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5, 2021

129 古早人吃海產


台灣是一個海島,台灣人愛吃海鮮是應該的。海產店四處都是,尤其是港口附近。辦桌宴客的時候,要有高級海鮮才算是彭湃。台灣人不是現在才對海鮮如此有興趣,烏魚子、魚翅這些食物已經有二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是你是否知道在兩百年前的台灣,進口的海鮮卻比出口的多很多?為什麼會這樣?古早人是吃什麼海產?今天來說古早海產進出口的故事。

十七世記,荷蘭人來到台灣時,台灣是一個出口漁和海鮮的地方。荷蘭人特別有記載到烏魚子,他們寫說這是紅色的魚卵,有一層厚厚的膜,用鹽醃製後,中國人很喜歡吃。那個時候烏魚和烏魚子是台灣重要的產物,每年冬天捕的烏魚有將近100萬斤,那時荷蘭人收十分之一的稅金,所以是相當可觀的收入。日本人後來也發現台灣的烏魚子很好吃,日治時期還特別請日本專家來研究怎麼增加台灣的烏魚子產量,也將日本處理魚卵的技術傳來台灣。

除了烏魚,烏魚子,在十八世紀時台灣出口的海鮮已經有很多種,蚵乾,蝦米,魚翅,都有。主要是賣到中國,但是台灣南部和北部出口的量和魚不太一樣。南臺灣出口量較北部多,主要是烏魚和鯊魚,尤其是烏魚子和魚翅,鯊魚肚也有出口。北部出口較多的是鹹魚和石花菜。你們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十八世紀的出口紀錄就有石花菜?在日本人還沒統治台灣的時候,台灣就已經出口石花菜。石花菜是生長在東北海岸的大型海藻,和其他海藻一樣可以做菜燕,日本人叫做寒天。台灣海女的一大收入就是採石花。日本時代琉球的人也來基隆附近採石花菜,那時採石花菜還要有證照。

剛剛說的是十八世紀台灣出口的海產,但是後來進口的海產卻逐漸增加,特別是大小隻蝦乾,鹽魚和烏賊最多,差不多占八成,其他兩成是比較高級的海產,像干貝、海蔘、魷魚、鮑魚。有從中國來的,也有從南洋和日本運進來的,不多久進口的海產量就比出口的量更多,一直到日本政府初期都是如此,為什麼這樣? 台灣四面都是海,為什麼還需要大量進口海產?

原因有很多,按照林玉茹的研究,一個原因是台灣人經濟變好,高級海產吃得越來越多,所以和台灣的消費習慣變化有關。

兩百年前台灣人吃什麼魚和海鮮?你猜得到嗎?台灣人吃最多的是鹹魚。你若以為窮人才吃鹹魚那就不對了,按照資料看來,雖然窮人吃鹹魚,但是有錢人也吃很多鹹魚。窮人有可能是因為買不起豬肉,鹹魚可以補充動物性的蛋白質,但是有錢人家裏留下來的帳簿,也看得到他們買的東西裏,鹹魚也不少。這有可能和台灣人吃重鹹有關係,像同樣那個時候的澎湖人就沒吃那麼多鹹魚,他們都吃活魚。但是另外一個原因是鹹魚比較好保存,比較容易買到。台灣鹹魚的銷量很大,甚至後來鹹魚還用來養豬,因為用蕃薯藤和廚餘去煮的豬菜沒蛋白質,最早在桃園養豬的人就會加一點鹹魚或是魚塘在豬菜裡一起煮。

當然有錢的人,也吃鹹魚、魚乾、蝦乾,但是他們確實也比較有機會吃到活的魚。因為魚要運送比較困難,住在海港附近的人,過去都市都是在港口附近,所以住在那裏的人比較能買得到活的魚。比較起來南部的抓魚比較多,所以也比較容易吃得到。

在那個時候過年送禮 就會送烏魚子、魚乾或者比較貴的魚,像土魠魚或者香魚 (傑阿)。後來又因為台灣北部開始做茶,賣茶到國外,經濟變好,鹹魚和海產的進口也增加。台灣人對於海產料理就更講究,請客吃的山珍海味說的海味就是一些很高級的海產,像海蔘、墨魚變多,鮑魚、干貝也變成請客的料理;光魚翅就有七八種的煮法。過去拜拜和請人客一定要有的油飯,一定要加蝦米和魷魚。那時許多作家寫的作品裏頭都寫到台北的傑仔魚和台南的虱目魚。連橫也在書裡寫過一項台南料理叫做菊花魚,不是現在吃得到的炸出來項一朵花的魚,是煮湯的。菊花魚就是土魠魚切薄片,湯滾時,魚和菊花一起放入湯裡,因為加了菊花所以叫做菊花魚。 

除了台灣人很愛吃海產,吃到需要進口之外,還有漁業生產和加工的原因。

過去有人說台灣因為捕魚和漁業技術落伍所以產量不夠自己吃,還需要進口。但是林玉如說其實 1880年的海關報告就寫到台灣漁業的技術已經和歐洲一樣,並沒有比較差。但是台灣產量不足的原因和稅金和作業的限制有關係。

台灣從鄭成功時代開始就課魚稅,而且是魚網,漁船和港口都課稅,為了控制大家不能隨便抓魚,還特別發烏魚旗兼課稅。所以在台灣捕魚的稅金很重, 清朝官員來台灣以後並沒有改變,但是中國的漁船並沒有課稅,所以台灣魚業變成無法競爭,也造成捕魚比務農的收入更差。 

另外一個原因是台灣抓魚的地方是在南部和東北海岸。但是因為海岸不同,水產也不同,包括捕魚的方法也不一樣。像在蘇澳到基隆的東北部沿海,因為屋海水經過靖魚(hue-hui)和旗魚較多,石花菜主要也在這裡。但是從5-10月卻沒有魚捕,所以抓魚的人還要做其他工作。烏魚和鯊魚在南部,但是像嘉義和台南夏天風浪大,也無法出船,所以也不是全年東都可以抓魚。日本時代初期,大部人的漁業人口都集中在嘉義沿海往南一直到打狗,但是這些人也都不是全年捕魚,另外是南部有養漁的魚塭,所以他們無法出海捕魚是 經營魚塭。

因為氣候和地形無法全年捕魚,那時還有保存和加工技術的困難。台灣因為天氣較熱,還沒有冷凍技術時,魚只能曬太陽或鹽醃,所以活魚很少見。加工的方式是大隻魚切一塊一塊煮熟曬乾,也有用比較多鹽醃過,再曬乾,還有一種是用鹽水煮過再乾燥,但是無論哪一種方法,多少都會用到要鹽。台灣本來就有產鹽,但是產量本來就不夠,還有管制所以要拿來醃鹹魚就更困韓。另外是台灣的的鹽埕大多在南部,所以北部的鹽不夠可以醃魚,所以也會從中國運鹽過來,就算抓到很多魚,也很難保存。這也是為什麼南部海產出口比北部多,除了抓魚的人更多,也因為南部要取得鹽比較容易。那南部的魚送去北部不是就不用進口鹹魚?那個時候陸上運輸很不方便,若走海路,會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沿海海賊很多,很危險,所以不僅魚很少運到北部,台灣南北的生意其實不多,反而和中國的生意往來較多。

最後有一個原因是,當時國際貿易也已經有它的規模,所以分工也很清楚,像澎湖因為務農比較困難,所以會拿海產和台灣本島交換農產品。在1898年的時,日本主要生產鮑魚、魷魚、海蔘、干貝;南洋和新加坡主要賣魚翅、淡菜khóng-tshiok-ham和魚脯,接下來日本時代的蝦米,因為價格的關係,就已經大量從中南半島進口。所以在十八十九世紀的台灣人吃很多進口的海鮮。

今天的內容主要是參考林玉茹的研究。 

林玉茹,2018,進口導向: 十九世紀台灣海產的生產與消費,《台灣史研究》,25 (1): 39-100. 


 

11月 17, 2021

128 國民健康操的Lucy是誰?


大早一起聽音樂做體操應該是大部分的人讀書時的記憶。集體體操活動不只在台灣,在日本、中國和韓國都有。這樣的活動已經將近有一百年了,健康體操是從哪裡來的?到現在有多少版本?政府推廣的目的是什麼?你是否知道Lucy是誰?我今天來說國民健康操的故事。

集體聽廣播做體操是從日本時代就有。那個時候收音機還不是很普遍,昭和天皇登基那一年的一項慶祝活動就是全民做體操,那是1928年時候的事。台灣事慢兩年1930年才開始實行。但是日本人怎麼想到叫大家跟著收音機裏頭的放送做體操?其實是日本人去美國時,看到美國保險公司,為了讓保險者的身體更健康,減少保險金支出,所進行的廣告活動。日本人看了覺得很好,就帶回日本推廣,後來也傳到當時的殖民地,台灣和朝鮮。收音機體操也不是美國人發明,差不多同樣的時間在德國也有人聽廣播做健康操。有人說最早的收音機健康操是瑞典人發明的。無論如何,日本人做的收音機健康操和歐美不一樣,主要是規定大家集合一起聽收音機一起做,在歐洲美國他們大部分並沒有這樣,是在家裡聽在家裡做。

為什麼收音機健康操在那個時候會開始推廣?日本一開始和美國相同,是保險局為了推廣健康開始宣傳推送。所以那個時候還有請醫生、教育學者幫忙宣傳健康操。過去日本人維持身體健康的方式主要是靠飲食調養,但是這個時候專家開始教大家做體操也是保持健康的科學方法。在那個時候,日本人是羨慕西方人的身材,所以期望透過運動來改變身體。另外一方面早晨體操的活動,也改變過去農業社會的生活和作息,開始讓大家固定時間起床運動,不管天氣怎麼變化。日本學者認為這和日本的現代化和都市發展有關,一方面國民健康操可以保存過去農業社會早起努力的觀念,同樣的時間還符合準時和要求要有效率的生活。也有學者說,當時做體操都是軍事訓練的方式,是透過教練或教官喊口令,大家做。收音機體操雖然是教練在電台喊口令,但是怎麼做是固定的,所以做體操的人不會感到是被命令,反而是自己一邊聽一邊按照自己的意思做,有更多的自由的空間。

台灣的收音機體操剛開始是一天放送兩次。其實那時台灣能有收音機的地方不多,所以聽的人大部分是日本人,台灣人比較少。一開始是台北放送局中午12點40分和下午6點50分撥放,一次10分鐘。這個時間應該是中午吃飽飯休息的時間 和晚上在家,也是吃飽的時間。現在看起來,過去的人沒有吃飽飯不能馬上運動的觀念。那時是政府機關、學校、工廠、青年團體、婦女團體都會自己找地方一起做健康操。在沒有電台放送的地區,也有錄成唱片,大家是聽唱片做體操。隔不多久做體操的時間就變成透早和下午兩次。

收音機體操是改變人的身體,也改變大家對時間的觀念。有一次,一個東京的警察就認為孩子夏天放暑假,在家裡生活不正常,所以就開始在暑假舉辦體操大會,要求所有的人,尤其是讀書的小孩要早早起床做運動。這個活動政府看到也很喜歡,所以後來大型的體操大會越辦越多變成是全國性活動,而且都辦在暑假。台灣也跟著日本從1933年開始推行暑假的體操大會。參加的人數從一開始1933年的三萬人,到十年後,變成全台灣有將近500萬人一起做體操。這個活動剛舉辦十是為了生活規律和身體健康,但是後來為了準備戰爭,皇民體操就變很重要。日本政府也利用這個時間派指導員,辦講習,增加民眾的愛國心。當時這個活動能夠推廣和廣報的技術發展也有關係,原本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舉辦的體操大會變成是全國聯播,後來是日本、朝鮮、台灣同一個時間聽同一個放送節目,一起做體操,讓大家能夠感受到和其他的人一樣都是屬於日本皇民。

後來因為每天做健康操,也開始有新的動作設計,加上要戰爭,所以台灣的皇民奉工會就設計一種皇民體操,1943年推出。當時這套體操是從海軍體操改成適合年輕人做的體操,目的是訓練他們身體,準備隨時被徵召當兵。

戰後學校做的國民健康操和日本時期的收音機體操有多少關係並不知道。但是憑想像,這兩個時候的健康操有不少相同的地方。都是聽音樂,要和別人一起做的體操,時間也都在10分鐘內,主要都是政府規定的活動。但是日本時期的收音機體操是機關、工廠、公園、學校都有;戰後的國民健康操是在學校內進行,只有學生做。有很久的時間,我念國小的時候是每一天升旗以後,體育老師站在台上喊口令,配合音樂,在運動場做。冬天的時候也會在第二節和三節中間,較長的休息時間做。這套是戰後實行最久的健康操,幾年前全聯廣告還可以看得到。

一直到1996年,政府認為已經做這麼久的體操,動作太簡單又沒有變化,學生也覺得無聊,就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編一套新的健康操。當時國民體能規畫委員會還去研究各項體能運動,因為台灣經濟變好,大家吃的也變好,學生也開始有太胖的問題,所以他們特別另外編一套動作變快也變多的新式的國民健康操。裡頭一開始是念說「123 321 1234567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這套就分低年級和四年級以上跳的兩套,音樂也不一樣。但是漸漸學校空間有限,也沒每天升國旗,學生也不會為了體操去運動場,所以也沒有每天做了。而且這套新式國民健康操六年後,2004年就換成現在跳的Lucy。會將現在跳的叫做Lucy 是因為音樂一開始唱的就是「聽說Lucy時常做運動,身體健康精神好!Lucy!妳是ná ē chiah-ni̍h gâu!」這個版本裏頭有台灣民謠,美國民謠,唱台語也唱英語。編的專家說是符合九年一貫課綱裏頭說的「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

到底Lucy是誰?當時參與編這套體操的一個老師,本身是學音樂但是還教舞蹈做教練。因為她生小孩後為了減肥留在學校看國外的錄影帶做運動。其他老師看到就請他做學校健康操的指導老師,他帶學生跳他自己編的動作開始參加全國比賽,也開始得獎,所以才有機會參與編這套Lucy. 裏頭說的Lucy其實是她5歲女兒的名。這位Lucy現在已經很大了,和媽媽一樣也變成是學校的體育老師。

許佩賢 2011 做為機關裝置的收音機體超與殖民地台灣 《文化研究》12: 159-202

陳盈螢 2020【校園冷知識】國小生跳了16年的「Lucy健身操」,原來Lucy就是她!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7097


11月 12, 2021

127 第一個景點紀念章



對不習慣蓋印章的外國人來說,要住在台灣是沒辦法沒有一顆印章。去銀行開戶,要租房子簽約,大型的買賣,要領掛號,去戶政事務所,很多地方都用得要印章。蓋印章是台灣很特別的文化,不僅代表個人、公司、政府也有很多其他的用途。今天來談印章的學問。 

傳統的刻印技術是手工刻印,刻章師傅字寫得太醜,刻出來印章也不好看,刻印章這個工作算是藝術工作。因為是手工刻的,所以每一個印章都不一樣。印章分大小,也分四角或者圓形。一般代表信用、簽約用的章都是四方形較多,像結婚、不動產買賣、簽合約大都拿四角形的印章。圓的印章在台灣不是很常見,但是有些公司用在和財務有關的印章會刻成圓形,因為他們認為圓形象徵銅板,能帶財,所以財務印鑑或是支票蓋章都是圓的印章。

我的第一顆印章是小時候媽媽要替我去郵局開戶存錢刻的。我相信台灣不少人的第一刻印章都是這樣來的。小孩七歲以前,只要帶兩張證件和印章,家長可以幫忙到郵局開戶。台灣不少人有不只一個印章,常常要去銀行時,不記得該帶哪個才對。就像一開始就說過,住在台灣有很多機會用到印章,但是法律一直都寫得很清楚,簽名才是代表本人,蓋印章也有簽名的效力,但是沒有一定要蓋章才可以的事項。那為什麼台灣到處都要求蓋印章?

這個習慣是從日本時期開始有的。因為過去識字會簽名的人不多,蓋印章對不少人來說比較方便。日治時期就有印鑑證明制度,目前全世界只有台灣、韓國和日本還有這個制度。這個制度就是本人拿他選定的印章去登記這個印章是他的,而且這個印章指定要用在哪裡。這樣可以預防別人偷刻印章去用。這個登記在日本時代的地方單位,像村長負責。戰爭以後,第一年是警察機關接辦,從1946年就變成公所的工作,演變到現在是戶政事務所的業務。

自從日治時期開始,這個印鑑證明主要是用在登記土地,現在的用途也差不多,大型買賣和資產變更時會用得到。但是這個印鑑證明制度也有過不少檢討,因為很麻煩,也因為許多作業都電腦化,所以政府也提出代替印鑑證明的方案。

不僅個人有印章,國家也有國印。中華民國就有兩個國印,一顆用在國家之書信或者證書這種文件。另外一顆用在總統要表揚民眾的事情,褒獎的證書或者勳章。這兩顆印章都是玉石刻的,非常重,一顆3.2公斤,另外一顆4.2公斤。總統上任時,其中的一個儀式就是從立法院長手中接這兩顆印章過來。不僅是國家總統交接要拿印章。縣市政府交接、大學校長交接、臺大醫院院長交接的儀式其中一段都是交接一顆印章。可見印章在台灣文化裏頭有多重要。

但是印章只能蓋在紙上,去年因為疫情大部分都在家工作,文件都有電子化的需要,日本就在討論他們是不是應該改變蓋印章的習慣。在台灣討論印鑑也已經很久了。支持廢除印鑑證明的人的理由是,過去的印章比較難偷刻,過去的印章是石頭刻的 刻好後敲一敲 印會缺角,這要做出完全一樣的印章會比較困難。但是現在是電腦在刻印章,所以同樣的印章要多少個,就能刻多少個。時常我們都會聽到偷印章和存簿領錢,或是偷刻印章犯法的是件,所以應該不要再使用印章。但是認為要繼續使用印章的人,覺得簽名比印鑑更難鑑定是真的或者假的,所以印鑑制度還是有它的作用。對銀行的業務來說,若沒有印鑑,就不可能請家人代替領錢或寄錢,完全只有本人才會能辦。像現在年紀比較大的人,比較難自己跑銀行,或是小孩無法自己開戶,若有印章會比較方便。在公司裡,為了預防有人偷拿公司的印章,所以會計師也會教一套印鑑管理的方式,包括公司需要多少個印章,每個印章的用途,由誰保管,誰可以取用。事實上印章確實增加多不少行政工作。

要怎麼做才可以代替簽名或者蓋印章?這個問題已經討論多年也有不少研究。目前臺中榮民總醫院的捐器官的同意書,與臺北市警察局若抓到喝酒開車的文件都是用「動態生物性電子簽章」,這是什麼?是一邊在電腦上簽名時,是為了證明是本人簽章,也會一邊錄影,這也叫做影像電子簽章,是很新的技術。

除了代表個人或是公司、單位和國家的印章,台灣還有其他很有趣的印章。一種就是觀光地區的紀念章。我一直以為這是這一二十年的發明,主要讓小孩大人去風景區的去可以玩的東西。不多久前,看到陳柔縉2018年出的書《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我才知道這個東西是日本時代就有了。台灣的第一刻風景區紀念印章怎麼來的?她說那時台北城有一個日本人替人刻印章。這個人很愛爬山,所以他去爬新高山(就是現在的玉山)到很高的山頂,就拿出他的工具,在現場刻了一個印章,還留一盒印泥(ìn-sek)在那個地方,讓後來去爬山的人可以蓋印章做紀念,證明他有爬到山頂上。這年是1922年,這個印章應該是台灣最早的觀光旅行印章。4年後,台灣就出現另外一套新高山的紀念章,是《台灣日日新報》特聘一位專門研究深山樹林,喜愛爬山的日本教授設計的,他說台灣如此小的島有這麼多高山,他很鼓勵大家去爬山,認識台灣的風景。為什麼《台灣日日新報》會想到要出這套紀念印章,是因為這一年,台北第一高女與第二高女的學生要去爬新高山,所以報社不僅派記者跟這她們爬山拍照,寫報導,也準備了這些紀念印章鼓勵她們。

後來日本開始在火車站設置旅遊印章,所以台灣也在1932年在台北、高雄、彰化、屏東、蘇澳、北投火車站站設紀念章。戰後火車站的紀念章就停用,直至1990年代旅行,尤其鐵道旅行又開始流行,也又開始有紀念印章,觀光景點也都有設計自己的印章。

台灣另外一種很漂亮,很有趣的印章,就是幼稚園和國小老師用的印章。因為家裡有國小的小孩,我才知道現在的老師改作業,寫聯絡簿的時候都有很多不同的印章。有次去學校,老師還拿出一整盒十多個印章,跟我們解釋每一刻印章所代表的意思。學校老師用的印章,有的只是代替寫字,像:「背課文 幾頁到幾頁」這種常常需寫在簿子上的句子,老師乾脆去刻一個印章,就不必用手寫。但是更多教學用印章是有圖案的。需要家長簽名的地方也會蓋印,印章上不只寫家長簽名,旁邊都還有圖案。我在線上也有看到有專門替學校老師設計印章的專賣店,裡頭什麼圖案的印章都有,連印台也有彩色的。

在台灣印章還有其他的用途,吃的包子或是粿可以蓋章做記號,知道裡頭包的餡。豬肉也有蓋章。農委會說台灣豬肉只有蓋紅色的章,一種是方形印,一種是圓形印,主要是分有帶皮或者沒有帶皮而已。若是蓋藍色章就表示不合格,準備回收銷毀的豬肉。

莊谷中,2016,印鑑證明制度廢存制度之討論—以土地登記為視角。《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5(4): 70-77。
許杏宜、莊濬誠,2017,大小章、大學問—公司印鑑之法律問題。《會計研究月刊》,377: 94-97。
陳柔縉,2018,《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台北:麥田

11月 06, 2021

126 坐月子的三十斤米酒


先前在節目中講過不少台灣人從出生到過世,一輩子會用到的儀式和風俗習慣:從彌月為什麼吃油飯、討論結婚和聘金、到喪禮為何有罐頭塔。最近我發現還有個很特別,而且是從過去到現在都一直很重要的坐月子還沒說。坐月子時不能做的事情和一定要遵守的規矩不少,今天我來說做月子的時候吃什麼?又有什麼變化?

坐月子的說法「做月內」,應該和30天,一個月內有關係。坐月子的時間可以是從小孩出生到滿一個月,過去也有人是做一百天的月子。很早以前生小孩前,就準備好一間月內房,母親和小孩會待在那個房間裡,除了照顧他們的家人,別人、親戚朋友都不能隨便進入。如此一來,一方面生小孩的人可以休息,另一方面是一般認為生小孩後的身體,還有穢物流出,最好不要接觸。過去雖然生小孩是一件歡喜的事,但是也有一種說法是,借地方讓人生小孩會將福氣帶走。所以俗語說「有借人死,無借人生」或者「肯分人死,不肯分人生」,因為若是過世,壞運也會跟著走,但是生育卻會將好運帶走。過去這種說法,讓產婦只能留在夫家生產。現在大部分小孩都在醫院出生,也沒有這種說法了。

坐月子的規矩很多,最重要的是不可以吹到風,不能洗澡、洗頭、不能受寒,也有些地方會將頭部和腹部用長巾包起來,還不能出門,不能吃生冷食物,不然會得月內風。很有趣的是月內風這種病並沒寫在古早的醫書裏頭。只有台灣人才有月內風的說法,而且月內風的症狀很多樣,不只是生小孩子後的頭痛、腰痛、筋骨關節痠痛而已。一般月內風是指所有生產後,因不遵守做月子的規範所產生的病痛,包括頭痛,身體無力,關節變形,手冷腳冷,怕冷和其他的症狀都會說成是得月內風。得月內風還有很多社會意涵ì-hâm,一種是家境不好,沒錢坐月子,一種是這個產婦和小孩不得人疼,沒人好好照顧她,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這個產婦不聽話,不守規矩,也就是意志不堅定,所以才會得月內風。所以過去得月內風不止是身體病痛,還會遭受許多批評。

所以坐月子是一項全家的儀式,而且還有許多外人在觀看,看這個家族是怎麼對待媳婦和孫子,看娘家有多富裕可以送多少隻雞和酒,看產婦會得到多少人的照顧,代表她在家裡的地位,所以坐月子在傳統社會,也是女性身分和地位轉變的時候,和傳後嗣thn̂g-āu-sû有關係。幸好現在坐月子的意義已經有所轉變。因為坐月子一直是一個重要的風俗習慣,外國人類學家很早就說過,台灣坐月子是台灣人傳統宇宙觀,傳統醫學和社會文化結合的一種習俗。

台灣人坐月子最注重,也最麻煩的應該是吃的。坐月子吃什麼?日本時期開始就有不少紀載,因為日本人對台灣人做月子的習慣很好奇。那時的紀載就有抵腹雞,就是生後第三天要將一整隻雞吃掉,不可以分給別人。除了抵腹雞,生完要吃桔餅、喝雞酒,吃麻油炒的飯,吃瘦肉,吃麵線,而且不吃稀飯,要吃硬的飯,還不能吃能吃青菜。那時日本人已經發現住在澎湖人做月子的方式和本島不一樣,澎湖人是吃蛋和魚湯,沒吃那麼多麻油雞。過去吃這些都是讓產婦的身體快速復原,也讓嬰兒有奶喝。

同樣,日本時代也有紀載比較高級的坐月子的方式:最好不要用米酒要用紅露酒,不是吃龍眼蜜要吃冬蜜,而且要吃桔餅、蝦米、香菇和豬肉。紅露酒比米酒高級,是紅趜âng-khak加糯米做的,在十九世紀初的台灣就有在生產。現在是宜蘭酒廠的紅露酒最有名。蜂蜜也補身體,冬天的蜜比夏天少,也比較貴,夏天主要都是龍眼蜜。有人說冬蜜就是百花蜜比較好,因為冬天花期很短,營養比較多,還會結晶kiat-cheng是比較好的蜂蜜。不過剛剛說的這些高級食品,紅露酒,冬蜜,蝦米,香菇,豬肉很少人吃得到,大部分的人坐月子都是吃雞蛋、雞肉、薑、麻油、米酒,和上一集說到的龍眼乾。 

為什麼作月子要吃這些?因為這些食物是溫熱的,比較躁,不是涼性的食物。我們對於吃的東西一直都有分是涼的或者是熱的。麻油、薑和米酒就是被當作熱的,用來補身體的好東西。就像黑糖、紅糖也算補品,但是白糖就不是,食品是熱是冷和顏色也有關係。所以煮麻油雞最好的雞,不是放山雞或是土雞,是烏骨雞。過去的人認為黑色是腎的顏色,代表免疫系統和筋骨,黑骨雞不僅補,而且生小後要補骨所以要吃黑色的食物。麻油也是顏色比較深,麻油炒豬肉也算補,那這樣可以吃麻油鴨或者薑母鴨嗎? 鴨卻不行,因為鴨子是在河邊吃魚蝦,屬寒性食物,而且有毒。

古早的時候是覺得最好不要吃青菜,若要吃菜,最好吃紅色的菜,像紅莧菜、紅鳳菜、紅梗的九層塔,因為是紅色會補血。還有另一種可吃的青菜,就是會流出白色乳汁的菜,像地瓜葉或是A菜,因為這樣的菜吃後,會比較有乳汁。但是按照我們對食物的分類,紅鳳菜是寒性的食物,坐月子時可以吃,主要是因為它是紅色的。老一輩的人,都會說紅鳳菜要加麻油爆薑下去炒,而且要中午吃不可以晚上吃,因為這個菜比較冷。但是番茄、西瓜也是紅色的,做月子就不能吃,因為太冷。所以說什麼可以吃,不能吃的標準在哪裡,若不是很內行,其實也搞不懂。

坐月子不能吃不能喝的東西很多,不喝生水、生和冷食物、不吃鴨肉、不吃毒的芒果、茄子不能吃,不吃辛辣,不吃堅硬的食物,因為對牙齒不好,甚至不可吃鹽。煮食一定要有鹽,為什麼不能吃鹽,有一種說法是,鹽能生風,就是也會得月內風。過去的說法是,生小時已經血流很多,若吃鹽會造成中氣渙散,對氣管不好,容易感冒。現代的解釋是吃鹽會水腫。

坐月子飲食還有一個主角,就是米酒。過去還有人會送米酒坐月子。米酒不僅是煮食的時加,生產後不能喝水,所以有米酒水,不能洗澡但是可以用米酒燒

來擦身體。

其實中國明朝開始的中醫書就寫說產婦不能喝酒,不然會引起出血。西醫也都認為米酒入菜或酒精對傷口不好。演變到現在月子餐是否米酒入菜分成不同的階段,第一周不吃麻油和酒,怕出血不止,主要吃比較好消化的東西,第二周才開始補血,所以開始吃燉補有加米酒的東西,才會復體力,第三周要吃腰子、杜仲、才不會腰酸背痛,吃豬肝是清血,第四周也可以喝補藥酒。

補身體為什麼要有酒,因為酒會讓人身體發熱,流汗,臉色變紅,這比較符合坐月子的時候,不能受寒且須補血的想像,這也是讓米酒料理在台灣一直都很流行,冬令進補時一定要加米酒。過去的人還會一種說法,養來坐月子吃的雞,要讓雞喝米酒,這樣養出來的雞會成為非常補的食物,吃這種雞酒就不會著涼。

過去的人,坐月子至少要準備三十斤的米酒,一天需用一斤。因為生小孩後不能喝水,所以要用三瓶米酒煮剩一瓶給產婦喝。老實說,這麼繁瑣的工作,不是一般家庭做得到,也因為如此公賣局後來會賣米酒水。 

在1999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酒稅提高很多,米酒會變很貴,大家開始在家裡囤米酒。台灣人煮食一定要有米酒,但是外國酒不如米酒是和台灣料理,所以米酒被買光,紅標米酒的價錢是一路爬升。公賣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改作加鹽的料理米酒。因為酒加鹽以後就不算烈酒 所以稅金大幅減少。但是問題來了,加了鹽的米酒就和坐月子不能吃鹽有衝突,料理米酒不能拿來坐月子,所以公賣局又出一款坐月子用的米酒水,米酒水不是酒加水,是酒精都蒸發,只剩0.5%酒精的米酒。

酒還可以用來擦身體,水和米酒四比一,混合加薑片煮好後加鹽。要煮滾是為了殺菌,酒加薑是去寒氣,鹽是消毒氣,像早期農夫,身體若發癢也是用鹽水擦身體。

現代人就算不太相信坐月子,但是沒坐月子有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的說法還是在,所以無論是有信或者不信,生小孩後休息是應該的。而且過去經濟沒那麼好,坐月子吃三餐就已經很好了,現在若坐月子一天都吃很多次。所以現代人坐月子並沒有比過去簡單,反而對食物的要求更多,更複雜。過去坐月子是讓女性的身體可以恢復,尤其是能夠餵奶,但是現在坐月子是吃下肚的東西,還要能夠讓產婦恢復生小孩前的身材,如何能補身體還吃不胖變成現在坐月子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的烹調和飲食就更複雜,更困難了,這也讓月子中心,尤其提供月子餐的生意如此的好。

陳韻帆,2008,《台灣當代都會女性的做越飲食與消費現象初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季平,2006,做月內與坐月子中心—舊民俗轉為新產業。《民俗曲藝》,152: 139-174。


11月 02, 2021

125 台產龍眼乾不一樣


大家今年有吃到龍眼嗎?因為氣候影響,這幾年龍眼的產量不多,價錢越來越高,龍眼乾也跟著越來越貴。龍眼是台灣很古早就有的農作物,台灣很早就有人出口龍眼乾。烘龍眼殼仔的技術在台灣已經有200年以上的歷史。今天來說龍眼和龍眼乾的貿易生意。

在俗語裡頭龍眼似乎不是很好的物品。有人說「好運著時鐘,歹運著龍眼」,古早在抽獎時,時鐘是比較貴的物品,是大獎。龍眼是路邊就採得到,所以抽獎抽得龍眼,就是運氣不好。還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揀來揀去,揀著賣龍眼」或者「七揀八揀,揀著賣龍眼」,賣龍眼的是如此不好嗎?其實這有一個故事,在台中車籠埔這個地方古早就種龍眼,所以當地家家戶戶都賣龍眼,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要結婚的人不必太挑,因為怎麼挑都是在賣龍眼的。但是聽起來似乎賣龍眼的並不是很好的職業,這是因為龍眼不是整年都有,所以龍眼季節過就沒工作也沒收入了。

龍眼這個水果,因為看起來像龍的眼睛,叫做龍眼。在中國泉州也寫作桂圓,因為八月是桂月,在福建龍眼比台灣更慢熟,八月才能採,所以叫做桂圓。也有的地方叫福圓。

龍眼適合種在土地貧脊的地方 台灣很早就種龍眼,而且從北部到南部很多地方都有。也因為這樣,不少地方的地名都和龍眼有關,嘉義梅山有一個龍眼村,南投中寮有龍眼林,還有不少地方叫做龍眼腳。全台灣都有種龍眼,但是產量最多的是雲林、嘉義和台南。

龍眼是否是台灣原生水果,沒人知道。但是在十八世紀的時候,中國就有台灣龍眼的記載。一直到日本人來到台灣時,全台灣已經有1500-3000甲的龍眼,產量最多的地方是嘉義,在靠山的地方,因為沿海的土較鹹不適合種龍眼。那時北部的產量比較少,若有不是自己吃就是副業,不是主要的種作,但是在南部,龍眼已經是一個經濟作物。龍眼不僅在台灣賣,也賣去外國。清朝時台灣的龍眼乾已經賣到上海、香港,後來還運到到美洲不知哪一個國家。

後來龍眼生意漸漸擴大,為了避免降價競爭,做生意的人還組一個商業組織叫做「福圓郊」,專門管理包裝和價格,加入的會員要交會費。後來在日本時代產量增加,也開始賣到日本,這樣的商業組織也變多,他們為了找到願意配合交龍眼給他們的人農民,還會先付錢讓他們種植,收成賣出後才從賺的錢扣回來。

因為新鮮的龍眼,不能放超過二、三個星期,所以古代的人就知道要做成龍眼乾出口。過去龍眼怎麼變成龍眼乾,並不清楚。但是做龍眼乾的技術很早就有,主要有兩種方法。一個是用土窯烘,用龍眼樹的木柴生火,放在爐仔下面,利用熱氣讓放在上面的龍眼漸漸變乾,這個過程要翻動龍眼,才會烘得均勻。一般這樣小火烘要3天到5天才會好。然後再將龍眼殼仔在放入竹籃搖,讓殼變光滑。也有另外一種方式,是新鮮龍眼先洗乾淨,放到籃子和細沙一起搖晃,等殼變乾淨後再放進造磚窯裡烘,一樣要一直翻動才會烘好。

龍眼殼仔烤好後,可以帶殼帶子一起賣,但是也有人把肉撥下來。龍眼是夏天的水果,差不多收到九月十月以後,就開始做龍眼乾。師傅說,龍眼的蒂頭要留下來,烘的時候,水分才會慢慢釋出,肉才會好吃。若龍眼已經沒有蒂頭,水分很快就都失去,裏頭的肉反而會變太乾太硬。過去用柴焙的龍眼乾,和現在有些地方用柴油機器焙的龍眼殼仔,看外觀就不同,若是用柴燒的顏色會是深咖啡色,若是用柴油焙的是土黃色。最主要是用柴燒的土窯烘出來的肉才不會太乾,也才會香。現在買得到外國進口的龍眼乾,中國做的是先將果肉撥好,再曬乾,就沒木柴煙燻的香味。泰國龍眼乾是用較高的溫度下去烘,比較快好,但是烤好的顏色比較淺,是黃色,而且比較乾。

中醫說龍眼乾比較熱,可以拿來補身體。女性坐月子的時候,麻油煎蛋加龍眼乾,龍眼乾煮雞肉,都可補身。坐月子時不能洗澡,但是可以用龍眼殼和水煮後洗身體。在冬天冬令進補的時候,有錢人可以燉雞鴨或者羊肉,沒錢的人就吃龍眼乾煮米糕,龍眼乾加糯米和糖下去煮來吃。現在中醫說貧血的人吃龍眼會補鐵,也會提升抵抗力,也對記憶力有幫助。

臺灣龍眼品種有70種以上,主要有粉殼、紅殼、青殼、大粉殼、十月龍眼等。比較多的是粉殼、青殼及十月龍眼為最多。目前粉殼大部分種再台中、南投及高雄;紅殼和青殼是出產於台南附近,十月龍眼這款品種中北部比較多。粉殼龍眼是果核較小、果肉厚、較甜;青殼龍眼9月才有,較小粒、肉薄,但是很甜;至於十月龍眼是現在農曆10月才有,很大粒。龍眼熟的時,最好是一星期內就採下來,有的品種甚至只有3-4天,那個時候龍眼皮會變得比較光滑,一顆一顆比較圓。若不採下還放在樹上,很奇怪的是龍眼樹欉還會將營養份吸收回去,龍眼就會變部甜,果肉也縮水。

採龍眼不是件輕鬆的工作,若小時候有踩過龍眼的人,應該知道龍眼樹可以長得很高,就算不高,也有一些長在樹頂上,不爬上去很難採。所以若爬到樹上採的工資比較高,而且工人的效率和品質也不一樣,所以工資也不同。現在採龍眼工人很難請,真正會採的越來越少,不少果農要訓練移民來的勞工怎麼爬樹採龍眼。

龍眼樹整顆不僅果子可以吃,龍眼木品質也很好,用來當炭燒,可以燒比較久。接下來還有龍眼花,曬乾後可以泡茶。這幾年天氣變化,龍眼不太會開花,影響到的不只龍眼的產量減少,也影響到龍眼蜜的生產。台灣的蜜蜂大部份是用龍眼和荔枝花養的,所以台灣蜂蜜的產量也變少。今年初缺水龍眼不太開花,後來七八月又遇到大雨,本來要採收的龍眼都裂開,不然就是都掉到地上。環境的問題若不改善,未來要吃到真正台灣產的龍眼、龍眼乾和龍眼蜜會越來越困難。

林俊宇,2016,《清代至日治中期台灣的龍眼貿易與商人團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月 01, 2021

124 派娜娜傳奇


今天說高菊花的故事的原因是有天我在看二七部隊的書,最後列的二七部隊成員名單裏頭突然看到高菊花這個名字。因為在110集說到嘉義鄒族高一生的故事,我知道高菊花是高一生的大女兒,所以很想要知道高菊花為什麼參加二七部隊。去找她的資料,才發現她一生遭遇過許多事,或許也有更多她不說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事。今天我來跟大家說高菊花的故事。

高菊花是高一生的大女兒。高一生是日本時代台灣原住民的領袖,受過很好的教育,是一個教育家,也是政治家,當過阿里山鄉長,會彈鋼琴作曲寫歌。他很重視小孩的教育,所以他的第一個小孩,高菊花,是從小特別受到栽培。小的時候,爸爸就讓姑姑帶她去台南讀小學,直到戰爭開始,才將她接回阿里山讀書。高菊花和她爸爸的關係也最好,高一生教她學音樂,彈鋼琴。她小時候高一生會跟他說鄒族的歷史,告訴她,原住民要受教育才能和漢人競爭,才能找到自己的主體性,所以高菊花公學校畢業後來還去台中師範學校讀書。那時高一生出門參加重要的活動會帶著她,因為高菊花的華語比較好,高一生去別的地方開會也會帶她去翻譯。蔣介石去阿里山時,高一生招待他,旁邊翻譯的也是高菊花。因為她是最大的孩子,她父親一直都會告訴她,「萬一我若有發生什麼事,妳要照顧小弟小妹。」

高菊花讀台中師範學校的時候參加二七部隊,高一生知道以後很生氣,因為認為女孩子怎麼參加這種事情。按照高菊花自己的說法,她沒去做什麼,是在學校被同學帶去參加的,大家一起上一台巴士,裡頭都是參加二二八的年輕人,甚至也有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他們所有的人都被載到埔里。第二天她同學就將他們又帶回嘉義,其他人去哪她不知道。但是因為這個事件,情報單位的人會一直來找她。後來她從台中師範學校畢業,也在阿里山國小教書,常常都有人會叫他去問話,說她有參加蓬萊民族解放委員會,說她讀日語書,也讀英語書,思想一定有問題。

她在山上教書也練習英語準備出國留學,二十歲時有申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但是同樣那一年,1952年她父親被人陷害抓去關。國民黨在山上煽動一些人說高一生是共匪,而且還貪汙,所以將他抓走。高一生原本很有影響力,他被抓走後,親戚朋友都不敢和他們家的人來往,他們住在山上壓力很大。高菊花當然也無法出國。

高菊花在台中讀書的時候在美軍俱樂部認識一個美國人,兩個人交往一段時間,她父親被抓的隔一年,她就和這個美軍生下一個小孩。但是沒結婚就生小孩對鄒族來說是很丟臉的事,家裡的人因為這件事都不舒服。這個美軍說他先回美國,會回來和她結婚,接她去美國,但是一去就沒有回來。這個兒子後來成為船員,但是很年輕的時候,就在船上發生意外過世。

高菊花一直都記得她父親吩咐她要照顧家裡。高一生總共生11個小孩,最大的菊花和最小的美英差19歲。最大的兒子很早就過世,家裡除了母親還有很多個個弟妹要養。高一生被抓的那一天,在警察局還特別寫一封很長的信給高菊花,交代她要照顧家裡,寫一些過去認識的議員和朋友,請她去找那些人幫忙。高菊花那時二十歲,她一個一個去問,去拜訪,看怎麼可以救他父親出來,但是沒有幾人可以幫忙。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就知道要救她父親和照顧家人只能靠自己。

因為高菊花讀書的時候就很愛唱歌跳舞,所以她認識的朋友知道她要賺錢,就介紹她到嘉義的廣播電台唱歌。她唱得很好,越來越多廣播電台找她,她到其他縣市像高雄唱歌。每個月她都將賺來的錢寄回家給媽媽。因為她長得很漂亮,很會唱歌,還會說英語,唱英文歌,也唱西班牙語歌,所以很快就出名。她算是台灣第一個唱西班牙語歌的歌星。後來她就去台北的美軍俱樂部唱歌。當時的台北沒有很多地方可以跳舞,美軍俱樂部是其中一個,在那裏進出的人,若不是政府的高層官員就是外國人,尤其美軍顧問團的人。因為她很紅,不少唱片公司要找她簽約,但是在她唱十幾年的歌,沒錄過半張唱片。一個說法是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身分比較敏感,所以也不想要這樣做,另外一種說法是情報單位的人一直都跟著他,並沒有打算讓她錄唱片。

她唱歌時,還是常常被抓去問話,而且警察會跟她說只要她配合政府的要求,他們就會放他父親出來。國民政府主要是派她去接待外國人客,對當時的政府的美女外交政策,高菊花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因為她英語好,在俱樂部裡進出的都是外國人。高菊花也知道她若不這樣做,情報單位會找她家裡人的麻煩。她當歌星的時候有一個藝名叫做派娜娜,她不曾和家裡或是和別人說過她當派娜娜時候的事情。她就一直這樣唱歌賺錢將錢寄回家十多年。她的弟弟妹妹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理解她的生活,甚至也有認為這個大姊亂交男朋友,生活複雜,不再和她來往。 

她離開美軍俱樂部以後,嫁給一個在警備總部上班的公務人員,住士林,有兩個小孩,但是後來小的兒子有一次要過鐵路時被火車撞死,他的丈夫也是騎摩托車發生意外過世。她結婚後,情報單位的人還是會去找她,在1971年那一年她乾脆承認自己是共產黨,有參加蓬萊組織,自首以後,就沒人再來找她了。她會這樣做是因為有一個已經結婚的小妹要移民美國,但是一直都無法出國,等她自首後,她妹妹才有有辦法去美國。

在小孩和丈夫過世以後,她就又搬回去她在阿里山的故鄉住,那時曾文水庫剛好有工程在進行,那時她四十多歲,就去工地做工,因為攪拌水泥吸入塵粉,加上她本來就抽菸又很愛喝酒,所以她就得肺病。 

高菊花說到他父親高一生時,常會反反覆覆hoán-khí-hoán-tó,一方面他覺得很驕傲,因為他老爸是一個能人,受到不少人尊敬,教她音樂和許多學問。但是另外一方面,她也怨嘆自己是高一生的女兒,是父親害她一輩子過得如此辛苦。

歌手以莉高露在2015的專輯,《美好時刻sî-khik》,裏頭有一首歌叫做〈優雅的女士〉就是寫來紀念高菊花。隔年2016年高菊花過世。去年「派娜娜」的專輯和紀錄片出版,裏頭收集派娜娜過去唱的歌和2006年的訪問。我想她一生還有更多她沒說出來的祕密,她很少和別人說自己的事情,甚至她最好的弟弟也說,有些他姊姊的事情是看別人的訪問才知道。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