教白話字。他一開始將台南和高雄的兩間傳道訓練班合併,在台南成立「神學院」,除了神學,也教化學、天文、數學,後改名叫「福音書院」也教日文及英文;最後這間學校才改名「台南神學院」。他為了蓋神學院在英國募款,他當院長的時間內,為台灣培養240位傳道。他也辦中學,長榮中學和長榮女中都是他和其他傳道士開辦的。在日本時代一開始被要求教日語的時候,教會的學校還是繼續用白話字,一直到皇民化運動開始,學校才開始請日語老師,甚至那個時候的教會公報也有兩期是全日語出版。根據教會統計,在日治時期的南部教會已經有1萬2380個信徒能閱讀白話字聖經。

另一項工作是翻譯聖經,巴克禮來台灣的時候已經有白話字聖經,但是這本聖經是100年前從漢字翻成廈門話,用羅馬字寫的。因為是很古早的聖經,所以原來的漢文翻譯已經有翻譯的問題,又從漢文翻成白話字就更多人都看不懂原來的意思。所以他很早就開始翻譯聖經,先翻譯新約聖經在1916年出版,後來才又翻譯舊約。巴克禮白話字的新舊約聖經在1933年出版。這本台語聖經裏頭的語言不少是廈門話,現在讀起來怪怪的,但是因為過了很久才又有新版的台語聖經,所以巴克禮這本聖經在台灣使用的時間很長。

另外要特別說的是,戰爭以後,除了新樓書房,還有另一間比較少人知道的出版社,也出版白話字的書,就是在嘉義的「台灣宣道社」。雖然也和教會有關係,但是這間出版社不屬於長老教會,是1954年在嘉義的民生路開辦。他的創辦人楊石林也是傳道者,他和北營教會的盧萬德醫生,洪真珠長老一起開這間印刷廠和出版社。除了印白話字書籍,這間出版社也接其他的印刷工作,尤其是替嘉義台南的教會印週報和宣傳單,也替教會賣書、賣聖經。因為也接其他的印刷和出版工作,所以他的通路更廣。只不過196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禁止教會使用白話字以後,台灣宣道社就改印漢字的書,後來改名「北營文字中心」,最後就收起來了。

了教會以外,在日誌時期,還有其他人推廣白話字,主要是因為蔡培火的關係。雖然蔡培火本來不是長老會的信徒,但是因為在台南念書的兄長教他白話字以後,他認為很好用。理由和外國傳教士一樣,就是漢字和日語都太難學了,若教只有26個字母的羅馬字,大家學得比較快,台灣整體文化提升也較快。所以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時,他就要求將推廣白話字變成協會的一項工作,也開辦白話字研究會。同樣參加文化協會的林獻堂和他的大兒子林攀龍,他們也開始請台灣南學院畢業的傳道師來家裡教白話字。後來霧峰一新會成立的時候,他們也推廣白話字,認為這可以讓女性和小孩更快速學會讀書寫字。一新會的會員有三成是查某人,而且他舉辦的活動也都邀請查某人演講,在那個時候很難得。為什麼霧峰林家對白話字這麼有興趣?這和林攀龍信基督教,去日本留學後又去歐洲讀書有關係。林獻堂的妻子楊水心,留下一本日記,裡頭就有許多白話字書寫。那時林家的工友,一個小史,也用白話字寫信,可見當時不是基督徒也已經學會白話字,在生活中使用。

但是為什麼日本時代的白話字運動並沒有真正成功?當然政府干涉是最主要的,日本政府要求大家都需學日語,用日語。但是另外一個更大的原因是,當時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學習的是日語,是漢字,他們認為白話字不僅是外國字,而且是基督徒才學的,另外也認為無法念書的人,才需要學較簡單的白話字,因為看不起白話字,所以真正支持白話字運動的人並不多。

參考資料

陳慕真,2016《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