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6, 2021

123 台灣服是什麼樣子?



日本人有日本衫叫做和服hô-ho̍k,韓國人有韓國衫,越南也有不同的傳統衣,台灣人穿什麼樣衣服呢?這集節目說台灣人,尤其女性服飾的變化;長衫和旗袍是怎麼關係。

在相片稀有的年代,馬偕醫生全家留下不少張照片,有的是穿歐洲式的衣服,但是也有一張1890年的照片,他和他的太太張聰明和三個小孩都穿台灣人穿的衫,從相片看起來女生都是穿兩件式,上面衣服,下面褲子或者裙子,男生是穿長袍、馬褂,無論男女袖子都很寬大。

但是那個時候還沒台灣衫這種說法,是來到台灣的日本人,為了區分台灣人穿的衣服和日本服,才將剛剛說的,在台灣穿的清朝中國衣服叫「台灣服」。但當時台灣人卻不會將自己穿的衣服稱為「台灣服」。那時女生穿的叫大襟衫或者對襟衣tuì-khim-á,襟的意思是服胸前有紐扣的地方。大襟衫除了前面的扣子比較特別,另外就是衣寬,袖寬。另外,男生穿的是長衫,一件式的,外面套一件馬掛,是短衣,會叫馬掛是過去騎馬時穿的。

日治時期 1917年開始有台灣服的紀載。台灣服的資料裏頭都會提到黃旺成的日記。黃旺成是日本時代就參加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當過公學校老師,記者,後來也做過新竹議員。他的日記寫的是很重要的歷史參考資料,因為她的紀載很詳細,包括會寫出他當天穿的衣服。他自己在看到〈台灣民報〉報導日本政府對付台灣文化協會的方式,就很生氣,從那天起他就不再穿西裝開始穿台灣服,他寫說要 「用平常的衣服,現了台灣人本來的面目。」(黃旺成,1925)。在日本時代,反抗日本殖民si̍t-bîn的方式就是將過去在台灣的漢文化找回來,所以不少當時的知識份子都和他一樣,開始穿長衫。像蔣渭水1925年之前都穿西裝,因為他們當時讀醫學,接受西方知識,穿西裝,但是後來被日本政府抓去關出來以後,他也開始穿長衫。

那個時代男性穿的衣服是代表反抗或者民族意識,女性的穿著並不完全是這樣。當然也有為了抗議穿台灣服,但是更多是受到流行的影響。所以一開始在日本時代最常看到的是女生的衣服是中式和西式混在一起穿。從蔡阿信和他在台中清信醫院教出來的助產士一起拍的畢業照片,可看出那個時候穿的衣服都還是比較寬,袖子也大,但是也不是都一樣,有的是穿兩件式,但也有穿長衫,一件式的。

那個時候,年輕女生因為受到新式教育所以穿的學校制服式西洋式的,平常時也穿洋裝,兩件式的台灣服是年紀比較大的穿。那個時候也有女性穿的一件式長衫和男性穿的長衫比較像都是寬寬的,也要比較富裕的家庭才有。還有一些比較時髦的女性穿的是上海的長衫,也是現在說的旗袍。旗袍和傳統長衫不一樣,在1930年代很流行,它比較合身。那時上海是流行的大城市,上海長衫在日本也流行過,那時日本百貨公司也有過穿旗袍的店員。台灣比較富裕的女性有跟上流行的也穿長衫,像陳進畫的圖裡,有不少現代的台灣女性都是穿著這款比較合身布料很漂亮的長衫。因為流行,變成日本人的印象裏頭,台灣女性穿的衣服是長衫。

但是因為日本和中國的關係,對這款中國旗袍的流行也有很多討論,有的人認為長衫比較省布料,也是和台灣的天氣,但是也有人反對,因為這款衣服穿起來不緊整隻手和腳都露出來,而且合身活動起來不方便。後來又因為皇民化運動,要台灣人穿和服不是和台灣天氣,所以還有改良的興亞服,復興的興、亞洲的亞,是改良過的長衫,比上海旗袍較寬,夏天還可以變短,主要是沒中國式的鈕扣。

從台灣女性穿的衣服來看,有的人是因為民族意識,也有人只是覺得好看,應該不少人是因為方便穿,反而女性穿衣選擇更多,並沒完全受到政治影響。就算日本政府鼓勵穿和服,還是有人愛穿長衫,過去還沒有皇民化運動也是有人愛穿和服,因為一開始有的時,和服對不少人來說是一款很漂亮的外國衣,也有人愛穿。就現像現在有些觀光景點讓大家穿台灣長衫拍照一樣,穿好玩的。另外一種是為了參加日本人活動時,也有台灣人願意穿日本服。反而到日本政府要求大家穿日本衣服時,因為穿起來實在太熱,不適合台灣的天氣,而且做一套很貴,要整理也不簡單,穿還需要有正確的穿法,所以真正穿的人也沒那麼多。

戰後,國民政府要求大家要勤儉,準備要反攻大陸,整個社會變成軍事管理,所以造成大部分人穿的衣服都很樸素簡單,也很類似。後來是因為美軍進來,開始有委託行,再加上台灣的紡織也開始發展,所以穿的衣服才又變比較多樣。尤其是1960也受到外國的影響,迷你裙mî-ní-kûn,喇叭褲開始有人穿。就像留長頭髮會被警察抓去剪,1969年的社會新聞也有寫到台北市警察將一名穿迷你裙的小姐拘留一天。這樣的事件當然跟著經濟進步,社會開放,後來就漸漸不見了。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中國式的長衫為什麼繼續有人穿?台灣人過去穿的是長衫,就是比較寬的旗袍,下面也有人還會穿衣間長褲,和民國初期在中國穿的藍色的旗袍不太一樣。除了在日本時代1930年有流行過,台灣戰後,也有一段很短的時間不少人穿。有一種解釋是當時台灣人是很高興可以脫離日本的控制,也歡迎中國軍隊來台灣,但是二二八事件以後,就很少台灣人穿長衫。

一直到1960年代前後,才又因為宋美齡穿長衫出國,政府官員的太太都穿長衫,長衫才又開始有人穿。長衫從那個時候起,變成是正式的禮服,代表中國文化,也代表有權勢的人穿的衣服。林妤珊分析1960年代的流行雜誌就發現,裡頭的女性穿長衫的人很少,若有,不是主管、老闆娘就是官夫人,真的會看得到中國衣,就是長衫,都是在說過年時的衣服,所以當時還是西洋式的衣服比較多人穿。那個時候的調查也說,雖然年輕女性認為長衫好看,代表民族性,但是穿著不方便行動,所以還是特別正式的時候,參加宴會或是結婚才會穿。所以就算說那時有改良式的長衫,政府在推廣中國文化,但是真正穿的人很少。尤其會做長衫的師傅也減少,戰後從上海來的師傅生意不錯,做一件長衫要兩個人做12個小時,若只有一個師傅,人做要花兩三天時間,但是後來穿的人變少,成衣越來越多,會做長衫的人也變少。

比較特別的是中國式的長衫從1960年代開始變成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原因可能很多,一方面和中華民國推廣長衫有關,和宋美齡穿長衫在國外演講,代表中國人有關,也和長衫在香港的流行有關,也有可能是世界對上海過去繁華的懷念,所以就算一開始中國共產黨並不喜歡不適合工人穿的長衫,但是後來變成無論是什麼國籍的東方人,馬來西亞籍的明星楊紫瓊、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太太,包括現在中國國家主席的妻子,他們若在國際宴會長會穿一件長衫,這也讓外國人都認為長衫是中國人的衣服。在台灣因為穿的人一直都不多,甚至越來越少,後來變成是服務生在穿的制服,航空公司或是國家大型典禮時的接待人員穿的衣服。

過去為了推廣中國文化和中國衣,國民政府還有一條服裝規定,男女穿藍色的長衫。這條一直到陳水扁時代才廢掉。廢掉後,才有討論過代表台灣的新衫要怎麼設計才好。那時謝長廷推廣過高屏衫,呂秀蓮也推動過台灣衫。高屏衫是什麼?高雄屏東縣市長常常一起開會,因為天氣很熱,所以2001年時委託大學設計穿來比較舒服的高屏衫,讓來開會的人穿,這樣還可以省電。台灣人真正有需要一套代表台灣衫嗎?大家可以想看看。

林妤珊,2014,大陸遷台婦女旗袍意象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白先勇的台北人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月 22, 2021

122 身分證的前世今生



今年本來要換晶片cheng-phìⁿ身分證,但是後來又暫停延期。無論新的身分證會是長得什麼樣子?什麼時候要換?應該不多久會換身分證。我們現在拿的身分證算是第六代的身分證,在這以前的身分證已經換過很多次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地方。我們今天來說身分證在台灣的變化。從身分證的變化可以看出不少社會的轉變。

現在大家都有身分證,也覺得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身分證並沒很久的歷史,甚至有些國家並不是一定有身分證。身分證的出現在現代國家的管理制度有關係。在中國清朝的時候沒身分證,因為在古早個人證件並不需要,主要的管理方法是以地區和家戶ka-hō͘。

清朝初期會開始登記和統計住在台灣的人口是為了知道有多少人要納稅。一開始是繳米,調查人口是為了知道需收多少米。所以很早以前是以登記能夠納稅的家戶和一個戶口裡頭有多少人。但那時一方面已經禁止從中國偷渡來台灣,讓不少人不敢報戶口;另一方面,多報一個人就要繳更多的稅,所以就有人不想報戶口,所以有一段時間清朝統計的台灣人口都沒有增加多少。後來因為發生朱一貴事件,為了維持治安,保甲制度開始在台灣實行。保甲制度是每十戶組成一牌;每十牌組成一甲,每十甲組成一保。這種方式讓大家互相保護,也互相監督,若有人犯罪,也會連坐處罰。在保甲區內,每一戶的人數,每人年齡,工作,牌號都要寫下來,若有人數增加或是減少也要登記。但是這個制度也不是全台灣都有,主要設在城裡。有些地方,像宜蘭設有葛瑪蘭廳以後,才有這個制度,也有些人口較少,較偏遠的地區則完全沒有。這個制度要有人常常登記和修改,若完全沒官員管理,其實大家也不會認真做。後來是劉銘傳設一個保甲局,下面各地方有分局來負責,一牌有牌長,甲有甲長,一保就有一個保正,但是當時這個制度也不普遍,只在台北城有,其他地方沒人也沒資源可以維持。

日本人來到台灣以後還是保留了這個制度,不一樣的是沒有牌了,只剩甲和保,十戶一甲,十甲一保。保甲的功能也不太一樣,主要變成配合日本警察行政管理的制度。當時日本政府也是用各種辦法讓大家願意配合戶口登記和戶口調查。那時也開始有印鑑和印手模,但是若有犯罪紀錄也是登記在戶口調查簿,戶口名簿紀錄很多資料,像是否纏足、是否施打疫苗、以及有沒有吸食鴉片都會記載。一直到日本時代結束,政府警察對民眾管理都是以整戶為主要的單位。

戰後台灣才開始有身分證,就是政府才普遍以個人為單位,調查和紀錄個人資料。但是戶口簿仔還是很重要。從1946年開始在辦理戶籍登記也領身分證。戶籍還是很重要,主要還是以老爸為主。這和過去做田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以男性為主要繼承財產的人,結婚住在男方家裡,子孫是男方的這種家庭制度有關係。所以小孩出生是以老爸的本籍為自己的本籍。老爸是以阿公的本籍當作自己的本籍。這種文化一直到身分證還是有,而且本籍還是以中國裏頭的省分來填寫。這是第一代的身分證,上頭除了名字以外,還有性別,教育程度,出生日期,公民資料,男性還有寫有沒有服兵役,要貼相片,若沒有相片的人要按指紋。因為那個時候照相很貴,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連政府也無法負擔。這張第一代身分證是兩頁折起來的一張紙,18歲以上的國民才有。

一直到1954 年在白色恐怖時為了整理戶籍,所以換第二代的身分證,依然是摺起來的兩頁白紙,但是已經沒有按指紋了,一定貼照片,裏頭還加上職業、是否結婚,還有出入境紀錄,但是不再寫戶長是誰,此外,改成14歲就可以取得身分證。 

1966年的第三代身分證改變很多。這次變成兩色,男生綠色、女生粉紅色。應該有些人還有看過或是有印象;而且改為有塑膠套的卡片,不再擔心紙會爛掉濕掉或使蟲咬。這年身分證上還多加一項血型,當時是想多若發生戰爭,大量民眾送去醫院時,可以快速知道血型。但是實際上沒發生大量民眾一起送去醫院,醫院的醫生要輸血以前都會先驗血。也是在第三代的身分證開始有身分證字號,用來統一追蹤調查一個人的號碼。最早是9個號碼,沒幾年就改做10號。

1975年第四代身分證又換一個色,男生淺改為藍色,女生則是淺黃色,又加上一項戶口校正。一張身分證上寫的項目有15項。當時實在太多人身分證上寫的地名是自己都沒去過的地方,所以後來換身分證的時候本籍就取消了。

1986 年第五代身分證還是男生一色,女生一色。血型,教育程度,職業,本籍,戶籍相關都拿掉,但是增加一項出生地。1992年戶籍法也將本籍改為出生地。而且1995年以後全部改用電腦打字,先前是全部用手寫,所以也常寫錯。

最後一次換身分證是2005年,男生女生又開始不分色,這張最不一樣的是,為了防止民間自己做出假的身分證,透過新的科技,讓現在大家拿在手上的身分證有21項預防假造的功能。

大家都知道英文字母代表著出生時登記的縣市。台北市為A、台中市B、新北市F。其中最特別的是Y。Y代表的是台北的草山,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灣的時蔣介石和軍隊臨時在那,政府特別設一個草山管理處,包括當時的士林鎮和北投鎮。Y 一直用到1975年年底才停用。現在全國2300萬人口中,還有十多萬人的身分證是Y字頭。停用的字母不只是Y,台中、台南、高雄縣市合併以後,過去台中縣、台南縣、高雄縣的字母,L、R、S都在2010年停用。

身分證大約每十年一次全面換發,戒嚴時代大家無法有意見,戒嚴以後每次換身分證會引起很多討論。在 1998年的時行政院就想要發身分證和健保卡合在一起的國民卡,這件事受到民間團體的批評和抗議,後來又因為製作經費和廠商談不成,所以後來就沒了。2005 年換身分證時,原本政府想要蒐集個人指紋chí-bûn資料,但是也因為不合憲法規定,所以就取消。

在 2015 年開始,政府又提出要換做晶片身分證,這件事有過不少討論,但是一直都還沒完成。為什麼換一個身分證有這麼多討論?透過新的科技,晶片卡可以蒐集更多資料,將所有的健保資料,戶籍資料,報稅資料都放在一起,甚至未來行車執照,牌照各種證照都可以同一張卡,這對政府的資料管理來說,是方便很多。但是反過來想的是,政府若很方便就能過拿到所有個人資料,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一個國家政府為什麼要收集個人資料,應該要先有一個清楚的目的,方便管理並不是一個好的理由。這背後個人要付出的代價和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風險很大。

現在在台灣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會背自己的身分證號碼,銀行開戶辦信用卡,辦手機,各種執照,牌照,不少活動都需要身分證號碼,這裡頭不僅政府機關,甚至私人公司也有。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身分證。新的身分證可以有更多個人資料,但是怎麼保護這些資料才是一個大問題。除了晶片身分證的資料安全以外,台灣目前的戶籍制度,和身分證字號有關的行政系統和社會的安全系統怎麼調整改善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郭詠華,2010,《現代型國家下的個人身份及其識別—百年來的台灣個人資料法社會史》。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根雨屋,2019,當年你不能做的事! 你不能自稱台灣人《想想論壇》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389


10月 19, 2021

121 幫忙照顧小孩的神


現在的小孩從一出生都有定期的健康檢查和打預防針,社會的發展讓一個小孩從出生就有醫生、心理專家、教育專家在幫忙解決他們和父母遇到的問題。但是過去科學還沒這麼發達的時候,大家會求神明保佑,一直到今天還有不少父母會這樣做。這集介紹床母和七娘母的故事,還有收驚怎麼做。

我先來說床母。在民間信仰裏,家裡的東西都有一個神明。灶有灶神,門有門神,床也有床神。有的人說要拜床母,但是客人的風俗裏頭不只是拜查某神,也拜查捕神,所以也叫做床公婆。有可能是因為嬰兒整天躺在床上的時間很長,所以床神是保佑兒女的神。

嬰兒在出生以後的第三天就要拜床母,接下來若遇到孩子生病也要求床母保佑。而且各大節日都拜,所以清明、端午、中元、重陽等節日也會拜床母。有人是每個月初一十五拜,也有人特別是農曆七月初七拜。從出生到16歲變成大人以前,都是要求床母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床母怎麼拜?拜床母要選晚上六點以後的時間,有可能是因為晚上睡在床上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拜拜的祭品是要放在床上。要拜什麼?聽說床母愛吃麻油酒雞和油飯,所以一定要有這兩樣。有的人還會拜雞腿、雞蛋,也有人拜麵線、花生。這些東西都擺放在床中間,再放一碗白米做香爐。拜完燒金紙和床母衣,表示給床母錢財與衣服穿,感謝祂保佑寶寶健康長大。但是很特別的是,拜床母不放筷子,等金紙和衣服燒完就要將吃的東西都收起來。民間傳說床母必須全心照顧小孩,不能浪費太多時間吃這些祭品。也有人說拜好,要快收起來,這樣小孩以後做事才不會慢慢拖。有的地方拜床母不擺米酒,因為擔心床母喝醉酒睡著就忘記要照顧小孩。

床母是誰?又是怎麼來的?有很多說法。一種是說床母就是鳥母,鳥母就是註生娘娘身邊的三十六宮女,也叫做三十六宮鳥母。古早人認為燕子會帶小孩來家裡,所以鳥母就是燕子變成神,主要會保佑生子的人。所以有人說,床母就是鳥母,會顧小孩長大,使他們不會被嚇到,被水溺斃、被火燒,或是生病出麻疹。第二種說法是,古早有一個讀書人,要進城參加考試的路上,遇到一位賣扇的姑娘,當天兩人互相意愛就馬上結婚,沒想到晚上這個書生卻突然過世,這個賣扇子的女孩怕別人知道,就將這位男性埋於床下。後來這位女孩因此懷孕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女孩每年七月初七都會在床上拜拜。別人覺得很奇怪,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她就說她在拜床母,請床母保佑孩子快快長大。這話傳出去以後,大家也開始學她拜床母。最後一種說法是,一對無法結婚的男女,女生懷孕產子後過世,男孩很捨不得她,就將這個女生埋在床底下,這個女生的鬼魂也常出來照顧他們的孩子,於是後來的人就把它稱為床母,成為照顧幼兒的神。

到現在還有人說小孩身上的胎記就是「床母作記號」,做記號才會知道這是誰家的小孩。另外也有長輩會說,小孩睡覺時會微笑或者有表情,這就是是床母在嘻弄小孩或者教導小孩,所以不要把小孩吵醒。


每一年的農曆七月初七要拜床母也拜七娘媽,這兩個人不是同一個。七娘媽是牛郎織女故事裏頭的織女。七月初七是七娘媽的生日,女孩們拜七娘媽是為了求愛情婚姻完美,也求能有七娘媽的好手藝。七娘媽為什麼也是照顧小孩的神明?織女是七仙女故事裏頭最小的。她和牛郎結婚生兩個小孩,後來卻被帶回天上,讓牛郎自己照顧兩個孩子。拜七娘媽不是只拜一個人,是拜這七個仙女,因為織女和六個姊姊,都會偷偷替牛郎照顧這兩個小孩。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七娘媽廟是1732年設在臺南的開隆宮。

除了拜拜求床母和七娘媽保佑,也有父母會選在神明生日那一天,去廟裡把小孩送給神明做「契子」,或獲得保護也比較好帶。七娘媽的契子就不少。父母會在小孩周歲tō͘-chè以前,帶小孩去七娘媽的廟裡加鎖。就是拿一串用紅線綁的鎖牌,金或銀的,或者古銅錢,拜拜後把這條紅線綁在孩子的脖子上。這個鎖代表父母和七娘媽的契約,一直到小孩滿16歲,大家才又在七娘媽生日這天,提著祭品去廟裡拜拜脫鎖或者解鎖。在台南的開隆宮還可以順便辦16歲的成年禮。聽說過去府城港口需要很多搬貨的工人,這些搬貨的工人還會帶自己的小孩去幫忙,但是小孩只能領大人薪資的一半,一直到十六歲才算是大人。所以16歲辦成年禮也表示小孩已經可以領大人的薪資。

拜床母和七娘媽是一般時候要做的事情,但是若小孩有些特別的問題,尤其小孩半夜爬起來哭不停或是其他特殊的病痛,會帶小孩去收驚。在民間信仰裡,人有身軀也有三魂七魄。三魂就是靈魂、生魂和覺魂。靈魂負責人的意識,生魂負責人的壽命,覺魂是讓人分辨善惡和知羞恥。七魄是代表七種情緒,人若驚嚇,這所有的魂和魄會分散,甚至跑到別的地方去,要把它們叫回來。所以收驚也叫做喊驚或者叫魂。

可能過去醫學、科學還沒那麼發達的時候,大人很難知道小孩是為什麼哭不停,也無法解釋,所以收驚很普遍。一般人也可以自己替小孩收驚,念咒或是跟小孩講話安撫,或者用艾草洗身體,也算是一種收驚的方法。若比較專業的收驚,就是去廟裡找道士或是道姑。有的是家裡的長輩就會了。收驚都會唸收驚文或者唸咒,但是不同廟或者不同人用的收驚器具就不一樣。

有拿米和小孩穿過的衣服和金紙去廟裡。負責收驚的人會將米倒進盤子,再用一疊金紙把米壓平,衣服蓋在上頭,點香後,要求神明將三魂七魄叫回來。接下來,他會將蓋在上面的衣服掀開,按照米上面的形狀或者圖案,來說明原因,再拿米唱收驚歌。另外一種是畫符咒,在收驚的人唸咒畫符仔後,符咒燒化配水喝下或是拿來洗身體。也有人是將符咒帶回家貼。拿米和畫符咒是最普遍的方法,但是也有人收驚會拿香薰身體。現在就算有各種醫學、心理專家,還是有不少人會去收驚,也還有它的作用在。


10月 15, 2021

120 被限量限價的傳統大餅


今年中秋節不知道大家收到多少禮盒,裏頭是傳統月餅?其實現在要吃傳統月餅或者大餅的機會不多,連結婚也不一定送新娘餅了。傳統的大餅是怎麼來的?又如何發展?我今天來說大餅在台灣的變化,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又如何影響到大餅的製作。

不少人若說到麵粉做的,下去烤的點心,想到的是現在麵包店賣的蛋糕和麵包。但是麵粉皮做的餅,其實在台灣也很早以前就有了,在美國援助的麵粉進來以前,也在日本人管理台灣以前。大餅很早就有,但是不是隨便吃得到。過去皮用麵粉做的大餅是比用米做的糕或者粿還要稀罕,也比較貴。若不是過節,或者拜拜,不然就是有人結婚的時候有大餅可以吃。

古早訂婚的時候男方會訂餅送給女方,在由女方分送給親戚朋友。也有一種說法是,分餅給大家吃,先讓認識的人知道接下來兩人就會結婚了,先報給人知道。現在不少訂婚和結婚一起辦,請人客的時候順便分餅,有人是已經沒有分男方和女方的客人大家都拿得到餅,而且西洋式的餅也比大餅更常看到。

過去的大餅是越大越有面子,表示要結婚的人的家境越好,所以也有人送的圓餅是一個就有五斤或者十斤,現在人若拿大十斤的餅應該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大餅的皮分很多款,有油酥皮,就是麵粉加豬油下去揉的,皮是一層層疊在一起,吃起來酥酥脆脆。也有清仔皮,那層皮就是水加糖煮好,再加麵粉攪拌,還會加花生油,一般吃的傳統月餅,上面有印字或者圖的是這種。還有糕漿皮,就是加奶油和蛋,像鳳梨酥這種皮,是比較後來才有。大餅裡頭包的,大部分是伍仁、豆沙和滷肉。這是結婚或是過節的時候才有的大餅。

除了結婚有吃餅,中秋有月餅,還有跋狀元餅的活動。現在在金門還有這個活動。跋狀元餅應該是從泉州、漳州、潮州那邊傳過來的,尤其廈門和金門最多。聽說這個活動在金門已經有300年的歷史,為什麼會有?一種說法是中秋節若越晚睡,父母的壽命就會越常,為了要消磨時間所以發明跋餅的活動。另外一個說法是,鄭成功帶來的兵仔,有一些留在金門,因為思念他們的故鄉,在中秋節博餅。跋餅怎麼玩?是將六個骰子一起丟,若四顆以上的骰子有四點或者五顆都是相同的點數就可以拿到狀元餅。金門的餅店中秋節一到,都做很多狀元餅。跋到狀元餅的人不用出錢,其他有玩跋餅的人負責出餅錢。雖罔是叫博餅,但是大家也用這個來猜未來一年的運氣,尤其是考試的運氣。

後來這個活動停辦很久,因為從1956年開始,有三十多年的時間,金門和馬祖是戰地政務區域,全島都是軍事化管理,完全不能賭博。跋餅時用的骰子算是賭博用的器具,所以也算賭博,就被禁止三十多年。若抓到跋餅還會被人記過、除職。

這個狀元餅有什麼特別嗎?日本時代的狀元餅,除了做很大顆以外,主要是有肉、香腸、蛋黃、香菇,都是平常時比較少吃到的東西,這些鹹的餡,再加上甜的冬瓜餡包在餅裏頭,所以狀元餅是鹹甜鹹甜。現在若去餅店還有狀元餅,但是比較少包冬瓜餡,都是加豆沙。

但是剛說的新娘餅或者狀元餅都是後來比較複雜的做法,台灣最早期的餅簡單許多,也沒太多餡,像北港的膨餅,是麵粉加熱水再加酵母hoat-kàⁿ下去做的,一塊厚厚的,裏頭沒包東西,吃起來麵粉味甜甜。也有像台南香餅也是有人叫碰餅,是一顆圓圓,中間是空的,只有一層糖。另外,鹿港和宜蘭的牛舌餅也屬於這一類比較簡單的餅,外面是麵粉裏頭包白糖、黑糖或是麥芽糖。

日本人對台灣的糕餅影響很多,台灣的糕餅從日本時代開始,就做得像日本的餅,會加紅豆、番薯、豆沙。像苗栗的肚臍餅包豆沙、豐原裏頭包紅豆的紅燒餅都是日本時代開始有的。豐原的紅燒餅在日本時代還得過獎。當然大家生活變富裕以後,餅除了包綠豆,紅豆,番薯,也開始加肉角,也因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台灣也有咖哩口味的肉餅。日本人不僅對怎麼做餅有影響,日本政府也做食品衛生管理,也限制人工色素的使用。那時日本人調查過台灣的餅店,在日本時代的大餅就有伍仁、有豆沙,也有肉餅、滷肉酥、餅店還賣冰糖糕和雞卵糕。

日本時代的餅店,不只做餅也做糕仔,有的還有賣蜜餞和其他吃的。大餅或是月餅比較貴,所以不是隨時都吃得到,甚至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吃過,那個時候是像簡單的椪餅或者牛舌餅比較多,糕類因為是米做的所以也比較便宜。

在日治時期最出名的台灣式餅店是寶香齋。這間餅店是日本人來前就有了。創辦人余傳臚( 1848-1937),從廈門搬來大稻埕,這個人會說日語也會說英語。他開的店就在霞海城隍廟附近,現在六安堂參藥行的地方就是古早寶香齋的店面。寶香齋賣很多款的糕餅,咖哩酥、烏豆沙、糕仔、綠豆糕,做新娘餅也做月餅。他也代理不少日本的糖仔餅,也賣一些進口的東西,過年過節若要來買糕或者買餅還要先訂,不然買不到。寶香齋的大餅常在日本政府辦的比賽和展覽得等。這間店的老闆是虔誠的基督徒,所以禮拜日就不開店,會去教堂做禮拜。那個年代的店很少人會關門休息,所以常都有人以為他是倒店關門,後來就有人說:「寶香齋一禮拜倒一次。」寶香齋傳到第三代就停業,但是那個地方培養出很多做糕餅,做蜜餞,糖果和肉鬆、肉乾的師傅,後來都自己出來開店。最有名的就是義美的創辦人高番王。他先在寶香齋做15年以後,出來自己開義美商店賣大餅。

餅會比糕仔更貴,是因為台灣雖然從17世紀開始就有種小麥,但是產量少,品質也不太好,所以自古就進口麵粉。日本人來以想要推廣種改良小麥,但是對農民來說種甘蔗和種稻的經濟效益較高,所以種小麥的土地面積是越來越少。所以用麵粉做的餅就比用米做的糕仔更貴。這一直到戰後美援的麵粉,以及還有小麥進來台灣以後,台灣麵粉類的食物才大量增加。

所以日本時代做餅的麵粉有不少是進口的。一開始日本政府辦展覽和比賽推廣台灣的糕餅,但是後來戰爭開始,日本政府就開始限制消費。尤其是做餅的材料,麵粉和糖都受到限制。大餅的生產開始受到管制,買賣的數量也有限,賣出的價格不能超過公定的價格,所以若有錢買餅,還得派人來排隊,每一人只能買配給的量,要買更多就要派更多人來排隊。因為糕仔和大餅都是休閒食品,所以開始有些餅店也配合政府節約政策,從做出好吃的餅,改為做出可吃飽的餅。

戰後冷戰開始,加上要反攻大陸,政府還是不鼓勵消費,好吃的,好玩的都不符合政府所推廣的節約運動。甚至在中秋節時,政府還會發公文,叫各個首長或者富人不可互相送禮,餅店不能做出太貴的糕餅,禮品禮盒都不可以廣告,月餅只能做小顆,二兩或者四兩一顆,價錢還不能超過政府的規定。但是這個不送禮,不吃月餅的規定,並不包含勞軍lô-kun用途,就是說中秋若要送禮,可以送給軍隊。有一陣子送禮給軍人變成全民運動,媒體教大家要送月餅給兵仔,而且還不是直接捐錢或是捐月餅,是到去指定的餅店下訂。在1960年代還流行心理戰爭,就是將物資掛在氣球上,從金門空飄到中國,救濟大陸同胞。中秋節的時候還有將月餅裝在裏頭,送過去,裏頭還會夾一些宣傳品,總統的相片,卡片。氣球放到天空以後,在金門還會廣播,請在對岸的同胞若看到要趕快把中秋餅撿起來。


劉俐君 2012 《政治與食品- 現代國家治理下的臺灣糕餅業(1895-198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箴2021〈漢餅、臺灣菓子、麵包:日治時期臺灣烘焙產業之形成與消費變遷〉《臺灣史研究》第28卷第1期,頁43-85。


10月 08, 2021

118 來去百貨公司坐流籠


去年的新聞就說全部的便利商店lī-piān-tiàm的營業額已經超過百貨公司了,但是一直到現在大型百貨公司,一間一年都還有超過100億的收入。原本我只想要說百貨公司的歷史,但是發現很有趣的是最早期的百貨公司,多人去交關不是他裏頭賣的東西,大部分的人去百貨公司是為了做裏頭的電梯。而且百貨公司的發展也看得到不同款電梯的發展。我今天來說台灣早期的百貨公司。

百貨公司是從國外開始發展,但是在有百貨公司之前,其實博覽會的功能和百貨公司很類似,就是讓客戶在同一個地方看到和買到很不一樣的產品,所以早期大甲草帽、台灣罐頭都會拿去去日本博覽會展覽。但是百貨公司是全年都可以展覽這些產品的地方,也不用等到博覽會才看得到新的產品。

台灣第一間百貨公司就是台北的菊元百貨。這間百貨公司是日本生意人重田榮治1932年開在台北日本人最多的地方。重田榮治曾加加戰爭,也曾去過中國,後來來台灣做生意,先在大稻埕賣毛線和布料的店做員工,接下來就自己開一間「菊元榮商行」,在黑美人大酒家的對面。原本她是從那時日本管理的中國東北進貨,後來變成也去南洋買貨,最後就在台北城蓋了臺灣最早的現代化百貨公司。

菊元這個建築物,蓋在衡陽路博愛路口,就是現在的國泰世華銀行,一共有六樓,後來頂樓又增建一層,變成七樓,當時高度只比總督府低一點。百貨內一樓到四樓是賣場,五樓是著名的菊元食堂,賣咖啡 咖哩飯。六樓則提供展覽和演講使用,這樣的樓層分配原則,在今日臺灣的百貨公司仍然延續。

那時菊元最吸引人的不是他賣的東西,是電梯。台灣最早的電梯是在臺灣鐵道飯店,就是開在台北火車站前全台灣最高級的大飯店,後來三井物產在臺北的分公司和台灣總督府也有裝了電梯,但這些地方一般民眾沒辦法進去,所以都沒有機會搭乘電梯。菊元百貨開幕時就有電梯,所以變成是大家要來台北玩的地方,許多人到臺北專程前來搭乘電梯。現在說的電梯,過去叫流籠。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句話:「天下第一倯,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

但是早期的電梯為什麼叫做流籠?現在木柵、烏來、日月潭也有流籠,但是是吊在外面的纜車。流籠算是很古早的交通工具,若要過河,過溪,會在兩邊較高的地方拉一條繩子,用木板、藤條做箱子或籠子,吊在繩子上過河,可以載人,也可以運貨。所以林業和礦區也都有流籠。我猜電梯叫流籠應該是因為也是有一條繩子吊著。

菊元的電梯裏頭還有一個穿制服,戴著白手套的電梯小姐。因為那個時代穿這種洋服的人不是很多。那時剛開始有女性出外上班,所以電梯小姐的洋裝,是大家要做衣服或是買衣服的參考。其實最早有電梯小姐不是百貨公司,因為總督府更早有電梯,電梯裏頭就有兩個女性站在裏頭。這兩個人要比別人早半個小時上班,晚半小時下班,在不到一坪的電梯裏頭站整天。

可能是電梯是很新的工具,加上她們穿的都是新式的洋裝,所以當時的報紙還將電梯小姐叫做先端職業。當時百貨公司是挑在日本人多的地方,主要是賣外國進口的東西給日本人,所以他的員工,包括電梯小姐,大部分也都是日本人,台灣人很少。電梯小姐這個工作,一直到不多久以前,當已經越來越多百貨公司沒有電梯服務生時,才開始有男性的電梯先生。

菊元百貨除了電梯以外,另外一個生意比較好,較多人去消費的地方就是賣吃的五樓,那個時候百貨公司裏頭就有咖啡廳,賣咖哩飯,也有賣冰,不少有錢人會吃午餐。

戰後菊元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為臺灣中華國貨公司,繼續做為商場營業,雖然還是百貨公司,其中一個目的是抵制日本百貨,實際上百貨商場只有一樓,樓上都是一些公家單位在使用。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的總社就在那裏,還在三樓開中華特產館,現在很少人記得中華國貨,因為生意不好,就關了,後來這棟大樓換過很多老闆,重開百貨公司,但是都沒成功。一直到1979年世華銀行買下來變成台北分行,後來又和國泰銀行合併,這棟大樓就變成國泰世華銀行。這麼多年這棟大樓的外面只整修,還維持原來的樣貌。

雖然菊元百貨是第一間百貨公司,但是台南的林百貨,其實只是晚了幾天開幕。他開在台南市的中正路與忠義路。基本上林百貨內部的規劃和設計和菊元百貨差不多,也是六樓,那時也是很多人爭著去坐電梯,在林百貨的五樓吃一頓飯,是很貴的,不是一般人吃得起的。林百貨的電梯到現在還在,裏頭一次可以坐12個人。1945年美軍空襲臺南時,林百貨因為比較高,所以被破壞很多。戰後也是政府接收,先變成台灣製鹽總廠、後來又變成糧食局、空軍單位及警察派出所等。在2014年整修過,變成台灣第一間古蹟百貨。

日本時代的第三間百貨公司是高雄的吉井百貨,在1941年開幕。他的老闆和其他兩家百貨公司老闆一樣是來台灣做生意的日本人。因為吉井開了很多間店,賺到錢就開一家百貨公司。這間開在鹽埕町,現在高雄的大勇路和五福路口,是五層樓。這個日本老闆開百貨公司後還當選高雄市會議員。但是戰後不多久,生意就被開在對面的大新百貨超過。聽說1958年吳耀庭開大新百貨,是他年輕時有一次領到錢去吉井百貨要買東西送他媽媽,被店員看不起,所以就下決心要開一間百貨公司。大新百貨那時造成轟動的是,他裏頭有全台灣第一台電動手扶梯tiān-lâu-thui。現在差不多每一間百貨公司都有的電樓梯是從大新百貨開始有的。

因為大新百貨賺到錢,隔幾年,吳耀庭又開更大間的大統百貨。一棟百貨公司有十樓,不僅更大間,也設一個一樓到十樓的電梯,這台電梯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所以也讓很多人去搭這台電梯。

1987年開放外國投資台灣百貨,對台灣的百貨公司影響很大。最早進來是太平洋和日本SOGO 的太平洋SOG百貨公司,在那幾年連續很多日本百貨公司都進來台灣,像統領、新光三越。還有現在已經關起來的明德春天是法國的春天百貨開的。當時非常競爭,原來有的百貨,像力霸百貨就收起來。也有轉型求生存的,像衣蝶就是專門為女性消費者設計的百貨公司,裡頭有電梯先生。也有開始將百貨公司開到郊外,像內湖的德安百貨或是天母的大葉高島屋。現在全台三大連鎖百貨公司,完全本土的集團只剩下遠東百貨。


10月 05, 2021

117 台灣女性故事 丁韻仙


今年許多地方在慶祝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年,這是台灣人在日本時代爭取自由、平權很重要的一個組織。但是我們很少聽到那個時代的女性反抗日本人的故事,那時有一個女孩子就因為反對日本殖民,在19歲,讀高女的時候就被抓去關。她就是丁韻仙。我今天來說她的故事。

丁韻仙1923年出生在彰化和美。他的父親就是日本時代很重要的台灣文學家,陳虛谷。丁韻仙的媽媽是鹿港的望族丁家的人。丁韻仙是陳家第五個小孩,因為他的舅舅,就是他媽媽的大哥,丁瑞圖無兒子女兒,所以就將她丁韻仙過給他舅舅,那時她出生都還沒滿月。但是他的舅媽,就是她的養母,在他三歲的時候就過世,所以丁韻仙是阿嬤養大的。

無論是陳虛谷或是丁瑞圖包括她的叔叔丁瑞魚,他們和林獻堂、蔣渭水、賴和都是都是台灣文化協會的發起人和成員。因為在他們家進出的人不少是文化協會的人,她也看不少家裡左派的書,這樣的環境對後來丁韻仙反抗日本政府和支持左派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

鹿港丁家很有錢,丁韻仙自小關節就有問題,所以小時候去公學校念書時,都有一個俾女把他揹到學校,在教室外面等他下課,再把她背回家。她在家裡看的左派的書讓她對這件事印象深刻。她也曾跟她的同窗說,我們生在富裕人家,應該更有能力去幫助貧苦的人。

她的養母過世後,她爸爸丁瑞圖又再娶,新的媽媽也抱了另一個男孩來養,就不想再照顧他,加上她阿嬤在她12歲的時也過世,所以後來陳虛谷就跟丁家說,要讓去讀彰化高女,順便讓她從鹿港搬回和美住。

她進入彰化高女的第一年,就是日本和中國開戰那一年,她在學校寫反日的宣傳單,叫大家要為祖國流盡後一滴血。日本人也知道她是陳虛谷的女兒,知道她反對日本殖民的思想,所以也沒有讓她太好過。但是丁韻仙反抗性也很強,上禮儀課時,學生必須穿和服、學習日式坐姿,她就常說自己腳不方便,在教室後頭看著,不願意參與。

她在休息日要回家的時候,會偷偷把全校的電燈打開,水龍頭打開,才跑回家。有一次被宿舍管理員抓到,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就回說,我要將你們日本帝國的國力消耗掉。

因為這樣,學校也常常將她叫去訓話,她就越叛逆。她放在學校的書也常被清查,有時候學校會直接叫她回家,要將他退學;有時也會將她送去警察局,她的養父或是父親都會去救她。

有次學校因為找到一張她寫的抗日的信,她被抓去問,也完全照實回答,就只不願回答和她家和父親的事情。學校就通知她家裡,她的養父,父親和叔叔三人都去學校和校長談判,但他們很快就發現事件重大,第二天趕快依照學校要求自動退學。但是才剛辦理退學完,隔天警察就派人去抓她,怕找不到人,還分三路去抓她,一組人去和美的家,一組去彰化的陳家,另外一組一路到鹿港丁家。

所以在她高女要畢業那一年,19歲的時候,她被關到彰化看守所。那個年代犯人都關在一起,但是思想有問題的政治犯自己關一間。她剛好關在賴和的隔壁。丁韻仙那個時候不知道這個人,但是賴和的日記有寫到她。他寫說一個高女生是會有什麼思想問題,會被日本人抓起來關?關在監獄裏,她每個月都有一次思想考試,警察會問她是否要悔改?他們問她的問題就是「今天若將你放出去,你看到一台載著日本兵的車子開過來,地上剛好有一顆手榴彈,你會不會想要撿起炸彈向車子丟過去?」他們每次都問同樣的問題,丁韻仙也每次都回說「我會」。一直到最後,來問他的警察還跟她說:「我的女兒年紀和你一樣大,看到你就會想到我的女兒。你為什麼要嘴硬,你只要說,你不會這樣做,我們就會放妳出去。你心裡的想法,我知道你知道,但是你就不必如此辛苦。」她在監獄裡也常和看守的人吵架,賴和在日記也寫到說,一個女孩子這款性質,會受苦。

後她被換到到臺中州檢查處的看守所,本來已有被人判死刑的覺悟,但很意外地沒有被人起訴,一年後被放出來。後來才知道因為她的五嬸,從基隆顏家嫁到鹿港的丁顏梅,在皇民奉公會裏頭,救了她。

她的養父因為她被關,天天都在哭,等她出獄時,丁瑞圖已經生病嚴重,後來沒多久就過世。

出獄後丁韻仙常去台中丁家的厝,丁家去讀台中一中的男孩都住那裏,她在那裏認識讀台中一中的盧伯毅。他們兩個人都有相同的政治理想,也都對社會主義很有興趣,所以很快就交往結婚。那時陳虛谷並不贊成這件婚事,因為他認為盧伯毅若要走政治思想的路,他的妻小都會很辛苦。

不過以丁韻仙的個性,他們兩個還是結婚。結婚後丁韻仙就發現自己無法適應盧家的生活。盧家經濟也算不錯,他的公公是建築師,但是家裡對待小孩的方式和丁家很不一樣。他們結婚四個月後,盧伯毅就去當兵,不久日本戰敗他就回家,那時有第一個小孩。很快盧伯毅考上台大經濟系,他們就搬到台北,日時在台大上課,晚上去氣象局上班。在二二八事件時,盧伯毅想要回台中參加二七部隊,丁韻仙也鼓勵他這樣做。但是後來參加的人,盧伯毅的朋友和同學被抓,盧伯毅就開始逃跑去日本,中間有回來一段時間住在台中。後來特務還是要抓他,他就計畫跑出國。陳虛谷雖然不要讓女兒和他結婚,但是他一直都認為盧伯毅是一個人才,所以他要逃時陳虛谷自己和丁家都還拿不少錢給他出國。他本來想去日本去。沒想到途中遇颱風,船停在韓國,他身上的財物都被扣押,身無分文,只能留在韓國。

盧伯毅離開後,毫無音訊,丁韻仙自己帶三個女兒。後來丁家的人看到他們生活困苦 就請他們回去丁家住。丁家的環境很好,丁韻仙的女兒說他們小時候吃的、穿的都比同學還要好,但是他們總不是住自己的家。丁韻仙一直都和女兒說父親失蹤而已,不曾說他們父親的事。因為白色恐怖所以家裡盧伯毅的所有照片和信件早就丟掉,他們三個女兒只有看過一張他們爸爸很年輕時候的相片。她們的大女兒也很懂事,在學校成績很好,但是選擇去讀護校,趕快去賺錢。結婚以後,就將丁韻仙和他兩個妹妹都接去住一起。

盧伯毅失蹤四十年後,解嚴的那一年,1987年,丁家收到他從韓國寄來的信。那時丁家在鹿港的舊房子已經沒人住,他是寫信給丁韻仙在丁家的兄弟,要求和他們妻女見面。丁家的人拿到信馬上開家庭會議,也馬上打電話去韓國,然後大家都認為要有人去韓國看他,但是丁韻仙和他的女兒都不要去。丁韻仙說,「伊耽誤我青春、愛情,我原諒伊。但是做一個革命者,伊貪生怕死,我看不起伊!」她不要再見到盧伯毅。最後是大女兒和女婿到韓國會面,當時盧伯毅中風躺在床上。

原來,盧伯毅一直躲在韓國的一個小漁村。後來在飯店裏認識了一位負責打掃的員工,交往結婚後,生了兩男兩女。但是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盧伯毅在韓國並沒有身分證,找工作困難,做生意也失敗,都靠他在韓國妻子賺錢。所以他妻子可能過勞,五十歲就過世。盧伯毅算違法居留,所以他們在韓國生的大兒子一直到高中前,都無法登記,因為早期韓國規定只能以父親的身分申報戶口。盧伯毅和大女兒會面後,隔年過世,因沒有韓國身分證要下葬還很困難,最後被放在當地天主教會的墓園裏。

丁韻仙後來開始畫圖,他畫圖的時間很長也畫很多圖。他的第二個女兒後來也學畫圖,他就說過,她五歲的時候,生病一整年都躺在床上,她的媽媽丁韻仙每天都在床邊和她畫圖。她的大女兒也說,她媽媽知道她父親的消息時,沒日沒夜都一直在畫圖而已。後來她有辦展覽,她的圖裏頭有很多她讀書時和陳虛谷看到的玫瑰花和她在監獄裡看到的鐵絲網。


呂興忠,玫瑰與鐵蒺藜——丁韻仙水彩畫及她的一生

(上) https://enews.url.com.tw/enews/44463

(下) https://enews.url.com.tw/enews/44467


10月 01, 2021

116 海外特務和葉島蕾


四十多年的白色恐怖是從逮捕信仰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人開始,逐漸變成迫害所有反對蔣家政權和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在一個民主社會,個人思想、政治立場和言論都不應該受到限制才對,過去這麼長的時間裡,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權,造成不少無辜的人受害。我今天要說的故事,是發生在1970年代末期,台灣民主運動和黨外組織已經開始發展的時候,那時卻還是無緣無故受到迫害的一個女性受難者,葉島蕾。

葉島蕾是1951年出生於台南的一個軍人家庭。她有兩個哥哥與一個姊姊,是家裡最小的小孩。他們全家都是國民黨黨員。她父親是外省軍人,她的大哥是軍校畢業,留在軍隊服務,二哥是大專畢業也回台南國民黨的民眾服務站上班,她的大姊是國防醫學院護理科畢業,在軍隊裡當護士。她家算是國民黨的模範家庭。

葉島蕾是全家最小,也是最會念書的小孩,所以她父親對她有很大的期待。她也很厲害,考進輔仁大學社會系,是第一屆的學生,也是第一名畢業。在畢業後她就準備出國留學。她在申請美國研究所的時候,一邊準備,一邊在貿易公司上班,也到天主教創辦的「快樂兒童中心」,替孤兒們寫英文信給外國的認養父母。

一年後,她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獎學金,就出國唸書。葉島蕾在輔仁大學時有一個男朋友,但是她的父母不喜歡,就教他們都先出國念書,以後再說。他們後來也都申請去同一間學校留學。 

葉島蕾出國後加入中國同學會,當時的中國同學會都是國民黨在控管。在美國的大學裏頭都有所謂的職業學生在監視其他台灣留學生。一開始因為葉島蕾的出身背景,那些職業學生都將她當作自己人。後來她和其他台灣學生,包括她在台灣就認識的男朋友,在1974年設立一個互助教育基金會。主要是感念在台灣有不少貧窮的小孩,要繼續讀書很困難,所以本來就有些留學生會將他們在美國學校領到的薪水,存下來寄回台灣當作獎學金。這個基金會的目的就是將這些留學生捐的錢集中後,寄回台灣辦獎學金。因為這個基金會辦得不錯,募捐到不少錢,所以葉島蕾和其它在裏頭的幹部就被職業學生找去談話。一方面他們說,台灣已經有九年國民教育了,你們這樣做,會讓政府很沒面子,讓外國人以為台灣還很窮。另外他們也會問:「你們一直募捐,真正沒其它的政治目的?為什麼學生不好好讀書就好?趕快畢業就好?忙這些是要做什麼?」

說很多次以後,國民黨的職業學生直接要求說,你們乾脆將基金會的錢交給救國團海外組織來處理。

當然葉島蕾和基金會的其它理事也都沒答應,從此以後他們就被記名,海外特務就開始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特別是這些特務認為她和她那時的男朋友動機不明,很有野心。葉島蕾一開始很生氣,認為這本來是代表留學生好意的一件事情,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問題,還有人要來管。接下來中國同學會的幹部選舉,變成編號投票,就是有記名的投票,這讓葉島蕾就不再參加中國同學會。

葉島蕾一開始是因為她男朋的關係參加台灣同鄉會的聚會,但是發生這些事以後,她就更關心台灣的政治,也開始對同鄉會的台獨議題有興趣。1976年,日本獨派的代表金美齡去美國演講,葉島蕾也去參加。因為金美齡是日本台獨組織很重要的人物,那個時代若去參加這樣的演講,當然會被點名,所以葉島蕾從職業學生特別注意的人,變成是列入台獨黑名單的人。在那個時候葉島蕾完全不知道她自己已經變成黑名單上的人。她自己本身一直到後來被抓之前,她都不曾表示過她支持台灣獨立。

無論如何辦基金會的經驗,讓葉島蕾從關心台灣社會問題的學生,變成心心念念想要回台灣推動政治改革的人。在她聽金美齡演講以後,又隔一年,1978年,她還沒畢業,就決定要回台灣。回來後她先去崑山工專教書。接下來就發生美麗島事件,葉島蕾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參加的人讓她很感動,由其是那個時候她看到呂秀蓮從參加婦女運動變成參加政治運動,所以她也認為自己也可以加入黨外,替台灣做事情。呂秀蓮被捕後,葉島蕾就決定參加 1980年的民意大表選舉,也對外公布她自己的選舉計畫。沒多久,在還未選舉之前,她就被人逮捕。

警備總部抓她的理由是說她是共匪的間諜。說她去美國以後,與叛國份子,就是她那個時候的男朋友交往;也去共匪份子,那個時候在美國大學裡的一對夫婦,家裡看共產主義的書和影片,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才回來台灣要宣傳共產思想。他們從她住的地方,找到她從美國帶回的毛語錄、藏在鞋跟裏頭的20多卷政治影片、還有她過境香港時,買一台收音機收聽中國的消息。其實葉島蕾的男朋友後來真正加入台獨聯盟,但是她本人沒。她也沒表示過自己是支持台獨或是要求統一。另外她和共匪有往來,其實那對夫婦是學校裡大家都知道的人,她和他們並沒有特別的交情。

很多人認為葉島蕾會被抓,主要是國民黨在選舉前,要打擊黨外人士,讓他們不要參加選舉,所以才製造出來的案件。國際人權組織的梅心怡就說,第一,20捲影片不可能藏得進鞋底,第二,若要抓共匪仔,為什麼沒有回到台灣隨將她抓起來,還要等兩年以後,而且是選舉以前才處理。而且1980年的時候,很多人有收音機,而且葉島蕾說她並沒有那些書和影片。雖然也沒什麼真正的證據,警備總部還是以叛亂罪名將她起訴,經過兩個月的調查和審判,她被判關十四年。那時她29歲。

她被判刑後,她在美國的學校的教授和學生還發起救援葉島蕾的組織。他們辦音樂會募款,叫大家寫信給美國國會議員,給學校校長,也寫信去支援關在監獄裡的葉島蕾。當時美國大學也表示他們會保護所有的學生,讓他們不會受到特務的監視,這個組織也在美國國會要求要調查國民黨在美國大學裏頭的特務和職業學生。

後來,葉島蕾被送火燒島,她在那裏被關七年之後就出獄。她出來以後就離開台灣,有人說她去美國,也有人說她在歐洲,無論如何媒體上完全都沒有她的消息。

這個事件確定的是國民黨為了選舉製造出來的案件。但是為什麼是抓的是她,其實到今沒人知道?是因為她外省第二代的身分,讓海外的國民黨職業學生記恨,所以報告寫得更嚴重?或是因為用她來警告那個時候參加民主運動反對國民黨的年輕人?這些都只能猜測。反過來說,雖然現在不知道她的政治立場,但是就算她有共產思想或者支持共產黨,也不應該是被抓去關的理由。看起來,1980年的時候,蔣經國和國民黨受到的壓力是越來越大,所以他們也不管是支持統一或是獨立,是哪一派的政治立場,只要是有可能威脅到他們的人士都要先處理。葉島蕾被判刑後一個月,就在台大發生陳文成事件。

後來,那時在美國和她一起創辦互助教育基金會的朋友,還是記得他們那時想要做的事情,所以這幾年也都有捐錢給他們在台灣的學校辦獎學金。

黃國民,1980,先抓人•再選舉 葉島蕾被捕真象 台獨月刊 第106期 12/28/1980  https://taiwaneseamericanhistory.org/blog/mystories520/
洪博學,2019,美麗島意外的受難者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01a26724-39f6-400a-987d-db26539f9d66
白色恐怖檔案—葉島蕾事件 https://blog.xuite.net/envjames/twblog/151721244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