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9, 2022

163 大細箍的米粉


我在台北第一次看到米粉湯,才知道有粗的,一節一節的米粉,吃起來很不一樣,我也才知道原來米粉有很多款,做法、煮法也都不同。用米磨粉然後做成一條一條像麵,應該是很古早就有的事,米粉是怎麼做?台灣不同地方做的米粉有什麼不一樣?選舉為什麼要炒米粉?我今天來說台灣米粉。

若是問說米粉怎麼來的?大部分都是說到一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吃麵粉的人遷來到南部 就用麵做成他們習慣吃的麵,後來就變成我們吃的米粉。這個種稻吃米的地方 現在中國的南方,台灣,或者東南亞都很時行。不同地區的米粉由於製法不同,會有不同的長短、粗細、質地和口味。不過我不知道為什麼米粉和冬粉都叫做粉,明明就不使粉,若是叫做線,絲或者麵都比較有道理。

在台灣若說到米粉,大家都會想到新竹米粉。而新竹最出名的米粉寮就是在大南勢。有一個原本在清國就做米粉的郭先生,他1858年來到這個地方,發現這裡很適合做米粉,就在南勢開始生產,這個地方後來有一百多戶人家都在做米粉。

新竹米粉會好吃出名,主要是因為新竹風。新竹就像一個畚箕,不論冬天的東北風或是夏天的西南風,吹到這個地方都會變強。早期,米粉要乾完全靠風吹和日曬,所以這個地方特別適合。尤其每年中秋節過後,一直到隔年清明節前,雨量較小,東北風較乾冷,比較沒有濕氣,此時做出來的米粉品質最好,不容易壞。所以人說新竹米粉是「三分日曬,七分風乾」,新竹的米粉需要新竹風。不過話說回來,新竹到處都有風,為何米粉業者多在新竹市北邊的南勢?

這主要是開始做米粉的郭先生先在間仔尾開米粉廠,後來在彎潭的另外一邊也有人做米粉。直到日本時代蓋海軍宿舍,一些工廠遷到對面的土窟子。越來越多做米粉的工廠聚集在南勢。客雅溪還有一個好處,除了用水方便 溪埔地剛好可以曬米粉 所以也叫做米粉埔。

日治前新竹所生產的米粉以大條的水粉為主,不是現在市面上細絲的炊粉。炊粉技術同樣是姓郭的郭樹於1920年左右引進,對新竹米粉影響很大。因為米粉分「水粉」和「炊粉」兩種。古早的米粉是比較大箍的水粉,又稱「粗米粉」,後來有現在這種比較細的炊粉,就是幼米粉。

早期的米粉很容易斷碎,只好用炒的, 炒米粉在以前算是「高級食品」,只有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炒米粉請客。因為粗的米粉比較難曬乾,所以後來有炊粉後,新竹在風大的時做水粉,比較沒風或是太陽小的時就做細的米粉。

為什麼粗的叫水粉,細的叫炊粉?這和做米粉的過程有關係。米粉是用在來米做的,要先浸泡後 磨成米漿,然後壓乾 揉成團。水粉是用模子壓成一條一條放到水中煠, 所以叫做水粉。炊粉也是用模子壓成像細麵,蒸熟。用水煮的比較粗,用蒸的可以做成比較細。無論哪一種最後都是要曬乾或風乾。

就算現在用機器,做米粉的過程還是需要大量的人工。我們買來一片片乾的米粉,無論是水粉還是炊粉都是要有人把它依照適當的份量摺好。若按照古法太陽晒,曬的時候還要搓揉,一條一條的米粉才不會黏在一起。但是現在科技比較進步,可以用機器烘乾,不必看天氣才知道可不可以做米粉。做米粉的工作很辛苦,在新竹的米粉寮流行一句俗語「好材不做豬寮梁,阿娘不嫁米粉寮。」不嫁米粉寮,因為做米粉很辛苦,為了讓米粉有較長的時間可以曬日頭,過去都是天還沒亮,凌晨三點多就要開始磨米漿、壓米粉、將米粉送入蒸箱蒸熟、披米粉等。準備天亮的時候,拿出去曝曬。

台灣除了新竹米粉出名,還有埔里米粉,芬園米粉,和宜蘭的溫泉米粉。做米粉工廠為什麼改來彰化芬園。米粉需要在來米,台灣一開始也是種在來米,可以做米粉的米。日本時代開發出蓬萊米,煮起來比較年比較好吃,因為吃的人多,價錢好所以農民就都改種蓬萊米,種在來米的地方越來越少。蓬萊米太黏,不適合作米粉,原本在新竹做米粉的人也要到中南部選米,因為中南部的在來米不僅多也種得比較好,所以在這裡做米粉的人也變多。現在彰化芬園的米粉越來越有名,過去他們都是做代工,做出來的米粉都是掛新竹米粉或者埔里米粉的名字在賣。現在台灣的米粉大部分在這裡生產,外銷到全世界。

米粉是否是純米做的?在2013年這個問題有很多討論。因為那一年消費者基金會抽查檢驗,發現市面上90%以上的米粉,米的成分都沒有超過50%,大部分都是加玉米澱粉。那時政府還要求若是米的比例太低不能叫做米粉, 50%以下都改作炊粉或者水粉。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些米粉包裝上面寫的是炊粉或者水粉。為什麼要加這麼多澱粉,其實若是純米做出來的米粉色澤不僅較灰,而且一下水就爛,不會煮的人都會煮得爛糊糊!所以米粉業者用十多年的時間研究,發現加玉米澱粉,成本較低,還能讓米粉比較不會容易糊掉。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純米做的比較好,不過米的比例越高,其實米粉就越快爛,不會Q。

台灣炒米粉和選舉有關係。去年台中補選的時也有炒米粉的新聞。炒米粉和選舉是什麼關係?台灣選舉炒米粉已經有30年以上的歷史了,在地方上若是要選舉,候選人就會在村裡請人客吃點心。固定要有的點心就是炒米粉,當然不會只有炒米粉,控肉,豬血湯或是豬肚湯也很常見。為什麼請吃炒米粉,我想一方面古早的時候炒米粉是請人客的時才有得吃,另外一個就是炒米粉的料很簡單,成本不高,才不會被檢舉。常有炒米粉以後,選舉一到村子裡的人就會探聽什麼時候要炒米粉。有炒米粉才會熱鬧,去吃時要先聽政治人物說話,然後大家一起吃飯,若越接近選舉日期,端出來的菜色就越豐盛。去年的新聞就是炒米粉太豐盛被人檢舉。不過這幾年政治人物也發現炒米粉越來越沒效果,不是炒米粉越多場越豐盛,開出來的票真的就會較多。

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和米粉有關係習慣,就是中元節的時候會拜米粉。為什麼呢?聽說古早人認為米粉一條一條的,孤魂野鬼若是中元節那天東西吃不完,可以用米粉將食物綁起來帶走。

炒米粉看起來很簡單 不過要炒得好吃很不簡單 我記得第一次炒米粉還以為和冬粉依樣先泡水 結果炒出來全糊掉 後來在北部看到賣米粉的店,他們是將米粉放在旁邊蒸熱滷汁和菜料另外加,我才知道原來米粉不用煮太久。

台灣有名的米粉料理很多,除了米粉炒,叫得出名字的有小卷米粉、旗魚米粉、貢丸米粉。不過讓我覺得最有實驗精神的米粉料理是金瓜炒米粉,因為要想得到將這兩種很不一樣的食材放在一起煮真不簡單,而且不是炒番薯也不是炒芋頭而是炒南瓜。南瓜削皮刨簽炒到爛就出水,米粉放下一起炒,白色的米粉就會變成黃色,很漂亮,還會甜甜的。聽說這是澎湖料理,因為澎湖的南瓜特別好吃,他們炒米粉還會放蛤蠣,花枝和其他海產。 

4月 22, 2022

162 法國士兵和澎湖三月節


十九世紀清法戰爭延到台灣,法國人在台灣和澎湖的時間大約不到一年。這件事對台灣最大的影響應該是,從此以後大清帝國才確認台灣的重要性,讓劉銘傳開始積極開發和建設台灣。不過法國人在台灣打仗有留下那些遺跡?

清國和法國為了越南的主權談不攏後,法國人開始在沿海對大清開戰。不過後來戰爭卻轉移到台灣來。清法在越南的衝突是怎麼打到台灣來的呢?法國人知道基隆有煤礦,一方面若佔領基隆就可以替在海上的軍艦提供煤炭,另外一方面若占領台灣還可以和法國和其他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聯手影響中國東南沿海船隻的進出,地理上台灣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但是一開始法國海軍上將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並不願意攻打台灣。Courbet是在東南亞已經打贏很多次戰爭的一位將軍,他建議法國政府不要來打基隆,直接北上打東北,因為清兵在台灣的人數一定會增加,要打贏並不容易。不過當時法國政府並沒有理會。所以原本和大清在沿海的戰爭就來到台灣。在歷史上也叫做西仔反,「西仔」是指法國人,「反」就是叛亂、反抗的意思。這個西仔反在台灣總共發生了三次戰役chiàn-e̍k,第一次在基隆, 第二次在滬尾 (淡水),第三次在澎湖。大清國為了防止法國人佔領基隆還派劉銘傳來台。

1884年的10月法國人從基隆進入台灣。那時歐洲國家擁有的武力遠勝於許多東亞的國家,法國人以為若採速戰速決方式,就有機會攻佔台灣。不過劉銘傳知道他們要來,就先將基隆的礦坑都先毀掉,所以法國兵到基隆並無法如原來的計畫補充軍艦能源。等到他們要攻佔滬尾時,大清國又派兵從台灣東邊上岸支援,劉銘傳也請了許多台灣在地人幫忙,像先前說樟腦歷史時,說到在霧峰的林朝棟就是因為幫忙劉銘傳打贏法國軍隊,後來拿到樟腦專賣權。

所以在淡水,滬尾這次的戰役,法國人並沒有打贏。當地人傳說,清水祖師爺顯靈保後滬尾人,讓法國人的大炮射到到別的地方去。至今在祖師廟的牆壁上,還看得到和法國人打戰的圖案.

法國人無法佔領淡水就改往澎湖去。為了攻下澎湖,法國政府還特別加派900多個軍人和六艘戰艦,他們在隔年的3月進入澎湖。當時媽宮受到法國人的攻擊,死傷不少,很多人都跑到別的地方躲起來。法國人除了佔領澎湖本島,還派了一隊人去佔領漁翁島。他們認為已經佔領澎湖,準備蓋一個海上戰船的補給中心與軍事基地,也將原來在基隆的法國兵調到澎湖來,開始在澎湖蓋要塞。但是沒過多久大清國就和法國談和,簽訂和約,法國人答應離開基隆和澎湖,所以原來插在澎湖的法國國旗在幾個月以後就又收起來了。

法國士兵雖然進入澎湖實際作戰的3天內,才死5個人,不過後來卻很多人死亡,主要是他們從基隆戰役開始就有不少人得風土病,也就是水土不服而得的地方傳染病。那時瘧疾和其他傳染病盛行,加上沒有衛生設備和水源的問題,讓不少法國兵在基隆和澎湖過世。到底多少法國人在這裡去世並不知道?有人曾寫過在澎湖死九百多個法國人,不過並沒有真正的資料證據。這些在澎湖過世的法國人還包括他們的將軍Courbet,他在清國和法國簽定和約後兩天,也因為得傳染病過世。這位法國將軍因為參加東亞這邊的戰爭,打贏多次,後來還死在戰地,所以法國人將他當作英雄,特別在他的故鄉替他蓋了一個紀念碑。 

法國人離開基隆和澎湖,不過對台灣的興趣並沒有減少。在日本人接收台灣以後,還想要買台灣。日本人來到台灣時剛開始是很難統治,他們也有水土不服的問題,還有很多叛亂事件發生。所以每年都要花很多錢在台灣。一直到第三任的總督想說,乾脆將台灣賣掉,這樣就不必在每年花這麼多錢在這個殖民地,還能賺錢。他就找到法國人來買台灣,連1億日圓的價錢都說好了。但是那時法國為什麼會對台灣感興趣呢?法國在東亞只有越南一個殖民地,跟英國人比起來他們動作已經比較慢,若是可以占領台灣,就有可能贏過英國、美國、德國在東亞的勢力,因為台灣對和中國的貿易影響特別大。不過賣台灣這件事日本政府最後沒答應,因為他們也想要證明和歐洲人一樣有能力可以管理殖民地

法國人在基隆和澎湖8個月的時間留下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因為這個戰爭,死亡的法國士兵有些埋在基隆,也有些埋在澎湖。埋在基隆的地方,現在已經變成是清法戰爭遺址,是一個紀念公園。在澎湖留下兩個紀念碑,一個是在中正國小附近的孤拔紀念碑,另外一個是風櫃尾的法軍陣亡tīn-bông將士紀念碑。可能有人會想說,外國人來攻佔台灣,為什麼戰輸了還要紀念他們?主要是法國人很重視這件事,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人戰死海外,另外一方面是公墓也代表領土。那時要將死亡的人運回法國很困難,因為大體沒法保存兩個月的行船時間。所以就都直接埋在他們死亡的地方。 

法國軍隊撤退時,要求大清政府要保護法國人的墓地。在基隆的公墓他們是交給英國海關人員管理,在澎湖是定期派軍艦來巡視。

不過這是他們和大清國的約定。後來台灣和澎湖改由日本人統治以後,法國人還是通過外交方式要求日本政府要繼續管理。所以日本人就先調查法國人的公墓發現很多都壞了,他們提出所有修理和管理所需的費用,協調一年後,法國人答應每年付錢給日本政府來管理,不過到後來法國開始不付錢,兩邊又開始協調,最後日本總督府答應辦理交接,永久管理這些墓地。

接下來就發生二戰,國民政府和法國都在忙戰後的事情,這些墓園有一段時間沒人管。一直到馬公中學要擴建,要將孤拔將軍的墓移動,法國大使才又來協談公墓的事。那一次他們是將孤拔墓園的東西都移到基隆的公墓,然後在澎湖的民族路和民生路口蓋一個紀念碑。中華民國政府也答應用九年1元的租金將公墓和紀念碑地權又租給法國。不過這件事卻因為中華民國和法國在1964年斷交又需要重新協調。後來法國派人將澎湖公墓的遺物都挖出來載回法國,在風櫃尾的墓地留下一個紀念碑。這是為什麼一直到今天大家都還知道法國公墓在哪的原因。

除了公墓遺址和紀念碑,法國人還留下什麼?

在日本時代基隆有一個孤拔海水域場。那時日本人在基隆大沙灣設了一個海水浴場就用這個法國將軍的名字,稱為孤拔濱海水浴場。這個海水域場很有名,因為設備很好,還有能讓上千人休息的地方,是日治時期最多觀光客的海水域場。後來在1966年被港務局就將這個地方填平用來蓋碼頭才不見。

法國人還有造成另外一個影響,就是在澎湖的三月節。三月節是只有西嶼鄉的竹灣村、二門村和二崁村才有的節日,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說就是法國海軍到西嶼鄉的時候是從竹灣海邊上岸,那天剛好是清明節前一天。村里的人都逃走,等到回來清明節已經過了,接下來就是農曆三月三日,於是大家就決定在這一天掃墓,從此以後這幾個村莊和別地方的人不一樣,他們是在三月節三月初三掃墓。住在別的地方的鄉親也都會在這一天回來竹灣掃墓。當然這個三月節還有和法國人沒關係,和漳州泉州人吵架械鬥有關係,因為他們不合所以才選不同掃墓的日子,有的說只有漳州人才在三月節祭祖掃墓,也有說只有泉州人才在三月初三掃墓。

蔡文騰,2010,澎湖法國將士墓考,《澎湖研究 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藍啟文,2011,風土病影響下的清法戰爭臺灣戰場(1884-1885)。《洄瀾春秋》,8: 91-131。


4月 15, 2022

161 新港文書寫什麼?


十七世紀時荷蘭人來台灣一直到離開前後有38年。他們帶來的有蔬菜水果,有水牛,還有其他許多東西,不過我今天要說的是新港文。新港文怎麼來的?從留下來的新港文書可以看到什麼? 

台灣南島民族至少有二十多種語言,很多已經消失。這些南島語言都沒有文字,一直到荷蘭人來台灣才用羅馬拼音來寫過去在台南的西拉雅(Siraya)語, 也還有寫在雲林附近的法佛朗(Favorlang)語。西拉雅語留下來的的資料比較多,主要有三種:聖經馬太福音整本的翻譯、西拉雅語的基督教義、和新港文書,就是過去說的番仔契。

這個西拉雅語也叫做新港語 在荷蘭時代他們稱為Formosa話,民間早期都叫做番仔字。這個文字後來會叫做新港文,是一個日本學者取的,因為這個語言是從新港社開始有。到目前為止已經找到180多份文件,有全部都用平埔族群的語言寫的「單語新港文書」,也有族語和華語寫在一起的「雙語新港文書」。現在找到的文件最早是1687年的,最晚是1818年的,這代表荷蘭人走了以後,這個文字還有繼續使用,前後的時間有170多年,一直到1830年左右這個文字和語言才不見。

為什麼荷蘭人不去其他聚落是去新港社留下新港文?

這和台灣那時西拉雅族不同部落之間的關係有關。那時在台南西拉雅族除了在新化的新港社還有在佳里的蕭壟社、在善化的目加溜灣Ba̍k-ka-liu社、和麻豆的蔴荳社,這幾個算是西拉雅族的四大社,人最多的是麻豆社。

荷蘭人來台灣的目的一開始是將台灣當作是轉運或者物品集散地 後來發現台灣可以發展的經濟資源 像米 糖 鹿皮 因為要長期開發所以也派人來傳教。來台灣的牧師也是從東印度公司薪水,他們除了傳教以外也負責東印度公司和台灣人的交流。1627年第一個正式派來的牧師叫做干治士(Candidius), 那時開始的傳教地區就是新港社。為什麼新港人願意接受甘治士?現在看起來是新港社人政治上的決定。因為當時西拉雅的部落之間經常有戰爭,那時最大的 人最多的是麻豆社,對新港社人來說是一種威脅,所以他們認為,如果能有荷蘭人和他們住再一起,那麼荷蘭人會來保護新港社。不過這也不代表新港社仁和荷蘭人都是和諧的關係。甘治士傳教兩三年就發生一個事件。有一個日本人帶著16個新港社人,包括他們的長老Dika回去日本找幕府將軍想要替日本解決他們和荷蘭的貿易問題,大概就是交出台灣主權,讓日本人將荷蘭人趕走。結果這群人回來台灣時,那時管理台灣的荷蘭軍隊就跑進新港社要抓人,這讓很多新港社人跑走,也開始懷疑甘治士的目的。為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代表帶兵來新港社這件事,甘治士還寫信去總督說他的傳教工作是如何受到這位台灣代表的影響。這和很多殖民地的故事一樣,官方的人,生意人,和傳教士的目的不太一樣,也都會因為這樣起衝突,直接影響到殖民地的人。

甘治士牧師為了傳教就用羅馬字母教寫新港社人寫自己的語言,後來找到的新港文書,除了主要的西拉雅語以外,還有部分是大武瓏語和馬卡道語。甘治士牧師在台灣的時間有10年左右,他原本還想和新港社的婦女結婚,他也認為結婚對長期住在台灣,學新港語,了解當地文化對傳教有幫助,這件事並沒有完成,他就被調走了。

新港文是長什麼樣子?

用華語寫的歷史資料也就有提到台灣人「有能書紅毛字者」。紅毛字是因為外國人也是因為這種字的寫法是橫的,從左邊到右邊,和漢字不一樣。很特別的是新港文書的字體是十七世紀的荷蘭人的寫法,同那個時間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文的寫法就不一樣。現代的寫法就是從那時義大利斜體字的寫法(littera italica),西班牙、葡萄牙也都有受到影響。不過荷蘭與德國因為語言和地理上都離義大利比較遠,所以在十七世紀還是用較古早的寫法,這也反映在台灣找到的新港文書。

為了傳教荷蘭人將西拉雅語寫下來,再用這個文字寫教義和祈禱文,用這些教材來教。不過西拉雅人又怎麼學會讀和寫新港文?後來1636年荷蘭人在新港開辦了第一間學校,這個學校一方面教大家識字,同時也是教讀聖經,宣傳宗教信仰。沒幾年當時牧師的報告就寫說這間學校就已經收80個學生,有24個在學寫字,也有10個人已經會寫。在別的部落的學校也是。一份荷蘭人的報告就說中南部二十個部落裡,信教地的原住民大約60%,也有年輕人已經會寫字。這些教育的目的除了讓西拉雅族的人可以看懂教義,也是培養當地人幫助傳教。

不過那時西拉雅族人都願意學嗎?也不是這樣的。自從荷蘭人社學校後來也辦地方聚會以後,為了讓大家都來上課,參加聚會就規定,若沒有出席的人罰一張鹿皮,交不出鹿皮的人就鞭打。後期的學校比較有規模,是早上學福爾摩沙語,下午讀荷蘭語,學校也派學生將在學校裏頭沒有講荷蘭語的人名記下來交給老師來處罰,因為也發生過小孩被打死,所以後來規定一天只打一次。荷蘭人從辦學校到離開的時間很短,學會荷蘭語的人應該也不多。不過學校培養出不少會傳教和教新港文的老師。他們在荷蘭人離開臺灣後,還是有繼續在傳教在教。若是看大清的文獻這些人稱為教冊或者教冊仔。這些人在部落都有一定的地位,因為他們會讀也會寫,大部分也會負責部落的財產管理。新港文書的契約可能也是靠這些人寫出來的。

新港文使用的範圍很大,一方面是荷蘭人先在新港社教,後來也在別的部落辦學校,再來是荷蘭人離開後,西拉雅人也將新港文帶到其他地方去,所以後來在高雄、屏東也都有找到新港文書。

這些文件寫什麼?

現在找到的文件大部分是買賣的契約,尤其是地契。為什麼會如此?過去歷史學者都認為是西拉雅族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會寫契約,上頭還會將土地的四周界限畫在契約上,才不會被人騙。後來的學者,認為這些契約是大清國皇帝,乾隆提出保護番地政策的時候最多。讓漢人需要在地契上寫番語,就是新港文來表示這些人是自己願意賣地,所以是讓漢人可以應付可能遇到的官司,後來沒恤番政策,這款地契就減少了。所以那時有新港文字,為什麼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買賣契約?李文良的解釋是那時會寫的並沒有積極在使用新港文,不然應該會寫其他的內容, 主要寫的是契約是漢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會有這些文書. 更進一步來說,這些文書雖然是荷蘭人交新港文才有,不過會寫出來留下來是因為大清國的番界整備運動。

所以歷史學家從新港文看到什麼?從新港文書可以了解那時的地理環境,大部分的土地買賣還是租用的契約會寫四周圍有什麼?是田,是路,是山或是有溪水,也看得出那時的人在那塊地上種什麼? 因為契約會寫地上種的竹子、龍眼、檳榔,這些經濟作物。 

新港文書也證明西拉雅族是一個母系社會,大部分土地契約人還是見證人,都是女性。這代表女性有財產也可以繼承,還有參與定契約的權力。從這些資料也看得出是漸漸變成有男女共同繼承。從資料也看得到西拉雅人原本是學荷蘭人用鵝毛筆寫字,但到十八世紀以後,就越來越多是改用毛筆。從這些新港文書還有更多可以研究的題目,可以回答的問題,不過因為平埔族群的語言。 

邱馨慧,2013 〈從近代初期季風亞洲的荷蘭語學習看臺灣荷蘭時代的殖民地語言現象與遺緒〉,《臺灣史研究》20 (1): 1-47

中村孝志,2002,〈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以一六五九年中南部視察報告為中心而述〉,收入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板橋:稻鄉出版社,頁103-133。

李文良,2018,〈番語與手印:新港文書的清代歷史學研究〉,《師大台灣史學報》,11:1-32。

李瑞源,從新港文書看16-19世紀的平埔族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46


4月 08, 2022

160 公園裡的土風舞

現在說到土風舞大家想的是在公園裡跳舞的阿公阿媽,大學若還有社團也已經改名為民俗舞蹈社。不過若像我一樣不是那麼年輕的人,小時候在學校裡都跳過土風舞。明明過去跳舞被禁止,為什麼會讓學生跳土風舞? 還有如此多人跳?為什麼在台灣跳舞會變成公園裡的活動? 今天我來說台灣的土風舞。

談土風舞之前,我先來說台灣人跳舞這件事。

唱歌跳舞是很自然的事情,過去無論是廟會的藝陣或者原住民節慶也都有音樂和舞蹈。不過台灣人不太跳舞,因為從日本時代開始,一直到國民政府戒嚴的年代都禁止跳舞,舞廳也不能開。但也不是所有的舞都不能跳,不然大家就不會對土風舞這麼有印象了。被禁止的社交舞是怎麼在台灣開始流行的?

西方人的社交舞從1920年代先傳到日本,後來也進來到台灣。那時台灣受過新式教育的人變多,社會也比較開放,愛跳舞的人不少。1927年板橋林家一個去過日本讀書的人,特別請他在日本的跳舞老師來台灣上課,很快政府就來關心,也直接下令禁止開舞廳或是跳舞場,報紙也說跳社交舞是一個不好的風氣。不過台灣愛跳舞的人沒有變少,尤其是中上階層的人去咖啡廳或者飯店裏頭跳。

1931年台灣的第一間舞廳「同聲俱樂部」開幕,這間是在大稻埕的醫生、茶商、米商和一些當時有權勢的人申請開設。在他們開這間之前也有人申請,只不過都無法核准。又沒多久才有第二間日本人經營的「羽衣會館」。這兩個跳舞的場所都相當高級,要進去的人要穿得很體面才可以。不過兩人摟在一起跳的社交舞還是受到許多人反對,也有可能在跳舞場所常發生事故。日本政府先在內地,也就是日本,後來也在台灣取締社交舞。

國民政府還沒來到台灣的時候,就已經在上海下令禁止跳舞,尤其限制舞廳營業,理由有兩個,一個是特別時期不可浪費,要限制虛華的娛樂;另外一個理由就是男女跳社交舞不符倫理和道德,舞廳環境還會讓人失去理智。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時候,已經不少人在跳舞,若是全面禁止恐怕有人反抗,所以為了這個問題政府各部門還有討論提出意見。若按照那時聯合報的報導,當時各部門的看法也不一樣。內政部認為不要限制跳舞,只要沒有舞廳就好,民政廳表示要嘛全禁,要嘛全面開放,不能有些人可以跳,有些人不能跳。教育部和國防部都認為軍人可以跳舞,只要時間不太晚,也不要有舞女就行;司法部和國民黨總部是支持全面禁止。結果在禁舞辦法中,寫到跳舞是正當娛樂,家庭舞會與軍中俱樂部都可以跳,不過禁止營業性的舞廳。還另加一項,就是政府應該提倡民間舞藝。所以觀念上他們也認同跳舞是好的活動,只不過社交舞不行,要推廣比較正當的舞。不過該推廣的「民間舞藝」應該當時訂這個辦法的人也還沒想清楚。

從這裡開始,在戒嚴時期政府開始發展出中華民族舞蹈和推廣土風舞也就是民俗舞。在這件事有很多不相同的目的:一個是建立和推廣中華文化,一個是對抗中共的宣傳,對抗中共不文明的秧歌舞,最重要的一個是維持社會規矩和順序,尤其是男女隔離的文化。

這三個目的是同時出現,所以現在回顧台灣舞蹈的發展歷史是受到很多的限制。這和國民黨當時要證明他有統治中國的權利和正當性有關係,也和那時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對倫理道德的文化要求有關。目的是以娛樂的方式來改變當時的社會文化,也用這個方式來維持社會道德,所以政府花錢辦跳舞比賽和舞蹈研習會來對抗民間的舞廳。

國民政府要用民族舞蹈來推廣中國文化,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中國範圍內各民族的舞都包含在內,當然也沒台灣在地的舞蹈和音樂。就像在中國的秧歌舞,因為是共產黨推廣代表農民的舞蹈,就不算是1950年代的中華民族舞蹈裡頭。開始推廣民間舞藝的時候,政府還派人去改良台灣山地歌舞,一方面推廣國語,另外一方面除去日本影響,加入反共意識和中華文化。

什麼才是可以代表中華文化的舞蹈,還有關係到怎麼跳。那時政府認為不可以搖屁股,身體不可以隨便動,注重表情和手的動作,而且服裝要很漂亮。他們用這套標準去改良山地歌舞,也用這種方式去要求創作民族舞的老師。

那時政府舉辦民族舞蹈比賽,在台灣有幾個去日本留學學過舞蹈的老師會參加,像蔡瑞月就編出《苗女弄杯》,辜雅棽也做出《蒙古舞》。很趣味的是這些台灣老師他們可能看過中國舞,有的也沒去過中國,她們若不是看書看圖,就是靠他們在日本學到的一些南洋或者外國舞蹈編出來的。那時也有一位很有名從中國東北來台灣的舞蹈家劉鳳學,她去過花蓮收集原住民的歌舞,也認真去了解中國文化,創作出中國的舞蹈,不過她也參加兩次政府舉辦的民族舞蹈比賽就不再去了。政府雖然花錢推廣跳民族舞,不過政府對什麼才是好的舞蹈的意見,對這些真正學過跳舞的老師造成不少限制。另外是台灣廟會藝陣的表演方式很多款,有文陣,有武陣,從八家將到十二婆姐陣,這些舞蹈都沒有算在民族舞蹈裡頭。所以那時在台灣發展出來的中華民族舞蹈是政府挑選過的。

1952年政府成立的中華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除了鼓勵這些舞蹈家編中國舞,也在民間推廣土風舞,一方面用來代替那時流行的交際舞,另外一方面也用來對抗中共推行秧歌舞。所以在沒有舞廳,不能跳舞的年代,土風舞是政府允許,還推廣的聯誼活動。

我們先來說土風舞從哪裡來?其實是從美國來的。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讓移民到北美的歐洲人跳自己故鄉的舞,不僅是傳承民族意識和傳統,也代表美國多元族群的精神,所以從193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推廣土風舞,就是民俗舞蹈,民眾跳的舞。所以從美國來的土風舞是包括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在跳的舞。在1957年,在美國援助台灣的時候,政府特別請一位美國老師來台灣教學校的老師和大學的學生跳土風舞。這個老師在台灣教了30多支,世界各地的舞蹈。

土風舞有什麼特別?很多是大家圍成圓圈跳舞,也有其他排列的隊形,一條舞時間都不長 2-5分鐘,每一條舞有固定的名字,音樂和跳的方法。土風舞也有雙人舞不過只可以牽手。

美國老師來教了以後,隔年救國團就開始推廣,所以在1960年代救國團辦土風舞營隊教學,也會安排舞蹈表演,還出版教材。一直到1979年行政院將太極拳,外丹功,健身操和土風舞列為全民運動的項目。土風舞變成不僅是大專學生或者參加救國團的年輕人在跳,連公園的老大人和小學的小孩也都在跳。那時是土風舞最紅的時候,在1981年土風舞還成為運動大會的比賽項目,1992年也成立中華民國土風舞協會,有定期聚會,也培養教練裁判,出版教材,在各地設立分會。除了政府的推廣,土風舞也變成是在戒嚴時代,也沒有國外新聞,不能出國的年代。土風舞是一個了解外國文化和外國交流的一項活動,因為是在跳世界各地的舞,無論是以色列,墨西哥還是其他地方的舞蹈可以認識外國音樂和文化。土風舞的老師教練有機會參加國際會議。這是一個讓土風舞可以流行的另外一個原因,變成在公園運動的人也在跳土風舞。

台灣土風舞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什麼音樂和舞蹈都可以編進去土風舞裏頭。剛剛說到土風舞原來是每一首舞曲有固定的跳法,表演的時候單子上也都會特別註明這條是哪一個地方或者國家的舞。不過在很多人跳的時候,土風舞老師

也會自記編舞,所以原來的社交舞也可以改作雙人的土風舞來跳,流行的音樂和舞蹈都可以編進土風舞,因為這是唯一合法政府鼓勵的舞蹈。

解嚴以後,救國團失去影響,學生也不要再跳土風舞。過去培養出來的這些土風舞老師的學生就漸漸變成是有年紀的女性和家庭主婦,他們用流行的音樂加動作做出適合這些在公園運動的人需要的舞蹈,大部分不是要表演是為了健康來練習的。

徐瑋瑩,2018,「體」現中國?:1950-1960年代威權統治下的臺灣民族舞蹈與創作能動性,《文化研究》26:9 – 58

吳偉綺,2019,土風舞又土又瘋?!臺灣新世代土風舞者的承啟與使命,《台灣舞蹈研究》 14:140 - 177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