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29, 2020

046 台籍日本兵陳桑的故事(上)


陳桑1925年出生,原來老闆要送他去日本進修,卻因為太平洋戰爭的展開,自願到南洋從軍。

陳桑當初為什麼想去南洋?他在那邊兩年如何生活?

這一集先讓我們來聽聽陳桑在南洋的經驗。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位出生在台灣的年輕人的經歷如何受到國際關係的影響。歐美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群島的殖民,世界多國之間的戰爭以及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藍圖交會成當時台灣人生命經驗的歷史脈絡。


12月 22, 2020

045 失去戰爭記憶的台灣 - 台籍日本兵


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書上寫歐洲國家的戰爭,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上空的戰爭,還會彈到中國和日本的八年抗戰。戰爭的時候台灣在哪裡?受到什麼影響?台灣人在做什麼?歷史課本並沒有紀載。

事實上台灣應受到戰爭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因為地理位置,無論對哪一方來說巴士海峽上的台灣都很重要;另一方面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角,日本,有軍事基地在殖民地台灣。所以戰爭期間,台灣受到多次空襲,從南到北的十多個城市差不多都被空襲過,單美國軍機的空襲就達70多次。最早的空襲是1938年蘇聯為了對抗日本襲擊台北松山機場。依照美國後來的統計,全台灣因為盟軍的空襲有15000人死亡和受傷,40000多棟建築遭破壞。多數城市將近一半受到破壞,日月潭發電廠因空襲,影響全台灣60%的發電,當時的糖廠、工廠、港口都受影響停工。

有多少人直接加入軍隊上戰場?一直到日本投降為止,有80000多個台灣人當日本軍人,另外,當軍屬(含軍伕)的,有超過12萬人,總共20多萬人加入日本軍隊。依照日本統計,台灣軍人和軍伕的死亡人數是30000多人。而且許多人是被送到海外,所以海外戰場對台灣影響不小。

20萬人加入日本軍隊,受影響的家屬人數更多,但是一直到現在台灣人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有限。為什麼?有可能是戰後為了讓盡快忘記不好的戰爭經驗,所以不再說。也可能為了避免內部衝突,因為日本是中華國民政府的敵人,台灣人不應該替日本打仗,這讓從軍過的台灣人回來都不敢開口了;也有可能為了反攻大陸,無論本省、外省人要團結,不該討論戰爭時的分歧。這種種可能的原因造成我們的歷史課本沒有這段時間的紀載,老一輩的不說,漸漸忘記,年輕一輩的不問,也就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我們今天來說成為日本兵的台灣人。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要台灣人去當兵,也沒要求台灣人要說日語,接受日本教育。後來是為了戰爭,開始進行皇民化運動,主要目標是讓台灣人也要效忠日本天皇,替日本這個國家服務,所以除了設國語講習所,推廣日文之外,也要求台灣人改名,宗教文化方面也鼓勵日本化。在35集節目介紹台語歌曲時說過,當時很紅的流行歌曲,雨夜花,月夜愁,望春風都被改成日本軍歌,做為政治宣傳工具。

1937年秋天,日本就開始徵臺灣人用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當時日本已經攻進上海,雖然一開始擔心台灣人和中國的歷史淵源,不讓台灣人上戰場,但是因為在中國需要翻譯,台灣人開始被徵調為翻譯人員,經訓練後負責福建話、廣東話與北京官話。那個時候是台灣人是軍屬、軍夫,就是替日本兵服務的人,並非軍人,因為軍人在日本是一個很光榮的身份,因此日本初期並不情願讓台灣民眾當軍人。除了當翻譯之外,當時這些加入軍隊的台灣人的工作很多樣,像到上海的台籍日本兵,有“臺灣農業義勇團”,負責在上海附近開農場,種菜給日本兵吃。後來又戰爭擴大,臺灣總督府又徵招更多的台籍軍屬到中國,負責運送東西或者開發占領的地區,有農業指導團、特設勞務奉工團、建設團等等。

在戰爭後期, 1942年,台灣總督府開始徵招台灣人當軍人。在日本軍人的地位崇高,所以在台灣招志願兵的考試很嚴格。第一次只需要1000個志願兵,全臺灣卻有42萬人申請參加考試。這差不多是當時全臺灣成年男性的14%。第二批陸軍志願兵的報考人數更多,有60萬人去應徵1000個位子。

先前的軍屬和軍伕不少人是去中國和海南島,後來這些徵招的台籍軍人主要是應付日本和美國展開的太平洋戰爭,許多人被送到南洋去佔領美國和歐洲國家在東南亞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像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和很多太平洋上的小島。

從徵招台籍志願兵後,不到三年日本戰敗,宣布停戰。因為戰爭死亡的30000多個臺灣兵,有2萬8千個放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裡。另外,在新竹北埔鄉的濟化宮裡也祭祀著3萬3,000多個台籍日本兵,李登輝的大哥,李登欽「岩里武則」也放在那。日本和臺灣這兩個地方祭祀的台籍日本兵名單有高比例重疊。

過去有差不多二十萬人做過日本兵,台灣社會如何看他們? 

若把他們當作日本人,這些人是戰犯,他們是和中華民國政府打仗失敗的那些人。若將他們當作漢人,那就是支持敵軍,出賣自己同胞的漢奸。後來又陸續有些日本兵從海外回來。1950到1960年代新聞媒體報導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起義反抗日本的英雄,像在海南陣前起義的義士。這些台灣籍日本兵在海南島救濟中國同胞,甚至脫離部隊,對抗日本人。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很可憐的日本殘兵,留在海外的戰犯。雖然當回來的人並不是很少,但是報紙報導集中在海南義士和戰敗留在菲律賓的那三個可憐的人。

後來,1974年原住民,中村輝夫在印尼被發現。這件事在臺灣和日本都造成很大的轟動。媒體寫說他是最後一位日本皇兵。他當年被編入高砂義勇隊,戰後躲在印尼樹林裡自己生活將近三十年,但是回來臺灣三年後就過世了。從他被發現到過世,這三年內,僅聯合報就寫過111篇相關文章,甚至許多出版社也幫他出書。媒體將他寫成被日本迫害的戰爭受害者,而且說他是自願脫離隊伍躲到樹林裡。他的出現讓日本民間動員並募款幫助他在台灣生活。臺灣的政治人物和過去的臺灣籍日本兵也因此,開始要求日本政府賠償。當時外國記者問中村輝夫是否自願去當兵,他沒直接回答,但是他說,他很樂意為大日本帝國打仗。

當時的臺灣社會無法接受這樣的回答。1970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和日本斷交,在全台灣都說要自己救自己的國家,不再買外國貨的時候,回到臺灣的日本兵不敢說是自願為了日本天皇上戰場,也不敢說戰爭時候的情形,更多人不想讓別人知道他自己當過日本兵。一直到現在大家討論的焦點是,這些人是否志願,是否受到皇民化運動影響,被日本人洗腦,才志願去當兵。

換個方式思考,若有二十萬人加入日本軍隊,很難說這二十萬人都是志願,還是都被強破或誘惑而從軍。這是二十萬個臺灣人成為日本兵的故事,無論是原因,過程,還是結果,應該都很不一樣。而且這些人上戰場的人,不只有男性,也有女性。有慰安婦,也有看護婦。台灣有民間團體替慰安婦書寫故事,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道歉。兩年前大愛台的電視劇《智子之心》就是慈濟志工林智惠年輕時的故事。一個台南富有家庭的女兒,18歲時不管家人反對,志願成為看護婦,隨日本軍隊香港、廣州,參加救護工作。但是這部電視劇只播兩集就停了,因為中國觀眾批評電視劇裡僅奉承日本人,完全不追究日本在東南亞和中國造成的死亡和傷害責任。基於這些抗議大愛台就停播電視劇。 

到底過去當過日本兵的人怎麼想?真正去過南洋台籍日本兵還在世的不多,我很幸運認識一個今年已經95歲的陳桑。他說的故事在我電腦裡已經很久。可能因為我受到的教育,一開始不太能理解他說的一些事情,更不知道到底要如何轉述他說的故事。我思考想了許久,也找了一些資料,整理成今天節目的內容,所以以上的陳桑的時代背景介紹。下星期將告訴大家台灣籍日本兵陳桑的故事。


12月 15, 2020

044 台灣茶是烏龍茶?台灣茶業和第一批職業女性


清朝時候台灣賣到別的地方的東西裏以樟腦、甘蔗糖、茶葉,這三項產品最為出名,也稱為台灣三寶。其中,茶葉一直到日本時期都還是台灣很重要的經濟產物。今天外國人來台灣還是會買台灣茶當伴手禮。台灣茶世界出名,但是台灣茶是怎麼來的? 又如何賣到國外?為什麼有的茶價值連城?今天要來說台灣茶的故事。

雖然台灣原來就產茶,但是真正讓台灣茶開始大量外銷國外的是一個英國人。清朝戰敗後,開放台灣四個港口,北部的淡水和基隆,南部的安平和打狗,給外國船和外國人使用。從此以後來台灣的傳教師和生意人就越來越多。當時的英國人就已經發現台灣茶很好呵。有個英國人杜德 (John Dodd),就是後來寶順洋行的老闆,認為台灣茶是一個好生意,所以1865年就投資,引進福建安溪的茶苗,貸款給茶農,又請做茶師傅來台灣。把成品先拿到澳門試賣,因為利潤很好,不久就用Formosa Tea 的名字賣到美國紐約,從此以後,美國就變成台灣茶的主要市場,銷量也越來越大。

因為外銷成功,也越來越多台灣人開始自己做茶,開茶行。從一開始的二三十家茶行,三、四十年後,美國人在1900年大稻埕的調查指出,除了有六家洋行以外,大稻埕有150間做茶的茶行。那個時候在台灣有兩萬五千公頃的茶園,因為茶業的外銷發展,這段期間台灣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從南部移到北部。

日本人來台灣時,就知道台灣茶的價值,所以他們引進印度的「阿薩姆」紅茶品種種在魚池鄉,因為這是當時歐洲和美國最流行的茶。後來改良過的紅茶品種就種在日月潭,此外,他們也在桃園設製茶試驗場。那個時候台灣種的茶增加到四萬五千公頃。但是後來因為印度茶和東南亞茶的競爭,台灣茶漸漸失去國際市場。所以戰後,很多茶園就荒廢,種茶、採茶、做茶的人也都開始從事其他的工作。

自從外銷減少以後,台灣茶又開始流起來,是因為國內市場的開發。1974年,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送外國貴賓烏龍茶作紀念。而且為了提倡喝台灣茶,他生日時,特地到鹿谷喝凍頂烏龍。烏龍茶推廣到日本後,除了喝起來和日本茶不一樣,又標榜有減肥效果,所以在日本賣得很好。漸漸在1980年代開始,台灣人就認定台灣茶就是烏龍茶,雖然台灣產的茶千百種,無論生的熟的都有。也因此烏龍茶的價錢也愈來越貴,一直到1990年代,高山茶才漸漸代替烏龍茶變成高級茶。高山茶從哪裡來?因為有茶商和品茶的人說,茶的產地越高,茶就越好呵。雖然茶專家說,種在山上的茶雖然比較好,但是並不是真正越高就越好。但是有一陣子在台灣茶的價錢真的是按照產地的海拔高度來計算,海拔越高,價格就越高。為什麼如此?有教授說,因為台灣高山土地的開墾受政府限制,所以真正產於高山的茶業數量有限,也無法增加。生產少,競爭少,所以價錢才能夠抬很高。

台灣茶的製作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工。茶除了受到產地環境影響之外,連採收的時間都要注意。茶青要先日曬到枯萎,然後移到室內浪茶,浪茶是將茶葉細胞破壞,讓茶葉開始發酵。所以浪過後要放著,時間長久,決定茶發酵的程度。綠茶不需要發酵,紅茶則是全發酵茶。為控制發酵程度,還要用機械殺青,讓茶不再繼續變熟。之後開始揉,最早是用手揉,現在也有機械。這個過程讓茶葉捲起來,一般看到的都是搓成圓形,也有揉成長條狀。最後烘乾,就變成生茶或粗茶。然後生茶會賣給茶行再去烘培,個茶行有自己的烘培技術,烘培後再揀茶,才算完成。

很多人都知道茶產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但是很少人提到這個生產過程中的女性。從種茶,做茶,賣茶,製茶過程中女性人數不比男性少,甚至更多。台灣茶貴在手工,採茶需要很多人工,揀茶也需要很多人工,這兩項工作都是女性工作。

我們先說揀茶。將茶枝,沒有揉好的茶葉揀起來,或者將和茶葉一起下去烘培的花揀起來,就是揀茶,可能因為這項工作比較費工,所以讓手路較細,人工較便宜的女性來做。根據1900年在大稻埕的調查,當時茶行正忙的時候,大間的茶行差不多一天就需要三、四百人,在大稻埕一天差不多有兩萬女性在揀茶。以當時才五萬人口的大稻埕來說,二萬揀茶女工是很驚人的數字,其他無論做茶的工人,還是賣茶的人都沒有這麼多,主要的原因是揀茶真的需要很多人。茶這個產業,成就台灣第一批讓人請的職業婦女。除了住在大稻埕那裏的女性,也有從外地特別來當揀茶工人的女性,他們會在附近租屋,等茶季過了再回家。也因為這是十九世紀台灣女性出門賺錢的唯一機會,所以大家搶著做。後來外銷漸漸不好時,揀茶的人工除了變更便宜,大家會茶行開門前一天就到外面佔位,等著揀茶。

另外一項需要大量人工的是採茶,按照日治時期的調查,每年需要做茶的時候,有差不多三、四萬製茶的工人,但是需要大約二十萬採茶的女工。和揀茶一樣,採茶也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大家所聽過的「一心一葉」或者標準的「一心兩葉」,是需要用肉眼找,用手採。若用機器採收會剪到樹枝,葉子會剪破,還沒發好的心蕊會被剪掉,不只剪出來的茶很多用不上,還會影響後來茶葉和茶樹的生長。所以「剪仔茶」和手採的茶不能比,價錢差很多。過去茶農家裡的女性和鄰居一起採茶,還會彼此互相幫忙採收。有時這一區的茶園採完,還會一起到其他地區幫忙。但是這幾年,留在茶鄉的人變少,茶園很難找到採茶的人,潘美玲教授說,北部地區的茶園現在只有老人工,中南部的則都是新住民或者逃跑外勞。採茶工難請,所以茶園老闆說,以往八甲的茶園,請二十個人來採收,十到十五天就可以採完,但現在人不好找,只好用十個人力採收一個月。從頭採到尾,葉子都老了。老葉就很難揉得漂亮。

因為人工變貴以及外國茶的競爭,所以台灣茶漸漸變少。現在市面上買的到的茶有不少是進口的,不然就是進口的粗茶,然後在台灣加工再烘培。另外,台灣人泡茶、喝茶的習慣也不一樣了。在1980年代開始推廣時茶藝館林立。過去泡茶還會說成是喝老人茶,因為年紀較大的人才泡茶、喝茶,但是這幾年阿公阿嬤也習慣去坐在咖啡廳喝咖啡和花茶。

 鹿谷這個地名從哪裡來?

大家會以為梅花鹿聚集的原因,所以有鹿谷這個名稱,其實並不然。鹿谷在兩百年前是樹林,清朝開始就有人入山開墾,早期被稱為羌仔寮,因為荷蘭人在台灣的時候,發現這的方有羌群在此休息,後來獵羌的人開始蓋屋居住在此,變成一個村莊,所以稱為羌仔寮。日本人來後,把羌仔寮改為鹿谷,因為羌與鹿很像,而且因為濁水溪在這地方形成溪谷,所以就取名為鹿谷。

參考資料

潘美玲,2018,《茶知錄:台灣茶葉拼圖》。台北:經典雜誌出版社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6899

陳惠雯,2008,福爾摩沙茶裡的女人香,收錄在黃怡編,《女人屐痕II台灣女性文化地標》。台北:國家文化總會,草更出版公司

12月 09, 2020

永和阿嬤故事的台北地景:南京東路、二重埔、水門邊


 

南京東路

很難想像現在繁榮的南京東路,早期是阿嬤所說的樣貌,什麼都沒有,住在那還隨時都得穿雨鞋。依照維基百科,這地方原來是水田,日據時期規劃為道路,1947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命名為南京東路。1957年市政府用美援經費鋪柏油路面至松山。1960年代以後,才逐漸有金融機構出現,成為1980年代的「台北華爾街」。但是阿嬤還有跟我提到南京東路上兩個當年很重要,但維基百科上沒有列出的地標:一個是1962年開幕的第一大飯店,有170多間房間,是當年少數符合國際標準的高級觀光飯店。另外一個是1949年設立的育達高職,原為會計補習學校,後來改為育達商業學校。今年這間學校才因為改名而上新聞。

二重埔

阿嬤說的二重埔味全味素工廠,不知是否就是去年因土地變更案上新聞的味全三重舊廠,還是應是味王味素的三重場。無論如何三重地區確實是早期台北的工業發展重鎮。起先是日本人將機械工廠設在此處,後來有更多民營工廠設置於此。早期的化學工業,製藥廠,食品工廠,像味全、味王、味丹都有工廠在這裡。1963年政府編訂二重頂崁工業區,是台北縣第一個工業區。三重區公所出版的戀戀三重埔系列《三重工業史》有詳細的紀載;書裏頭還寫到三重是生產黑膠唱片的故鄉,因為唱片工廠也聚集於此。 

水門邊

談話中阿嬤多次提到水門邊。雖然我是第一次聽到,但直覺是大稻埕碼頭的淡5號水門。淡5號水門往北是太平市場,南邊是永樂市場,這兩個市場都是日據時期就有。但是又賣推車又賣牛肉的「水門邊」到底是哪個?網路搜尋一輪看到,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職工福利委員會的網頁紀載著「民國57年,因中央市場擁擠於淡水河五號水門處成立華江市場」,阿嬤所說的「水門邊」是否是這個呢?

請收聽永和阿嬤的故事 (下) 

照片1963年中央社記者陳漢鍾拍攝的第一大飯店


 

12月 01, 2020

042 五十年前的自由戀愛:永和阿嬤的故事(上)


50年前的台灣人是如何談戀愛?永和阿嬤除了告訴我們她和阿公認識的過程,也告訴我們她是怎麼變成別人的養女?為什麼從下崙仔來到台北工作結婚?
從長者口中了解台灣過去的樣貌,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這個島嶼的變化,是我做Podcast後,一直想做的事。因為歷史書上寫的都是更久遠的事,書上人物大都已經不在;媒體雖然紀錄這四五十年來台灣發生的大小事,但是多以男性、菁英的視角來挑選內容。

過去五十年來台灣常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們看到的台灣又是什麼樣貌?我希望在這些年長者還在時,幫忙記錄下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希望大家喜歡這樣的製作方式和內容,也非常歡迎到臉書留言 facebook.com/HenamaTaiwan,或來信告訴我 henama2020@gmail.com。
請不要記得訂閱 《台灣人台灣事》🎧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