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6, 2021

055 元宵節,查某暝



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除了家家戶戶要拜拜之外,各地方有自己的慶祝的方式和風俗習慣。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中火旁龍」。前面三個,平溪放天燈、鹽水的蜂仔炮和台東的炸寒單爺,大家應該已經相當熟悉。 

「西乞龜」 是澎湖人的風俗 在上元節的時候 用平安龜來拜神。俗語說:「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尾,存傢伙;摸龜殼,事業穩達達;摸龜腳,金銀財寶滿厝腳」。龜代表長壽、平安。過去生活比較困難,廟宇會在過年後,元宵節的時候用糯米、麵粉作成糕餅,上面印有龜殼形狀,只要向神明請示就可以分一些糕餅回家吃。有拿到的人,若隔年收成好,就會做平安龜來還,讓其他人可以向神明乞求。為了要表達對神明的感謝,於返還時會還更多,所以平安龜會一年比一年大或者一年比一年多。

中「火旁」龍是苗栗客家人的傳統,火旁是炸的意思,也是用鞭炮炸。這是苗栗元宵節活動,用鞭炮或是蜂炮炸舞龍。

但我今天特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正月十五的「查某暝,這個活動一直到日本時代都還有舉辦。

在南部的大武壠族(Taivoan、Tevorangh),他們自己也叫做大滿族,算是西拉雅族的一支。Taivoan族最大的聚落是在受到莫拉克颱風影響最大的小林村。

在過去Taivoan族,每一年的正月十五時有查某暝的活動。

查某暝是女性一年內最期待的日子,這一天的活動常常都到半夜,因此才有「元宵暝,查某醒規暝」,或是「元宵暝,查某痟規暝」的說法。如何痟規暝?這一天女性最大,由在聚落裡已經結婚的女性主辦,她們會找一個大的活動場地唱歌跳舞,參加的人都會打扮的特別漂亮,一起去遊街。若遇到男性,還會跳舞到他們面前,戲弄他們,灌酒甚至脫他們的褲子。男性族人不能生氣,也不可拒絕,也不可以禁止家裡女性參加。所以也有男性說因為他們怕被女性戲弄,當天就躲起來不要出門。

雖然「查某暝」的活動內容不固定,但是意思大約就是讓女性在這一天不僅不受限制,而且可以戲弄男性。有番社的男性會組織一起對抗這些女性,也有的番社的女性會集體去欺負他們特別討厭的男性。

只不過,Taivoan族的「查某瞑」活動對非母系社會的漢人和日本人來說都很難接受。這個活動尤其在日本時代受到阻止。學校裡的日本教師會處罰參加活動的女學生。受日人影響的男性族人也開始禁止家裡的女性參與活動。再來,在1950年代後,移入的漢人增加,讓Taivoan族漸漸受到父權文化的影響,這個活動就慢慢消失了。

另外一個類似的活動是在新化的西拉雅族的大目降。他們每一年的元宵節會舉辦十八嬲 Tsap-bue-hiau。這個活動是大目降的廟宇一起和民眾踩街,繞境。據說,大目降這個的地方的地理看起來像「八卦蜘蛛穴」。傳說,每年農曆年以後蜘蛛精就開始作怪,女性就像中邪一樣,不僅家事不做,還想要出去找男人,所以有一句俗語說「攀籬笆、爬豬巢,無嬲擋粅稠」。大家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知怎麼辦,所以就跑去問媽祖。媽祖說要請街內眾神出來巡庄,還有善男信女也要手持火種一起將蜘蛛精趕走。後來演變成大目降的十八姚。為什麼十八?聽說是因為這活動從一月十五日開始三天後,十八日當天才結束。

依照簡文敏老師的說法,十八姚是社會大眾利用蜘蛛精作亂的典故,將母系社會的女性專屬活動「查某暝」和女性主動找男人尋歡的行為,改用神明和鬼怪的來詮釋,讓原來西拉雅族的傳統能夠結合漢人文化,變成台灣民間故事。今日,大目降十八姚三天的踩街活動已經變成政府認定的台灣文化資產。

還有一個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和男女表達互相意愛有關,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過去因為女性不敢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就有人會在正月十五這天跑去喜愛的男性家的菜園裡,偷偷摘蔥,來跟這位男性表達愛意。慢慢就演變成,如果在這天晚上偷摘蔥或菜,就會有一段好姻緣的說法。跳菜股也一樣。但是偷摘蔥並非拿回家吃,拔的蔥或菜要留在原來的地方,或者只拔葉子,若把菜帶回家,就不會有好姻緣了。


參考資料:

簡文敏,〈元宵暝,查某醒歸暝──西拉雅族查某暝〉,收入范情等著,《女人屐痕:臺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女書店,2006年),頁44-55。

簡文敏,〈十八嬲〉《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506&keyword=%A4Q%A4K%EC%D0


2月 17, 2021

053 《聽眾時間》誰在聽台灣人台灣事?


《台灣人台灣事》已經來到第53集了。最近我才知道Apple Podcast上面有人留話給我,所以今天主要利用這個時間來回答他們,另外也會回答一些別人常問我的問題,像為什麼有這個目?節目是如何做出來的? 是誰在聽這個節目? 我也趁這個機會來說說錄製podcast的一些感想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

我先來回答,我很常常聽到的八個問題。

一、為什麼開始做podcast?

在去年新冠病毒剛出現時,關在家中,並沒有想太多就開始錄音了,主要只是想說說台語。但是若說,為什麼選擇podcast做節目,其實是podcast實在是比較容易上手,因為用講的就可以。我無法錄影片,應該也沒有人想看我;另外,我文筆也不太好,所以用講的是最簡單的方式,這個Blog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開張時說明為什麼我想做這件事,若想知道更多的人可以去看看。 

二、資料是自己找,講稿自己寫嗎? 

是的。剛開始時,有一個朋友和我一起學如何做podcast。但是這個節目確實是我自己做,所以所有工作都是自己來,包括寫稿也是。我原來就知道這些嗎? 其實沒有,我在做這個節目以前對台灣的了解應該和大家差不多,本身不是學歷史也沒研究過台灣或者地方文化。只不過我對身邊人事物一直都很好奇,所以會先想一些我想要知道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中秋要吃文旦?為什麼大同電鍋還是賣得很好?滷肉飯的滷到底怎麼寫才對?等等,然後開始找答案。我是認為我想知道的,應該也有別人想知道,所以透過節目和大家分享。 

三、做一集節目要多少時間?

剛開始時,做一集節目差不多要一星期才能完成。因為一開始,不太知道內容要如何寫?也不知道怎麼錄和怎麼剪輯?要摸索很久。現在製作一集需要大約兩天的時間,其實找資料和寫稿差不多需要半天到一天,另外一天是錄音和後面的編輯還有製圖文宣工作。 

四、為什麼節目品質不太穩定?

一個有聲節目的品質好壞可分兩部分來談,一個是內容、一個是聲音品質。 

我自己認為內容不好,有時是因為那個星期真的不知道要講什麼。若找不太到一個可以聚焦主題,資料蒐集無法集中,寫出來的內容也比較鬆散無趣。

大家應該也會發現錄音品質不太穩定,時好時壞。像前不久新舊冰箱那一集,因為破病燒聲,而且當時人不在家裡,找不到可以錄音的地方,所以錄起來真的音質很差,事後無論如何修都修不好了。我自己是認為節目有越來越好啦! 大家若回去聽一些比較早的節目,現在不僅錄音品質比較好,我說的台語,還是節目內容都有進步才對。

五、為什麼節目是15分鐘左右?要不要更長?

這個問題和我為什麼照唸有關。我個人聽時間長又抓不到重點的節目。所以我希望節目時間不要太長。因為我不是很會說話,也不是很會和別人聊天的人,為了讓自己不會亂講畫或是說錯話,不按稿唸,節目時間會變長,但內容卻變少。另外,這些寫好的節目稿會放在Blog上。

六、誰在聽這個節目呢?

這個節目現在一個星期有超過3000收聽次數,一月底時,次數最多,差不多一星期內將近4000。每一集新的節目在一個星期內有大約1000收聽次數,當然這是Anchor 我用的hosting平台的統計,我是認為有可能是比較膨風,但雖然聽眾不算很多,但在台灣還算榜上有名的節目。上次一月十,因為有不名的聽眾幫忙介紹和推廣,有前進到全台150名左右。

大家應該猜到這個節目的聽眾年齡不可能太小。大多數有30歲以上,45歲以上的也有差不多15-20%。最讓人高興的是60歲以上的人緩慢增加。去年節目開始時,女性聽眾比較多,但是現在是男女差不多。這和台灣整體聽眾性別比例的變化一致。

七、為什麼會繼續更新呢?持續的動力是什麼?

去年剛開始時,競爭比較少,所以節目排名比較前面。後來越來越多專業人士加入,也就是原來就做廣播、媒體的人進來,他們用更好的設備,有更專業的人才,而且有些是自帶流量的明星,讓podcast越來越競爭。所以雖然台灣人台灣事,這個節目的聽眾越來越多,但是排名並沒有向前推近,反而越排越後面。我想這是許多podcast 壽命都不長的原因。我也在四個月後想過到底還要不要花時間來錄節目。但是也在那個時候,有聽眾寫信告訴我,他喜歡這個節目,希望我能夠繼續做下去。後來這樣的聽眾越來越多。所以我想說,那若要繼續做下去,只有讓節目品質變好,聽眾增加,才有動力繼續。我就開始學如何說話/錄音比較好,思考什麼樣內容和講法大家比較聽得進去,然後也開始學習怎麼在臉書開粉專,使用IG宣傳。

八、我錄製這個節目獲得什麼?

畢竟一個星期花至少兩天的時間,我得到了什麼?其實很多,這也是為什麼節目會持續更新的另一個原因。

首先,我對台灣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更多的了解。因未本來對台灣並不太認識,所以做這個節目讓我增加很多和台灣相關的知識。在找問題,找答案的這個過程中,讓我更了解身邊的一些事情或是一些人。像我有一個很遠很遠的親戚,應該算是我的阿嬤那一輩的人,聽說她是一個在中部的山區裡服務的女傳道師,過去除了對這個人很敬佩以外,也一直都覺得無法理解,明明一百多年前的台灣,信基督教的人很少,女性連出外都很困難了,為什麼她身為女性還跑去山上傳教。但自從我知道外國傳教師在台灣辦女子學校的過程以後,我就比較清楚原住民、女性和教會的關連。 

第二個收穫是我的台語變好了。因為不斷有聽眾熱心地提醒我哪裡說錯,使用錯誤的詞類,或者不知道台語怎麼說的詞,我都有改進。像前幾天,我才知道棒球應該說是野球。我開始做節目以後,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學會寫台文,但是我不是認真的學生,學得很慢,希望這個項目可以變成第100集時能達成的目標。

第三個收穫是就是習慣新的科技。過去我是一個不太跟得上新科技的人,比別人更晚才開始用手機,網路也不太使用。為了做這個節目我開始學如何用電腦錄音和剪輯軟體。怎麼開粉專,怎麼製圖,其實比我想像中有趣,但怎麼學都學不完。

最後一個收穫,也最重要的是認識新的朋友。這次母語日的podcasts串連,讓我認識更多做這項工作的朋友。也有聽眾會三不五時寫信給我,就像已經提過的,住在香港的朋友。另外,在這一定要說的是,有位年輕人寫信跟我說,他聽我的節目練習聽力,通過台語客語口譯人員的檢定。很厲害,對吧?現在能講客語的人已經很少,他是客語台語都講,還能翻譯。另外,在我說做過日本兵的陳桑故事以後,有聽眾朋友跟我說他阿公的故事,後來我們就發現這兩位長輩年紀差不多,住過的地方也一樣,過去應該是熟悉的朋友才對。

接下來我要感謝在Apple podcast上面大家留給我的話。很抱歉的是,我先前都沒有注意到留言功能,今年起,大家若寫信來或留言,我會盡量在節目中回答。

有聽眾說內容很有趣,含金量很高。我自己是覺得有趣的內容才說給大家聽,當然若大家和我一樣對這些過去的事情有興趣,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也有聽眾說我會去查證很好。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我對這些內容本來也不知道,既然要說給別人聽,就不能隨便講講,說出去的話還是要負責任。 雖然我也知道有不少內容是需要討論還是不一定正確,但是我會盡力做好。

 有人說很喜歡我最早開始錄的台灣女性故事。我認為知道這些故事很有意義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這是我最早錄的內容,並不是現在不想再說這些故事,只是有許多人已經記載在書上的人物,她們都還在,要說他們的故事也要先經過同意,我才能講。後來我開始請還健在的長輩講自己的故事,我想若能記錄下一些不會寫在書上的台灣人故事,也很好。

有個在國外的聽眾說,她的阿嬤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她會放這個節目給阿嬤聽,阿嬤很喜歡聽日本時代的事情。我一直希望新科技能夠服務年紀更大的聽眾,他們是一群比較習慣聽radio,比較多人聽得懂台語,所以很高興也很感謝Stella的留言。

也有不少聽眾說我的台語不正確,我會改進。歡迎大家繼續告訴我哪裡說錯了, 任何的批評還是建議都可以讓這個節目便更好。不過也因為我說的台語很簡單又很慢,都有聽眾說他們是用來練習台語聽力。就像有人說,他原來對自己的台語沒什麼信心,但是聽了才發現,原來都還聽得懂。我真的很高興,雖然節目並不是要教台語,因為我沒學過台語,對語言也沒什麼研究,我只是想要讓更多人聽得到也用得到台語,台語可以更普及。

有聽眾和留言說是應該是「日治」不是「日據」。 雖然節目裏頭都說日本時代,但是節目標題我寫日據時代。這是原來的為習慣,很不好意思,我沒有跟上馬英九時期,如何稱呼日本人在台灣的討論,接下來我會注意。

有聽眾說這個節目的名字台灣人台灣事不太適當,因為台灣人不只講台語。我同意台灣有許多語言,不僅有台語。但是介紹台灣的節目並不須限定要用什麼語言或者和節目語言有什麼關係。大家用不同的語言介紹台灣是一件好事才對。

我是苒苒說他看吳明益的小說才知道有日本兵這回事。其實我小時候聽到的都說是去南洋當兵,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當日本兵。這也代表台灣人當過日本兵這段歷史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才對。

我特別要感謝Rikas22寫的內容,她說遇到好的建議,就按照我的能力和經費慢慢改善,若是無理的批評也不要放在心裡。我覺得她寫得很貼心。我本人沒有遇到什麼無理的批評,我想有聽這個節目的人都很客氣。不管什麼節目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喜歡的人會繼續支持聽下去,不喜歡的人就不會聽而已。

Rikas22也寫到經費的問題,我到現在花很多時間,但並沒有花太多經費。我真正花錢買的設備就是一隻麥克風,沒有其他的設備,沒借錄音室,也沒錢可請人後製。若有更多的經費,這個節目的品質應該會更好;若花時間做的一件事情能有收入當人非常好,但是想歸想,靠podcast賺錢的人很少,若有聽眾有興趣贊助這個節目還請寫email給我和我聯絡。

最後,這個節目未來要做什麼?節目的重心應該是繼續讓老一輩的人說自己知道的故事。這項工作,去訪問別人和整理錄音的時間比自己在家找資料寫稿更費時間,所以目前沒辦法每星期都製作出一位長輩的故事,但是我很愛聽他們講古,也認為能將這些人和他們知道的事情留下來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2月 10, 2021

053 台灣人為什麼要過年?


小時候看的書上說,過年時有一隻年獸會出來吃人,所以大家要放鞭炮,貼春聯,穿紅衣,把年獸嚇走。在1936年李獻璋編的台灣民間文學集紀載著另一個台灣人為什麼要過年的傳說。這個故事說明了台灣過年的多項習俗。

傳說裡很久前的台灣人就很愛祭拜,不僅拜神明,日常用品,家具也都是祭拜的對象。像廚房有灶神,家門有門神,有土地公…等等。但是神桌上面,點蠟燭的燈猴卻沒有人祭拜牠,所以這隻燈猴心裡就很不服氣。認為台灣人什麼都可祭拜,卻沒有拜燈猴,所以就跑去跟天公伯(玉皇大帝)說台灣人不知感恩,請天公伯處罰台灣人。所以他們就決定在除夕夜(二九暝)讓台灣整個島沉入海底。土地公伯知道這件事後,趕緊跟大家說。

眾人知道之後,就在除夕的前五天,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將家中祭拜的神明送回天上去,所以這一天要先送神。送神之後家裏要大掃除,一年一次的清洗神像、祖先牌位、香爐。民間俗語說「大拼厝才會富」。

「廿四送神廿五挽面」所以十二月二十五日,女人要「挽面」,要將臉洗乾淨準備過年。另外,這一天天公伯會派人來巡查,所以禁止女人將內衣物曝晒於家外。為什麼古代人只限制女性要挽面,不能曬內衣,身軀要洗乾淨,神明巡察的話,應該女性也要整理儀容,男女內衣放戶外,本來就有礙觀瞻。

到除夕夜,因為台灣島就要沉到海底了。在家中大會把握最後一次一起吃飯的機會,因為是最後一餐,所以會煮得特別豐盛。現在都叫圍爐。圍爐,是一起坐在火爐旁邊,吃飯喝酒。過年一定要吃「長年菜」代表長壽,北部地區的長年菜是芥菜,南部地區是吃整株的菠菜,包括最下面的根,不能咬斷。過年也吃甜粿,是「甜甜好過年」的意思,吃糕點類或者發糕,則代表年年高昇。

吃飽後家裡的大人會將財產分給小孩,因為期限就要到了,等於在分財產。演變到現在就是發壓歲錢。因為等著台灣沉入海底,所以大家都不敢睡覺,等到十二點。現在叫做守歲,而且有「越晚睡父母越長壽」的說法

十二點過後,台灣這個島並沒有沉下,因為土地公向觀世音菩薩求情,也因為眾神都苦勸天公伯,所以最後台灣平安無事。十二點後,家家戶戶放鞭炮慶祝。隔天初一,大家四處找朋友拜年恭喜。也有人為了感謝天公保佑,初一大早就吃素。俗話說「初一早吃齋,恰贏吃一年菜」,而且不可吃稀飯,以免外出會被雨淋濕。初一禁止太晚起獲白天睡覺,據說,男人白天睡覺田埂會崩潰,女人睡覺廚房將倒塌。

到了初二,女兒、女婿也回來家裏看老父老母是否平安,南部也有人在這一天探墓厝,巡墓掃墓的意思,也就成為家族聚會和出外走春的活動。

初四,大家肯定台灣已經安全無事,就將神明請回家供奉。初五民眾就恢復正常生活,繼續工作,所以我們稱為初五「隔開(keh-khui)」。以上是台灣過年沉島的故事。

日本時代日本政府一直要台灣人和日本人一樣過新曆年,但是一直都無法禁止大家過舊曆年,所以有一段時間,台灣人是過兩次年。最早時,日本人先廢除農曆,所以舊曆年就沒有假期。在學校,除夕,初一到初三都要上課。學校也知道學生過年不會來上學,雖然規定只要上半天課,但是真的來上課的學生還是很少。按照歷史專家的說法,日本人要台灣人改過新曆年很困難,但是一些受過教育,思想先進的人,比較早受到影響,一直堅持古早傳統的,是農夫和漁夫,因為他們的工作一定要看農曆。就像住在都市的人開始提倡舊曆年商店不需要放十多天假,減少舊曆年關店的時間。

過年寫卡片祝福是台灣人本來就有的習慣,但是受到日本人影響,越來越多人在新曆年也寄卡片,但是主要是寄給日本人比較多。統計當時新曆年前後郵局寄出的信就發現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且北部增加的速度比南部更快。另外,一些商店也開始和日本依樣,在新曆年尾時開始大拍賣。

雖然政府和學校都在推動過新曆年,在1910年代只有10%的人可以受教育,所以影響有限。後來學校就開始在新歷年放三天假,讓父母需要另外安排家庭活動,後來,日本人的新年活動,像名片交換會,新年宴會,新年出遊,尤其是帶小孩去圓山動物園等地活動就越來越多

後期,教育人口已經增加到6成,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學校安排的影響,加上皇民化運動開始,讓台灣人換過新曆年,是同化很重要的一項目標。政府就要求勞工舊曆年不能放假,各單位還要派人到日本神社參拜。為了讓台灣人願意過新曆年,有一些人乾脆開始提倡將過舊曆年的方式全都搬到新曆年來進行。漸漸有人在新曆年炊粿,拜祖先,放鞭炮,但也和日本人一樣會去神社參拜或到郊外遊玩。舊曆年到時,雖然還是會出門拜訪親戚朋友,但是不再貼春聯,放鞭炮。尤其是鄉下地區,雖然警察有管制,但是大家還是過舊曆年。

當時過年和現在一樣,物價會漲,尤其豬肉的銷售量是平常的好多倍。因為大家要發紅包,要買東西,就算除夕或過年遇到星期天,銀行和郵局都還是開半天。讓需要的人還可以領錢。另外,在日本時代過年時警察抓最嚴的就是賭博!

現在雖然賭博也犯法,但是警察對賭博不太管制,但是日治時其的警察,抓賭博抓得很認真。1930 年代臺灣的犯罪人口當中,有三分之二左右是因為賭博而遭逮捕。1935 年是戰前臺灣人賭博的高峰,每 200 人就有 1 人因為賭博被抓。每年一月或二月份,過年時賭博犯罪遠遠高出其他月份。為什麼大家過年時特別愛賭?我家裡習慣過年賭博的長輩說,因為過年大家身上有錢,而且放假很長,外面也沒有什麼好玩的,大家當然就在家賭博了。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過年賭博可以測試新一年的運氣,所以大家都想試試看。現在過年賭博變少了,但是買彩卷,樂透,刮刮樂的人還是不少,只是政府變成最大的組頭。

日本警察和日本人對台灣人愛賭博也覺得很好奇,當時台南州警務部曾出版一本書《台湾の賭博と無頼漢》(台灣的賭博與無賴漢),詳細記錄他們在台灣看到的一百多種賭博方式,寫得非常詳細。我小時候過年,曾玩21點、撿紅點、十八拉,連骰(台語:轉斗啊),家裡都有人打麻將,四色牌也有人玩。若在家玩不夠,走到廟口也有好多攤子和許多人在做莊,讓人賭博。

因為新年開始,大家都要求新年能有好運氣,除了用賭博來試運氣之外,另外大家也會去廟裡搶頭香。雖然全台灣拜天公的時間不太一樣,北部地區在初一「拜天公」,中部地區則在除夕午夜拜天公,南部地區則至初九天公生才拜天公。但是全台灣都在午夜十二點燃放鞭炮「迎新正」。很多大間的廟也在晚上十二點開廟門,供民眾「搶頭香」。搶頭香就是搶插第一柱香,聽說搶到的人,神明會先完成這個人的心願。

最後,說說什麼是尾牙。有尾牙就有頭牙。商人認為土地公會保佑他們的生意,所以每個月的初二和十六都會拜土地公和地基主,然後將拜拜的東西拿來請員工和客戶。每年的第一個做牙是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那一天)叫做「頭牙」,而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則是一年裡最後一個做牙,故稱「尾牙」。

尾牙要吃的食物有兩種:刈包和潤餅。為什麼吃這兩種食物?一個說法是這兩種東西裡頭都加花生粉,大家都知道土地公很愛吃花生,而且刈包和潤餅比軟,對年長的土地公來說,容易吃得下,所以是尾牙拜拜的供品。另外一種說法是過去的人會將一大疊的銀票捲起來,外面再用一張紙包起來,看起來就跟潤餅一樣,所以尾牙吃潤餅有發財的意思。刈包的意思也雷同,因為看起來像一個錢包,代表大家賺錢多到花不完。刈包外形像虎的嘴咬著一大塊豬肉,也就是「虎咬豬(福咬住)」所以要吃刈包。有些老闆會請頭牙,意思和尾牙一樣,感謝土地公,感謝員工,慶祝開工。不一樣的是吃尾牙時,會有員工被辭職,但是吃頭牙時,是新年剛開工不久,沒有人會被辭掉所以俗語有句話說「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撚嘴鬚」。


參考資料

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台灣年俗台灣民俗 http://www.folktw.com.tw/culture_view.php?info=22

林茂賢,2014,從「沉地」傳說談臺灣年俗,《台灣學通訊》24期,網址: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2390&ctNode=457&mp=5

林玉茹,2014,過新年: 從傳統到現代台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台灣史研究》,21(1):1-43。


2月 02, 2021

051 新舊冰箱的故事




大家現在很難想像沒有冰箱的日子怎麼過。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食物要如何保存?最常見的方式應該是用鹽醃漬或者曬乾。當然古代的人也會找溫度比較低的地方保存食物,像家裡的牆挖個洞,或最常聽到的是地下挖個洞,埋在地下。在產很多馬鈴薯的山區,當地人會在冬天的時候,將馬鈴薯放到室外讓晚上降霜時被冰凍,然後白天再曬太陽,如此反覆多次後,馬鈴薯失去大部分的水分,就可以保存很久了。

過去在日治時期有所謂的「土冰箱」,是真的裝冰塊的箱子。看起來像一座小的櫃子,也像現在的小冰箱,分為上下兩格,只是比現在的小冰箱更小,差不多100公分左右高,外層是木板,有些木板內層包鉛板。也有人看過用鐵做的。土冰箱是在上面比較小的格子放冰塊,下面比較大格的放食物。冰塊要常常換,過去還有專門運送冰塊到家裡來的人。他們用草蓆將冰塊包好,放到腳踏車上載來家裡幫忙換。因為冰塊又冰又重,也為了讓冰塊不要遇熱太快溶化,所以搬運時用夾子夾到冰箱前,再用戴手套的雙手搬到冰箱裡。

書裡說,這種土冰箱看起來似乎很簡陋,但1903年在OSAKA舉行的博覽會展覽時引起轟動,因為大家覺得很實用。這台土冰箱是差不多是1910年引進台灣。那個時候《台灣日日新報》還特別寫文章,提醒民眾使用這只冰箱時該注意的事情,例如,不要用紙或布將整塊冰塊包起來,不然影響冰箱溫度。冰箱裡有水氣時候,要擦乾,避免滋生細菌。最好一星期能擦洗一次,比較衛生。另外,冰箱門盡量不要開來開去,不然冷氣會跑掉。在台南學甲的菜市場,還發現有用水泥蓋的土冰箱,不到人的一半高,外表看起來像櫃子,但是裡面就是隔兩層,古早是用來冰東西的。

今天還有地方的壽司店,強調他們是用這種古早設計的冰箱,來冰生於破案。因為這種冰箱有濕氣,魚肉放在裡頭,水分保持比較好。現在用的冰箱,裏頭吹冷氣,東西比較容易失水,較快乾掉。在台灣這麼熱的地方,應該沒有餐廳敢用這種冰箱裝生魚片才對。

台灣第一個紀載在報紙上的冷藏設備,是在西門町的紅樓裡頭。當時叫做新起街市場,也有人說是西門市場、台北市場或艋舺市場,名稱眾多。這棟三級古蹟是1908年日本人蓋的菜市場。主要由兩棟連在一起的建築組成,一棟是十字形另外一棟是八角形。再那個時候,裏頭已經可以擺放六七十個攤位。日本人特別從美國買了一套冷藏設備,這是有許多鐵管,裡面有阿摩尼亞,通電後變冷,鐵管自動結霜的設備。這個設備就再在菜市場的西邊,不是一大座冰箱,更像一間深12尺, 寬24尺,的大房間,被隔成三房。因為是公用的設備,只要付錢就能把東西放在裏頭儲存。若有人擔心魚肉、水果腐壞,可以花錢放進冰庫保存,而且還可請人送到家裡。這個公有市場因為蓋得很漂亮,設備又新,所有攤位很快就租滿了,後來還有攤子擺到外頭去。因為生意很好,所以這個地方是當時很少見的,從早上開到晚上的,菜市場。為了讓大家使用上比較方便,這個冷藏設備的營業時間很長,從早上6點開到晚上12點。當時報紙還刊登廣告,說冰過的肉更軟,更好吃;水果能放更久;甚至下雨天,若擔心皮衣發霉或長蟲,也可以寄放在那裏。

插電的壓縮式冰箱是1928年在美國發明,1930年日本也開始生產。但是開始戰爭後日本禁止製造奢侈品,家庭電器,像電視、冰箱都屬於這類的奢侈品,所以冰箱產量更少,更罕見。台灣一直到1960年代,冰箱還是很稀有,根據統計那時每200個家庭才有一台冰箱,主要是進口的冰箱很貴,一般家庭根本買不起。

從1960年到1970年代,台灣的家電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在這之前本地生產的電器是電風扇和電鍋,其他都需要進口,但是1960年代以後,一方面,因為台灣的出口增加,經濟變好,民眾開始有能力買家電用品。另一方面,政府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政策,讓一些家電業者發展起來。台灣家電業者都先和日本合作,從日本進口零件,在台灣組裝,後來才和日本合資在台灣設廠。許多重要的台灣家電廠商,包括三洋、國際(台灣松下),歌林、聲寶都差不多都在那個時候成立。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冰箱、洗衣機、冷氣,大都是在1960年代開始在台灣生產,才大量進入一般民眾的生活。

即使全世界的冰箱可能原理都差不多,但是如何用冰箱,冰箱長什麼樣其實並不太一樣。聽說在天氣很熱的一些非洲國家,因為電力不穩定,常常停電,當地人反而喜歡買冷凍櫃,而不是冰箱。因為遇到停電時,只要不打開冷凍櫃,食物還能保存一兩天不壞,但是只要遇上停電,冰箱內的魚肉可能不到一天時間就壞掉了。

韓國人他們有特別冰泡菜的冰箱。因為傳統上,他們的泡菜是冬天才製作,為了利用天冷的時候,將做好的泡菜埋在地底下,因為地下0-1度最適合發酵。但是現在的冰箱裏頭的溫度起起落落,變化比較大,而且冰箱是吹冷風,泡菜會失水,變質,所以他們就發明一種溫度能固定在0-1度的泡菜冰箱。

對習慣每天買菜人來說,冰箱可能不用太大,但是大部分人的冰箱都越買越大,現在也有看起來外表像衣櫥般的冰箱。差不多10年前,台灣平均每個家庭就有超過一台冰箱,也就是有不少家庭擁有一台以上的冰箱。媒體會教大家要怎麼將東西放進冰箱。因為整台冰箱的溫度並不太相同,所以東西應該放在哪一層是有順序的;同時也教大家不同食物可以冷藏的時間長短,所以應按照期限或者還可以存放的時間,來決定東西要擺再冰箱前方還是後方

很常聽到有人會抱怨家裡長輩,尤其是阿嬤都不把食物丟掉,冰箱永遠都塞的滿滿滿。王志弘教授曾訪問十多位女性如何用冰箱,受訪者都說,他們知道怎麼把東西放進冰箱,每樣東西可以存放的時間,但是冰箱東西一多,就沒有辦反遵守這麼多規則了。而且他們也都承認,冰箱越大或越多,裝的東西也只會越多。但是越買越多,直到冰箱都塞滿,並不只是滿足自己愛購物的慾望,也不只是生性節儉而已,背後有其他原因。一個原因是,現在食物生產和銷售的方式都因為有冷藏設備,變得和過去不同。新鮮的麵包,即時冷凍可以保持新鮮存放較久。有越來越多從遙遠地區來的食物,國外進口的魚肉或蝦,運送時就需要冷凍,所以買回來吃不完也可先冰起來。無論水果或是魚肉購買量較多,價格也會比較便宜,所以即便吃不了那麼多,也會買起來冰。

若隨時可決定煮不煮飯,任何時間都可以外食的家庭,冰箱內的魚肉青菜多寡影響不大。但是若家裡每天需要煮飯,隨時可能會出現客人,負責煮飯的人就會讓冰箱永遠都有足夠的食物。有些負責煮食的媽媽,只要看到家裡沒有魚,會買魚回來冰,缺青菜會先補齊,讓冰箱永遠都有足夠多的食物可以煮出一桌的菜。另外一種是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的人,一星期可能只買一次菜,也會一次買很多放在冰箱裡。

你們知道嗎?環保冰箱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發明,只是需要比較多電力的壓縮是冰箱,更早變成大量生產,直接進入一班家庭的電器。環保的吸收式冷藏技術還是近代最著名的科學家Einstein和他的學生朋友Szilard一起發明,拿到專利的。但是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製作出省電的冰箱?為什麼現在大部分人都使用壓縮式冰箱?

在家用電冰箱發明之前,既有的冷藏系統很難進入家庭,因為壓縮機很大、很吵、有油味,而且最主要是所使用的冷媒有毒,若不小心外洩,對人體有害。所以在1920年代就有不少公司投資開發家庭式的冰箱,不多久之後就有兩種冰箱在市面上競爭。一種是壓縮式冰箱,耗電而且很有噪音;另一種是吸收式冰箱,使用瓦斯但較安靜,後者就是現在省電冰箱的原型。為何耗電的冰箱勝出?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生產壓縮式冰箱的美國通用公司,其母公司旗下另有電力公司,所以他們在推動家庭和廚房電器化的同時,也鼓勵用電。反觀,另外一邊的吸收式冰箱和瓦斯公司比較保守,資金也較少,不熟悉廣告策略。雖然兩台冰箱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開始在美國上市,但是沒幾年以後,市面上就剩下耗電的壓縮式冰箱。由Einstein和Szilard發明的吸收式冷藏系統後來只用在工業上,尤其是核能發電站一定需要這套冷卻設備。差不多十多年前,因為大家對環境保護觀念漸漸形成,才開始又有科學家將他們發明的這套吸收式冷藏系統改進,用來做家用冰箱,主要是這種改良過的吸收式冰箱不需要插電,只要有太陽能就可運作,可以隨意移動,相當方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項新科技的好壞,是否能夠普及,有部分取決於社會大眾是否接受,是不是合乎使用習慣;此外,製造過程需要的資金和商業競爭,也會影響一項產品是不是能在市場上成功。


參考書目:

楊信男、蕭如珀,[物理史] 愛因斯坦-西拉德冰箱的專利核准了,科學Online 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74592

羅志誠,為什麼環保冰箱不容易走進家庭,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27Z.htm

陳柔縉,2007,囍事台灣。台北:東觀國際。

王志弘,2016,〈家用電冰箱:女性家務網絡的微領域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7: 1-20


不屈不撓的番薯精神

最近我才知道有部七等生的紀錄片叫做《削瘦的靈魂》,在去年他過世不久後上映。

七等生的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是用文字描繪景象,那清晰的構圖和配色,猶如浮現於眼前的一幅畫。可能因為文學造詣不太好,當時我並無法體會,這位本名為劉武雄,出生於苗栗通霄的,為什麼是台灣最受「爭議」的作家。

但是最近看到一篇他在說明自己筆名的由來時,卻讓我感到特別的熟悉。他寫到:

「我童年時的孤獨和無助,是因為家庭生活貧窮的緣故,幾乎沒有辦法在小學畢業後進入中學讀書;雖然我在繪畫和作文被稱為天才,可是老師看我家窮也不願幫助我,我去城市投考時沒有鞋子穿,赤著腳,而別的孩子們都穿最好的衣服和皮鞋,還帶許多吃的東西,因此我在火車上和旅館裡自卑得躲在角落暗暗流淚。」(七等生,〈給安若尼・典可的三封信〉)

https://www.facebook.com/poemmovie/posts/3691134370936667

七等生描繪的是他求學時的情形。他和本集節目中的阿公只差一歲。這段內容和阿公所說的學生生活有許多相同之處,物質生活的匱乏,學校老師的歧視,和到外地考試的特殊經驗。此外,七等生讀師院時,也因為抗議伙食太差,差點被退學。就如同阿公所說,留級和退學在當時是相當常見的管理手段。

一般人都認為,貧困的生活環境加上高壓的威權教育對於思想和行為的馴化有著加乘的作用,但是若看著他們的求學經驗以及大量被留級和退學的學生,可想像當時有不少學生試圖反抗體制、跳脫框架。這代表即使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還是有不少人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挑戰威權,抵制馴化。

郭雨新寫的「蕃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描繪的並不僅是刻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象徵著為信念奮鬥,堅忍不拔,不屈服霸權的台灣人,就如那時在不公平且威權的教育制度下,並沒有放棄反抗的學生們一樣。 

本文同步Facebook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