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28, 2021

137 台灣女性故事 陳勤


今天要說的這位台灣女性,她沒有台灣第一的紀錄,她也沒當過官或是擁有一般人認為的成就。不過,許多人訪問過她,因為她願意將她一生的記憶和大家分享,她也留下不少文章。從她的故事我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怎麼想,又遇到什麼問題?她在監獄裡是怎麼養小孩?在那個時代背景的女性是怎麼生活?

陳勤是1922年出生在台北景美,她是家裡第三個女兒,但是她的大姊和二姊都出生沒幾年就過世。所以她的名字勤,勤勞的勤,原本是她二姊的,因為二姊已經報過戶口,不久就過世。所以她的父母就想,乾脆就讓她繼續用二姊的名字,也不用再報戶口。她一歲多的時候就被送到別人家當養女。她還有兩個小妹,但是和她一樣都送給別人養。

她的養父陳萬子的出身也很坎坷,原來家裡經營茶園,卻在八歲時,發生意外父母過世。他很早就自己去做工賺錢。後來遇到一個姓杜的婦人,收他做養子。他算很努力,雖然只讀過一年的書,日語不好,但是找到日本公司的工作,去日本,後來回來台灣就考進鐵道工廠做技師。 

陳勤的養父對她很好,捨不得她和她同年紀的人一樣去香皂工廠,汽水工廠做工,他叫她要讀書。她的養母會在她養父不再家時,去玩四色牌,賭博。有一次他養父較早下班回家,發現養母跑去賭博很生氣。這件事讓他的養母對陳勤很生氣,還打她,罵她沒先去叫她回來,被她父親發現。陳勤說,她和養母的關係不好,一直到自己結婚有小孩後才有改變。

陳勤在學校很會讀書,不過養母不愛她去讀書,連她的親生老母也不要她去讀書,怕她學太多,知道太多,會跑回去分財產。不過他的養父還是出錢讓他去讀書,她也很厲害,一次就考上台北第三高女。

陳勤的養父身體不好常常生病,無法去上班,薪水愈領越少,她讀高女時家裡不好過。有一次學校為了蓋新的校舍向家長募款。那時要求一戶至少交20圓,她看到同學都整百圓再捐,他只拿得出15圓,是全班拿最少錢出來的。那時有辦法讀第三高女的學生,不少人家裡很有錢。學校要帶他們去日本旅行的時候,她也沒錢參加,學校的活動她很少跟。那個時候,她對在學校看到的日本貴族寫的文學就很反感。

她在三高女的時候,成績不是最好,家裡又窮,她也發現有的老師會大小眼,對那些有錢人比較照顧。有時老師還會警告她,要像女生的樣子,優雅、賢慧。她心裡對老師教的這些傳統美德也很討厭。不過三高女也讓她學到很多東西,她學會看譜,會樂器,會畫圖,寫文章和一些和家境較好的同學一樣的能力。

她畢業後,不少同學在家等著結婚。她要出去賺錢,不過她一點都不想教書,到工廠做工又是公學校畢業的人去做,她高女畢業也不適合。她那時就去找較新型的工作。她先去競馬場賣票,不過競馬場只有春天和秋天才有票得賣。她又去應徵菊元百貨公司做資生堂的店員,她是高女畢業,日語又很好,資生堂公司要派她先去日本受訓一個月,不過她的養母不要她離開家,所以她就沒去當店員。後來遇到航空公司要增加國際線,正應徵飛機上的服務人員,她又跑去應徵,已經通過考試要去了,她的養母也不要她坐飛機,所以她就放棄。最後是她在電信公司上班的養舅要調到日本去,養就想請陳勤去日本幫忙打理家務,也答應讓她在日本繼續讀書。這次因為是自己親弟要求,她的養母才答應。她要出發去日本的時候,卻遇到空襲,到頭來也沒去成。她找不到其他工作,沒辦法只好去做老師。去蓬萊公學校國語講習所教國語,也就是日語,在那裏她也開始參加合唱團,一直到戰後她還有繼續去合唱團唱歌。 

從1943年她參加一個在台北的高校生組的讀書會 叫做「杏」, 他們也有辦會刊主要發給會員看。他們的目標是鼓勵台灣青年對國家,對時局提出議論,陳勤在會刊裡發表不少篇文章,從那些文章可以看出她對一個新女性婚姻的看法,她對社會不公平的想法。不過事實上她和那個年代的女性一樣,一方面有新的理想,另外一方面還是要聽家裡的安排,像她找工作一樣。 

1945年台北遇到大空襲,他們住在大稻埕很危險,大家都跑到別的地方去躲。他們也要離開,那時她父親已經過世,家裡只剩她和養母,為了等有車她們等很久,因為大家都在逃難,叫不到車。她最後用60圓叫到一台板車rear car,那時她一個月的薪水是90元。她將行李放上板車,她的養母也坐上去,前面是車夫拉,她在後面推。他們一路從大稻埕走到土城三個多小時,想要去住親戚家。那時逃難的人很多,他們親戚家都已經很擠,她和她的養母就去租對面的牛舍住。她自己也趕快去辦調職,換到土城的學校教書。

228那一年他看到政府和台灣社會的問題,那時米價一日漲三次,讓她對社會更關心,並開始讀一些與社會、政治、社會主義的書。加上她在「杏」發表的文章,就讓一個參加共產黨的同事看到,想要吸收她入黨。不過陳勤一直沒有加入。

戰後1950年的時候,她和一個她從小就認識,她的養母的親戚結婚。她的先生也曾和她一起參加合唱團,是台北縣教育局的公務人員,結婚後她就搬到艋舺,去城中區的福星國小教書。結婚後還沒兩個月,有一天她在學校上課時,工友跑來跟她說校長找她,結果她到校長室後看到一些士兵,就被人帶走。警察一直叫她要承認她有加入共產黨。陳勤不承認,也不知道去學校上課為何就被抓。

原來是那時要招她入共產黨的同事被抓以後,有說到陳勤很優秀,想過要吸收她入黨,所以警察才去抓她。她被關了後,都吃不下一直吐,才發現自己已經懷孕,那時是結婚後49天。在監獄裡她的肚子越來越大,行動不便,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別人幫忙。幸好監獄裡也有不少人幫她。不過她在裏頭壓力很大,後來要生小孩的時,她丈夫去找了一位朋友,兩個人做保,使她得以保外生產。她的女兒早產,一個月後,她又抱著孩子再回到看守所等判刑。在看守所帶小孩相當辛苦,當時只能用一盆冷水替嬰兒洗澡、洗臉、洗尿布,還時間限制,只有15分鐘可以洗。在獄中很多人會將熱開水留下來,讓她可以幫嬰兒洗澡。幸好監獄裡的科長也有同理心,說「大人有罪,孩子是無辜」,也沒太找她麻煩。後來陳勤被判5年,她在監獄將小孩帶到一歲多,要被移送火燒島前,她先生才來將女兒帶回給她的養母帶。

不過五年過後,陳勤出獄時,她的女兒也已經5歲,她回家女兒已經不認得媽媽。因為她女兒小時念讀書常因為這個媽媽被人欺負,也被人笑說在監獄長大,所以她不喜歡她的媽媽,長大後就結婚出國,母女關係並不好。這件事對陳勤來說打擊很大,她一生想的都是她對大女兒的虧欠。她也說若不是有這個女兒和她的丈夫,她沒辦法那麼堅強,她甚至認為政府最應該補償的人不是她自己,是她的大女兒,所以後來所她領到的補償金,自己都沒有留,全拿給了大女兒。

出獄以後,她還生四個小孩。雖然過去的同事知道她是一個很好的老師,但是因為他坐過牢,怕別人會意見也不敢請她。後來有人報她去考試,她才算又考上龍山國小。校長看她有能力好吩咐她辦幼稚園,她也真的辦的很好,帶小孩參加外面比賽活動都得獎,但是她的考績一直都是拿乙等,沒辦法更好。後來政府開放給高中畢業的老師也可以在職進修,陳勤就利用暑假的時,去師專去念教育學程。1974年她也有機會參加台北市舉辦的教師活動去歐洲參觀,這件事對她來說很重要,她一直想去日本讀書,想出國看看,總算完成她的願望。

她在解嚴前退休,退休後她還去學院裡上英語課,也特別去東吳大學上社會學的課。前幾年她96歲時過世。

陳勤算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不過也看得出她並沒將做人養女、做人媽媽的責任放下,做一個知識分子,陳勤也寫文章,除了在用日文發表在杏這本會刊的文章,她後來也寫她在監獄裡的經驗。她後來地訪問不僅是說白色恐怖的故事,她也曾介紹過她古早住在大稻埕的生活,尤其那個年代是吃什麼?台視在2004年拍的連續劇「台灣百合」裏頭有說到她的故事,最近剛開始拍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裡頭也有陳勤的故事。


曾品滄,2013,懷念我的大稻埕生活──洪陳勤女士訪談錄《國史研究通訊》 5:137-149

津田勤子,2018,一位新女性的夢想與糾葛—以三高女校友陳勤的生命故事與文藝作品為中心 1922-2017 《台北文獻》 204: 147-186.

呂芳上等,1999,《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台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12月 24, 2021

136 海女和石花菜

 先前說到日本時代台灣出口的海產有石花菜時,我才知道小時候吃的菜燕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石花,而且採石花菜的人就是在日本、韓國也都有的海女。日本有《小海女》的電視劇、韓國有海女博物館、台灣東北海岸也有採石花菜的海女。今天我來介紹台灣的石花菜和摘採石花菜的人。石花菜是怎麼處理?台灣海女有什麼不一樣?

在海邊或者潛入海中尋找食物,應該是人類很早就有的行為,台灣人從何時開始有這樣的習慣和技術,並無法知道。但是真正開始將從事這個工作的人稱為海女,台灣海女開始大量採石花菜和日本殖民歷史有關係。在日本,海女是一個職業,歷史悠久,過去海女們主要是採珍珠。日本人在1935年舉辦的台灣博覽會裏,在基隆館就安排海女表演潛水和在水裡採珍珠給大家看。雖然摘採海菜在台灣應該更早就有,但是日本人來以後,開始大量購買台灣的石花菜,也請專家來看怎麼提高石花菜的產量,並將採石花菜的技術教給台灣人。

石花菜也有人稱為鳳尾菜,枝葉呈現扁平葉狀,富含膠質和營養素。其實石花菜有不同品種,鳳尾草只是一種,還有叫做大本、小本和其他的品種。石花菜的好壞主要是按照能煮出多少膠質來判斷,像小本這品種煮出來的膠質就沒那麼多,沒那麼黏。 

早年臺灣人不太知道怎麼吃石花菜,一直到到日本人來採以後,也才漸漸學會怎麼採怎麼吃。現在最常看到的是石花凍。過去沒菜的時候,當地人會將石花煮成稠稠的,硬硬的,削成籤,淋上醬油就變成一盤菜,這叫石花籤。

台灣石花是4月到11月都有人採集,最多的時間是夏季5月到8月。這個時候石花菜長在潮間帶(海坪)的石頭縫間,水退到最低位時就看得到,是最好採摘的時候。但是其他的時間,就要下到水底才採得到。像春天海水很冷,就要有經驗的海女才知道怎麼潛水去摘。

因為地形的關係,石花菜主要長在台灣東北部沿海的地方。基隆的社寮島離沖繩很近,在日本時代採石花的時間若到,不少沖繩Okinawa人會來社寮島附近採石花菜。每一年都有百人從沖繩來這裡,漸漸也有些人住下來,他們在那裏開店做生意,所以社寮島的西北邊有沖繩人的聚落。一開始台灣人只會站著採,摘到的都是比較小株的石花,那時的沖繩人已經知道潛水到水裡採比較大株的。後來因為越來越多沖繩人來基隆採石花菜,石花菜很快就採完,引起台灣人不滿,日本政府就開始限制石花菜的採收,也開始發行採石花菜的證照,這樣一來也方便課稅。因為石花菜從採收,清洗、曬,這些技術大都在同一個家族裡傳承,整個處理過程也都由家人處理,所以當時的證照是發給家族,不是個人。按照記載,那個時候發出去最多證照的是台北廳,有1000多張,然後宜蘭廳和澎湖廳也有好幾百張。只有這三個廳才有發採石花的證照。

在日本時代的初期,石花菜是先賣去香港和中國,後期就都直接送去日本。 在戰爭以前最高的產量有一年5萬公斤。戰後在1970年代時賣得最好,日本人是直接來買濕的石花菜回去加工,那時產量一年還有4萬公斤,但是因為一直摘採,加上環境汙染,石花菜的產量就越來越少。

石花菜怎麼採?一種叫做「站山」的方式,就是頭不進水中,彎腰採,但是身體還是泡在水裡,水差不多到腰或膝蓋。另外一種是「藏水」,就是海女才會的功夫,他們都不用背裝備,可以閉氣潛入水裡採石花菜。過去這些海女的功夫是和家人學的。他們要先有證照,而且因為危險,所以這些女性都是成群結伴一起去採石花菜。為了避免曬黑,她們還會自己縫一個可套在頭上的套子,只有眼睛和嘴巴的地方留孔。他們還帶著木做的蛙鏡,穿草鞋或者不穿鞋就去潛水。有口香糖以後,他們會將口香糖嚼一嚼塞在耳朵哩,因為海底水壓大,塞口香糖耳朵才不會痛。

台灣和韓國、日本比較不一樣的是,也有男生在採石花菜。雖然台灣的海女只是副業,無法靠這工作生活,但是石花菜價錢比較好的時候,也有男生去採。男性就不戴頭套。後來潛水裝備越來越好以後,還有年輕男性帶新的機器設備下去採,甚至有人開船去比較遠的地方摘採。

石花菜採上來後要如何處理?剛剛說到石花菜好壞取決有多少膠質,除了品種不同之外,如何洗,如何曬,也會影響後來煮出來的膠質多寡。剛採上來的石花,若不馬上處理,很快就會腐爛,不僅看起來不好看,膠質也減少。在處理石花菜的時候也有不同的技術:

一種是「剪頭」:石花菜根部被拔時會附帶岩石,所以用剪刀或木槌把岩石除掉。另外一種叫「去石屎」:是大本品種的石花菜生在水流不強的地方,整株有著白色硬殼,要用木頭拍打或直接用輪胎壓,讓白色的殼脫落,才好煮。最後叫「漂白」。石花菜是暗紅色,第一次曬乾後變黑紅色,然後須經過多次洗和曬。第一天最好就曬乾,收回,隔天再曬,有的要洗曬六次,也有八次。過程中石花菜漸漸變成白色,才比較好煮,也才好保存。雖然稱為漂白,但並沒有加藥水,洗曬多次後顏色就消失了。一般10斤的石花曬乾,漂白後只剩下3斤。

一般若是自己採,自己曬,然後自己賣,尤其做成石花凍賣出,利潤較高,但是比較費工夫。大部分的時候是處理後曬乾才賣給經銷商。過去價格好的時候摘回來就馬上有生意人來買濕的石花菜,他們都在海邊磅重算錢,現在已經很少見。有些家族經營的店是有人負責摘,有人負責曬。因為產量不多,利潤不高,所以大部分的業者都請不起外人來幫忙。還有一種方式是只曝曬一次,就是採回來,在太陽很大的時候曬一次,變成黑乾草,經銷商買回去後,自己再處理,但是這樣品質比較差,價格也比較低。

採石花菜對東北海岸的人來說是副業,因為石花菜沒有很多,也不是全年都可以採。現在有些專門採石花菜的人是從東部來的年輕人,他們算是比較專業、專職的。有石花的時候會在附近租屋,每天開船出海去採,一天差不多採有500斤,但是他們不負責處理,直接賣給經銷商。還有不少採石花菜的人,是從別的地方來兼職的,他們有自己的工作,摘採石花菜的季節他們會來幫忙。只要不怕水,可以潛水的人就可以摘,摘越快就賺越多。當地住海邊的人也會去採,但是有人是採來賣,也有不少人是住在那裏,習慣每天去水底採海菜,所以他們會採石花菜,也會摘紫菜、髮菜,抓海螺、海膽 海蔘 抓魚抓蝦。他們的上一代就這樣做,所以他們也學會這樣做。他們會摘來自己吃,送親友,但是也有人只是為了下水運動,摘好玩的。

現在不用任何裝備就可以潛水採海菜或是抓海產這種技術在台灣是越來越少人會,大部分有這技術的人也已經上年紀,未來應該是沒人會了。像在日本和韓國的海女都算是一種職業,做這種工作的人多很多,他們為了保存海女文化,建博物館,辦觀光表演,也培養年輕海女。到底為什麼在日本韓國他們大部分都是女性,我不清楚。不過在台灣雖然一開始女性比較多,算是採自己吃的,但是後來石花菜好價的時,也有男性開始加入。電視台有拍過不少如何採石花菜的影片,大家在youtube 上頭就找得到,看得到。


參考資料:

王靜娥,〈臺灣海女文化與環境變遷之探討──以貢寮地區為例〉,宜蘭: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2012。

林柏成,〈臺灣北部石花菜屬(Gelidium spp.)海藻採集的時空特性與永續經營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逐漸消失的海岸風景,東北角海女採「石花菜」 花甲阿嬤的好泳技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2195


《廠內、廠外:南靖糖廠的生活記憶》系列

說到糖廠,你想到什麼?冰棒、小火車還是工廠煙囪?

台灣過去有過非常多個糖廠,但不少人和我一樣對老家附近的糖廠並不熟悉。

Kóng tio̍h thn̂g-chhiúⁿ lí siūⁿ tio̍h siáⁿ-mih? Ki-á-peng, gō͘-hun-chhia iá-sī kang-tiûⁿ ian-tâng? Tâi-oân kòe-khì ū chiok chōe thn̂g-chhiúⁿ, bē chió lâng kah góa sio-kāng tùi hū-kīn ê thn̂g-chhiúⁿ bô-sáⁿ se̍k-sāi. 

1960-80年代圍繞著糖廠工作、居住的人有哪些?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廠內、廠外》系列將介紹南靖糖廠內外共同創造的生活故事。 

1960-80 nî-tāi tī thn̂g-chhiúⁿ lāi-té kah gōa-kháu chò khang-khòe kah seⁿ-oa̍h ê lâng sī siáng? In sī án-chóaⁿ teh seng-oa̍h? 

Chhiuⁿ-lai, chhiuⁿ-gōa kài-siāu Lâm-chēng thn̂g-chhiúⁿ lāi-gōa ê seng-oa̍h kò͘-sū.

糖廠的圍牆和保警到底在防什麼?

糖廠內的生活設施有多特別?

Thn̂g-chhiúⁿ pó-kéng ka ûi-chhiûⁿ sī teh kò͘ siáⁿ-mih?

Thn̂g-chhiúⁿ lāi ê seng-oa̍h siat-si ū gōa te̍k-pia̍t? 

糖廠職員工怎麼分和如何升主管?

糖廠臨時工和契約工做什麼?

Chit-goân kah goân-kang án-chóaⁿ hun, koh án-chóaⁿ seng chú-koán?

Lîm-sî-kang kah khè-iok-kang chò siáⁿ-mih?

糖廠小孩讀的學校有什麼不同?

Thn̂g-chhiúⁿ gín-á tha̍k ê ha̍k-hāu ū siáⁿ-mih bô kāng?

本系列節目是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計畫的成果。照片來源: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130《廠內、廠外》糖廠保警和圍牆內的生活


131 《廠內、廠外》 進入廠內成為糖廠人


133 《廠內、廠外》 進出糖廠的臨時工

134《廠內廠外》糖廠對外的工作


135 《廠內、廠外》糖廠內的百年小學

12月 10, 2021

132 新世代野台布袋戲


最近常常看到城市舉辦光雕秀,用現代的科技將圖案投影在建築物或是其他地方。若是布袋戲的舞台上頭投影會動的圖案,像光雕秀一樣會是什麼樣子?現在會去看傳統戲劇的人是越來越少,所以戲團都想盡辦法找新的出路,布袋戲也一樣。如何改變能吸引年輕人來看戲,讓台灣文化和傳統藝術可以保存下來?至今還有不少人為了這件事在努力。這集介紹一群年輕創新布袋戲的故事。

不少人應該和我一樣,對在廟埕前看布袋戲都有很深的印象,但是現在除了電視裡的霹靂布袋戲以外,很少有機會看到在台上演的布袋戲了。在先前的節目曾說過布袋戲的發展,尤其史艷文和藏鏡人所造成的轟動,但是後來政府的語言審查和電視電影的發展,讓布袋戲慢慢沒落。

三年我帶小孩去公園玩的時,看到一場布袋戲的演出,讓我們全家一直在戲台前站很久,看到整齣戲結束。那時是小孩先看到戲棚上頭畫的龍會噴火還會動,一會兒抱在柱子上,一會兒又像要飛出來。當時,我們很久沒看到布袋戲所以很高興,同時也開始研究為什麼戲棚上的圖案會動,才發現原來是投影。當時覺得很新奇也很感動,原來新的科技可以讓布袋戲更精采好看。

幾個月前我才知道,原來這個表演有個正式的名稱叫「光雕布袋戲」,就是用立體投影和動畫的技術來配合布袋戲的演出。那一天我看到的演出正是新勝景劇團的表演。

光雕布袋戲的由來

新勝景劇團是1996年由朱清貴先生創立。朱先生出生於南投,在那學布袋戲,也和布袋戲師傅陳俊然創造新世界派布袋戲。後來朱清貴來到豐原創立新勝景掌中劇團。他很熱愛布袋戲,但布袋戲表演有大小月,沒戲演的時候他在開計程車。他的兩個兒子從國中開始就幫忙搭舞台,控制音響或是控制燈光,後來也開始操弄戲偶。朱先生一直希望有人可以將這項工作接下來,但是他的孩子都覺得做這途很辛苦,收入少又不穩定。後來是朱先生生病還要繼續演布袋戲,所以大兒子回來幫忙。到他過世後,大兒子繼續將已經接下的戲都演完。原本當廚師的大兒子,接演布袋戲後,表演的機會卻越來越少。他一邊演布袋戲,一邊去果園或餐廳打工,也一直都想要將劇團結束,不要做了。後來是在動畫公司上班的弟弟看到大哥這麼辛苦,也開始想要怎麼幫忙,也才想到可以利用新的科技來吸引較年輕的觀眾來看布袋戲。

剛開始聽到弟弟說要將動畫投影放入布袋戲裏時,這個大哥,也就是新勝景的團長只覺得「他在說什麼天方夜譚?」。為了不要將他們父親留下的布袋戲收起來,他也就答應試試看。從開始有這個想法到第一次的表演,經過三年的時間,他們嘗試很多次,用實驗的精神來看怎麼推送傳統布袋戲的文化。

創新、衝突和不斷的嘗試

他們做的改變有多少? 在布袋戲偶演戲的過程中,觀眾可以看到戲台上會有動畫圖案跟著故事發展在變化,背景會變化,會下雨,下雪或者有花,也有會動的龍或者獅子。因為有投影,所以可配字幕。不要說聽不懂台語的人,聽得懂的人都不一定聽得懂布袋戲師傅是在說什麼,唱什麼,所以他們特別打出華語和英語的字幕,讓觀眾更了解表演的內容。甚至戲偶出招的時候,還會在旁邊寫出他們用的招式和介紹。因為他們想吸引更多年輕人來看布袋戲,所以演出的音樂和戲偶的設計也和過去不一樣。

這樣的改變大家是否能夠接受?和大部分傳統藝術的創新改革一樣,對光雕布袋戲也有不少批評。許多人覺得光雕舞台,只看到金光閃閃一直變化的圖案,但是布袋戲的表演卻看不清楚。負責刻偶的師傅也曾唸說:「過去什麼臉就畫什麼眉毛,為什麼需要改來改去?」他們嘗試過表演時,配重金屬樂,我想主演的師傅也覺得很頭痛。最特別的是,為了能投影,戲台蓋滿白布;一般廟宇無法接受表演給神明看的布袋戲台是不吉利的白色。對這些意見,新勝景這兩兄弟也都一直在改進,尤其是不能讓立體投影變成表演的重點。

我們若看布袋戲發展的歷史,都可以發現任何改變都會引起很多討論。過去剛有金光戲就有人說這款布袋戲不是傳統藝術,開始配流行歌時也是有人批評,電視布袋戲出現時也是。但是布袋戲還是跟時代在改變,適應新的表演環境,跟上新的流行故事劇情,所以有尺寸越來越大的戲偶,有新的劇本,新的服裝設計和配樂,但是這些都還是有保留傳統文化的部分。

在2018年他們第一次的表演,戲台下都是人,很多人的反應都和我一樣,很感動,因為有年輕人想到怎麼利用新科技來推動傳統戲曲。也因為這次表演,隔年僑委會請他們去北美表演,讓海外的台灣人和外國人都有機會看到台灣的布袋戲。那次為了讓立體投影的戲棚能夠上得了飛機,載出國,他們將所有的存款都拿去做新的戲台。

野台布袋戲的困境

但是接下來呢?這的立體投影布袋戲要繼續演出,是很困難的事情。首先它的成本高很多,他們要製作一齣戲的規模和製作一部電影差不多。先要有劇本,要有人畫動畫,製作投影的影片,戲偶要設計,弄偶的師傅加上做行政的需要差不多50個工作人員,才做得出來。

接下來因為是很不一樣的專業要能互相配合,一起演出,需要很多時間練習。動畫投影的時間是先設定好,所以主演要能配合的剛剛好,戲偶表演的時間和畫面才不會錯亂。這些表演師傅要一直練習,讓每一個戲偶的動作、站的地方,說的口白都和投影和字幕能夠接起來。

第二,長期來看最大的問題是主演,是表演布袋戲的的師傅要去哪裡找?布袋戲是很深的學問也需要很多時間練習 若看戲偶的表演就像用一隻手在變魔術 戲偶可以拿東西,會抓頭,會做出不同的動作,但是這項技術現在已經很少人會。這些人才需要時間培養,但是誰要來學布袋戲? 現在廟口的布袋戲表演,常常在戲台後演出的人比在台前面看戲的人多,而且小月時就沒有工作。布袋戲表演的薪水不高,所以願意學的人很少。就像新勝景團長和副團長都還有自己的工作,他們的主演,有的是在家裡種田的,有的是賣麵,有的是在餐廳打工,有人是導演。

活化產業的表演活動

要能推廣布袋戲,不僅靠新勝景,一個布袋戲團的傳承,也須思考布袋戲這個產業如何可以改變和發展?他們製作出立體投影的光雕布袋戲後,也認識不少支持現代化理念的布袋戲團。所以這次在2021年底他們將共同舉辦表演活動,由政府補助讓七個戲團共同演出。這些劇團有的是演傳統劍俠戲,有的表演廟口金光戲,有的是負責操作演電視戲偶。除了有光雕藝術和字幕以外,表演還請一個雲林在地的樂團配合演出。在活動期間他們也請畫布景的師傅,刻偶戲的師父來教大家布袋戲道具的製作。

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要讓布袋戲的相關的產業都能參與,而且讓布袋戲也有定目劇,也就是有固定的劇本,和固定表演方式,讓這齣戲可以繼續表演下去。因為若只表演一次或是拍一支影片,這些主演師傅只能領一次薪水。若是一年辦一次這樣的活動,這些布袋戲人能有機會交流創作,有固定演出的機會和固定的收入,這樣就有辦法培養出新的人才,布袋戲才有辦法傳承。

而且這部戲「伏魔英雄帖-再現白光劍」對傳統藝術的傳承有特別的意義。白光劍,是從李天祿的大兒子,陳錫煌老師的作品來的。白光劍就是陳錫晃所創作出來一個角色叫羅燕飛,他所拿的寶劍。在這次的劇情裡特別設計一段,讓傳統的彩樓戲台能夠推進去舞台中央。主角羅燕飛大俠吐出他的白光劍,這隻寶劍變成是投影出來的一支劍,飛到新式投影的舞台中,讓一個新式的電視偶接住。他們用這橋段來表示布袋戲的傳承,尤其這次參與的主演有不少個是陳錫煌老師的學生。

新勝景的副團長曾說過,他希望有一天布袋戲不需要政府補助,可以有自己的市場。而我希望未來在全世界百百種的偶戲裏頭,還能看得到台灣的布袋戲,讓下一代能繼續看到現場表演的布袋戲。

請大家記得12月31到1月2日找時間去現場看戲。這次的活動對觀眾來說是一個看到新型的布袋戲表演的機會,而且一次就看到不同劇團師傅的演出,現場還可以學刻戲偶,學布景怎麼畫,表演的道具怎麼做。

活動網站:https://www.shinergypuppetshow.com/

售票平台: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448953241868992514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