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31, 2021

107 神明也會開藥單


人若生病,會去找醫生,若有宗教信仰的人會求自己相信的神照顧保庇。過去看醫生還沒像現在如此方便的時候,去廟裡求神治病的人不少。台灣有不少廟會提供藥籤,甚至還有神明會教人採藥、製藥。

我們今天就來說廟寺提供的藥籤從哪裡來?神明怎麼叫人採草藥?

我們先來說藥籤怎麼來?

臺南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的傳說就有說到十八世紀時柳營有位富人因為肺病看遍醫生都治不好,一晚夢見神明指示應到學甲慈濟宮求神明治療。他拿到神明開的藥丹去中藥房配藥,抓藥的人看到藥方裡寫有毒的砒霜phi-sng,但這個富人還是相信神明的旨意,所以就請人燒藥。等藥煎好後富人捧著整碗藥還在想說倒底要不要一次喝下,就倒吸一口氣。他一吸就將藥裡的毒氣吸入,然後咳出許多血後,病就好起來。為了感謝神明,這位富人請當時臺灣的名醫一起為慈濟宮編寫藥籤。請醫生寫藥坊是製作藥籤的一種方式,也有寺廟的藥籤是按照古早的醫書寫出來的,最有當然也有神靈透過乩童開藥方出來。

藥籤有的五十首、一百首,也有一百二十首的。每間廟宇都有不同的藥方。台灣寺廟提供的藥籤,會受到環境變化,政治、社會、醫學影響在改變,藥方內容一直都有在修改,台灣藥籤調查研究就發現,例如1661年鄭成功和荷蘭人相殺的時候,保生大帝藥籤中有不少消炎藥;1866年白喉病流行時,開漳聖王廟的藥籤就有「金鎖匙」藥粉等。後來1986年的醫療法通過以後,對去廟裡拿藥方產生不少影響一些廟不再讓人抽藥籤,也有寺廟將藥籤裡寫的一些有毒或者保育類的藥材拿掉。

藥籤的內容和環境也有關係,像媽祖廟常設於港口,海邊風沙大,居民得眼疾的機會較多,像在北港朝天宮就特別有眼科,一般也有人說「內科看大道公Tāi-tō-kong(保生大帝),眼科看媽祖婆」。

藥籤都會寫藥方嗎?其實並沒有。宋錦秀的研究就將藥籤分四種,有寫出病狀還有藥方的,像木柵的指南宮的藥籤,例如寫有孕的人若頭暈,日常要謹慎,不要動土,然後還寫一份藥方。

但是這種寫出病狀的藥籤比較少,最常看到的就是只有寫藥方。但是還有所謂的「空籤」,就是完全無藥方,只是叫人修行和勸人改變,像「能孝父母疾病自除」,「修心作福災禍自除」這些籤不叫人吃藥看醫生,但是會給病人一個解釋,為什麼他會生病,怎麼做會改善。

另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藥籤是直接寫出用符咒,宗教儀式治病,完全沒醫藥說明的。

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但是隨便抽籤吃藥,難道不會吃錯藥?從過去到現在去廟裡拜拜求神治病不是沒有出過問題,抽藥籤吃出問題的也有。最出名的就是宜蘭一間廟的藥籤,藥坊上寫的八角蓮不是幾錢是2兩,因為八角蓮吃太多會中毒,所以在1996年發生兩件抽藥籤吃藥中毒案件,讓政府派專家去研究台灣寺廟藥籤裡的內容,這也讓寺廟更小心,去抽藥籤的人也開始減少。

但是在過去很難找到醫生,醫療資源不夠的時候,去廟裡求藥籤的人不少,怎麼做才不會吃出問題來,其實民間和寺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第一,去抽籤的時候就會看症頭抽籤,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抽同一款藥籤,要看病人是什麼款病。雖然是分得很粗,但是大部分的廟都會分「大人科」、「小兒科」,有的會再分出「婦人科」、「眼科」與「外科」。

接下來是問神,也像是跟醫生說自己的病情,然後和抽運籤一樣要先博杯,神明允許才能抽藥籤。比較特殊的是,臺南興濟宮還要求要先點三支香,跟神明說自己的症頭後,再將三支香放於手骨chhiú-kut上,像給醫生把脈一樣,等香的香灰掉到桌上之後,才能抽籤。抽籤後再擲三個聖筊,才算是完全確認。

第二,神明開的藥方都不會吃太久,一般都是吃三天沒好,要再去寺廟問一次是否可以繼續吃。藥方裡寫的都是比較一般無害的藥,吃頭痛和吃肚子痛的藥方都差不多。藥材都是比較好拿到,比較便宜的藥。有不少藥方就是寫平常在煮再吃的菜,像朝天宮的藥籤就有九層塔炒豬肉,也有蝦子加豬肉加綠豆粉搓成丸子煮來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廟裡的廟公、解籤的人、然後中藥房的老闆若看到不適合的藥方,也會請病人再問一次,是否真的能吃。尤其去拆藥的時候,中藥房的老闆若看到違法的藥材或是不適合的藥方還會叫病人化單。就是跟病人說這帖藥是神明要你吃的沒錯,但不是要你現在吃,然後建議回家用金紙將這藥方寫一寫、當做『化單』吃下。這樣的建議大部分的人都比較能接受。

但是沒有看醫生就吃藥,政府怎麼管理?在日本時代,政府就將求藥籤當作迷信,所以也嚴格禁止。整個戒嚴期間,國民政府的態度和日本政府都一樣。但是因為一方面看醫生很貴,另外一方面也有醫生看不好的病,所以去寺廟問神治病這個習慣一直還是有。從1990年代開始政府才不是從西醫和科學的角度來批評藥籤是迷信,開始從歷史和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所以做法也不是只有禁止和取締,變成從法律和健康安全教育開始,變成用輔導的方式來改變藥籤的內容,讓寺廟不會違反醫療法和醫師法的規定。 

除了很多廟提供藥方以外,也有廟的神明會指導民眾製作藥丸。

在金瓜石的勸濟堂會在100多年前就有神明指導採藥,製藥的風俗。過去這個地方鑛工不少,但是在山區偏僻、生活條件差,人們容易生病,且當地醫療不方便,恩主公為了救濟這些人會在五月節的時候,採草藥製丹丸,讓民眾吃。在那天廟方準備鋤頭、鐮刀keh-á和布袋。神轎會帶大家去採草藥

神轎會跑進草叢,隨行的人會指出要採的草藥,採完後神轎會繼續走。神明的路線並不固定,所以爬山下海都有可能。每一年採的藥草也不相同。採完後大家帶回廟裡一起清洗、剁碎、槌搗、經過很多手續,一個月以後就有神明開藥的「百草丸」。

信眾想要求藥,也是要先擲筊問神,同意後才能取藥。在醫療資源很少的年代,這些藥丸常用來治療感冒或發熱。後來因為社會發展,需要藥丸的人減少所以這個活動才停。但是這幾年金瓜石的勸濟堂又開始舉辦這個活動,大家不是為了治病,很多人是為了參加一個民俗文化活動來參加。

一直到今天台灣其實仍有200多間寺廟有藥籤筒,雖然會去抽藥籤的人變少,但是這些藥籤其實是一套台灣值得研究的醫藥和歷史資料。


宋錦秀,2011,寺廟藥籤療癒文化與「疾病」的建構,《臺灣文獻》62 (1): 55-96. 

陳柏勳、楊仕哲,2016,在地醫療的技術文本及其轉變-嘉南地區之藥籤 《科技醫療與社會》23: 77 - 136


8月 27, 2021

106 〈白色恐怖在台灣〉說話和寫作也算叛亂?


《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就有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但是因為戒嚴時的種種條例,尤其是刑法100條的內亂罪,讓不少人因為寫文章,說話,甚至只是寫字就被判刑。今天介紹1960年代的自由中國 雷震案和台灣人自救運動宣言案,最後會說要求修改刑法100條的100行動聯盟。這條法條的修改讓台灣40多年的白色恐怖正式結束。

這集節目是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教育推廣活動補助

雷震案的歷史意義之一,就是在國民政府初期,講京話的知識份子和講台灣話的社會菁英就有合作意願,一起組織反對黨參加選舉,因為這些人都知道民主的國家不能只有一個政黨。

我們先從雷震講起。雷震算是受到白色恐怖迫害的一個很高層的國民黨官員,他是中國浙江人,早期去日本留學,拿到京都帝國大學的碩士,主要研究憲法。他從日本回中國以後,就在國民黨內做很多工作,官也不小,擔任過很多職務,教育部總務司司長,國民大會代表,行政院政務委員,在台灣也過當過總統府國策顧問,所以他和國民黨和政府官員的關係都很好。

1949年來到台灣後,他和很當時自由派的學者和知識分子發行一本雜誌叫做《自由中國》。當時這本雜誌得到國民黨的支持,因為國民黨政府需要一本替他宣傳的雜誌,尤其是讓冷戰以後推廣自由主義的美國願意來支援他。所以一開始是用教育部的經費發行這本雜誌,軍隊裏也訂閱這本雜誌。但是這群自由派的學者辦雜誌並不只為了替蔣介石和國民黨宣傳,他們也宣傳自由主義和民主憲政的理念。所以他們也開始檢討台灣當時的政治,批評國民黨政府,反對學生讀三民主義,因為他們寫這些東西,所以就和國民黨政府就越走越遠。

在1955年因為一篇讀者投書批評救國團違法,接著檢討國民黨的黨紀,這篇文章讓負責這本雜誌的雷震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隔年蔣介石70歲生日,《自由中國》出一本祝賀專刊,建議蔣介石要選出人才來接任總統,要建立內閣lōe-koh制,也要求軍隊不能為個人、政黨服務,應該是國家的。後來蔣介石第二任總統到期,想要繼續連任時,《自由中國》的文章就寫說憲法不可以隨便修改,總統不可以違背憲法的規定繼續連任。當然國民黨政府不高興,而且雷震的關係很好,知道的內幕很多,若都拿出來寫會變得很難看。

這群從中國來的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和國民黨分開後,開始和台灣的一些政治領袖和社會菁英,像郭國基、李萬居合作,組織一個「中國民主黨」來參加選舉。但是這件事情還沒成,《自由中國》刊出檢討選舉的文章,所以1960年那一年,國民黨以「知匪不報」的罪名將雷震判十年,《自由中國》只好停刊。所以那個時候說的「本省人」和「外省人」本來可以一起推動民主運動的機會卻被國民黨政府來破壞。

和雷震一起被判刑的人還有一個很值得紹介的傅正,他是中國江蘇的人,很早十幾歲就加入國民黨。因為他在《自由中國》裏頭也做編輯,最重要的是他在那裏寫文章批評國民黨的黨產的來源,批評救國團的運作和國民黨選舉的資金,所以也被抓去關。傅正被關六年出來後,外頭找不到工作。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在的世新大學,和東吳大學聘他去教書。對很多人來說,傅正是一個從頭到尾理念很一致的讀書人,他說過因為他親身遇過國民黨和共產黨互搶政權,這個教訓讓他來台灣的所有時間在追求的第一是民主,第二是民主,第三還是民主,無論要付出的代價是自由或者自己的生命。他堅持一個民主的國家需要至少一個反對黨,所以雖然中國民主黨沒有組成,後來傅正也加入創立民進黨的工作,變成民進黨創黨的十多個元老裏頭的一個。

在那個年代,不是當作家,出版文章或是印書,出書才會被抓去。說不對話,亂寫字也會被關。有個教官,有一次和別人在討論的時候說:「中國的社會,將來不是走上三民主義路線,就是走上共產主義路線。」他也沒說他支持共產黨,這句話聽起來沒有批評,也很合理,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相信能夠統一,若統一,不是變成三民主義,就是變成共產主義的國家。但是因為他說這句話,就被關3年。也有一個軍官,在衛武營Uē-bú-iânn區的廁所寫「蔣介石是獨裁應該打倒」結果判刑3年6個月。

從過去的資料來看,不僅軍人說不對或是亂寫就被人關。學生更會隨便亂寫。一位19歲的高中生,看到一輛腳踏車的木板寫著「反攻大陸」,他突然想到,就在板子的後面寫「解放台灣」,結果判刑4年。

上星期有說到學校老師也都會被監督,所以話不能隨便亂講。1975年台南一中的一個英文老師,因為他上課時會講了一些不該講的話,學生就跑去通報,調查局就來找他。他說過的話,有紀錄的包括:中國的情形不是像在台灣報紙看到的那麼不好,他也說,政府推行國語運動,我覺得總統應該第一個先學。他也批評政府官員說他們很多人都有美國護照,錢都寄在美國銀行,也批評國民黨說,很多次都叫他要加入,但是他不願意,不是加入國民黨就表示愛國。也說過,教官是中國才有的東西,你們學生一天到晚穿軍衣,要喊口號、都在準備反攻大陸,又說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都是騙人的。

這些話若是今天講,不會有人認為有問題,但是這個英文老師,他生在不對的年代,那個時候的台灣人是不能照實說話,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講話。幸好他比較好運,情報局的特務只跟他警告,沒將他抓起來關。

差不多在雷震案發生後四年,又發生《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的事件。當時在政治大學念政治研究所的謝聰敏,因為參加一個研究計畫,認識在台大當教授的彭phênn明敏。兩個人關係不錯。有一天謝聰敏將他寫的一篇文章拿給彭明敏看。這篇差不多有5萬字的文章主要是說蔣介石統治台灣並沒正當性,反攻大陸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拿來控制台灣人的藉口。彭明敏看了很高興,但是覺得文章太長,謝聰敏就找一個他的朋友魏Gūi廷朝來幫忙修改,他們三個人就完成這篇七千字的《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他們想要在中秋節那天印出來發,就將這份宣言送去一間印刷廠要印一萬份。可能是當時識漢字的人很少,所以他們就跟印刷店的老闆說,這是一份要趕快印好的考卷,晚上就要來拿。結果那裏有一個中學生看到裏頭寫蔣介石的名字,就想說應該有問題,而且那個時候不應該是考試的時候。印刷店的人一萬份印好交給他們後,就跑到警察局通報,所以隔天他們三個人就被抓走。當然這份宣言也沒有分半張出去。原本國民黨還以為這篇文章是已經被軟禁的殷海光寫的,後來謝聰敏向警方承認是他起草的,所以被判十年,彭明敏和魏廷朝判八年。但是彭明敏在國際上有合作的學者,國外也有不少認識的人,所以美國人來支援他。國民黨政府看情勢,就替他們減刑,特赦彭明敏,改為軟禁,另外兩學生的刑期也減一半。

這份《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什麼時候真正印出來被人看到?一直到1966年,兩年以後才刊在國外報紙。這又是怎麼來的?是謝聰敏的律師李琳用手抄下來,交給郭雨新,郭雨新再將這個宣言轉給日本大使館,傳出去給住在海外的人,最後傳到台獨聯盟手上,他們就將這篇文章翻作英語,還去募款讓這篇台灣自救宣言可以刊在《紐約時報》上頭。所以台灣自救宣言第一次的發表是英語。

謝聰敏他們三個人又犯了什麼罪?他們犯的是「刑法第100 條」,就是內亂罪,就算是只有言論主張和文字發表,沒發生任何暴力,沒造成威脅,也都可以算是內亂。所以在白色恐怖時期,犯著「刑法第100 條」內亂罪的「言論叛亂」的案件是很多。

上一集說到獨台會案以後,就廢止懲治叛亂條例。當時黨外和大學老師學生的要求是刑法第100條也要修改。但是政府認為內亂也要有刑法規定,就沒有動。在同一年1991年九月的時候發生公民投票進聯合國大遊行,警察和抗議的民眾發生衝突,當時台大教授陳師孟bēng就說若到十月十日被抓走的民眾沒放出來,總統閱兵的時候,會再抗議一次。為了準備十月十日的抗議,他就和很多大學教授,學者,一起成立100行動聯盟。成立以後他們找人和國民黨協調,但是最後沒成功。十月九日那天800人開始在台大醫學院靜坐,隔天十月十日被警察趕走以後,他們回去台大校本部繼續靜坐。這天以後他們透過各種方式,找立委,公開演講,邀請人來連署,一直到隔年1992年五月立法院通過刑法100條的修改,變成要有強暴和威脅迫害才可以算是內亂罪,單純的言論不能當作叛亂來處理。

這條法律的修改的時候,已經是宣布解嚴五年以後了,因為刑法100條的修改才讓台灣人不會又因為說錯話,因為寫文章就被抓去關,台灣才開始有現在的言論自由。

參考資料

李禎祥,2015,罵一句蔣介石,關你三年:白色恐怖言論獄,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d942e415-8617-4977-a9bc-c7fa44ed6672 

蘇瑞鏘,2016,解除言論自由的枷鎖-「100行動聯盟」廢除「刑法第100條」的抗爭,檔案半年刊,15(1):32 - 45

李筱峰,雷震與台灣民主運動 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history03


8月 24, 2021

105 為何夾娃娃機如此多?


先前看到夾娃娃機的業者要求開放營業的新聞,才意識到夾娃娃店面確實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如此?夾娃娃機的生意在台灣是怎麼發展的。有趣的是夾娃娃的機器很早就有了,現在店面越設越多,並不一定是愛玩的人變多,是想要做這項生意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來說夾娃娃機在台灣的發展。

娃娃機不是台灣發明也不是日本,是一個美國人以工地怪手為原型 做出一台使用者控制就可移動的夾子,用來夾糖果餅乾,當作是小孩的玩具。但是台灣最早看到的夾娃娃機台 是日本公司 SEGA 在 1985 年發行的兩爪式的夾娃娃機台。會叫做夾娃娃機是因為裡投放的都是布做的娃娃。

台灣是大約在1994年左右引進夾娃娃機,當時的機台都是「二爪」的設計,因為有趣,很快地在大街小巷流行起來,全台灣的機台數量多達10萬台。但這個流行也很快消退,因為很多人抱怨根本夾不到,還懷疑是不是詐騙機器。一方面日本進口機台成本太高,二來要讓投錢的人認為有機會夾到,台灣的業者就發明三爪式的娃娃機台。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內,就完全代替原本日本的二爪機台,不只內銷也外銷到世界各地,尤其也外銷到日本。

娃娃機的發展和台灣電玩機台的產業有關。我先簡單介紹遊戲機在台灣的發展。電動玩具的發明很早就有,也很早1960年代就進來到台灣,像吃角子老虎、賓果,但是政府認為這是賭博 所以1972年開始完全禁止,也開始取締。後來科技發展,開始出現電腦控制的機台,比較像現在的電腦遊戲,像那個時候的小精靈 Pac Man,不只在台灣流行,全世界都很流行。這些機台很多人喜愛,大部分是放在餐廳和咖啡廳。因為和過去賭博的機台不一樣,漸漸的政府和業者就將機台分成益智型和賭博型。從那個時候開始台灣也開始自己開發電動遊戲和機台。

一直到解嚴以後,賭博電玩還是禁止,但是益智型機台全面開放,一開始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那個時候有「電動玩具店」,後來改稱為「電子遊戲場」。在1990年代夾娃娃機剛從日本引進的時候都是放這些地方。當時這些場所卡複雜,加減會放賭博的機檯,也有一般的遊戲機,夾娃娃機台都放在門口。但是1996年發生周人蔘的案件,轟動全台灣。周人蔘是一個電動玩具店的老闆,他不僅有一間店,而是在台北開好幾十間的電動玩具店。當然因為店內也讓人玩賭博型電玩,所以賺很多錢。後來發現他賄絡警察、檢察官,這一個案總共起訴197個人,算是一件很大件的警方和檢察官貪汙tham-ù案。從這時開始政府就全面清查這些電動玩具店。擺在門口夾娃娃機台也因為不知道人客是否夾得到,讓政府認定是賭博用的機台來禁止。因為這個行業很複雜,所以這一年主觀機關從教育部變成經濟部。

夾娃娃機如何合法?變成現在路邊就可以擺放?為了讓娃娃機不算在「電子遊戲機」的種類裏頭,不用特別申請執照的店面就可以擺,這些做娃娃機的業者提出「保證取物」的方式,就是投入足夠的金額,保證可以拿到裏頭的東西。為了要和過去的夾娃娃機台區別,還改叫做「選物販賣機」。當時開發出來的第一台是直接投錢到足夠金額後,才能操作機台夾物品。但是這種玩法和購買一樣,沒人喜歡。後來才又出一款,玩一次投十元就好,累積的金額若足夠,也可以拿到物品,這種就是現在說的「選物販賣機二代」,就是現在看得到的大部分機台。所以只要機台上有寫明「保證取物的價錢」,讓消費者知道投多少錢就一定會拿到東西,就可以當作選物販賣機,但是若沒有寫上金額,就屬原來的夾娃娃機,是受到管制的電子遊戲機,只能放在有合格執照的電子遊戲場裏頭。

夾娃娃的機台變成選物販賣機以後,漸漸變多,2003年的時候全台僅有 60 間夾娃娃機店,一間店面大約有一二十台機檯,到2019年的時候全台灣已經有9000多家,現在應該上萬間。

這是我覺得很好奇的地方,因為常常經過一些夾娃娃機的店,裡頭也沒什麼人。為什麼能開這麼多間?最早期夾娃娃機幾乎都是用寄台的方式經營,比如放在超市、夜市、店面外頭或旁邊,算是寄放。後來變成租機台,2016年開始出現在最常看到的經營方式,場主和台主合作經營。

場主就是租一個店面、買所有的機台和負責維護店面,出水電費,納稅的人。當然店面成本要多少,是看地點,一台機器新的二三萬,舊的不用一萬就有了。接下來場主會將這一台一台的機台租給台主經營。場主賺的是出租機台的錢,但是也要想辦法讓人客願意進來玩,所以裝潢、設備不能太差,而且要能夠協調這些台主,讓他們將自己的機台顧好,還不會互相競爭,大家才都有錢賺。

租機台的台主依照消費者是誰?喜歡的東西是什麼?來決定機台裏頭要放什麼,每個機台都有台主電話,顧客被吃錢、娃娃卡在洞裡、人客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打電話找他。台主還可以設定娃娃機的難度,就是夾子能夠夾多緊或是怎麼搖晃,台主可以控制。當然若都夾不起來,也不會有客人,但是若太好夾,台主就沒得賺了。機台的收入完全是台主自己的,只要付幾千塊的租金給場主就可以了。

場主要賺到錢比台主容易,但是要一次投機較多錢。一間店面最貴的是房租,若是自己的店面需要投資的只有機台的錢。所以若看夾娃娃機店,在台北市的收入最高,但是台北市的店最少,因為房租最貴。接下來為什麼有人願意去租一台機檯來經營?以現在想要經營副業賺錢的人來說,租一台夾娃娃機一個月的成本才幾千塊,就可以自己當老闆,規劃放什麼東西吸引人客,去哪裡批貨,研究怎麼操作機台。雖然收的是銅板,但是每一天打開機器就直接都看得到的收入,所以不少年輕人都想試試看。

在線上有不少教大家夾娃娃技術的文章和影片,教人怎麼推,怎麼擠,讓娃娃可以掉出來,也有教大家如何做場主或是經營機台坐檯主的網站。這所有的發展,和現在很多人需要另外一份收入,和台灣經濟和薪水的結構都有關係。



蕭瑟寡人,2018,從「夾娃娃機」風潮看見台灣經濟的惡性循環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3819


8月 21, 2021

104 〈白色恐怖在台灣〉 讀書也犯法的年代


過去上學的時候,學校裏頭有不少類似軍隊裡的規定,要上軍訓課,唱軍歌,學校裏頭還有軍人,甚至還也有人曾遇過職業學生。這些是怎麼來的?學校老師和學生受到哪些影響?我們今天來說學校裏頭的白色恐怖,從讀社會主義的書會被抓去槍殺到研究台灣歷史的書也會被抓去關的故事。 

這集節目是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教育推廣活動補助。

我先從一個新竹女中學生的故事說起。

傅如芝是新竹人,他讀新竹縣中的時候,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那個時候他的國文老師舉辦讀書會,教學生要關心社會的事情。傅如芝和其他的同學都有參加。這位國文老師是從廣州過來的,他私底下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有在吸收會員。但是這些參加讀書會的學生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有一天這個國文老師認識在一個同樣在新竹的書店老闆,很快他們變成朋友,書店老闆也加入這個組織。後來這間書店聘了一個新的女店員,這個書店老闆為了要讓這個店員也加入共產組織,就和這個店員越走越近。但是這件事情卻讓他妻子吃醋誤會。也因為這樣,書店老闆娘就向新竹憲兵隊告發她丈夫有參加共產組織。政府單位才開始調查書店老闆和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這個組織。

這所有的事情和傅如芝有什麼關係?因為憲兵開始調查書店老闆,才查到這個在縣中教書的國文老師。而且這個國文老師的日記有寫到他在縣中的學生傅如芝參加過他辦的讀書會。所以憲兵就找去傅如芝家抓人,那一年是1950年,傅如芝已經從縣中畢業去讀新竹女中二年級。

傅如芝是因為國文老師的日記寫到她,所以被抓走。同時也有另外一個在新竹女中的老師,是因為被傅如芝的寫進日記裏頭,也被警察抓走。而且傅如芝和這個老師並不是真的熟識。為什麼這個新竹女中的老師會出現在傅如芝的日記裏頭呢?有一天她們兩人都去圖書館排隊還書,傅如芝就替這個排在她後面的老師還兩本書,一本書是《人類是怎樣造成的?》、另外一本叫做《勞動問題》。因為她將這件事寫在日記裡,所以這位老師也被憲兵抓走。這個新竹女中的老師和這個案件裏的人完全不認識。最先的審判,傅如芝是因為參加共產組織被叛關十年。但是後來因為關在火燒島的時候,和另外一個關在那裏的政治犯陳華寫信傳紙條,被抓到,她的罪名變成在監獄裡發展組織,改判死刑。她被槍殺時23歲。

有看過「返校」這齣電影的人應該都覺得傅如芝這個故事聽起來很熟悉,因為電影裏頭的故事就是從這個事件改編的。在白色恐怖時,在學校裏讀書,一起聚會,都受到管制。國民黨政府當時為了禁止社會主義和共產思想的擴散是什麼人都抓。但是國民黨對學生和學校的控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怎麼開始的?

四六事件被視為白色恐怖的起頭,在1949年4月6日這一天,警察進入台大和台灣師範學院帶走300多名學生,在這個事件以後,陳誠很快就宣布戒嚴。國民黨開始對學校的學生和老師進行很嚴格的監視和控制。四六件事怎麼發生的?當時的背景是台灣人對國民政府的不滿越來越多,同時中國共產黨在台灣利用學生對那個時候的社會和政治狀況的不滿,吸收不少學生。所以開始也有大學生參加組織,去鄉下宣傳社會主義。這些學生開始受到警務人員的注意,同一個時間學生也漸漸和警察發生衝突。但是有一次的衝突卻造成大規模的遊行抗議。

這一次就是一個台灣大學和一個師範學院的學生,共乘一輛腳踏車,因為兩個人騎一台腳踏車違反交通規定,他們就被警察攔下來,但是不只這樣,還被警察毆打。因為不遵守一條小小的交通規則被抓進警察局打,學生們知道以後都很不滿。隔天台大和師範學院這兩間學校的學生會就帶了一千多個學生上街遊行,要求警察局長道歉。在台灣發生大型的學生遊行抗議,讓國民黨政府受到很大的威脅,所以決定要趕快處理大學裏思想有問題的人。沒多久在四月初六那天,警察進入台大和師院的宿舍本來是要抓幾個有問題的學生,但是因為因為宿舍裏頭的學生反抗和抵制,就演變成有300多個師院的學生和三、四十個台大學生都被抓去警察局,最後十多個學生被判刑。

當時的師範學院因為是培養老師的地方會對社會大眾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件事情發生以後,每一個學生都受到身家調查,造成後來三十多位學生被退學。這件四六事件以後,其實是讓學生對當時政府更不滿,更多人加入共產黨,去中國留學的人數變多。傅如芝故事裏頭的書店老闆,原本也是台大的學生,四六事件以後,就沒繼續念書,回新竹開書店。

四六事件讓陳誠很快宣布戒嚴,國民黨也開始在專科以上的學校開始成立知識青年黨部,又過兩年,高中以上的學校都讓受過軍人訓練的人進去當教官,管理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國民黨政府透過很多方式對學校進行管制,無論是上課的內容、學校的黨務組織、通報人員、學生社團的管理和對老師的管制都有。這款管理是全面的,不僅思想管制,也訂出訓導規則,管理學生吃住、活動的各種辦法。也因為這樣1952年國民黨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吸收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尤其用軍隊的方式在管理學校和學生的社團。所以在95集的阿公說到他讀大學的時候,學校裏頭有黨部,也有職業學生。

當時恐怖的是不知道倒底是誰在監督誰?每一個人說的話,看的書,參加的活動都有可能被記錄,被通報。當時的「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讓學校裏頭和台灣社會變成是互相監視也互相猜忌giâu-gî,無法度互相信任的社會。知道身邊有共匪的人若去通報就有獎金或是獎勵,若不通報還會被處罰。所以有些人是為了錢,也有些人是為了自保,會去通報。情報人員為了業績,也會製作假的消息。

四六事件已經是70幾年前發生的事情了,從那個時候開始,台灣的學校裏頭發生過很多事件,大家比較知道的是大學裏的事件,尤其是台大的哲學系事件,或者戒嚴前為了爭取學校言論自由和大學改革的自由之愛運動。但是受到白色恐怖影響的高中也很多,先前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調查發現,全台灣至少有50間高中都有發生過抓人或是學生、老師受迫害的事件。

白色恐怖在1950年代時候是為了控制共產思想,但是後來就變成是控制台灣獨立主張和自由民主思想的手段。學校裏頭的白色恐怖的最後一個事件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是在1991年,已經是解除戒嚴以後的事情,也因為這樣,白色恐怖的時間比戒嚴更久。

1991年調查局人員進去清華大學的宿舍將一個歷史研究所的學生廖偉程抓走,沒有通知學校。同一天清大的學生就到臺北市調查處抗議。後來變成不少教授和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卻遇到鎮暴警察拿棒棍打他們。接下來臺灣各大學學生罷課,去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才讓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

廖偉程為什麼被抓?就是因為這項條例。他對台灣史很有興趣,與同學成立讀書會研究戒嚴時期發生的事情。他也去日本拜訪當時跑到海外的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的作者,卻在回來以後不多久就被調查局抓去。除了他以外還有其他三個人一起被抓走,當時政府說法是,他們都受到台獨份子史明影響加入獨立台灣會。這個事件清大學生被抓,讓那個時候的台灣人發現說,不是解嚴以後不必怕政府隨便抓人,尤其學生的家長更擔心是否自己的小孩去讀大學就被警察抓走。這件三十年前的獨台會案,算是台灣最後的一件「叛亂案」。應該現在四十多歲,五十歲以上的人都還有印象才對。

七十年前的台灣學生會因為關心社會,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書被抓,三十年前的台灣學生也因為想要了解台灣的歷史,因為批評政府和主張台灣獨立被抓。現在這種事情在台灣已經不會發生,但是學校真的民主自由了嗎?學生和老師真正就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體性嗎?四十多年白色恐怖留下來的規定或許可以改變,但是四十多年在學校裏頭累積下來的文化習慣和觀念,包括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學生的組織和活動,學校的規定和主管是怎麼產生的,這些有改變多少?

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人權教育故事館裏頭能看到過去四六事件受難者的訪問,台獨會案有一部紀錄片叫做「末代叛亂犯」在Youtube上面就可以看到。給大家參考。

藍博洲著,2001,《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

廖建華 黃佳玉編 2019,《末代叛亂案 獨台會案始末口述訪談》廖建華影像工作室


103 做粿、拜粿和送粿


台灣人吃米,所以用米做的點心很多種,尤其粿的變化很多。

粿不只好吃不好吃的區分而已,在台灣粿有很很多意思,用來拜拜的粿,分給人的粿,都代表著人和神明、人和人的關係。我們今天就來說粿怎麼做,怎麼拜,怎麼給人?

不同種類的米,做出來的粿也不一樣。比較黏,比較軟的糯米,是用來做甜粿、紅龜粿;吃起來比較Q的蓬萊米,適合炊發粿;不黏的在來米,都是用來炊碗粿、菜頭粿、芋粿等,一些鹹的粿。雖然都叫做粿,但是吃起來都不一樣。過去發財車賣粿,喊的是 來喔!來食上好食个粿,有甜粿、鹹甜粿、芋仔甜粿、紅豆甜粿、米糕、芋粿、菜頭粿、蔥頭肉燥粿。趕緊來買 多謝。若從念出的這些粿,就知道粿有很多種變化。

在台灣粿很重要,過年過節要有粿,家庭慶祝也要有粿。過年拜拜要準備甜粿、菜頭粿、發粿。在台灣一年下來,拜紅龜粿的機會很多,天公生要有紅龜粿,而且要放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個,把吉祥的數量一起放在盤子上拜。接下來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拿紅龜粿和紅桃粿祭拜三界公和公媽。有的紅龜粿上頭印的是「雙連龜」,一個模子印出兩隻來,所以拜拜的效果更好。再來,土地公生,觀音媽生都拜紅龜粿。清明節是要拜草仔粿。

但是拜拜用的粿不是隨便準備的,也不是什麼粿都可以拿來拜。祭拜不同的對象,要準備的粿也不一樣。基本上拜拜分三種「敬神」、「祭祖」與「普度」,也就是拜神,拜公媽,拜好兄弟姊妹,所需的粿是不同的。拜神明的有圓的甜粿,圓的紅龜粿,有紅圓,和紅桃粿。拜公媽或者地基主的就可甜可鹹,像菜包,鹹龜粿,草仔粿,不一定要圓形,也有做長形的粿。普渡拜的是鹹的粿,像菜頭粿、芋粿、白龜粿,也有裂粿。

按照洪淑昭的研究,發現粿的種類,代表人和神的關係,離人越遠階級越高的神明,拜的是甜的圓形的糯米做的粿。和人越接近的像公媽、土地公,這種敗的就像一般吃的食物,可以切過,不一定是圓形,包的餡料也比較多種。

廟裡有活動時,也會拜紅龜粿。一年至少有一次乞龜的活動。向神明乞討平安龜的意思。早期大家生活辛苦,寺廟會在過年後,一月十五以前將倉庫的糯米、麵粉等作成糕餅,印龜形狀,只要民眾筊有杯,神明允准,就可以拿一些回家吃。拿到的人在新的一年若是好年冬,就要另外做有印龜型的粿還給神明,給其他需要度年關的民眾。因為是拿來還神的,所以都會比取的更多,也因為這樣麵龜會越來越大隻。


另外佳有喜事慶祝也要炊粿。有的是滿月或者四個月會做粿拜拜分人吃。家裡若有長輩50歲以上做生日也要做粿拜天公,而且紅龜粿的數量一定生日人的年紀再加上12,50歲要做62個粿,代表更多的福氣和添壽。有一條古早的兒歌《老鼠偷吃紅龜粿》,就是唱說「隔壁老人做五十一歲,送我一個大的紅龜粿,想要明仔早起下落去炊,喔!老鼠仔愛吃粿,三更半暝議決通過,決定講欲偷食粿;透早起來揣無紅龜粿,予老鼠仔食到剩一塊,老鼠實在真歹做伙,啊,鼠仔愛食,老鼠仔愛食粿。」從這首歌可以看到過去只要活超過50就很值得做粿慶祝了,這條歌還變成合唱團唱的歌,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線上找來聽。另外要有甜粿的喜事是結婚。可能是因為粿是圓的、甜的、又黏,代表團圓,也表達過去社會要子孫多,錢財多的意思。

不同粿不只代表人和不同神明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也送粿的方式看得出來。洪淑昭的說法是有三種,予人、送人和貺人。予人粿是給關係較遠,也可以是不認識的人,所以拿的粿的人也不用回,大部分這款是送鹹的粿。送人粿其實不多,因為送甜粿是送給家裡辦喪事的親戚,收到的人還要回送糖和橘子。也因為如此,甜粿不會隨便送人。另外一種比較常遇到的叫做貺人粿,這是家裡有喜事會做粿送親戚,還的意思是有來有去,這次我做送你,下次你家有喜事會做送我,是親戚交換禮物互相幫助的方式。

粿怎麼做?一般說炊粿,但是甜粿有人用炊的,過去也有khit甜粿。Khit的方式是拿一口大鍋,放水燒熱,再放一個小一點鍋在裏頭,將粿切和糖放進去慢慢的攪拌,一直到全熟,聽說這樣khit出來的甜粿比用炊的更黏,但是因為很費力,現在應該沒有人這麼做了。

紅龜粿是怎麼製作的呢?要先將糯米洗乾淨,浸水3-4小時,把糯米磨成米漿,倒入米袋中綁緊,用重物加壓去除水分,留下糯米漿團(或稱為粿粹)。粿粹是白色的,要做成紅的要染色。包餡後放進模子壓出圖案,抹油放在香蕉葉上面,放入蒸籠蒸熟。有一種紅龜粿叫做金包銀,代表福祿壽都有。金是紅色 銀是白色,紅色疊在白色上,做成紅龜粿,切開可以看到紅色下面有一層白色的就叫做金包銀。 因為比較麻煩,現在也很少看到了。

做粿用的粿印有單面圖案的有雙面圖案的,有大,有小。一般民家所使用的粿印大都是一面龜、一面桃。龜除了有花以外,還會刻福、祿、壽,代表福運、官祿和長壽。另外桃子和龜一樣代表長歲壽。粿印的才是用樟木做的最好,一個粿印可以用很久,為了印出來的圖要清晰,而且還要印好的粿容易拿下來,師傅刻的角度都要非常剛好。

最後我來說一種紅龜粿很特別的吃法。在97集,說彌月為何吃油飯那一集,有說到客家人的習慣是做新丁粄,像紅龜粿,也是外面染紅色的一種粿。這種若沒有包餡,不太好吃,但是有一種吃法,是切一條一條先用油下去煎或是下去炸,然後沾著蒜頭醬油膏,吃起來就像菜頭粿但是比較Q。

洪淑昭,2014,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由高雄歲時儀俗看閩南群「粿」的表徵意義. 《高雄文獻》4卷2期,P30 - 62.


8月 14, 2021

102 白色恐怖在台灣 白色恐怖的特務與受難者


白色恐怖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也受到很多的議論。今天接下來的七個星期台灣人台灣事每一個星期五都會說一個白色恐怖年代的故事。為什麼要這樣做?我過去讀書的時候沒人跟我說過這些事情,我想很多年紀和我一樣,甚至更年輕的人對台灣這段歷史知道的很少。我今天會先來說什麼是台灣的白色恐怖?受害者是誰?是怎麼發生又怎麼結束?今天的節目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的人權教育宣導計畫。

為什麼叫做白色恐怖 就像小孩有一次就問我說為什麼白色是恐怖的,他認為藍色才代表恐怖,應該叫藍色恐怖才對。白色恐怖這個名字不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這是一個很有歷史的名詞。在國際上白色恐怖是用來說一個國家裏頭有政治權力的人,通常是保守派的人,用國家的力量來對付社會主義者,改革者的手段和方式。會叫做恐怖是因為國家的這種作為和暴力會造成民眾的驚慌。為什麼是白色?因為在法國大革命的時代,站在波旁Bourbon王室的右手邊就是維護皇室的保守派,他們的對付主張改革的人用很多直接的暴力手段來,這些人的徽章是一朵白色的百合(pek-ha̍p)。所以才叫做白色恐怖。法國、蘇俄、西班牙和不少其他國家都有過白色恐怖的歷史。

白色恐怖在台灣是一段明確的時間,從1949 年的四六學生事件算起,陳誠在同一年公布戒嚴令,一直到解除戒嚴令,終止動員戡亂(kham-loā)時期,懲治叛亂條例作廢,刑法100 條在1992年修改為止。這43年的時間都就是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在這段時間內政府用各種手段限制、打壓反對他的人,來維持自己的政權。

大家都知道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和接下來40多年的白色恐怖有什麼不一樣?一個是時間長短不一樣,二二八事件的時間比較短,加上後來的「清鄉」行動,差不多四個月,白色恐怖的時間前後有40多年。所以可以想得到,政府迫害pek-hāi的人也不太一樣。第二個不同是二二八事件抓人沒憑據的,要將人槍殺也沒有經過審判。但是白色恐怖期間,國民政府是用自己訂的一套法律,根據這套法律程序,來修理對抗政府和國民黨的人,所以按照政府自己的說法是合法的。

白色恐怖怎麼進行?政府如何發展出一套監視、控制和審判的制度去限制民眾的自由?是怎麼可以知道誰的思想或是言論有問題?過去執行白色恐怖主要的單位就是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與調查局。警察是看得到的控制,但是調查局的運作是看不到的,有一種在社區設通報人員,監視左鄰右舍,這些人沒有薪水,但是若有特殊表現,有功,就有獎賞。第二種是在特殊的組織裏頭找通信人員,這些人就有月薪。第三類是特別專案,尤其是毒品或是武器買賣或是經濟犯罪組織,這種月給就很高,因為很危險。若破案就有獎金。情報單位也會繼續監視出獄的人,像我先前說的蔡瑞月他開舞蹈教室每一天都有人來監視他,有的會要求他們寫報告,行動受到限制。後來1970年代開始,反對國民黨的黨外人士和活動變多,所以無論村里、學校、寺廟、工廠、農會、漁會、水利會、縣市議會、報社、獅子會、青商會、同鄉會,各大學及黨外組織都有情報單位的人。同一個時間也要全面進行思想教育。在學校裏頭的教育要符合政治要求,所以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軍訓都變成學校要教的科目。另外在學校裏頭會有黨部來控制和監視老師和學生的活動。

白色恐怖的40多年有多少特務?警察,軍人,黨部服務的人員,安全單位,這些專職的就有50-60萬人。其他私底下負責監視身邊的人的通報人員當然是更多,而且這些人不只在台灣,包括有些人是負責監視和通報海外台灣人的活動。現在這些過去的特務或者說抓耙子到哪裡去?林正慧的研究就發現專職的特務一般會有別種的職業,來掩飾他們的工作,最多是公務人員,另外一種就是記者,因為這和情報人員的工作很像。過去的一份報紙叫做《全民日報》他下面的記者都是特務。每一個特務做的時間長短不一樣,不做以後他們也會轉去別的職業,基本上是各行各業都有,後來變成參政治的,國代、議員、報社老闆、宗教領袖、開戲院、做生意的都有。

政府主要的目標是維持自己的政權,所以在1950年代的案件都是為了要清理在台灣有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或者共產黨。當然也有人說很多是假的共產黨,因為社會主義的思想在日本時代就有,尤其在戰後有關社會主義的書在臺灣也不少,但是不是讀這些書的人都是「共匪」;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對國民黨政府失望,也真的開始靠攏共產黨,認同中國的共產黨政府。白色恐怖時期開始的前十年的案件和受害者最多。1960年代開始,共匪處理以後,社會主義的書也都不能看以後,國民黨政府開始遇到的威脅是黨外的民主運動,無論是不認同國民黨政權還是主張台灣獨立的人,這些人也成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

共匪和台獨是白色恐怖的兩大項,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造成政治案件。李筱峰教授將戒嚴時期的政治案件,分成八種:一種是針對親中共或是社會主義的言論(如鹿窟事件),第二種是針對主張臺灣獨立的人(陳智雄案),第三種是對原住民,尤其有影響力的原住民(高一生案),第四是民主運動的壓制(雷震案和美麗島事件),第五種是政治權力的鬥爭(孫立人案),第六是因為寫文章,像作家柏楊,因為他為《中華日報》翻譯美國漫畫《大力水手》,有一則是大力水手父子兩個人,跑到一個物產很豐富的小島,父子兩個人相爭要選總統,在島上做政見發表。政府認為這則漫畫是取笑當時政權,結果柏楊被關了9年才出來。還有另外兩種案件是和情報單位有關,一種是單位內部的鬥爭(范Hoān子文),一種是特務人員為了領獎金製造出來的冤枉假案(李鎮洲)。

所以說哪些人是白色恐怖時代的受害者? 其實什麼樣人都有可能受到迫害。

很多人以為白色恐怖是外省人對本省人的迫害,但是其實受害者裏頭有不少外省人。因為當時在學校教書的,在公務機關工作的,有許多外省人。在澎湖發生的七一三事件,也被稱為外省人的二二八。這個事件就是在1949年,一群跟著國民黨來台灣的山東聯合中學師生,他們從澎湖登陸,卻遇到國民黨的軍隊在招兵,這群學生和老師不想入伍當兵,尤其校長張敏一特別維護這些學生,最後軍隊以共匪的名義將這群人帶到台北審判槍殺,這個過程也有不少學生在澎湖被殺死。有人說這個案件牽連100多人,也有人說受到影響的有300多人。

另外也有人以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都是住在都市的讀書人。二二八事件的受害者確實是很多社會菁英遇難,但是後來的白色恐怖就不只這些人而已。尤其初期國民政府要清理的是共產黨組織,宣傳共產思想的人會到鄉下,到工廠宣傳他們的理念,也會進行組織工作,吸收新人。所以像1952年在石碇的鹿窟事件是警方和軍隊出動三四千人將全村的八百多人都抓去審問。這是一群並沒有受過太高的教育,住在山區的人。

可能有人想說若是公務人員,尤其警察、軍人就不會遇到麻煩?大家都知道孫立人被軟禁,若做到陸軍總司令的孫立人都會被軟禁,其他的人怎麼可能不會有問題。在白色恐怖的時期國民黨政府裏頭的鬥爭,情報單位的內判lāi-poān,為了搶功勞出現的問題,也造成替國民黨服務的人員也都有可能被抓去審判。

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的人,有提倡社會主義改革的人,有主張台獨的人,有反對國民黨,蔣中正蔣經國的人,也有很多其他在這個國家戒嚴統治下無辜的犧牲者。經過這麼久,漸漸有學者開始研究這段歷史,政府也開始反省和調查。這個節目介紹這段歷史,不僅是要讓大家知道過去的威權政府有多恐怖而已,主要是要大家知道現在的台灣是經過多少人受苦才變成是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也要記得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才能夠讓我們的子孫未來不會再遇到相同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了解和記得過去的歷史,台灣人權博物館有一個線上的台灣人權故事教育館,大家若有興趣可以上去看看。在這個線上人權故事教育館有很多影片,紹介過去受害者的故事,也有現在還在的受難者的訪問,還有一些人權專家的演講紀錄。另外就是「火燒島」與「景美」是白色恐怖時期最重要的兩個關政治犯的地方,這兩個地方後來都指定變成人權紀念園區,若先ū-iok就可以進去參觀。接下來有關白色恐怖的節目裏頭,除了說故事以外,也會介紹相關的線上教育資源,讓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做參考。


參考資料:

林正慧,2015,〈肅諜保防與情治分工〉,《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呂芳上主編,頁197-250,臺北:國史館。

李筱峰,〈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倪子修主編,頁117-139,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判斷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侯坤宏,戰後台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12:139-203。


8月 11, 2021

101 圓山上的羽毛球場


東京奧運比賽裏頭台灣最多人看的就是羽毛球比賽,甚至也因為這次比賽,想打羽毛球的人變更多。在公園裏頭常常看到人拿著球拍在打羽毛球,因為這是一項很方便的運動 只要兩個人有球拍 一顆球 就可以打 但是羽毛球從什麼時候開始變這麼普遍 羽毛球是怎麼來的?在台灣又如何變成大人小孩都會玩的運動?今天我們來說羽毛球在台灣的發展。

我們先來說羽毛球怎麼來?不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羽毛球有一個和球完全沒關係的英文名 叫做Badminton 其實Badminton 是由十九世紀一個英國貴族Badminton House 這個名字來的,因為這項運動在那裏開始玩才漸漸傳到歐洲別的地方。但是正確的時間和怎麼開始的,已經沒有人知道了。有一個說法是英國人去印度看到這項運動帶回英國的。更早以前這是印度人的玩的東西,叫做Poona,很有趣的是Poona也是一個城市的名字。

但是這個從印度傳到英國的運動怎麼來到台灣?這現在也沒有人真正知道,但是時間差不多是戰後到1950年這段時間開始的。說法有很多種,有人說是從中國傳過來的,也有人說是從教會學校,像淡江中學和長榮中學的外國傳教師教學生的,也有人說是在基隆港海關的英國人在玩的遊戲,也有說是從岡山空軍傳到台北的。無論哪一種說法,相同的是一開始羽毛球和軍公教的人的娛樂,先從軍人或是在公家機關工作的人,像海關, 港務局, 電信局, 肥料廠, 要塞司令部的人的活動。台灣的第一座羽毛球場就是1950年警備副司令建議台北青年會將原來的排球場改為羽毛球場。當時的警備總部是一個很高層的單位,因為副司令愛打羽毛球,這項運動就變成是警察、軍人、特務的重要運動。

在所有的事情都受到政府控制的年代,打球算是一種休息時候的體育活動,因為是軍人和政府機關的高層的活動,所以政府並沒限制,但是也一直都沒關心。按照發展來看,台灣的羽毛球是軍人和民間企業和團體一起發展出來的。怎麼說呢?很其他的運動一樣,戒嚴才開始不久,民間沒人敢成立社團或者很多人一起聚會,所以運動大部分都是軍人發起的,羽毛球也一樣,一開始是不少軍隊裡的將軍也都喜愛,所以成立羽毛球協會,但是不是政府贊助的娛樂活動,所以所需要的經費是從一些和政府官員和軍人關係比較好的大企業家來的。這些企業家有些人本身就是警察或者軍隊出身,後來做生意賺錢後,開始花錢在運動團體上。也有是因為各種原因所以關係比較好。所以一開始羽毛球是高層官員和大企業家才在玩的運動。

台灣羽毛球之父吳文達也是一個大企業家對這項運動的推廣出很多錢。他是一個出生在桃園但是在台北長大生意人,自小很愛各種運動,雖然不愛讀書但是很有做生意的能力,還沒20歲就自己開一家五金行,後來生意做到海外,變成一家大公司。有一次認識土地銀行的林玉山,就開始打羽毛球。他們兩個人先在1969年在成淵初中發起清早打羽球運動,後來也成立成淵羽球隊,為了培養少年羽球選手,還成立仁愛羽球隊。1972年他們創辦清晨chheng-sîn盃,是一個全國性的比賽。這個比賽以推動羽毛球為主,所以大人小孩,男女,職業的或者業餘的都可以參加。因為有這個比賽,讓更多台灣人對羽毛球有興趣,也從國內的比賽,變成國外選手都會來參加。今年清晨盃剛好50周年。

另外一項可以看得出軍人和企業家一起推送羽毛球的例子就是圓山公園的羽毛球場。在台北若有打羽毛球的人,都知道圓山飯店後面這個地方有很多羽毛球場,甚至很多現在是免費就可以去打。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有這麼多羽毛球場?在過去為了不要讓民眾能夠聚會,學校的運動場不開放,公共設施也很少,所以想要打球的人會找到較偏僻的地方打。在國民政府時候的圓山是警備很嚴的地方,在日本時代現在的圓山飯店是神社的地方,但是神社後面是管制區,台灣人不能進去。後來國民政府在這裡蓋圓山飯店,變成招待外賓的地方,為了安全派很多兵在這裡管制,變成只有大官或是有關係的人才能進去爬山運動的地方。

圓山的土地約六十甲,都是國有地,但是有幾個球場是60年前整理出來的,因為羽毛球是當年警備副司令愛打的球,很早和軍中有關係的人就可以去圓山打羽毛球。後來是1968年政府開始注重體育活動,提倡強身健國,也開始讓民眾去圓山運動,所以就越來越多人去那裏整地設羽毛球場,前後開發出285個羽球場,每一場地,都是一個球隊,一個俱樂部。完全是會員自己出錢管理,一直到今天這個地方有台北最便宜的運動「俱樂部」,有些一個月只要繳二百元就可以參加,設備比較好的比較貴,但是也有無人管理的球場是完全免費。

跟著羽毛球運動的推廣,台灣也很快就有製造羽毛球和球拍的工廠。最早期這些運動器材都是進口的很貴,所以在1958年就有Lucky牌羽毛球,1961年在屏東的大豐公司開始生產柴做的羽球拍kiû-poe,後來還外銷。1969年勝利羽球公司成立。企業贊助的球隊也從1970年代開始就有了,最早是1970年代就有的台電女子隊和土地銀行的男子隊,他們會這麼早就開始贊助球隊,主要也是當時的主管和員工都有在打,無論是台灣電力公司或是土地銀行,在贊助選球前,公司裏頭都有組隊參加比賽,成績也都很好。

羽毛球變成Olimpic比賽是1992年的事情,但是台灣媒體和政府真正注意羽毛球是鄭韶婕2004 年在奧運羽球單打打入前八名,隔年她在羽球世錦標kím-phiau賽奪得第三名政府才開始將羽球設定為2008 年北京奧運及2010 年廣州亞運奪金牌的項目之一。到今天全台灣打羽毛球的人數已經超過200萬人。

參考資料: 

陳子軒,2011,空間、運動與權力 戒嚴時期下圓山羽毛球場的歷史脈絡分析。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月 06, 2021

100 台灣女性故事 蔡旨禪


大家想像中早期的女性,是長年居家,年紀一到就得嫁人生子,若不是沒受教育,不然就是教育程度不高。或許傳統社會是如此,但是在一百年前的台灣就有女性自小決定不結婚,要靠自己的能力奉養自己的父母,她也真的做到了。我們今天來講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的故事。

蔡旨禪, 1900年出生在澎湖,今天的湖西鄉。很小的時候就和父母搬到馬公Má-king。蔡家做的是榨花生油和賣醬料的生意。澎湖和台灣本島一樣,大部分人信的是民間宗教,道教,但是蔡旨禪的父母卻是信奉佛教的一派—先天教。

他的父母結婚後都無法生育,所以先收一個養子,但是兩人還是想生一個小孩,所以就向觀音菩薩求子。後來她的媽媽真的懷孕,生了一個女兒,就替她取名為罔甘,這就是蔡旨禪的本名。因為等很久才生這個小孩,所以父母非常疼她,曾幫她纏足,但是不多久就幫她解開。

蔡旨禪自小就和其他的小孩不一樣,很聰明,會畫圖會刺繡,不太跟其他小孩一起出去玩。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她也虔誠信佛,最特別的是九歲的時候就決定一輩子要吃素學佛,不結婚要留在家裡。在一百年前的台灣,決定不結婚的女性並非沒有,只是非常的少。有一種是家庭很富裕,即使女兒不結婚,家裡可以養她。另外一種是像蔡旨禪這樣,決定不結婚要自己賺錢養家。據說,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不婚女性,在那個年代她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留在家裡照顧自己的父母。因為做這決定的女性很少,大家是將她們當作孝女來看待,並不會受到特別的歧視。

蔡旨禪從小並沒有日本公學校接受新式教育,她的學問是從民間的私塾學來的,也就是漢私塾o̍h-á,學的是漢字。她在二十三歲那一年變成是澎湖的一個很出名的清朝秀才,陳錫如的徒弟。那個時候開始,她寫的詩和作品開始在詩文展得獎,也刊登在當時的報紙《臺南新報》、《臺灣日日新報》,她的才華漸漸傳到台灣本島。

她很快就開始一邊進修,一邊教書,因為自小就決定不結婚要照顧父母,所以她要開始賺錢,存夠錢後才能奉養父母。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所以他們家也負責在馬公的一間先天教的齋堂叫做「澄tîng源堂」,蔡旨禪就在那裏教書。因為她教得很好,不到一年的時間,在本島彰化的書館也請她去那裡教書。這件事情在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因為她不僅是是澎湖的第一個女性漢學老師,而且還有別的地方的人要聘她去教書。也因為這個邀請讓她離開澎湖三十年,一直到父母過世以後,她自己也年紀很大了才又回到澎湖。

蔡旨禪去彰化書館教書,並不是自己一個人離開澎湖,她是帶著她的父母一起搬到彰化,全家到本島生活。她在彰化自己設一間書房收學生,她將書館取名為「平權軒hian」,就是男女平權的意思。在那個時候的台灣就有人使用平權這兩字。

到現在她留下來的一張相片的旁邊就有一首自己寫的詩。這首詩說「無將比擬玉芙蓉phû-iông,阿娜柔枝塵不封。」意思是我本身與花都同樣清潔不受到汙染,接下來兩句是「將貌māu比花儂lâng未及,花無才思不如儂」這兩句說,就算我外表沒有花那麼美麗,但花也沒有我的才華及思考能力。從這首詩可以看得出她當時的想法,一個人要有內才和思想,這比生得美醜更重要。

後來因為她在平權軒教得很好,發表的作品也很多人看到,所以霧峰的林家就請他去作他們家的家庭教師,教林家厝內的女性漢學,寫詩和文章。她在霧峰前後住了六年,後來才又搬到新竹的福林堂教書。

當時以霧峰林家為中心有不少重要的社團,她也都有參加,其中有一個詩社叫做「櫟社」,是日本時代台灣三大詩社之一。因為蔡指禪寫的詩備受肯定,常常比賽得獎,所以林獻堂就邀請她參加櫟社,她是櫟社唯一的女性會員。

蔡指禪除了詩寫得很好,在畫圖方面也很有天分,她畫的圖和寫的毛筆字曾經被人選入展覽會。但是她並沒有學過畫畫,所以想去中國學美術,但是又沒有錢。最後是林獻堂拿錢支援她去廈門學畫圖。她為什麼沒像其他大部分的留學生去日本,選擇去中國,應該和自小學漢學有關。不知是因為經費很少,還是要趕緊回台灣照顧父母,還是其他原因,她並沒有在廈門待太久,很快回來台灣繼續在新竹教書。後來四十歲的時候總算存到足夠的錢可以買地蓋房子,讓他的父母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住。一直到她父母過世以後,她繼續在新竹的一間寺廟修行一段時間。

1955年,蔡旨禪五十五歲的時候,想回澎湖,才發現原來屬於蔡家管理的「澄源堂」卻被國民政府派來澎湖的軍人佔據,改為宿舍。她知道以後,很生氣,因為一個念佛的地方被人破壞,所以她和哥哥一起對霸佔佛堂的軍人們提告。經過長時間的交涉,差不多有一兩年,才將「澄源堂」討回來。蔡指禪自己出錢整修,就在裏頭當住持chū-chhî,當然她還是繼續寫詩,繼續參加比賽,繼續得獎。也許是太過操勞,蔡旨禪回澎湖兩年以後,突然中風病逝,那一年她五十九歲。

蔡旨禪的作品非常多,在日治時期從1923年起,至1936年止,一直都在報紙和雜誌發表。到現在留下來的詩作有582首、66幅畫作,還不算其他的文章。

在日本時代的《詩報》就曾寫到她,說她非常有才華不輸男性,且和歐洲女性一樣,追求自由,不受到男性和社會束縛的一個有解放思想的人。這個澎湖第一才女,並沒有很好的家勢,那個時代台灣女性才剛開始不必裹小腳,但是她證明女人也可以完全靠自己,獨立賺錢,自己奉養父母,還生活的自由自在,有所成就。

她的作品在台灣文學裏頭看得到,他的故事寫在澎湖的歷史和縣志裏頭,甚至台中文學歷史也會寫到他在彰化和霧峰時候的貢獻。現在還在澎湖馬公市的澄源堂有整理過,以後若有機會去澎湖玩,也可以去看這位一百年前蔡旨禪教學和住過的地方。


8月 04, 2021

099 台語文運動和台文通訊


原本在台灣的種種母語受到日本時代的皇民化運動和戰後國民政府的華語政策影響,越來越少人會說。母語文學和母語復興運動不是現在才有,但是無論是哪一個時代、哪一種母語運動都和政治,和台灣認同,和族群意識有關。我今天來說我所知道的台語文運動和台文通訊這份雜誌。

在中國清朝的時候,大多台灣的讀書人學的是漢字。那個時候有中國人或台灣人寫有關台灣的文章和書籍,主要是用漢字書寫。雖然更早以前有新港文,但是荷蘭人在台灣的時間很短,學會新港文的人不多,所以新港文的影響不像後來的漢字那麼的大。

清朝戰敗,開放台灣的港口以後,來台灣的傳教師開始用白話字寫台語,他們在1885年出版《台灣府城教會報》,也鼓勵信徒用白話字寫作。《台灣府城教會報》裏頭有新聞,有地方報導,也有散文和小說。雖然會看這份刊物的人都是基督徒,但是當時西方傳教師就主張白話字是讓台灣人可以快速學會看書寫字的方式。

日本人剛來台灣的政策是要讓「台灣人學日語,日本人學台語」,這樣兩邊才能交流,所以也開班教日本人說台語。那個時候巴克禮牧師就建議學校要教台語。後來蔡培火也認同傳教師的說法,只用26個拉丁字母就可以讀台語寫台語的白話字,可以讓更多台灣人學會看書寫字,所以建議推廣白話字,但是並沒有真的成功。當時對在台灣受過漢學教育的人來說,他們認為白話字不文化,對日本人來說他對漢字比較熟悉,所以也不會接受去學拉丁字母。

台語怎麼寫的問題?其實在日本時代就出現。當時不少受過教育的台灣人主張台灣人應該寫台灣的事物,那個時候黃石輝和郭秋生就認為台灣人要用台灣話寫作,建立台灣意識。面對日本政府設立公學校教日語,他們建議用漢字寫台灣話,但是這個討論並沒過多久,皇民化運動就完全禁止華語和漢字的使用。 

戰後國民政府為了在台灣建立中華民國,除了推廣中國文化也在1955年禁止使用白話字,接下來就開始推廣華語,禁止說其他的母語。國民政府的華語政策影響學校的教育,限制教會公報和其他白話字的出版,也管制流行歌的歌詞,戲劇表演的語言,布袋戲、歌仔戲、電影、電視、廣播節目都開始變成華語。從這個時間開始,能說台語和其他母語的人漸漸變少。

母語運動和台語文運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在戒嚴時期,不要說母語或是台語運動,大部分的社會運動都很難在台灣進行,若有都是地下的。反而是在國外的關心台灣的人發起的活動比較多。台文雜誌也是1970年代在海外先發行,當然這些雜誌都不是只討論台灣的語言和文化,也都很注重台灣意識和認同的建立,很關心台灣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在台灣的抗議遊行活動真正開始變多,是解嚴前不多久,一直到1990年代的初期這段時間是台灣的各種社會運動最多的時候,無論是消費者運動、婦女運動、人權運動等等,都在那個時候看得到。同樣的在解嚴以後出現還我客語運動、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當然台灣的台語文運動和社團也開始在那個時候出現。

在這個台灣社會運動最多的時候,台文雜誌的出版也最多。光從1990年到1999年這十年,國內外的新出版的台文雜誌總共有21本,從2000-2009年數量就減少很多,新出版的台文雜誌只有11本。因為讀者不多,大部分的台文雜誌都在5年內就停止發行,連續發行超過10年的很少。

目前發行最久的就是《台文通訊》。這本刊物是除了教會公報以外,出版時間最長的台文雜誌,從1991年一直到今天。這本月刊一開始是在美國洛杉磯出版的,第一期寫的目標就是1. 提高台灣人用台語思考的能力, 2. 提升台灣人對台文讀kap寫的能力, 3. 提倡大眾媒體使用台文的風氣, 4. 促成台文工作者的聯繫kap分工合作。這四項目標一直到三十年後,還繼續是台文通訊的主要工作目標,讓台文通訊變成是台語文的火母,將台灣的語言和文化傳下去。 

為什麼台文通訊能夠在這麼長的時間繼續發行?我自己有想到的是。

第一,台文通訊的內容很多樣,用現在語言來說非常多元。這個月刊裡頭大約一半是文學創作。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的文章,包括討論語言和文化的看法,政策的檢討,也有訪問其他的人物,像馬偕醫生的三個孫子,台語歌王文夏,都曾出現過。而且也有一些台文文獻資料的整理,有外文翻譯成台文的文章,也有討論生活議題,台文活動報導,語言教學的討論。為了推廣母語,在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前,有一段時間,有過客語文章。多元的內容,不同議題的討論,讓願意支持這本月刊的人更多。

第二,在網路還不普及的年代,這本月刊就像一個讓讀者或是台語工作者可以交流的平台。台文通訊一直都鼓勵大家寫台文投稿,也會刊登台語班的學生作品,還會刊登讀者tho̍k-chiá來信,就是說大家都可以寫信去,甚至也有過,一來一回的往來信件,這讓可以直接參與這本月刊的人增加。

第三,除了提供讀者的交流機會,同一時間《台文通訊》也繼續舉辦實體活動,像發行不久就有的讀者聯誼會,後來越開越多,在世界各地都有。台文通訊也一直開台語班教台文寫作。這些活動培養出許多後來推動台語文的前輩和年輕人。 

最後,我想因為這本雜誌的理念和目標清楚,也讓它在這麼久的時間裡一直都有人繼續支持,能夠長期靠義工和募捐繼續發行。這不僅是專門出版給研究台灣文學或者學台文的人看的雜誌,這是一本適合所有關心台語和台灣文化的人看的月刊,讓讀者也可以參與的一個出版品。而且我想有很多人是透過台文通訊認識彼此,一起變成推動台語的台文工作者。

《台文通訊》在2012年和《台文罔報》合併變成《台文通訊bong報》繼續出刊,今年慶祝30周年。這本月刊到現在已經累積很多文章,若有人要寫論文,這收集30年的台文創作和報導文章,是很值得研究的歷史資料。

台文通訊的志工今年將出版一本《台文通訊30年紀念特刊》裏頭除了收集30年來,這本雜誌的重要文章,會紹介「台文的歷史背景,相關議題的討論,台語文運動發展歷史,台語文學創作,整理保存真chē咱台灣人用台語寫--落-來ê思想kap記持。這本紀念特刊已經達到出版2000本的目標,但是募資繼續在進行,若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蒐尋「台文通訊30年紀念特刊」。


廖瑞銘,2016,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On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台語研究》8(1):16-30.

方耀乾,2011,台語文ê邊緣戰鬥:國外台文社團kah雜誌ê隔海協力,《台語研究》3(1) 40-63.


8月 02, 2021

辦桌的螺肉 Pān-toh ê lê-bah


小時候吃到冷盤上的螺肉,總會想說在路上爬來爬去蝸牛如何變成盤子上甜甜QQ的食物?後來才知道早期螺肉罐頭是日本進口的高級品,才會成為辦桌菜。

除了當冷盤,最有名的螺肉料理應該就屬魷魚螺肉蒜。這道菜除了辦桌時吃得到,在大餐廳裡也是許多人點的料理。據說甘甜的魷魚螺肉蒜湯是解酒首選。也有人家裡過年會煮螺肉蒜,因為當年日本人過年過節時贈送員工罐頭。

螺肉罐頭是海螺,不是蝸牛,但是他們都是同一家族,只是一個住海裡,另一個是陸居。蝸牛和海螺一樣可以吃嗎?其實蝸牛能快炒,也能焗烤,國內外都有人吃。這幾年海螺減少,但有養殖蝸牛的農場,和專賣白玉蝸牛(白色非洲大蝸牛)的餐廳。

Sè-hàn sî chia̍h tio̍h léng pôaⁿ ê lê-bah, lóng ê siūⁿ kóng tī lō͘-lin pê-lâi-pêkhì ê lō͘-lê án-chóaⁿ ē piàn-sêng tiⁿt-iⁿ khiū-khiū ê mńg-kiáⁿ? Āu--lâi chiah chai-iáⁿ chá-kî lê-bah koàn-thâu sī Ji̍t-pún chìn-kháu ê ko-kip si̍t-phín, chiah ē piàn-sêng pān-toh-chhài.

Tû-liáu chò léng pôaⁿ, sióng chhut-miâ ê lê-bah liāu-lí tō sī jiû-hî-lê-bah-soàn. Chit hāng chhài tû-liáu pān-toh chia̍h ē-tio̍h, tī tōa-chhan-thiaⁿ mā sī chin chòe lâng tiám ê liāu-lí. Thiaⁿ-kóng kam-tiⁿ ê jiû-hî-lê-bah-soàn thng ē-tàng kái-chiú. Mā ū lâng kòe-nî ē chú lê-bah-soàn, in-ūi tong-nî Ji̍t-pún-lâng kòe-nî kòe-chiat ē sàng oân-kang koàn-thâu. 

Lê-bah koàn-thâu m̄ sī lō͘-lê, tān-sī in lóng sī kāng chi̍t-ê ka-cho̍k, chi̍t ê tòa-tī chúi-té, chi̍t-ê sī tī tē-bīn. Lō͘-lê hām hái-lê sio-siâng ē-tàng chia̍h? Lō͘-lê ē-tàng chhá, mā ē-tàng hang, kok-lāi-gōa lóng ū lâng chia̍h. Chit kúi tang hái-lê piàn chió, tān-sī ū chhī lō͘-lê ê lông-tiûⁿ kap choan-mn̂g bē pe̍h-ge̍k-lō͘-lê ê chhan-thiaⁿ.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