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31, 2021

做膽和石頭有什麼關係?Chò-táⁿ hām chio̍h-thâu ū siáⁿ-mih tī-tāi?

古時有三朝做膽的習俗,在水中放大小適當的圓石頭幫嬰兒洗澡, 讓小孩長大不要太膽小,也不要膽大包天。石頭和膽子大小有何關係?我找到一個很有紀念意義的典故。

兩百年前住在蘭陽平原的先民,他們要到淡水打拼或做買賣,只能依賴往來淡水廳和葛瑪蘭廳的淡蘭古道,其中一段是草嶺古道。

因為這條道路不好行走而且可能遇上強盜,所以先民會先撿一顆古道上的小圓石,到草嶺古道入口的天公廟將石頭過爐,祈求天公派文官、武官保佑他們一路平安,工作順利,然後將石頭帶在身上當護身符再上路。

古道入口的天公廟就是在宜蘭頭城鎮的草嶺慶雲宮。這間廟從2011年開始舉辦向天公借膽活動。現代人在路上遇到天災人禍的風險變小,向天公借膽的儀式變成是為了求功名,借文膽可長智慧,借武膽有助事業。

小石頭不但可以做膽,也提醒大家記得兩百年前先人翻山越嶺開拓台灣東西交流的辛苦。

Kó͘-chá sî-tāi gín-á ū saⁿ-tiau-chò-táⁿ ê hong-sio̍k. Chiong tōa-sè sek-tòng ê chio̍h-thâu khǹg ji̍p-khì chúi lāi-té kā âng-eⁿ-á sé-seng-khu, hō͘ i tōa-hàn bē bô-táⁿ, mā bē táⁿ-tōa-pau-thiⁿ. Chio̍h-thâu hām táⁿ ê tōa-sè ū siáⁿ-mih koan-hē? Góa chhōe tio̍h chi̍t-ê chin ū kì-liām sèng ê tián-kò͘.

Nn̄g pah nî chêng tòa-tī Lân-iông-pêⁿ-iûⁿ ê sian-bîn boeh khì Tām-chúi chò khang-khòe iā sī bé-bē, kan-na khò óng-lâi Tām-chúi-thiaⁿ hām Kat-má-lán-thiaⁿ ê Tām-lân-kó͘-tō, kî-tiong ū chi̍t-chat sī Chháu-niá-kó͘-tō.

Chi̍t tiâu lō͘ pháiⁿ kiâⁿ koh ê tú-tio̍h kiông-tō, sian-bîn ê khioh chi̍t lia̍p lō͘-téng ê îⁿ-chio̍h, thê-khí Chháu-niá-kó͘-tō ji̍p-kháu ê thiⁿ-kong-biō kòe-lô͘, kiû Thiⁿ-kong phài bûn-koaⁿ, bú-koaⁿ lâi pó-pì in chi̍t lō͘ pêng-an, kang-chok sūn-lī, in chiong chio̍h-thâu tòa teh seng-khu piⁿ chiah chiūⁿ-lō͘.

Kó͘-tō ji̍p-kháu ê thiⁿ-kong-biō tō sī tī Gî-lân Thâu-siâⁿ-tìn ê Chháu-niá Khèng-hûn-kiong. Chi̍t keng biō chū 2011 nî khai-sí kí-pān hiòng Thiⁿ-kong chioh táⁿ ê oa̍h-tāng. Hiān-tāi-lâng tī lō͘-lí tú-tio̍h thian-chai jîn-hō ê hong-hiám kiám-chió, hiòng thiⁿ-kong chioh-táⁿ ê gî-sek piàn-chò sī ūi-tio̍h kiû kong-bêng, chioh bûn-táⁿ ē ū tì-hūi, chioh bú-táⁿ chō͘ sū-gia̍p.

Sè lia̍p chio̍h-thâu m̄-nā ē-sái chò-táⁿ, mā thê-chhéⁿ ta-ke ē kì-tî nn̄g pah nî chêng sian-bîn poân-soan kè-niá khai-thok tang-sai kau-liû ê ióng-khì kap sin-lô. 


098 辦桌和菜尾湯



現在的人請客是到餐廳去,辦桌越來越少見了。這集題辦桌文化和菜尾湯是聽眾指定的主題,我也在這幾天才發現原來辦桌有這麼多學問和眉角。我們今天來說從過去到現在辦桌的方式有什麼改變?辦桌料理有什麼不一樣?到底什麼是菜尾湯?

過去一次要請許多人吃飯的時候會辦桌。辦桌的地方若不是在馬路邊搭一個棚子、不然就是在廟埕、學校或者活動中心,當然若家裡有地方也可以在自己家裡辦。辦桌的地方除了要放得下讓客人坐的桌子椅子之外,旁邊也會有爐子和切菜的桌子,讓廚師現場煮菜、出菜。辦桌的主廚也叫做總舖師,在他旁邊幫忙洗菜、切菜、端菜的人,在北部稱為「小工」,南部稱為「水腳」。總舖師負責與決定要煮什麼菜,出菜的順序和整個辦桌的過程。

很早的時候辦桌很少見,因為很有錢的人家才有辦法一次請很多桌的客人。在日本時代,若要請人來家裏煮給客人吃,會去找餐廳業者來負責,這大部分都是住在都市的人。後來鄉下地區漸漸出現,現在說的辦桌活動,就是很多人一起請客吃飯。一開始只是請比較會煮食的鄰居幫忙,用自家的鍋、碗、爐灶和桌椅,客人還要自己端菜上桌。所以老一輩的人都說「十日前,八日後」,說的就是辦桌事前的準備要十天的時間,辦桌後還要八天才能收好。

早期負責辦桌的總鋪師,只負責開菜單和去現場烹調,主人家要自己去買菜,請客人需要的所有器具、棚子、桌椅、碗筷都要自己準備。古時候沒有鐵架,還會去砍竹子,拉繩子蓋布當作棚子用。

請客那天,所有來的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都會幫忙。有的人洗菜、切菜,有的端菜,收盤子。因為早期也沒有冰箱,所以有些買回來的菜會放在外面,先煮好的菜也會放在一起,因為怕人偷吃還會有人隨時顧著那些菜。過去有一句話說「醫生驚治嗽、總鋪師驚食晝、塗水師驚抓漏lia̍h lāu」。中午要辦桌,師傅準備的時間就會減少,不僅要早起,還要擔心前一天準備的菜會壞掉。

後來越來越多辦桌需求,漸漸變成請來的總鋪師會準備所有的食材,也會帶人來幫忙。大約是 1970年代開始才有包含搭棚子、提供桌子椅子,完全包辦、統包的服務。後來辦桌就漸漸流行起來了。

剛開始在1970年代的辦桌大家的習慣是比排場,常常看到一辦就是上百桌的活動。但是1970年代出現國際石油危機,台灣離開聯合國,所以蔣經國當行政院長時要求大家不要浪費,在那時開始推廣五菜一湯的梅花餐,也要求公務人員辦宴會不可以超過20桌。但是後來大家經濟漸漸變好,199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候,也是辦桌生意最好的時候。

辦桌吃什麼?其實外國人聽到台灣人請人吃飯會出10盤菜都覺得很驚人,要怎麼有辦法吃這麼多菜?現在辦桌一桌坐10個人,會出12盤菜。辦桌的菜主要分三大種:酒水冷盤一種、熱的大菜一種,還有飯點心水果也算一種。一般的安排是冷盤和頭盤4盤,大菜6盤,點心2盤,一共12盤菜。這12盤還不能都辣的,或是都鹹的,一般安排是五味,鹹酸苦甘辛,都要有。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出菜的順序也有學問,一個是鹹的,重口味的先出,越吃越淡,另外一項就是兩個菜一個湯,就是兩盤炒、炸或是烤的,就有一個有湯的菜。 

辦桌的菜色一直跟著時代在採變,除了經濟變好,食物進口的開放,像海產進烤牛肉進口後來起司的近口都影響到辦桌料理變化。另外,西洋式的煮法,健康煮食觀念也都有關係。

最早的時候辦桌是沒有冷盤的。大約1970年代開始才有,一開始頭盤有腰果、土豆、螺肉這類的東西,現在的冷盤是烏魚子、龍蝦、鮑魚。

大菜的肉類變化最大,過去主要是豬肉,早期還會殺豬請人客,所以辦桌的時候一定有一盤大封。那個時候很多人不吃牛肉,所以很難在桌上看得到牛肉。過去比較稀有的菜色,像乳鴿、鱔魚、鱉,現在這些因為吃的人少,又比較難買到,就漸漸消失了,反而是羊肉和牛肉逐漸增加。大菜的另外一個改變就是,魚和海產增加,肉類減少。早期的辦桌也有魚,但是淡水魚比較多,後來變成海魚,像海鱸魚和石斑魚,現在煮的是進口龍蝦和螃蟹。

辦桌的湯類也從內臟的湯,像豬肚、豬腸仔湯,先變成魚仔湯,雞湯,後來因為大家注重健康就變成有加中藥的菇類或是山藥thiāu-chî干貝湯。過去點心是甜湯,鳳梨罐頭正流行的時候,也有鳳梨湯,後來有一陣子是最後會有一盤冰或冰淇淋,最後變成是西式的蛋糕。不只煮的菜不一樣,煮的方式也有變化,過去主要是炒的、蒸的、炸的、燉的,後來開始有烤的,還有有一陣子流行下面要放一塊燒的鐵板。

很多人辦桌的年代,要同一個時間出那麼多桌的菜,其實很不簡單。所以也發展出用罐頭代替,也有師傅專門賣整隻雞燉的湯,辦桌那天送到,只要加熱就可以端出去了。尤其是烤羊排或是焗烤這類,需要烤爐的菜,比較麻煩,因為這種設備比較難有,也會請外面的師傅先做好,送過來。 

我還記得過去辦桌用塑膠碗,有一陣子是免洗的碗筷,後來還有吃到辦桌師使用的是瓷碗和湯匙,桌子蓋的是白色布做的桌巾,連椅子都有一個布做的套子,看起來像餐廳。

辦桌請人客,除了廟裡拜拜,大型的活動,最常見的是家裡慶祝。從辦桌的菜色也看得出請客的原因:慶祝長輩生日的一定有豬腳麵線,若是小孩滿月請客 會吃到油飯,新娘攤一定有湯圓或者蓮子,代表有很多子孫,請入厝就會有整隻的雞,那也有不可以適合的菜,像訂婚結婚很少看得到鴨子,因為怕被人壓落底。

還記得小時候辦桌完,還會趕緊提水桶還是拿鍋子去裝剩菜,在旁邊的阿媽,阿桑還會指導那些菜和哪些菜才可以倒在一起比較適合,不可以隨便混再一起裝。端回家後還不能攪拌,不然會酸掉。那個時候阿媽他們叫這菜尾。但是後來看到黃婉玲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其實不是剩菜倒成一鍋就叫做菜尾湯。

菜尾是指台灣辦桌宴席菜的最後一道菜,而且「結菜尾」是一種很特別的煮菜方式。「結」是調和tiau-hô的意思。菜尾湯怎麼結?廚師會將紅燒羹、五柳枝、封肉、酸菜筍絲排骨湯、白菜滷、白蘿蔔豬肚湯、魚丸湯,這七樣菜都留一些下來,按照適當的比例放進鍋裡,再加上其他的材料煮成一大鍋,就是菜尾湯。

這鍋菜尾湯並不是端到桌上請客人吃,而是請人送去鄰居家裡,感謝他們的幫忙。所以主人會派三個人去挑菜尾湯,一個人負責拿扁擔pín-taⁿ,前後都掛一桶湯,另外一個人手裡拿一疊大臉盆,第三個人拿一支勺子hāu-sia̍h,主人還會給他們送湯的名單,這三個人會按照名單上面的人在村子裡分送菜尾湯,,這就叫做「還heng5菜尾」。台灣現在還都有人在賣菜尾湯,就表示有人很愛吃這個湯。


參考資料

陳貴凰、黃穗華(2011)呷飽、呷好、呷巧、呷健康 -臺灣辦桌菜單品項演變之研究。餐旅暨觀光學刊,第4卷,第2期,頁97-126

黃婉玲 (2021) 什麼是「結菜尾」?一盆菜尾湯充滿古早味人情和職人心血 https://www.foodnext.net/life/culture/paper/5739575552


7月 28, 2021

097 彌月為何吃油飯?


小孩出生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大家都有吃過親朋好友贈送的滿月油飯和蛋糕。和小孩出生有關係的禮俗,自古就有不少,而且這些禮俗還會隨著時代改變,有些習逐漸消失,也有些新的活動出現。從過去到現在和嬰兒有關的習俗有哪些?是怎麼變化?

現在人小孩生得少,所以從懷孕、出生到滿周歲都有不少慶祝的方式。其實過去也有生子報喜這種習俗,因為在醫學還沒那麼發達的年代,要讓一個小嬰兒平安長大並非易事,所以不少禮俗主要是為小孩求平安。尤其以滿周歲以前的禮俗最多。

古早和小孩出生的禮俗有不少,以下一項一項來說

嬰兒一出生要先報喜,報給誰知?給娘家的人知道。農業時代交通不便,因此嬰兒出生時會專程派人將通知娘家,這稱為報喜。接下來生小孩的會準備一份麻油雞酒和油飯回娘家祭拜祖先,同時也會送一份麻油雞酒和油飯到媒人家,此為報酒。娘家在接受報喜後,還會回送機、米酒、麻油等食物給女兒坐月子。現在人打電話就能報喜,所以已經沒這麼麻煩,至於送媒人的報酒,也等滿月才一起送。

古時候嬰兒出生的第三天有一個做膽的儀式,叫做「三朝做膽」。因為嬰兒出生時,產婆會用油替嬰兒擦身體,一直到第三天阿公阿媽才替嬰兒洗澡。洗澡的水會放桂花、橘子葉和三個小石頭。桂花心象徵富貴;橘子葉代表多子多孫;而為什麼要放小石子?第一的說法和做膽有關,為了讓嬰兒不會受驚,所以要挑選大小剛好的石頭。因為膽子不能太小才不會受驚,但是也不能膽太大,什麼都不怕,而且石頭的形狀要圓,個性才會柔和圓滑。第二種說法則是希望嬰兒很健康有一個如石頭般的強硬頭殼。 

現代新生兒一出生就有護理人員清潔身體,已經沒有「三朝做膽」的習俗,反倒是有些廟會舉辦「向天公借膽」的儀式。

接下來嬰兒出生24天或是滿月時會剃胎毛。為什麼這樣做有許多說法:有人說在第24天剃胎毛代表孩子長大會效法二十四孝成為孝順父母的人;也有傳說是有人拿胎毛筆參加科考高中狀元,後來大家跟進將嬰兒的胎毛剃掉製成胎毛筆,之後又有人將胎毛與嬰兒脫落的臍帶一起做成印章,取其諧音髮(發)、肚臍(財)合起來稱為發財印章。也有人說剃胎毛是要將髒東西除掉,為此會準備雞蛋和鴨蛋;剃頭師傅會拿雞蛋在嬰兒臉上畫圈,拿鴨蛋在嬰兒身體畫圓。

一個嬰兒若出生滿一個月就表示已經經過一個重要的階段,此時要準備油飯酬謝神明,並將油飯分送給親友。產婦的娘家則要回贈「頭尾禮」舊式從頭到腳穿戴的服飾,包括衣、帽、鞋、襪等,也送項鍊。為什麼滿月吃油飯?有一種說法是,過去坐月子對一般家庭是很大的負擔,所以若有人生小孩,親戚朋友便會送雞、酒、麻油幫忙坐月子。作完月子剩下的酒和麻油他們就會拿來蒸油飯,先拿到廟裡拜拜後,再分享給親友,感謝他們的幫忙。而油飯會附紅蛋,過去若重男輕女,若是生男孩,油飯裡通常會加一支雞腿;若是生女孩,台灣中部習俗會提早一天做滿月。現在也有人用蛋糕代替油飯和紅蛋。

大部分孩子在6個月開始長牙之前都會一直流口水,因此古代父母會在4個月左右為寶寶「收涎」。傳統收涎會準備6、8或12個不等的收涎餅,再用紅絲線將收涎餅串起來掛在孩子胸前,請負責收涎的長輩拿一塊餅幫小孩擦口水,目的是為寶寶解決流口水的毛病,另外還會做的是,用紅線繫結寶寶的手腳,避免寶寶長大後做不正當的事,而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林茂賢教授說,過去孩子4個月前不能外出,因此收涎是孩子首次在眾多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前面露臉,目的是讓親友鄰居認識家中的新成員,並在往後的日子多多照顧這個孩子。

到周歲就有抓周就是拿代表各行業的工具給小孩挑,用來預測他長大會做甚麼工作。抓周chhì-chiu儀式開始前須準備一對麵龜和一個米香,以及蘋果、雞腿、蔥、蒜等吉祥物。先讓孩子的雙腳踩上麵龜,意思是:雙腳踏麵龜,開智慧會讀書。拿米香給孩子吃,代表,學講話都很香,會有人緣得人疼。也有人會讓孩子咬蘋果,代表平安、咬雞腿代表醫生不愁吃穿、抱蔥是聰明的意思。接下來才將代表各行各業的東西放在一個大的米篩,像書、筆、算盤、錢幣、印章、雞腿、尺、,讓孩子坐在米篩中自己拿喜歡的物品。現代人的職業工作和過去很不一樣所以抓週放的東西也不同。現在沒人會擺個鋤頭讓小孩抓,反而計算機、滑鼠ku̍t-chhí、這種現代的工具變多。

另一個和小孩有關係的儀式是拜床母,主要目的是保佑小孩乖乖長大。一年裡有很多次拜床母的機會,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也有人每個月都拜七娘媽,也就是兒童的保護神。

客家人的習俗是,在每年元宵的時候,若家裡在一年內有生小孩的人,要做一大塊的紅色的新丁粄,代表家裡添丁的意思。新丁粄放到廟裡拜拜後,切分給親朋好友和鄰居,收到的人則會包紅包給小孩當回禮。過去新丁粄並沒有印花,所以看起來和紅龜粿不一樣。但是現在無論生男生女都會做新丁粄送人,所以若生男就是做紅龜粿,生女做的粿是桃子型叫做紅桃粿。

台灣的原住民裡頭有嬰兒祭典是布農Bunun族。他們在每一年七、八月份時候舉行嬰兒祭,會特別選在農曆15那一天,因為月亮圓圓,也代表小孩會愈長愈好。這天在過去一年內家裡有嬰兒出生的父母,都會準備食物邀請全部落的人。小孩的父母要釀酒(kik-tsiú),也有人會打獵殺豬,還要準備食物謝禮給來的人。他們有個說法是這些所有的準備工作都要小孩父母自己完成,因為準備這些是很辛苦的工作,這個過程也讓新手爸媽準備心當父母,知道養小孩的辛苦。這天部落的族人,可以從一家吃到另一家,祝賀他們生小孩,也利用這個時候聯絡感情。嬰兒媽媽的家族還會特別準備項鍊送給小孩給予祝福。嬰兒祭儀式是由一位長輩向天祈禱,接著父母會為嬰兒掛上一條項鍊,父親用沾酒潑灑小孩,祝他長大不生病;媽媽是負責講石菖蒲(tshiong-pôo)樹根嚼一嚼,抹在孩子頭上,用來趕走壞的靈魂。也有人會利用這個儀式請部落的長輩替小孩取名。

無論是滿月,做周歲,做新丁粄或者嬰兒祭,這些儀式因為都和宴客有關,主要是將生小孩這件喜事報給大家知道,也讓親戚朋友有一個聚會的機會。

最後來說的禮俗是吃姑米,這是我過去不知道的禮俗。人說「七坐八爬九發牙」,意思是寶寶在九個月會開始「長牙齒」。小孩開始長牙齒,一次都長二顆牙,但如果有一次長一顆時,稱為「孤齒」。過去的人認為這不正常。因為「孤」跟「姑」同音,所以會請小孩的姑姑洗米,將泡過水的米煮成稀飯給嬰兒吃,不然就是將洗米水燒熱,泡牛奶給嬰兒喝。現在也轉變成請小孩的姑姑買奶粉給嬰兒吃。而如果嬰兒後腦勺頭髮少,都長在頭頂的地方,會有一條髮線,稱為「生孤路」,父母會擔心這樣的小孩會「走孤路」,所以請姑姑買鞋送小孩穿,這就是所謂的「生孤路,穿姑鞋;發孤齒,食姑米」。為什麼要讓姑姑破費?很有可能是過去女兒嫁出門就不能隨便回娘家,但是若說要送小嬰兒鞋子或者送米,就有正當的理由回娘家看父母親,不會被說閒話。另外也表示姑姑對侄子女的疼愛。

無論怎麼樣家裡多一個小孩的禮俗受到家庭觀念和親屬關係的影響,而且這些關係又和男生女生有關。小孩是男、是女,和小孩的關係是母親那一方或者老爸那一方的親戚,而且還又論輩分。現在的家庭人數越來越少,要再分這麼細,其實是很困難了。

現在也有過去沒有的活動出現,像去照相館拍照紀念,也有餐廳能包辦抓週,會提供不同的衣服讓小孩、父母挑選,也可以在同一個場地辦桌請親戚吃飯。台灣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 學歐洲美國的習慣,在小孩還沒出生以前就舉辦慶祝活動。像說請親朋好友的baby shower,來的人客會準備要送給小孩的禮物。最近這幾年還有的活動是嬰兒出生以前,請朋友一起來熱鬧,猜嬰兒是男是女。

雖然說今天說的都是古早的禮俗,但是我問身邊的有年紀的人他們有沒有聽過或者做過這些,其實除了滿月吃油飯,剃胎毛之外,其他他們也都不知道,反而是現在比較年輕的父母為小孩辦的慶祝活動變比較多。

戴筠,2018,【民俗專家開講】一次搞懂彌月、剃胎毛、收涎、抓周怎麼做!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_page=2&id=8432


7月 25, 2021

奧運的電視轉播Olimpic ūn-tōng pí-sài ê tiān-sī choán-pò͘


東京奧運正在進行,一直到8月8日閉幕,由13個台灣頻道轉播。開幕典禮全台收視人次達170萬,羽球天后戴姿穎的第一場比賽有205萬人收看。電視轉播顯然是奧運活動的重要配備。奧運比賽和電視轉播技術共同推動了戰後民族主義的發展。

Tokyo Olimpic ūn-tōng pí-sài tú-tī--leh kí-pān, it-ti̍t kàu 8 goe̍h chhe 8, ū 13 ê Tâi-oân tiān-sī-tâi teh choán-pò͘. Khai-bō͘ tián-lé choân Tâi-oân ū 170 bān lâng siu-khòaⁿ, ú-mô͘-kiû thian-hō͘ Tài Chu-Éng ê tē it tiûⁿ pí-sài ū 205 bān koan-chiòng. Tiān-sī choán-pò͘ sī Olimpic oa̍h-tāng ê phòe-pī. Olimpic ūn-tōng pí-sài kap tiān-sī choán-pò͘ ê ki-su̍t chò-hóe thui-sak chiàn-āu bîn-cho̍k-chú-gī ê hoat-tián.

上一次東京舉行奧運是1964年,那年也是亞洲國家第一次舉辦奧運。那一年台灣隊伍開幕進場時舉的牌子還是寫Taiwan中華民國,不是現在的中華台北。

Tokyo téng chit-pái kí-pān Olimpic sī 1964 nî, hit pái mā sī Olimpic pí-sài thâu chi̍t pái tī A-chiu kí-pān. Hit nî khai-bō͘ Tâi-oân-tūi ji̍p-tiûⁿ ê sî gia̍h ê pâi-á iáu-sī siá Tai m̄ sī chím-má ê Tiong-hoa Tâi-pak.

那年楊傳廣獲得金牌的呼聲極高,為了看國家選手的表現,台灣電視機的銷量急增,全台電視機數量從1963年6000多架變成1964年的30000多架。電視讓大眾親眼目睹台灣人參加國際體育競賽,親身感受衛星轉播技術所傳遞的畫面,所以也成為動員愛國情感和強化國家現代化和認同的工具。

Hit-nî Iûⁿ Thoân-Kóng thê-tioh kim-pâi ê ho͘-siaⁿ chin koân, ūi-tio̍h beh khòaⁿ kok-ka-soán-chhiú ê piáu-hiān, Tâi-oân tiān-sī ê siau-liōng cheng-ka chin chōe. Tiān-sī ê sò͘-liōng tui 1963 nî ê 6000 tâi piàn-sêng 1964 nî ê 30000 kúi tâi. Tiān-sī ho͘ ta-ke chhin-ba̍k-chiu khòaⁿ tioh Tâi-oân-lâng cham-ka kok-chè thé-io̍k pí-sài, chhin-sin kám-siū tioh ōe-chheⁿ choán-pò͘ thoân-lâi ê ōe-bīn, só͘-í mā piàn-chò tōng-goân ài-kok kám-chêng, kiông-hòa kok-ka hiān-tāi-hoa kap jīn-tông ê kang-kū.

對日本來說1964的奧運轉播是擺脫戰敗國,取得國際肯定的機會。坐在電視機前看奧運比賽,對日本人來說是感動與驕傲,因為在東京之前的奧運從來沒有過現場直播。東京奧運的衛星轉播展現出日本的科技能力,奧運之後日本也快速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Tùi Ji̍t-pún lâi kóng 1964 nî ê Olimpic choán-pò͘ sī thoat-lī chiàn-pāi-kok, tit-tio̍h kok-chè khéng-tēng ê ki-hōe. Chē tī tiān-sī chêng khòaⁿ Olimpic ūn-tōng pí-sài, tùi Ji̍t-pún-lâng lâi kóng si kám-tōng kap kiau-ngō͘, tī chìn-chêng ê pí-sài m̄ bat ū hiān-tiûⁿ choán-pò͘. Tokyo Olimpic ê ōe-chheⁿ choán-pò͘ piáu-hiān chhut Ji̍t-pún ê kho-ki lêng-le̍k, Olimpic pí-sài āu Ji̍t-pún chin kìn piàn-chò sè-kàitē jī tōa ê keng-chè thé.

請聽台灣電視歷史〈096 戒嚴時的電視管制 Kài-giâm sī ê tiān-sī koán-chè〉

Chhiáⁿ thiaⁿ Tâi-oân tiān-sī ê le̍k-sú

🌱Apple https://apple.co/2EwTMGi

🌱Spotify https://spoti.fi/3kIGplD

🌱Google https://tinyurl.com/yyst6hnw

參考資料: 

柯裕棻, 2012, '台灣電視事業發展初期的社會條件與消費狀況, 《中華傳播學刊》, 22, pp.3-18.


7月 24, 2021

096 戒嚴時期的電視管制


電視對現代人的生活影響很大。電視也是公認的20世紀重要發明,但是電視的問題也最多。像現在父母最常討論的就是小孩到底可不可以看電視,可以看多久。電視因為很有影響力,過去都受到政府的許多管制。今天我們來說台灣電視台的歷史,電視對台灣社會有什麼影響?國民政府是怎麼管制電視台?第四台是怎麼來的?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戒嚴時後報紙、電視、廣播電台都受到政府管制,戒嚴時期只有三個無線電視台,台視、中視和華視。這三台怎麼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電視就開始在歐洲美國流行起來,因為對社會大眾能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各國政府也都很注重電視台的發展。在台灣也有人很早就建議政府要設立電視台。對政府來說的主要功能是政策宣傳,教育和提升國家科技,至少當時認為如此。也因為如此,一開始成立電視台的討論和戰後美國蘇聯冷戰有很大的關聯。美國願意投資東亞電視台,因為有利於反對共產黨教育的宣傳,所以1950年代美國就在韓國設一個電視台,當時也想要來台灣設置,但是最後沒有談成。

因為設電視台需要投資很多錢,所以國民政府後來想到的辦法是找日本人合作投資。1959年政府成立一個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去研究怎麼設電視台。

同一個時間,當時教育部找到設立電視台的合作資金,和交通大學合作發射器,和師範大學合作節目內容,成立台灣第一家電視台,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台,一天播放2小時,但是播放的範圍只在北部,而且節目教育相關,所以觀眾很少。

同年,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也成立成立第一間商業電視台,就是現在的台視。這個電視台是台灣政府、日本企業和民間企業共同成立。政府佔股49%,日本四間公司也有40%,其他才是民間企業的股份。和台視同時出現的台灣第一支廣告是第一支電視廣告是於1962年10月10日於台視開播日播出的黑人牙膏60秒廣告。畫面裡一支牙膏一邊唱歌,還在臉盆上跳來跳去,唱完後的出現「黑人牙膏」四個字。

按照柯裕棻教授的說法,台視成立以前引起討論的有三點,第一,資金來源,包括電視製造的投資,第二,電視節目的內容,因為協調時日本公司因為他們的投資,要求一天有5小時的節目是台灣這邊決定,2小時是日本公司的節目。第三 電視機的製造技術依賴日本。因為戰後國民政府對日本的態度,在 文化上是反日,但是經濟方面卻繼續和日本有很多連結,這樣的矛盾,引發上面三點討論。最後變成台視不能獨佔電視機市場,也取消2小時日本節目的協議。

因為台視一播出就很成功,台視成立以後的7年內,全台灣的電視機數量從3000多台變成30萬台。

台視成立沒多久,美國對台灣的援助停止,所以政府就發起文化復興運動。台視當時配合這個運動的第一個節目叫做「三燕迎春」,連續撥出三次的連續劇。 故事描述三個女學生和一個水墨畫老師推廣國畫學校的過程。

台視成立不多久想成立電視台的業者就很多家,尤其是既有的廣播業者,也想申請電視台。後來政府的決定是結合所有申請者和其他的廣播電台成立中國電視公司,讓中國廣播公司佔一半的股份。中市第一個董事長由當時國民黨的秘書長擔任。

所以在台視成立六年後,1969年中視開始放送,而且一開始就是彩色的電視節目,當時成立也剛好趕上文化復興運動。中視也是第一個製作每日放送的連續劇《晶晶》。

除了宣傳中國文化以外,電視是台灣進步和現代化的代表,因為透過電視可以看到在日本的奧運比賽。電視是建立大眾愛國心的工具,在台灣的人可以從電視上頭看到楊傳廣參加比賽;可以看到台灣少棒去美國參加的比賽;看到美國太空署的太陽神號上到月亮。這些運動比賽和科技的轉播都讓電視賣得更好。但是那個時候電視機不是可以買賣的東西

在1960年代的台灣政府不僅管制電視台,而且也管制電視買賣。 想買電視要先向警察局申請購買證,另外還要有一張向交通部申請的執照,才能有一台電視。所以電器行也不是隨便能開。雖然如此電視機的數量還是增加很快。但是整體來說,電視節目還是以教育為目的,整個戒嚴時期,製作電視節目的目標都不僅是休息娛樂而已。

難道當時沒有地下電視台?除了主要的三家無線台,有線電視台其實很早就有。 第四台的出現也不完全是政治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還沒那麼進步,台灣的山很多,所以許多地方收不到電視台的訊號。後來就有業者自己搭天線放送,只放送三台的節目似乎不夠,他們就開始放錄影帶,這是最早的第四台。因為知道這樣就可以播放電視節目,所以越來越多第四台業者,但是因為無法管制這些電視台,所以政府一直取締,但卻無法阻止。

第四台合法是1990年代的事了,政府一開始讓600多家取得臨時登記,後來新聞局劃分地區,限制每一個地區只可以有5家有線電視台,要求這些業者合併。到1994年真正可以申請登記時,只剩200多間,現在有線電視台是越來越少了。

1980年代開始有人自己裝大型天線也叫做小耳多,用來收看別的國家,別的地方的電視節目。因為違法一開始都是走私進台灣,雖然政府會取締,但是不少人屋頂都會裝一個,四處都看得見。小耳多也是1990年代才開放合法。

1994年政府開放名間申請無線電台,民視是第一家,應該很少人記得民視的全名是什麼, 它叫做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柯裕棻,2009,'電視與現代生活:電視普及化過程中的「國」與「家」,1962-1964,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1-38。


六十年前大學校園中的職業學生

1950年,教育部公布「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從國小到大學開設各種思想課,以達到反共建國的全面教育。阿公被教育得很好,相信很快就能反攻大陸,念中文系畢業後將大有前途。

1950 nî kàu-io̍k-pō͘ kong-pò͘ 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 tùi kok-sió kàu tāi-ha̍k sióng su-sióng khò, ta̍t-sêng hoán-kiōng kiàn-kok kàu-io̍k ê bo̍k-te̍k . A-kong hō͘ lâng kà kah chiaⁿ hó, i siong-sìn chin kín to̍h beh hoán kong tāi-lio̍k, tha̍k tiong-bûn-hē pit-gia̍p ê chiâⁿ ū chiân-tô͘.

當時每間大學都設有黨部,阿公也懷疑每班中有些人是黨部派來監視同學的職業學生。為何有這種想法?因為他自己在大學時曾多次出現以免學費、公費出國為條件被要求入黨。後來服兵役時,在學校工作時也都曾被要求過。阿公當時相信即將反攻復國,卻始終不願意加入國民黨,我想應該是黨國體制的運作令他相當反感吧!

Tong-sî múi chi̍t keng tāi-ha̍k lóng ū tóng-pō͘, i mā giâu-gî múi chi̍t pan lóng ū lâng sī tóng-pō͘phài lâi kàm-sī tông-ha̍k ê chit-gia̍p ha̍k-seng. Sī án-chóaⁿ án-ne siūⁿ? In-ui i ka-kī ti tāi-ha̍k ê sî tō tú-tio̍h ēng bián ha̍k-hùi, chhut-kok liû-ha̍k ê tiâu-kiāⁿ lâi iau-kiû i ji̍p-tóng. Āu--lâi chò-peng ê sî, khì ha̍k-hāu kà-chheh ê sî, lóng ū tú-tio̍h. A-kong tong-sî siong-sìn tō beh hoán-kong tāi-lio̍k a, soah it-ti̍t bô ài ka-ji̍p kok-bîn-tóng, góa siūⁿ eng-kai sī tóng-kok-thé-chè ê chok-hoat hō͘ i chin tò-tōaⁿ!

1950年代全台灣公私立大學只有十幾所,

1950 nî-tài choân Tâi-oân kong-li̍p hām su-li̍p ê tāi-ha̍k kan-na cha̍p-kúi keng

教育程度有大專以上的人口大約1%

Kàu-io̍k-thêng-tō͘ ū tāi-choan í-siōng ê jîn-kháu chha-put-to 1%

那時的大學是什麼樣子?

hit-tang-chūn ê tāi-ha̍k seⁿ-chò sáⁿ khoán?

當時大學學費不算高,但也不是人人負擔得起,窮學生怎麼半工半讀?

tong-sî ê ha̍k-hùi m̄ sī ta̍k ê lâng hù ē khí, khá sàn ê ha̍k-seng án-chóaⁿ seng-oa̍h

請一起來聽阿公講古。

Chhiáⁿ chò-hóe lâi thiaⁿ a-kong kóng-kó͘

 


7月 15, 2021

093 從夏威夷到台灣的土鳳梨


今年鳳梨相關的新聞很多。大家都知道台灣鳳梨很好吃,若要出國也帶一盒鳳梨酥當伴手禮。但是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過去的人去探病會帶鳳梨罐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臺灣的鳳梨罐頭的外銷量曾是全世界第一。現在生產鳳梨罐頭的地方卻已經變成觀光工廠。我們今天來說台灣鳳梨從哪裡來?台灣鳳梨罐頭產業怎麼發展?從鳳梨罐頭的歷史可以看到日本美國和台灣的關係如何影響一個產業的發展。

現在說的土鳳梨,其實不是原本台灣就有。鳳梨是外來的水果,原本生在南美洲,歐洲人帶回歐洲以後,葡萄牙人再帶來東南亞,經過澳門、廣東、福建種,才來到台灣,但是台灣種鳳梨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

為什麼叫鳳梨?一個說法是因為鳳梨後面一簇葉子,看起來像鳳的尾巴,所以叫做「鳳來」。也有人說因為鳳梨肉是黃色,是皇帝的顏色,所以叫做王梨 國王的王 梨子的梨。

鳳梨有不少好處,一當然是可以食用,而且葉子纖維可以做衣服。另外是種鳳梨的土地不須太好,也不用澆太多水。因為鳳梨的葉子很特別,它的葉子尖尖,朝上漲,在晚上會收集露水,露水會順葉子流到地底下,根部再吸收。另外和其他種類的葉子相反,鳳梨葉子的氣孔是白天關閉,晚上會打開,可以讓失水的速度變慢。

300年前剛到台灣的鳳梨好吃嗎?其實鳳梨原本很小一顆,皮很厚,目很深,挖挖削削能吃的部分剩不到三成。而且很酸,會咬口,所以過去都認為鳳梨不能吃太多。現在吃到的鳳梨是改良又改良過的,才會這麼好吃。

台灣會種很多鳳梨是為了做鳳梨罐頭。鳳梨罐頭怎麼來的?食物裝進罐頭是法國人發明的技術,他們也很早就在新加坡種鳳梨做罐頭。台灣是因為有日本人想到可以將台灣鳳梨也做成罐頭銷去日本,才開始做鳳梨罐頭。這個人就是岡村庄太郎。他是一個生意人,在日本政府來台的第一年也跟著到台灣。他最早在臺南的軍營裏頭賣日用品及食物。他來台灣吃到台灣的水果後,就寄一箱鳳梨和香蕉回日本,當時日本人都覺得很好吃,所以他就想要怎麼樣將這些水果賣回日本。岡村庄太郎很快想到可以將鳳梨做成罐頭。那時全世界的鳳梨罐頭主要是新加坡產的,所以台灣總督府特別拿錢補助他到新加坡的鳳罐頭工廠參觀看別人怎麼做罐頭。他也用兩年的時間實驗。最後決定將工廠設置在鳳山,鳳梨園的旁邊。1902年台灣第一間罐頭工廠,也是第一間鳳梨罐頭工廠開始生產,隔年他把罐頭拿去大阪的博覽會展覽,造成轟動,日本來的訂單接不完。

這樣鳳梨罐頭就開始賺錢嗎?其實沒有。因為無論罐子、箱子都要從日本進口,機器壞了還要日本技師來修理,部分工人還從日本來,所以台灣的分梨罐頭成本很高,利潤很低。

那個時候夏威夷的鳳梨罐頭漸漸代替新加坡變成是世界最大的產地。夏威夷的鳳梨罐頭製作方式與新加坡不同,他們的工廠都有自己的鳳梨田,工廠的機械自動化,而且規模更大。夏威夷的鳳梨罐頭需要的人工較少,原料也自己可以控制,而且最重要的是鳳梨品種不一樣,比較適合做成罐頭。怎麼說?台灣原來的再來種雖然較好吃,比較香,但是很小顆,目比較深,所以是整顆削皮後,放進罐頭裡。夏威夷的鳳梨不一樣,是「開英種」,比較大顆,絲粗但較脆,目也比較淺,能吃的肉比較多,所以能去心,切片。

為了能和夏威夷的鳳來競爭,台灣總督府就引進夏威夷的開英種鳳梨和自動生產技術,台灣原本的在來種就漸漸不見了。所以我們現在說的土鳳梨,其實是從夏威夷來的品種。

話說回岡村庄太郎,他雖然也請其他日本人投資合作,但是因為公司繼續虧損,所以換人負責,他就離開這間公司去中國,不久就過世。後來因為總督府的協助,改成夏威夷來的品種和生產模式後,台灣的鳳梨罐頭工廠越開越多,增加到81家,還在高雄和基隆設立「鳳梨罐頭檢查所」,保證外銷的品質。

由於成立鳳梨工廠的門檻並不高,臺灣人也很快開始設廠,甚至在北部大稻埕的生意人也有興趣,鳳梨大王葉金塗就是這樣從大稻埕來到高雄設工廠。這個人就是很早在〈017集喪禮上的罐頭塔從哪來?〉有提到。因為他自己做鳳梨罐頭生意,喪禮上擺許多罐頭,所以台灣喪事才開始有罐頭塔。

1930年代台灣人開始加入以後,種鳳梨的人變多,罐頭業者也變多,但是品質不穩定,價錢也競爭,後來總督府出面協調,請工廠組成共同的合作社,穩定鳳梨的價格,一起出口,那個時候的鳳梨罐頭外銷已經是全世界第三。但是不少台灣人對這種合作和後來的整併很不服氣。有一個叫做林發的人原來在台灣做鳳梨生意,就獨自到石垣島上種鳳梨,這個故事我在059集有說過。雖然台灣鳳梨罐頭出口增加,但是這個事業也風光沒多久,後來開始戰爭就都變差。

戰爭以後,國民政府鼓勵外銷,所以不少食品工廠也開始做鳳梨罐頭,那個時候鳳梨罐頭超過100家,鳳梨罐頭的外銷市場從1950年代銷去德國與日本,後來變成外銷美國為主。美國戰後對台灣的援助也影響到鳳梨罐頭的生意,美國讓台灣可以拿到馬口鐵,用來做罐子的原料,也因為美國的援助,台糖到台東種鳳梨,設置鳳梨工廠。因為美國,才有台灣日本的貿易協定,台灣鳳梨可以打進受到管制的日本市場。那個時候去鳳梨工廠做工的人,九成都是女性,因為鳳梨要切,鳳梨目要挖。聽說那個時候切下來的鳳梨心還可以給小孩當零食。一直到1970年代左右,台灣是全世界出口最多鳳梨罐頭的國家。

其實美國在夏威夷也有生產鳳梨,台灣的鳳梨罐頭和夏威夷鳳梨搶生意,為什麼他還要這樣做?有人說是美國那個時候的國際政策和冷戰,讓他們願意幫助台灣,另外也可能後來夏威夷鳳梨罐頭,因為工資上漸漸生意變差,美國有意和台灣合作,但是沒有談成,後來美國人就換到菲律賓種鳳梨,做罐頭。但是也因此1970年代以後,全世界的鳳梨和鳳梨罐頭市場都受到影響。因為美國政府用同樣的方法要求日本取消鳳梨保護政策,讓菲律賓鳳梨可以賣到日本。這不只讓日本開放國內市場,也讓臺灣銷日本的鳳梨漸漸減少, 1970 年代以後不少台灣業者就退出日本市場。

過去台灣鳳梨罐頭最好的時,一年的產值sán-ta̍t有120億台幣,不少人靠鳳梨工廠吃飯。後來台灣的經濟發展,種鳳梨的人減少,工廠工資變貴,台灣的鳳梨罐頭就失去市場,台灣主要的鳳梨公司也在換到東南亞的印尼、泰國設廠。


王御風, 黃于津,2019,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台北:玉山社

河馬教授的網站,鳳梨典故考 http://hippo.bse.ntu.edu.tw/~wenlian/plant/plant-3.htm

郭琇真,2015 鳳梨罐頭曾是台灣護國神山,照亮台灣經濟,上下游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9782/




7月 10, 2021

092 竹雞、竹雞仔、竹雞仔車


一直都還看得到竹雞仔車的新聞。去年年底基隆往台北的野雞車被監理所取締,但是基隆人也表示很無奈,因為只要下雨高速公路塞車,國光客運等許多班還是無法上車,但又要趕到台北上班,只好坐竹雞車。一直到現在竹雞仔車雖然變少,但是沒有消失。我們今天就來說客運和竹雞仔車。竹雞仔是什麼? 竹雞仔車又是怎麼來的?

說竹雞仔車前,我們先來說竹雞和竹雞仔是什麼?

竹雞是台灣的原生鳥類,早期很多,會被抓來吃。竹雞反應也很快,會怕生,所以很會躲,也很會跑。早期說小孩很愛動、喜歡到處亂跑,會說「好像竹雞仔」。但是後來台語說得竹雞仔是指閒閒沒事,或者不正當工作的流氓。因為竹雞還有另外一個習慣,很兇,會占地盤。每隻竹雞都有自己專屬的地盤,當有其他竹雞或其他鳥類入侵時,就會前往驅趕。也因為竹雞在自己的管區聽到其他鳥叫聲會去驅趕,所以過去的人就是利用這個特性,播放竹雞的叫聲,將竹雞引出來,再把他們抓起來,煮來吃。現在有些山產店還有在賣竹雞,但是野生動物保護法通過後,其實是不能再抓了,尤其深山竹雞已經變很少。 

按照這竹雞和竹雞仔的意思來看,竹雞仔車這個名字也是和竹雞很會跑,很會躲,會占地盤有關。所以竹雞車是說那些沒正式登記,政府管不到,但是載客做生意的車。

臺灣竹雞車最早的記載是1947年《民報》的新聞。新聞上寫的漢字是野雞車,報導說野雞車太多,交通處要嚴格取締。而且那個時候的新聞指的不只是汽車,當時腳踏三輪車,裝馬達的三輪車,日本軍隊車留下來的零件再拼裝的車,小貨車,大型貨車都有人開來載客,主要是因為民眾買不到火車或者客運的票。竹雞車的問題並不是只有沒登記違法營業,主要是發生問題沒人可以負責,常發生車禍,超載或是乘客被放鴿子。但是一直到今天竹雞車還是存在。

 

我先簡單說一下台灣的公路客運的發展,再回來說台灣的竹雞車是怎麼來?

日本時代總督府的交通規劃和開路一開始是為了軍事目的,接下來是因為經濟目的,所以比較注重鐵路火車。一開始的汽車客運並不多,因為路不好,自動車昂貴,都是日本人在經營,但是後來業者越來越多,總督府就要求汽車公司須提出申請,由警察事先審查業者資格、場所及設備等。但是漸漸汽車客運影響到火車的生意,所以總督府才又將主要的路線買回來自己經營,也鼓勵民營公司合併。後來戰爭許多車因為空襲損壞,要替換零件、輪胎都很困難,所以公路客運和貨運就減少了

戰後由一個委員會接收日本時後留下的 356 輛巴士,但是修理後只剩68 輛可用,公路客運還在經營,但是班次很少。1946 年「公路局」成立,變成主管機關,一開始是以發展交通和經濟為主,所以先補助業者,同時和日本政府依樣也為了防止客運和鐵路火車競爭。但是後來和客運公司協調後,公路局也開始經營客運。

公路局的發展並沒有跟上台灣的經濟發展和交通需要,坐車的人越來越多,車班卻沒有增加,所以遊覽車就開始跑客運的路線載客人。遊覽車平時的生意有分大小季,有時很忙,有時很閒,所以空閒時候,他們也開始在路上載客,尤其是選擇公路警察比較少的晚上開,他們最常跑的就是晚上台北到高雄這條路線。一開始公路局因為自己也沒能力再加開晚上的車班,所以很快就讓這些遊覽車合法開晚班。但是開晚上的遊覽車公司生意越來越好後,原來合法申請的民營客運很不服氣,因為規定是一條路線固定一家公司負責,日間公路局的路線,夜間卻給民間經營,而且價錢還和公路局日間的金額不一樣,這和原來的法律規定不同。

因為無法擺平糾紛,所以公路局又將原先釋出的夜班車權利收回來,換成是公路局自己經營,但是請遊覽車來輪流排班,但是這造成排班的遊覽車不回公路局保養,常常調度有問題,無法準時開車,還會慢分,或者車子在半路拋錨。這些遊覽車一方面派舊車去公路局排班,另外又買新的車在同一個車站招客。公路局的夜班車生意大受影響,而且還要另外付給遊覽車公司租車的錢。

後來因為高速公路通車,1977年政府決定進口美國原裝的巴士,變成「國光號」,加上原有的「中興號」,自己經營國道的客運。但是這些車班還是不敷所需,所以原來只跑省道的竹雞仔車也開始開高速公路。其實政府也知道國營的台灣汽車客運車輛不夠,所以並沒真正去管制,才會一邊叫大家不要去坐竹雞車,同時大家在車站旁都看得到也坐得到竹雞仔車。因為竹雞車的生意很好,所以不少人都開始投資載客的生意,最有名的就是催台菁那時投資改裝過的遊覽車變成高級的竹雞車。

竹雞車為什麼生意好?當然主要是因為公路局的客運票難買。但是為了競爭他們也有許多搶生意的方法。坐竹雞車的價錢大部分都比坐台灣汽車客運的較低。但是深夜及年節比較多人坐的時候,或者沒有跑的路線也會比較貴,而且價錢變化很快。要開或者不開也看狀況,人少的時候也將人客請去坐別間公司的車,人多的時候是買到票但是坐不上車,不然就是沒有座位。還有的是上車後,司機或者車掌會分凳子或塑膠椅給你坐中間通路或者自己拿著椅子找地方坐好。

為了利潤,竹雞車的車輛差不多是 24 小時都在開,而且為了一天能多跑幾趟車,司機工作的時間很長,車還要開很快。竹雞車沒有車站所以方便沿路停靠,隨時可以停路邊讓乘客下車,也有隨時可以發車只要人數夠。過去車多的時候,還可以去交流道下的檳榔攤等車,無論往南往北,都有車子下交流道來接。相形之下國營客運並不是四處都有車站,也有許多地方並沒有火車或客運站,能到交流道載人的竹雞車相對方便很多。但是比較麻煩的是,有時候不知道車子到底要下幾個交流道才會到達目的地。有的司機為了賺外路,還特別沿路停靠載客,這叫做抓老鼠。

竹雞車大部分發車的地方也都是在火車站附近的商店,稱為牛頭店。當然這些車停在火車站旁邊會擋到其他的車子,造成交通問題。警察來時,司機們都會互相通報,所有的車輛很快就會消失,開道比較遠一點的地方停靠,然後再用計程車或者小客車接駁。

台灣很早就有人在賣黃牛票,尤其過年過節時,這些人的生意就變好。竹雞車變多以後,這些人也開始替竹雞車拉生意。也有遊覽車公司請人來替自己拉客。原先台北車站為了高速公路客運的營業新闢一個公共停車場,那裏就成了野雞車的黃牛招客人的地方。在這裡為了搶客,搶地盤黃牛們還會吵架打架。警察當然會去取締,抓到還會被關三四天。但是後備的黃牛很多,永遠還是有人在停車場搶人客。此外也發生過為了和國光客運競爭,會先派黃牛去買國光號車票,讓別的客人買不到,然後要開車前再去退票。當然也有比較正當的競爭方式,向更好的服務,只要打電話去訂票,還會有人將車票直接送到家裡,或者退票不收手續費等等。竹雞仔車內還會播放錄影帶。而且後期竹雞車越來越高級,本來一排坐四個人,變成三個,又變成只坐兩個,座位越來越大。原本一層的遊覽車也變成雙層的車。然後還出現所謂總統座椅或五顆星的飛機座位,每個座位前面都有個人的電視和電動。這是當時國光號都沒有的,而且竹雞車的車票還是比國光號便宜。

雖然早在1980年就有業者要求開放國道路權給民間經營,但是政府一直都不願開放,當然公營企業也越來越沒有競爭能力。所以解嚴後1987年底確定要開放國道路權,當時政府的意思是將最野雞車的路線,從台北往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屏東,都開放給已經合法的客運業者去整併這些違規的遊覽車。統聯就是這樣來的,統聯原來的完整句子是「統率thóng-sut四方、聯合經營」。不過此時合併也發生很多問題,因為各間遊覽車公司的利益不同,漸漸願意參加的就減少,從一開始談時的500輛車到統聯1990年正式營業時只剩200多輛車。後來國營的台灣汽車客運公司也因為經營不好,2001年改組便國光客運。從此以後所有的國道客運都由民間企業所經營。


竹雞車不是台灣才有,大部分的國家都有不合規定的客運或是載客的車,現在雖然自用車變多,有高鐵,客運生意漸漸蕭條,但是竹雞車還是有。像去年年底才上新聞的基隆台北的路線。更早前的新聞也說到二林鎮,二林鎮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只有員林客運可達,雖然到台中雖然很便宜才一百多塊,但是一趟一定超過2小時,甚至還需要3小時。所以不少人,尤其年節時會搭竹雞仔車,雖然比較貴,但是一個小時內就會抵達台中火車站,而且還有24小時隨叫隨到的服務。

過去的歷史已經證明若只抓或者禁止是沒有辦法解決交通的問題,只要有需要就會有市場,竹雞仔車就會出現。反過來說付錢的消費者也不是沒法判斷的人,他們若有更好的選擇,也不會去坐沒有保障的車子。

吳宗憲,2017,《戰後台灣公路運輸政策與公營客運之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根雨屋【當年不能做的事!】你沒有合法的國道客運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887

野雞車 社開行腳4  https://solon88.pixnet.net/blog/post/210149297-%E9%87%8E%E9%9B%9E%E8%BB%8A

 

7月 07, 2021

091 草仔粿的不同名字


雖然現在並不常常看得到草仔粿,但是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吃過。我發現草仔粿很特別,是很多不同地方的人,不同族群的人在很早以前就會做、會吃的食物,而且綠色的粿都用來拜祖先的食物。

在主食是米不是麵的地區,很早就知道將米磨成粉,做成粿或者麻糬。將米漿加青草作成粿來吃,是很多地方都有的習慣。在台灣有草仔粿,在香港有雞屎藤茶果,在韓國有松餅송편。這些食物的做法都很類似,就是將青草加入米粉團中,然後蒸熟吃。台灣的草仔粿有些加鼠麴草,也有些是加艾草,香港人的雞屎藤茶果加的雞屎藤也是一種中藥草,韓國人的松餅和日本人的麻糬一樣,都是加艾草。

各國的草仔粿不僅做法相同,在台灣、香港、韓國,這種加了草的粿都是祭祖用的。台灣和香港人都是清明時吃,韓國是中秋節祭拜祖先的時候會吃松餅。

為什麼拜祖先用草仔粿?雖然清明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有人拜紅色的紅龜粿,但是有一種說法,是紅色的粿是過年過節拜拜喜事用的,綠色的草仔粿比較適合清明掃墓用來弔念祖先。另外一種說法是艾草可以避邪,加艾草的草仔粿適合拿去墓園祭拜祖先。

草仔粿不僅是台灣和其他國家都有,在台灣的不同族群也都有和草仔粿一樣的食物。客人說是艾粄(ngie53ban53),在埔里地區通稱為「按拉粿」,但是不同的原住民族群有不同的叫法,道卡斯族將粿稱為Hinpu,巴宰族稱為Umu,而拍瀑拉Papora族則稱為Tutu。但是做法都是將青草加入糯米粉或者粘米粉裏去蒸,蒸出來的粿都是綠色,還有草仔的香味。

草仔粿最早的漢字記載是一個清朝的官員寫他在台灣看到的平埔族生活,裏頭寫到住在台灣西岸中部地區,現在大甲清水所在的Papora族 – 番仔園文化遺址,(ûi-chí)就是這個族群的祖先留下來的。他寫說Papora的人會將糯米蒸熟做成餅,叫做tutu,這就像現在草仔粿。Papora族也是祭拜祖靈的時候吃tutu。他們每一年農曆七月初一會舉行「揹祖公」的儀式,他們會一起到他們住附近的溪邊大聲叫祖公祖嬤,回家囉,大家大聲喊幾聲後,會雙手放在腰後面就像背一個人一樣的姿勢,將祖靈背回家。回到家裡他們拿魚、米酒、糯米飯和嘟嘟粿拜祖先,然後一起吃。

當時和Papora族一起建立大肚王國的原住民族還有其他族群,像道卡斯族也是一樣有拜祖靈的傳統,所以在後來在埔里受到漢人影響的平埔族人,就將他們祭典時做的粿叫做按拉粿,他們也是把鼠麴草加進糯米漿裏,然後用月桃葉或香蕉葉包起來蒸熟。所以台灣現在說的草仔粿,很早的時候原住民就用來拜祖靈了。

草仔粿因為是清明的時候吃,所以也叫做清明粿,也有人說清明拜粿生財。草仔粿是加什麼草做成的?臺灣人吃的草仔粿,最常用的是艾草和鼠麴草這兩種。所以也有人將草仔粿叫做鼠麴粿。兩種草加了後,粿都會變綠色,而且主這兩種草也是清明時候最多,鼠麴草是2~3月,艾草的產期是在3~5月的時候。鼠麴草會開黃色的花,葉子有白毛,像老鼠,聞起來有草藥的香氣。算是很會長,四處都看得到的一種野草。艾草也有野生的,一樣也是有香氣。

客家人的草仔粿叫做艾粄。這是菜包的一種,也叫做豬籠粄。有人說這是因為住在北邊個客家人,搬到南邊後,從吃麵粉類的東西改變成吃米,所以就用糯米揉做皮做成較大顆的水餃,裡面包很多料所以叫做菜包,也叫做豬籠粄,豬籠粄不是因為豬籠草,是因為菜包圓圓的外形,與古早時用來裝豬、抬去菜市場賣的豬籠很像,所以才叫做豬籠粄。客家人的菜包有很多種顏色,像加了番薯就變成黃色,什麼都不加的是白色,但是清明拜拜的時候,他們都會加艾草,做成綠色的。另外要說的是客家人的菜包在印尼在馬來西亞也很流行,他們叫菜包粄或菜粄,主要是包豆薯炒蒜頭和蝦米。

草仔粿怎麼做?不少草仔粿都不只用一種草,最常看到的是鼠麴草加艾草。草摘來後要先洗,然後煮熟,也有會先炒過。然後將煮熟的草擰乾,剁碎。然後做粿切,再加水加糯米粉,將草放下去,放糖然後揉成一團。內餡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鹹的。我們最常吃到的草仔粿裏頭是包炒過的菜脯米,但是也有包鹹綠豆,甜的口味還有花生粉或者紅豆餡。包好後一團一團放在月桃葉或者香蕉葉上去蒸。

古早時候草仔粿是掃墓前一天做好,隔天帶去培墓。過去還有Ioh墓粿的風俗。早期台灣務農,需要牛幫忙犁田。這些牛要有人看 敢去吃草,所以若比較窮人的小孩就會去放牛,替家裡賺錢。這些看牛的小孩,常會將牛帶去野外墓地吃草,有時就會踩壞一些墳墓。清明節去掃墓的人,祭祖後會放鞭炮,在附近的牧牛小孩就會跑過來,等著別人將拜過的草仔粿分給他們。這樣做一方面是請他們吃,另一方面是希望他們將牛看好,不要再去破壞祖先的墳墓。後來草仔粿不夠分也會分銅板。有時候還會怕有小孩沒有拿到,會故意去破壞墳墓,所以也有家人會在墓地旁邊放零錢,用樹葉蓋好,讓拿到的小孩可以幫忙照顧墳墓。但是後來可以是這件事情越來越麻煩,看牛的小孩會來乞討,去掃墓的人不太想分錢給他們,常常會出現糾紛。最後在墓地入口就會有立牌寫著「嚴禁塚埔放牧」。現在在台北新莊的公墓還看得到一塊這樣的石碑。一方面禁止將牛牽來墓地吃草,將墓地踩壞,另外一方面也減少因為iho墓粿分不平的問題。後來是因為台灣經濟變好,iho墓粿的習慣才漸漸消失。

但是為什麼叫iho墓粿,按照邱文錫老師的說法是因為小孩要去拿粿以前,要先在墳墓前行禮,這叫作挹禮(ip-lé)、挹墓(ip-bōng)。挹禮就是雙手合起來在胸前,然後彎腰點頭。挹的白話音是ioh,文言音是ip,所以有人說「ioh-bōng-kué」也有說「ip-bōo-ké」。


張麗盆,拍瀑拉 草仔粿 揹祖公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5384

李鍾旻,草包的智慧:草仔粿裡包了什麼「草」?https://biodiversity.tw/newpage.php?id=18

邱文錫,Ioh墓粿https://www.peoplenews.tw/news/65c35c40-199d-4c08-9db2-a062829b7101


090 六十年前的職業女性:屏東阿嬤的故事

阿嬤今年85歲,在屏東市開雜貨店。

A-má kin-nî 85 hòe, tī Pîn-tong-chhī khui kám-á-tiàm.

她上小學正好是躲空襲的時候。

I tha̍k sió-ha̍k ê sî tú-hó té bih khong-si̍p,

25歲結婚前,她在萬丹鄉賣屏東客運車票,

25 hòe kiat-hun chêng i tī Bān-tan-hiong bē kheh-ūn ê chhia-phiò,

35歲她去工廠工作,看著屏東工業區發展

35 hòe i khì kang-tiûⁿ chò-kang, khòaⁿ Pîn-tong Kang-giap-khu ê hoat-tián,

45歲留在家中照顧公婆,接手雜貨店生意一直到今天。

45 hòe lâu tī chhù-lāi chiàu-kò͘ ta-ke-koaⁿ, chiap kám-á-tiàm ê seng-lí , it-ti̍t kàu chím-má.

空襲時怎麼上課?

Khong-si̍p ê sî boeh án-chóaⁿ siōng-khò?

工廠女工的一天怎麼過?

Kang-tiûⁿ lú-kang ê chi̍t-ji̍t án-chóaⁿ kòe?

屏東工業區原來種什麼?

Pîn-tong Kang-giap-khu pún-lâi chèng siáⁿ?

阿嬤有自己的粉專《雜貨店的故事》喔!

A-má ū ka-tī e bê-chiòng-ia̍h

拍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是她的孫子黃見達。

Hip chit tiuⁿ siòng-phìⁿ ê lâng si a-má ê sun-á 黃見達


請收聽屏東阿嬤的故事 Chhiáⁿ siu-tiāⁿ Pîn-tong a-má ê kò͘-sū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