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30, 2020

010 台灣女性故事 蔡阿信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Hena的媽媽。

大家一定曾生病看醫生。只是你們有發現嗎?醫院裡男醫師比女醫師多。很早以前醫師都是男性的時候,女性要當醫師是件非常不簡單的事。我們今天就是要來說台灣第一個女醫師,蔡阿信的故事。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變成醫師的?

在一百多年前的台北,有一個很小的女孩子,在艋舺的路上,自己一個人邊走、邊跑,也邊哭。她跑了很遠的路,已經很累,只是她想要回家找她的媽媽。一回到家,她媽媽見到她就說:「唉呦!阿信阿!你怎麼又跑回來了阿!」。

原來這個小女孩阿信,五歲時,爸爸就過世了,媽媽只好就把她送給別人當童養媳。但是媽媽沒想到這麼小的一個女孩,卻如此勇敢,自己從很遠的地方偷偷跑回來,而且不只一次。所以當阿信第二次跑回家時,媽媽就沒有再把她送走,決定自己養大。

隔年,媽媽帶著阿信和她的妹妹再嫁給別人。阿信的繼父非常疼愛她,堅持把6歲的阿信送到私人學堂讀書、學漢字。阿信每天都很努力的念書,結果還不到一年,阿信就把《三字經》、《千家詩》和很多其他的書都背得很熟。她的繼父看她認真又聰明,就決定讓她繼續念書。

八歲時,阿信開始去「大稻埕公學校」學日語。因為她的眼睛又圓又大,同學都叫她「大目仔」。當時全校只有兩個女生,其他的同學都是男生。每天下課,總有些頑皮的男生喜歡捉弄她們,拉她們的頭髮、說她們是女孩子,愛生氣、凶巴巴。沒多久,另一個女同學怕被欺負,不敢再來上學,學校只剩下阿信一個女生。

阿信聰明、認真,所以學校的日本老師非常疼愛阿信。阿信也認真讀書,因此在十二歲順利畢業。那時,阿信聽說淡水有一間專門開給女生讀的「淡水女學堂」,便要求媽媽讓她繼續念書,媽媽和繼父答應了。 

到了淡水女學堂,阿信是全校年紀最小,長的最矮的女生,大家常常都在看她。她的成績很好,不管物理、數學還是英文都比別人好。

當時,大家都叫校長金姑娘,因為她是一個從加拿大來的外國人。金姑娘看起來很兇,很少人看她笑過,學生們都很害怕金姑娘,不敢去上她的英文課。阿信一開始也跟其他人一樣,也會怕金姑娘。可是她又很想學英文,所以還是乖乖地去上課。上了幾次課後,阿信發現,金姑娘雖然看起來兇,但人很好。她教英文也教得很詳細,會講到大家都聽得懂。阿信越來越喜歡金姑娘,金姑娘也很喜歡阿信。

時間過得很快,不久阿信就要畢業了。阿信有很多的同學,都準備在畢業後要結婚,可是阿信還不想結婚。她的心裡慢慢地有一個想法,所以她就跑去找金姑娘商量。

「金姑娘!從小我就聽人說,要好好念書,將來才會有好成就。我也覺得,如果女生繼續念書,之後想做什麼都可以,我自己也很喜歡讀書。我想要繼續念書,我想要當醫生!」金姑娘聽到後嚇了嚇一跳,說:「當醫生!為什麼會想當醫生呢?」阿信回答:「因為爸爸在我5歲時就得肺病過世,只是我什麼都不能幫忙,所以我想要當醫生,替別人看病,幫助更多人了。難道女生就不可以當醫生嗎?」

只是當時的台灣並沒有能讓阿信去念的醫學院。金姑娘告訴阿信在東京有一間專門給女生讀的醫科學校,但是那間學校非常難考進去。阿信知道後,就決定要努力考上東京的女子醫學大學。不過,阿信也得先讓媽媽同意。所以她回家就和媽媽說:「媽,我想要去東京讀醫學大學。我想要當醫生!」媽媽回答:「東京!女生自己一個人跑那麼遠,多危險啊!不可以!」

阿信的媽媽因為擔心阿信一個人在日本生活會很危險,所以非常反對阿信到日本唸書。而且媽媽也說:「哪有女生在當醫生的!醫科這麼難考,你考不上啦。」阿信身邊很多朋友也這樣說。但是別人越反對,阿信越想證明她有辦法當醫生。所以阿信就去找金姑娘商量,告訴她遇到的問題。因此金姑娘就到阿信家找他媽媽。

金姑娘跟她媽媽說:「你們阿信阿,在學校一直是一個很優秀的學生,所以她一定可以考上東京的學校。」阿信媽媽說:「人家日本人都不一定考得上了,我們台灣人有可能嗎?」阿信就在旁邊說「我一定可以考得上。」另外,金姑娘也跟阿信媽媽說,阿信已經長大了,會照顧自己,不用擔心她。在金姑娘的勸說和阿信的堅持下,她媽媽後來就答應讓她去日本念書了。 

蔡阿信去到日本,先在教會辦的女學校準備考試。兩年後,她真的考上了日本東京女子醫學大學。醫學的課程不簡單,特別是叫做解剖學的課。解剖學是研究人的身體的學問,整個身體分成幾個部分,有什麼器官、器官長什麼樣子、長在哪裡。學生為了了解人的身體結構,都需要長時間跟大體相處,阿信覺得很害怕。而且這門課還有很多的名詞都是外來語,也很難背。

阿信很多時候都覺得很累。她自己一個人在日本生活,也常常覺得很寂寞。有一次,她去參加台灣人留學生的同學會,發現幾百個留學生裡面,只有三個女生。她感覺不管自己走到哪裡,都有人在看她,壓力很大。阿信有的時候偷偷的想要放棄。

只是當她想要放棄時,就會想到她過世的爸爸、公學校的日本老師、淡水女學堂的金姑娘、她最愛的媽媽,還有她想當醫生的願望。所以她牙關咬緊繼續讀書。在1921年,阿信總算完成了在女子醫學大學的學業,成為了一個醫師。

她從日本坐船,回到台灣。當她到基隆碼頭的時候,發現整個碼頭有好多記者。因為大家都對阿信都很好奇,大家都想看台灣第一個女醫生長什麼樣子。甚至連她當時下船穿的那套日本衣服,不久也流行了起來。

回到台灣以後,蔡阿信先去「台北醫院」,就是現在的台大醫院,找工作。阿信的專長是婦產科,只是當時婦產科無缺額,她只好先到眼科實習。在阿信去眼科實習的第一天,教她的醫師給阿信一項她沒有想過的工作。那個醫生請她將黑色眼罩戴上,等三天以後才能拿下來。

阿信雖然不知道眼科醫師為什麼要要求她這麼做,還是先把眼睛遮起來。她發現,眼睛遮起來後,平常自己覺得很簡單的事情,都變得很困難。像是走到廁所時,會把路上的東西撞倒。或者吃飯的時候,因為看不到自己想夾的菜在哪裡,不是夾不到,就是菜會掉得滿桌都是。阿信才知道原來眼睛看不到是這麼不方便。

阿信總算知道老師的意思。他叫阿信把眼睛遮起來,是為了讓她了解眼睛看不到的人的感覺。眼睛看不見的時候,會遇到什麼不方便的事;眼睛看不見的時候,是在如何走路、吃飯、生活…..

阿信學到要同理病人,就是在遇到患者的時候,要用他們的角度去想、去感受。阿信因為知道看不見的不方便,更能了解病人的痛苦和困難。這些想法和感受,讓她之後在替人看病的時候,能體諒他們,更能為他們設想。在眼科實習一年之後,蔡阿信調回婦產科,成為了婦產科醫師。

後來,在阿信27歲的時候,決定到台中開一間「清信醫院」,來幫助更多的人。多年和患者接觸,讓她知道貧窮人要看醫生非常困難,所以她自己訂了一套收費的方式,貧窮的人來看病時她收較少錢,有錢人來時收較多。如果是非常非常窮的人,就免費幫他看病。甚至貧窮的婦女在她那生完小孩後,阿信會贈送她們嬰兒服和食物。這些受到阿信幫助的家庭,為了感謝她,也經常會拿自己家裡種的菜和自己養的雞或鴨來送給她。

雖然阿信已經幫很多人看病,但她發現許多婦女在生小孩時,沒有辦法有人幫忙,有的話也不是很專業。她自己一天只能接生幾個嬰兒,可以幫助的人數有限。

阿信想到一個辦法,她可以開一間培養助產士的學校,把如何接生小孩的知識教給其他人,這樣就有更多人能幫助要生產的婦女。有開助產士學校的想法後,阿信四處奔走,成立台灣第一所產婆學校清信產婆講習所。這間學校培養500個以上的學生,在台灣各地服務,讓很多女性生產時候能夠得到好的照顧。當時台中,至少有一半的人,都是讓她或她產婆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所接生的。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此,你們是否覺得阿信又熱心、又勇敢呢?你們聽完阿信的故事有哪些想法呢?接下來我會錄製更多的故事給大家聽,不管你們有任何想法或者建議,都歡迎寫信告訴我。大家再會。


5月 29, 2020

009 台灣的第一間女子學校

若講起女校,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北一女,很多縣市的第一志願,台中女中,台南女中,嘉義女中。因為學生越來越少,過去老牌的女子高中,像台南的長榮女中或者台中的明德女中都開始收男學生。按照去年教育部統計,全台灣的女校剩下20間。這集的台灣人台灣事要來和大家談談台灣女子學校。

台灣南北的第一間女學校,淡水的女學堂(1884) 和台南的新樓女學校(1887) 都是由外國來的宣教師創立。當時女孩外出讀書風氣未開,這兩間學校開辦時都遇到招生的困難,但是後來在日治時期都成了培育精英的女校,不僅對漢人也對原住民女性都有很深的影響。

請大家一起來聽聽我用台語介紹這兩間女子學校的發展以及影響。


5月 16, 2020

008 台灣的媳婦仔和養女

現在人很難想像在沒有太久的過去,差不多五六十年前,媳婦仔或是像張聰明這樣的養女其實並相當普遍。我不少女性長輩就是養女或媳婦仔。這樣的經驗在小孩越來越少的時代,尤其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並不容易理解為何會有這種習俗。我過去也以為這種行為只有貧窮家庭才會有,但是當我在閱讀台灣女性的故事時,才發現在日本時代,出生在有錢人的家庭裡的女兒也有相同的命運。

這集的台灣人台灣事就是要討論,這個風俗慣從甚麼時候開始有?又有甚麼原因讓父母要把女兒送給別人養?又什麼時候媳婦仔才慢慢消失?

此外,這個節目已經邁入第二個月了,很感謝大家的支持。原來做這個節目的目的,除了讓大家有機會聽台語以外,也希望年紀大的長輩能夠聽到和他們過去經驗有關的故事,同時期待對過去歷史都不了解的小小孩能夠收聽這個節目,了解阿公、阿媽或是阿祖過去的生活。所以希望喜歡這個節目的大家,能將這個節目推薦給別人,讓我們的長輩或是小孩也有可以收聽的台語podcast。


5月 12, 2020

007 阿母的母親節願望

在19年前,台灣就有一群媽媽在報紙上訴說她們作為母親的期待。這群女學會成員,透過研究和反省母職實踐,為台灣社會勾勒出一幅理想的育兒圖像。但是這麼多年過後,這些夢想實現了多少呢? 請收聽這集的「台灣人台灣事」
以下是收錄於女學會網站的內容:
母職狂想曲

1.我希望不止孩子向我撒嬌,我也能向她(他)們撒嬌。
2.我會盡力照顧孩子,我也渴望被人照顧,在身體上和心理上。
3.我喜歡常常陪伴小孩,也希望在我想要孤獨、冷靜思考時,能有一段完整的時間與一個獨處的空間。
4.我希望能在照顧小孩成長的漫長過程中,也不失去我的自尊、自信、美麗與活力。
5.我希望能有小孩,也能有自由。能有母親的身份,也能同時追求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
6.我希望在實踐母職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體諒與支持,而不是挑剔與批評。
7.我希望「無我」、「犧牲」不是當媽媽唯一的楷模;「追求成長」可以讓媽媽與孩子都受益。
8.我希望過一個這樣的母親節:少一些虛偽的口惠與浮誇的商業化,多一些對母職的制度性支持。
9.我希望過一個這樣的母親節:我們的社會能夠支持所有照顧孩子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廣義的媽媽。
10.我希望我們的社區就是孩子共同的家,國家能成為所有公民的母親。

5月 02, 2020

006 台灣女性的故事 張聰明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今天要說的是張聰明的故事。可能較少人聽過這個名字,只是大家一定聽過也知道她的丈夫馬偕。其實張聰明不僅像她的名字一樣很有智慧,而且能力很好,對台灣有不少貢獻。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她一生精采的故事吧!

1860年,一名女孩出生在五股坑,也就是今日新北市的五股,她叫張蔥仔。那時候的人家都重男輕女,所以蔥仔三歲的時候,被家人送到別人家當「童養媳」,長大之後要嫁給養父母的兒子。但是,蔥仔的養父和養母都不喜歡她,原因是她不願意將腳綁起來。裹小腳是古時候漢人的風俗,他們會將女生的腳綁起來,讓女生的腳無法正常變大,認為這樣做的女生比較漂亮。但是這樣當然非常的痛,而且以後她的行動也不方便。

因為蔥仔不聽話,養母就不喜歡她,總是罵她、打她,讓她吃不好、穿不好。在蔥仔十二歲時,她未來的丈夫,養母的兒子不幸生病過世,這讓養母更討厭蔥仔了,也對蔥仔更不好,因為她認為家裡的不幸都是蔥仔造成的。有一次,蔥仔實在受不了,就在半夜偷偷跑回親生父母的家,但卻又被馬上被帶回養父母家。

雖然蔥仔在養父母家裡的生活並不輕鬆,也不快樂,但是家中有一個人對蔥仔很好,她就是蔥仔的養嬤陳塔嫂。陳塔嫂總是有耐心聽蔥仔惋嘆東、惋嘆西,當蔥仔傷心的時候,陳塔嫂還會安慰她。她也有時會保護蔥仔,讓他不被養父或養母打。

陳塔嫂是一位基督徒,她跟來台灣傳教的馬偕信基督教,是台灣的第一位女信徒。有一天,教會開始招十二歲以上的小孩去教會,學羅馬字,參加的人,每個月都可以領到獎金。陳塔嫂就想起家中的蔥仔,於是帶著她一起上教會,讓她學讀聖經。

蔥仔開始在教會學讀書寫字,因為她很聰明也很認真,表現都很好,聖經也讀得最好,常常領到教會發的獎勵金。蔥仔都會將教會給她的獎金交給養母,養母也因為蔥仔有在替家裡賺錢,所以就讓蔥仔繼續去教會。十八歲時蔥仔決定洗禮,變成真正的基督徒,馬偕也照她原來名字蔥仔的音,替她將本名改為「聰明」。

自從五股坑的教堂蓋好後,馬偕就更常去五股,陳塔嫂與馬偕的接觸也越來越多。她很尊敬馬偕,也很關心他,所以她想到可以將她那一個優秀的養孫女蔥仔嫁給馬偕。馬偕剛聽到時,很驚訝,因為他沒想過娶妻,原本打算一輩子都不結婚。但是在經過很多次的禱告以後,他發現這應該是神的安排,就決定成為台灣女婿。

張聰明與馬偕的婚事,一方面完全按照台灣人的傳統習慣,有送禮、有聘金,應該有的都有;另一方面也照西方人的風俗,在淡水的英國領事館舉行婚禮。在領事的見證之下他們兩人宣誓結婚。張聰明除了寫誓約,表示自己願意與馬偕變成夫妻,在婚禮時,也以台語進行結婚宣示,在眾人面前勇敢表達他對夫婿的愛意,在那個時代的新娘很少這樣。

在當時民風保守的台灣,和不同族的人結婚就已經是很特別、很多人都不接受了,張聰明是和一個外國人結婚,所以常被外人指指點點。但是,張聰明並不擔心眾人看待他們的方式,與馬偕的婚姻生活相當幸福美滿,也生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在結婚之後,張聰明繼續努力學習,除了羅馬字,也學會說英語。一邊替馬偕處理家裡面的事情,一邊替馬偕傳教。張聰明將家裡面整理成有辦公室、有教室、像藥局和像小型博物館,將家變成有很多功能的地方,招待從各地來的客人。來找馬偕的人,無論是學生、信徒、傳教士或是旅行家、科學家,都曾被張聰明招待過。

兩人婚後的蜜月旅行,是一起拜訪台灣北部的每間教會,向各地台灣民眾傳教。張聰明因為熟悉台灣的文化和習慣,更有能力用簡單的方式向各地信徒說清楚聖經的內容。過去因為社會並不像今天開放,不認識的男性和女性要講話交流並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外國男性傳教師要向台灣女性傳教很困難。自從張聰明與馬偕一起在台灣各地傳教以後,一些從來不走進禮拜堂的婦女,因為張聰明才願意來禮拜堂聽講道。

1880年的時候,張聰明跟著馬偕一起離開台灣,一路向西經過香港、印度、去歐洲、英國,在各個地方講道、參觀教堂、寺廟及博物館,也拜訪各地的教會和朋友。最後到加拿大,向馬偕的母會報告台灣的教會工作。因為張聰明是第一位來到那個地方的台灣女性,很多民眾對他都很好奇和關心。

在加拿大的這段期間,張聰明跟馬偕去很多地方講道、演講、參加聚會,她除了陪馬偕去教會報告以外,也向婦女演講,報告台灣情況。當時馬偕故鄉的鄉親為了在淡水建神學院開始募款。在兩人回台灣前,親戚朋友就舉辦一場送他們的宴會,張聰明也被邀請上台講話,她在外國人面前,穿著台灣服飾演講,發表她在加拿大的種種經驗與想法。

回台後,馬偕將在故鄉募得的錢,拿來創辦理學堂大書院,後來這間大書院變成現在的真理大學。他自己當校長,張聰明因為有很好的英文能力,能說能寫,變成這學校六位教師裡唯一的女教師,同時她也是十九世紀以前,台灣教育界很罕見的女教師。後來,加拿大教會希望可以幫助台灣女性的教育,也提供創辦女學堂的資金,淡水女學堂成立後,張聰明也變成那間學校的義務教師。

幾年過去,張聰明又隨馬偕第二次去加拿大向教會報告在台灣的傳教工作。這次他們坐的是向東、經過太平洋的船。在那個很少人有機會出國旅行的時代,張聰明可以兩次去到加拿大,第一次從台灣往西方走,第二次的路線從東方走,這兩次的長途旅行,讓她被叫做「台灣環球旅行第一個女性」。那次到加拿大後,張聰明與馬偕、孩子們一起在那裡生活近兩年,最後又回到台灣時,台灣已經變成是由日本人統治了。

馬偕往生以後,張聰明一樣繼續受到民眾的歡迎,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還會帶著許多食物來她家拜訪張聰明。但是,因為馬偕住的宿舍是教會的財產,所以在馬偕過世的隔一年,教會又指派新的傳教師來台灣傳教的時候,教會就將馬偕的宿舍討回。張聰明就在現在的紅毛城東門邊買了一塊地,蓋了一棟二層樓的房子,與二女兒偕以利和女婿住在一起。此間房子後來被大家叫做「聰明樓」,一直到1964真理大學設校時,才拆掉改成教室。

後來,張聰明將馬偕留下來的一塊土地,變成淡水中學的運動場,這個運動場也是台灣第一個玩橄欖球的運動場,淡水中學的橄欖球隊也一直是台灣重要的高中橄欖球隊。張聰明和他的先生馬偕所辦的學校以及住過的地方、他們講道的教堂在淡水都還看得到,大家可以去看看喔。

今天的故事就說到這裡。各位聽眾朋友,你們若有任何建議或想法,或者想聽誰的故事,都可以寫信來告訴我喔。

5月 01, 2020

005 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


我們的歷史課本或者歷史書上有很多的人名,小時候為了記這些不認識的人的名字感到萬分痛苦,但是現在想想台灣歷史書上的人物卻少有女性。過去這另外一半的人口在做什麼?對台灣有何貢獻?相關紀錄不多,我們知道的很少。為了讓這社會上的另一半人口能夠留在大家的歷史記憶中,接下來每隔一段時間我會準備一個台灣女性的生命故事和大家分享。

 在挑選人物時,我遇到一些困難。一方面,我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些故事看到女性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另一方面,我也期待這些故事能夠鼓勵更小的孩子,認真對待生活、勇敢追求夢想在極少的人物故事中,我選擇時考慮的有:有多樣、有趣的生命歷程;有足夠、容易取得的資料;是小孩能夠理解的範圍。也因此,有些相當有趣且精彩的生命故事,如謝雪紅、黃阿祿嫂等等,就沒有在名單裡。 

在搜尋這些歷史上的女性時,我才發現目前有記載的著名的女性,大多是日治時期出生的人。這當然和台灣歷史脈絡息息相關。所以今天這集是要介紹一下這些當時的背景,日本時代出生的台灣女性。



接下來我會依照主角的出生年分,不定期的和大家說她們的故事:
1. 張聰明 1860-1925
2. 蔡阿信 1899-1990
3. 葉陶 1905-1970
4. 陳進 1907-1998
5. 許世賢 1908-1983
6. 李幫助1909-1997
7. 陳信貞 1910-1999
8. 陳秀喜 1921-1991
9. 楊千鶴 1921-2011

敬請期待。
----------------------------------------------

在這集的台語節目中說到,許世賢在中學時和校長抗議說日文一事。有關這點收到蔡老師的來信提出資料上的歧異:許世賢是1908年出生,中學時應該是1924年左右,但是日本政府是皇民化運動時 (1937-1945) 才強迫台灣人說日語。非常感謝蔡老師,也歡迎大家對節目內容繼續提供意見,並來信指正。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