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12, 2021

066 機車有兩種 文車和武車


從外國來的人看到台灣路上有這麼多摩托車都會覺得很特別,尤其上下班的時候,會看得到整片的摩托車騎過去。許多人的生活都需要摩托車,摩托車在台灣是怎麼變化?誰騎摩托車?誰騎哪一款車?我們今天來說台灣的摩托車歷史。

台灣算是摩托車密度很高的地方,2300萬人口有超過1400萬台摩托車,也就是每10人就有6輛機車。臺灣使用機車頻率很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公共交通工具不足,交通不方便。機車不僅比汽車便宜,而且方便,因為台灣的路狹小,停車的地方也少,所以機車變成大家比較喜歡的交通工具,無論到哪都可看得到,路旁、騎樓、商店門口都停很多摩托車。

摩托車為什麼叫o͘-tó͘-bái?其實這是日語發音的英文auto bike,意思是自動或自轉的兩輪車。聽說世界第一台裝引擎的摩托車是在1885年,兩個德國的工程師 Daimler和Benz製造出來的,這兩人也是賓士汽車公司的創辦人。

在 1941 年年臺灣已經開始有規模的進口機車了,不過因為很貴,買得起的人,不是醫生、建築師、就是做生意,貿易的。但是因為機車需求,利潤又高,政府特別鼓勵機車工業。一開始是先從歐洲、美國、日本進口零件,在國內組裝,這種工廠在1950年代已經有20多間。

台灣現在市場上的兩大機車廠,光陽和三陽都是那個時候起家的。光陽的老闆黃繼俊和三陽的創辦人柯光述事舊識,都是師範學校畢業,他們都先做貿易,一個在台北,一個在高雄做進口生意。在政府鼓勵之下,在北部的黃繼俊先成立三陽電機廠,原來事進口零件組裝,後來變成生產機車。三陽和日本本田會社一起做出台灣第一輛國產機車。不多久他就介紹在南部的柯光述,也就是光陽機車的創辦人和日本本田會社合作。為什麼要將技術廠商介紹給競爭者?一方面因為那個年代日本公司習慣和海外兩間公司合作,讓他們互相競爭,另外一方面三陽和光陽分工合作,三陽生產50c.c.和125 c.c.在北部銷售,光陽則是生產90c.c.的機車,主攻南部市場。當時是想到貨運的成本,所以各有自己的管區,這種做生意的方法也讓這兩家車廠,光陽和三陽在市面上有優勢,從一開始兩間公司加起來佔有差不多市場一半,一路成長到現在這兩間是大約占台灣機車銷售的七成。

從1970年代開始,因為國內銷量一直增加,政府也規定國產機車要提高到九成,所以到1980 年代台灣的摩托車的數量已經是全世界有名。後來這些國產摩托車也開始銷售到國外。從1990年代開始,台灣生產的摩托車有一半是賣到國外。因為台灣小型摩托車150cc 以下的設計和品質已經不輸日本,所以在國外也賣得很好。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國內摩托車的銷量也有提升。

摩托車增加和台灣經濟變化有關,但是騎什麼樣的摩托車和身分地位有關,而且這關係孩隨著時代改變。

最早台灣一開始有摩托車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在1930年代一台進口的摩托車要950元,那個時候一般人的薪水是一個月二、三十元,所以若不是大地主,做生意的,當醫生的人是買不起的。那個時候騎摩托車不是因為交通需求,而是代表自己的身分和一般人不同。當然都是男生在騎,雖然在1950年代已經開發出不用打離合器khu-lá-chì,也不用跨坐的摩托車,較適合女性騎,但是女性出外較少,又因為是很貴重的東西,所以能騎摩托車的女人很少見。

1960年代大家經濟變好,台灣也有國產摩托車,騎摩托車就不只是有錢人的權利了。從那個時候開始摩托車的數量增加很快,但是因為很多人都買得起,反而摩托車騎士的形象也不一樣。新聞開始報導騎摩托車搶劫的事件,很多犯罪的人都騎摩托車逃跑。這讓大家對騎摩托車的人的看法開始改變。

雖然摩托車變多,變便宜,但是女性要買一台摩托車還是不容易。大家若看那個時候高雄加工出口區的照片,就看到那些女工還是騎著腳踏車,因為他們的薪水相對低。買得起一台摩托車的女性,若不是教書的,就是做生意,跑單幫的。

如同在38集介紹,腳踏車有分文車和武車,摩托車也一樣。其實是文車還是武車,是看騎士的職業來區分。摩托車在那個越來越多人買得起的時代,開始被稱為武車,因為騎摩托車的人是勞工階級,他們的摩托車工作,載貨用的。同樣,那個時候Vespa 的速可達的銷量漸漸增加。由義大利來的Vespa,曾出現在最衝的電影羅馬假期裏頭,男女主角騎速可達在羅馬的街路鑽來鑽去。Vespa的速可達就是台灣那個時代的文車,一般是教書或是公家機關上班的人在騎。速可達和摩托車不一樣,騎的人兩隻腳不用跨過車身,而是放在前面,而且前面還有一片板子遮著,看起來比較斯文。廣告也說車禍時,Vespa比較安全,其他摩托車是兩隻腳夾住車身,車子倒下時,腳會被壓住,Vespa不會。所以那個年代,結婚的時候也會送一台Vespa當嫁妝。

但是Vespa在台灣流行的時間沒有很久,1980以後,年輕人時行飆車kà-tshia,日系車的速度較快,較新型,Vespa就變成歐巴桑、歐吉桑在騎的車子,漸漸被淘汰。一直到現在,Vespa雖然已經不在義大利生產,全世界卻開始有不少人特別收集Vespa當古董。

說到飆車,雖然現在也有,但是在剛解嚴以後是很的活動

當然飆車 無論是四輪還是兩輪的 在國外也有。但是是怎麼在1980年代的台灣會開始流行?一種說法是戒嚴那麼久,政府的控制,社會規矩都很嚴,所以年輕人對這種可以反抗又講究速度的活動很喜歡。台灣第一次少年人的飆車是在解嚴前不久,在北投。北投的大度路是在1984年拓寬。整條路又寬又直又沒綠紅燈,也沒有分快車道和慢車道。當時還沒有現在的大樓,騎摩托車從關渡kān-dāu那邊過來,一路可以騎很快,衝到另外一頭的大同公司。他們在1986年夏天開始在者李飆車,旁邊圍看的人有上千人,現場就像夜市,賣飲料,賣香腸、放煙火都有。還有人會在那裏賭博,壓看哪一台車會贏。他們比的不只是速度,也有壓線技巧,翹孤輪、擦火花,而且騎的人有坐、臥、蹲、翹腳,甚至頭低到把手以下、眼睛腳墊在騎。當然警察是抓不完,還有想過晚上將這條路封起來。大度路飆車差不多有兩年久,十多人過世。後來政府將這條路的慢車道隔起來,路變小,飆車的人才變少。但是那個時候開始在全台灣四處都開始有飆車的活動,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和飆車一起的是改裝車,改成引擎更吵,可以騎更快,看起來更潮的都有。警察要抓,政府想要管理,現在也友另外一群愛騎車的人是組成車隊,透過車隊的管理,表現出他們是「正派玩車」。

女性騎士從過去到現在都比男性少,台灣開始有較多女性騎機車是1980年代以後的事。一直到現在大約44.1%騎摩托車的人是女性。騎摩托車的人變多,和摩托車有關的商品也變多,像是安全帽和口罩。還沒有新冠狀病毒的時候,外國人看到台灣市面上有這麼多不同花色的口罩都覺得很有趣。因為對他們來說口罩是生病的時候才帶,若不是白色就是藍色,單一色。台灣的口罩很多款式,顏色花樣也很多樣。

台灣哪裡的摩托車最多?大家應該想得到公車、捷運較方便的台北,最少人騎,僅24%的人口騎摩托車。摩托車騎士比最多的是台南市,54%的人依賴機車,新竹、彰化、嘉義、高雄也都有50%。摩托車很多的地方,很少看到有人路上行走。去街角買個便當要騎摩托車,去菜市場也是人和摩托車一起擠在路上。

政府對機車的管制很早就開始了,1975年的時候就開始規定一些快速道路和重要的大路是摩托車不能騎。1978年李登輝當台北市長的時候,規定忠孝東西路、中山南北路和羅斯福路是汽車專用。這幾年開始有騎摩托車的人在爭取路權,尤其反對兩段式左彎。騎摩托車抗議很有效果,因為交通會受到影響。像待轉大富翁的抗議方式就是騎摩托車在待轉的地方轉來轉去,也有乖寶寶運動,就是一台排一台的摩托車排成整列,這兩種方式只要有一定的參加的人數,就會造成交通阻塞。

現在電動摩托車越來越多,在2019 年全世界的電動機車銷量超過 60 萬輛,其中有 15 萬輛是在台灣賣出,可見摩托車在台灣不會消失,因為摩托車的便利性,光門幾乎都不需走路這一項,就很難被其他交通工具代替。



駱冠宏,2010,摩托車的陽剛氣質與階級,1930-2007。《女學學誌》,26:87-133。
菜惠頻,2020,有夠機車! 三陽、光陽的兩輪傳奇。聯合報新聞網,2020-11-05.  https://udn.com/news/story/12681/49887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