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4, 2020

032 台灣女性的故事 楊千鶴


記者是一份很有趣的職業,能夠讓社會上的人知道其他地方在發生什麼事情,他們要去找資料、採訪,寫文章將新的消息報給大家知道。我今天要講的是台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的故事。

古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讀書,加上社會上普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所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比男性更少。楊千鶴出生在1921年的台北。當時是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時代。只是日本政府的「隔離政策」,使得台灣人受教育的機會總是比日本人少。日本人在台灣建立一個女子教育系統,只是傳統觀念認為女性並不需要讀書。所以當時若是女性又是台灣人的話,並無法像日本人或者男生有一樣地發展經驗。

只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楊千鶴,她很幸運,從小時候開始,她就有機會念書,不受到當時傳統觀念的限制,後來她也繼續打破很多限制和規定,去做她想做的和她認為該做的事,一生過得相當精采。

楊千鶴出生於有錢人的家庭,只是當時的習慣是把女兒送至其她家裡做養女或童養媳,所以千鶴的三個姊姊從小就被送到其他人的家裡。只是千鶴是最小的,所以她媽媽很疼她,沒有把她送給別人。她就留在家裡長大。

楊千鶴一路念書完成學業,相當順遂。她進入公學校,後來進入臺北靜修高等女學校,最後在台北女子高等學院畢業。這間學校是當時台灣最高的女子學府。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她很認真,很優秀,也受到她的老師及父母的支持。

不過就在她就讀臺北靜修高等女學校二年級時,遇上母親的逝世。母親的離開,讓她突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也非常難過。後來,她都會隨身攜帶五歲時與母親一起拍的照片。她認為這張照片可以讓她對生活充滿勇氣,她說:「母親隨時都在我的身邊,這個信念變成了我活下去的泉源」。

雖然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在當時被當作是新娘學校,只是從學習的內容來看,和其他學校教各種知識和學科比沒有較差,而且特別現代化,特別重視科學、專業和效率。當時這間學校有許多帝國大學教授兼課,很多女學生也說和其他高等女校比起來,更活潑也沒有壓力,學校的學風更加自由。

所以,千鶴在此學校就讀的期間,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在自由學風之下,她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她曾在自己的手札上寫道:「人就得美麗地做夢,美麗地活、美麗地死去不可」,在那個年代,這不僅超越了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更是代表著楊千鶴對於自己的自信、她心中的理想以及她生活的勇氣。

從台北女子高等學院畢業之後,朋友介紹給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學當日本教授的研究室助理。但是當助理大約一個月以後,楊千鶴發現她的薪水比同期日本同事更少,所以很生氣的就辭職。「為什麼平平是工作,日本人領的薪水卻比台灣人多?」她越想越覺得這不合她想法和理念,她認為這樣做相同的工作卻領不一樣的薪水,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她當時深深感受到日本人在台灣可以受到比較好的待遇,是不對的。

她不做研究助理後,就遇上當時台灣最大報社–台灣日日新報社正在找「家庭文化版」的記者。報社想要找的記者要是女性又是台灣人,不僅熟識當時候台灣人的文化風氣,更能夠從女性的角度來寫文章。這對楊千鶴來說,是一個大好機會。不過在應徵這個工作時,千鶴就向報社提出一個要求:「我的待遇要跟日本人一樣才行!」因為上一份工作的原因,對她來說爭取和日本人一樣的待遇非常重要。所以,當時報社也答應楊千鶴的要求,答應她的薪水和其他日本同事一定會是一樣的。

楊千鶴在《文藝臺灣》這本雜誌裡面看到一篇文章,它的內容主要在描寫台灣人喪事的禮節,只是文中都在恥笑台灣喪禮的風俗和習慣。就像出殯時都有一些哭得很大聲的那些人,有一些是專門請來送葬行時負責哭的人,俗語叫做哭婆。日本人寫到「哭婆」時,認為哭婆不合理也很可笑。千鶴非常不滿。她認為日本人統治台灣,不僅不想要理解台灣人的風俗和文化、也不了解喪事中台灣人是不是是真的在哭。這篇文章的作者就只因為喪禮和日本人風俗不同,便恥笑台灣文化。加上,當楊千鶴看到這篇文章時,想起自己十五歲時母親過世時,自己也哭得很慘。所以她就拿起筆,寫一篇〈哭婆〉的文章,去雜誌抗議。她表示日本人並不理解臺灣人送葬風俗,並不是所有喪禮都請得起哭婆,也不是哭的人都是虛情假意。日本人不了解也不應該批評台灣的文化和習慣。

雖在臺灣日日新報社裡面都是日本文人做主,可是楊千鶴有勇氣以一位女記者的身分,站在台灣人的角度批評日本人不理解台灣、對台灣文化有誤解,帶領其他人反省當時台灣人的處境。

進入報社工作之後,楊千鶴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夠成為「文章不輸日本人」的臺灣籍記者,一如在她在自己的書中說到:「我想證明一個在家不方便說日語的台灣人,照樣可寫出不輸於日本人的文章」。千鶴的文筆確實很好,受到許多人的肯定。她入報社時要求要和日本人的薪水一樣,後來她因為在報社的表現受到大家的讚美,薪水甚至比日本同事更高。

擔任記者期間,她在家庭婦女版寫許多照顧幼兒和健康衛生相關的現代知識,對台灣社會有很多的影響。當時她也訪問在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像是畫家郭雪湖、種菊花出名的楊仲佐、靜修女中校長鈴木先生,和文學作家賴和。她也寫過台灣滷肉飯的報導,介紹台灣菜給日本人知道。她記錄台灣當時重要的活動、重要人物,為臺灣留下來不少很寶貴的資料,對台灣歷史有很大的貢獻。

只是她當記者的時間很短。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家新聞報社配合政府宣傳的政策進入戰爭。報社重新改組,報紙內容也有很大的變化。其中,報社認為楊千鶴原來負責的「文化版」並不重要,下令減少版面,這對於一位記者來說,就是限制她自由發揮的空間。因為這樣楊千鶴選擇離開報社。但對楊千鶴來說,這段當記者的時間,是人生重要的階段。她在自傳中也曾表示「在我這段記者經驗中,雖然經過感情上的大風大浪,接受人生成長的試煉,但卻是我人生最光輝燦爛的年代」。

楊千鶴也發表過小說,書名叫做《花開時節》,小說的故事是講女校畢業生對未來人生的疑問,也表現出女性知識分子當時對傳統婚姻安排的懷疑和想法。雖然這本小說主角不是她自己,但是也反映她當時的想法。對楊千鶴來說,她不拒絕婚姻,但也不贊成為結婚而結婚,所以她並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一畢業就去結婚。她認為沒有結婚才有時間讀書、寫文章。不過,她也曾寫過關於她自己面對選擇「婚姻」與「寫作」的過程。當時戰爭不安的環境讓她面對婚姻問題一直猶豫,只是也沒法定下心來好好寫文章,到最後她選擇了婚姻的路,結婚以後她就沒有在寫文章了。

一直至她的夫婿林嘉雄先生往生以後,她才再次提筆寫作。此時她已經75歲,離她前一次的寫作已經過將近半個世紀。她這次不再用日語,而是用華語寫文章。她記錄自己一生中的經歷,出版《人生的三稜鏡》這本書。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你是否也覺得楊千鶴很勇敢呢?你有想更了解當時她生活的背景嗎?若想看楊千鶴的作品,不管是早期的小說《花開時節》還是後來寫的自傳都可以在書店或圖書館找到喔!

圖片是1999年南天書局出版的《人生的三稜鏡》封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