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13, 2021

067 玩水的歷史

                                                 

最近缺水很嚴重,大家都知道水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但是水不只是用來喝,用來煮食,也不是工業還是農業用而已。自過去水,無論是溪,湖還是海的水,甚至雨水,也可以用來玩的,水和休息和娛樂有關。台灣四面都是海,島上的湖,瀑布,溫泉都很多,台灣人從過去到現在玩水的方式有什麼變化?這和政府政策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先來說台灣玩水的歷史。

夏天到了,不少人,尤其有小孩的家庭都會想說要去海邊玩。其實去海邊玩,而且去海邊度假不是一直都有的活動,是後來才出現的。我們先來說台灣人和水的關係。早期台灣的民間信仰雖然認為水代表錢財,但是那是在家外面的水,家裡面積水不好,人也最好不要靠近水邊,有水神和水鬼的傳說。水會長蟲,長細菌,會產生傳染病。此外,早期水是種田最主要的資源,不同宗族的人會因為水而發生衝突。那個年代也有人戲水,像放水燈或者燒王爺船或者划龍舟。但這多是民俗宗教、集體的活動,若不是為了拜水神,就是為了照顧水鬼。早期有些上層階級的文人,他們和一般老百姓不同,他們會去看海,去湖邊看日落,用文字來寫出他們對水的感受。他們在家裡的庭院還會挖水池養魚,但是這只限於少數人才能做到。所以整體來說,傳統上,台灣人不是很愛接近水。特別還有農曆七月不能下水或玩水的說法。

林美容寫的《台灣鬼仔古》這本書裡就寫到水鬼的故事。鬼和魔神仔不同,一般人覺得鬼比魔神仔更恐怖,因為魔神仔只會捉弄人,但是鬼,尤其水鬼一定要抓到交替,自己才能投胎轉世。她書裡說到的故事是有一位姓黃的人住海邊,也常常去海邊潛水bī-chúi。有次他想要游遠一點,就潛水chhàng-chúi-bī到三十米深時,看到一株珊瑚長在海岸壁上,粉紅色的,很漂亮。靠近一看卻發現旁邊有一個縫隙。他膽子很大就游了進去,卻發現越往裏游,路越寬,一直來到一片空地,就像大廳一樣,四邊有好多條通路,通到不同房間去。他就像觀光客一樣在那裏繞來繞去。當他想到應該回家的時候,一檢查自己的裝備,發現他竟然已經超過四十米深,在五十多米的深海,而且氣瓶內的空氣已經用掉一半,最糟糕的是他忘記從哪一條路來了,所以找不到路回去。

海底是很靜的,他突然聽到聲音說:「你來了。」所以他就很緊張,越繞越找不到出去的路,突然左腳就像被人抓住,鞋字也脫落了。他正轉身要把鞋子撿回來時,卻看到一隻手。有一隻人的手從石頭縫伸了出來,將他的鞋勾住。原來石頭裡卡著一具屍體!說也奇怪,他卻不再害怕,也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他就緩緩的說:「好兄弟,謝謝你帶我來,現在讓我帶你回家。」說完,就拿繩子將屍體綁住,拉了出來。接下來,他就很順利地找到那株粉紅色的珊瑚。然後很快就上岸了。他上岸以後,趕緊報警,才知道原來那個人是在半個月前失蹤,家裡的人只知道他出來抓魚,但根本不知他去哪裡,一直都沒找著。從那個時候開始,黃姓先生若去潛水都會和朋友一起,不敢自己一個人去了。民間像這樣的水鬼故事很多,所以傳統上台灣人不太愛進水裡玩水,覺得海邊很危險。

其實台灣本島的海岸線很長,總共1,200多公里,而且四面海岸的地形不一樣,是很值得認識的地方。北部海岸是岬灣海岸,看得到奇形怪狀的石頭,這邊也是台灣最曲折的海岸,而且海灣較寬闊,水又深所以適合開港口。東部海岸是斷層海岸,海岸是很陡峭的山,沿海的平原較狹窄,船隻很難停靠。南部海岸是珊瑚礁海岸,地形特別,是觀光休閒,也是環境教育的好地方,但是對大船來說容易觸礁,比較危險。西邊海岸是沙質海岸,有許多沙灘,但是海水較淺,所以也沒有天然的深港。在西海岸看得到養蚵,漁塭仔也很多。

台灣人開始去海邊玩是日本人來以後的事了。日本人來後,開發水利設備,也將水變成大家能共同使用的資源。公共的自來水系統,水力發電,水庫都是那個時候,日本為了開發台灣資源所建設的。許多人自來水都說是水道水,這是日語的說法。水從過去是神祕、有可能產生災害,引發病情,變成是清潔衛生和文明開化的象徵。在這個年代日本人也推廣水上的活動,像游泳運動,划船比賽,日本人讀的學校先有游泳課,後來台灣人讀的公學校也有。

日本人開始在台灣設海水浴場。去海水浴場和去海邊休息是十九歐洲人開始流行的活動。和去泡溫泉一樣,一開始特別強調海水和海邊對身體健康有幫助,若生病了,就應該要去海邊曬太陽,吹海風,泡海水。日本醫生也認同這種說法,所以在日本也開始設海水浴場,後來在台灣也開始有。

台灣最早的海水浴場,應該是1902年夏天在基隆大沙灣開幕的。聽說那個時候,不僅有提供吃的點心,也有酒保。而且後來還有船載人出海觀光。在那個年代男生和女生的浴場是分開的。另外還有旅館可以讓從別的地方來的客人休息。後來淡水、新竹南寮、苗栗通宵、大甲、台南安平、喜樹(赤崁)、打狗也都有設海水浴場。那個時候開到海水浴場附近的鐵路和巴士在夏天也會打折,載大家去海邊。

除了海水浴場,日本人在台灣開發了很多溫泉。先在北投、草山和礁溪開溫泉旅館,這些地方變成觀光和學校帶學生旅遊的地方。一開始溫泉很貴,尤其住溫泉旅館不是一般人負擔得起的。後來因為很多人跑去泡室外的露天溫泉,不僅危險,日本政府認為有礙觀瞻,所以才在北投蓋公共的溫泉浴場。

但是戰後,海岸變成是海防部隊管制的地方。一方面怕有人偷跑進來,另一方面也怕有人偷跑出去,海防變得很嚴格。因為這樣,海水浴場漸漸關門,海邊也越來越少人去了。1950年代台北縣的地方議員還有要求開放萬里、金山和瑞芳的海邊和海水浴場,但是國防部都不允許。一直等到1969年才有海水浴場的管理規則,開放業者設海水域場,規定海邊只能游泳,不能有其他水上活動。

本來城市裡的河邊還有人去,無論是去釣魚,提水,洗衣還是玩水,但是後來河川防洪計畫開始以後,河堤變高,不但很難看得到水,也很難去玩了。

但是除了海邊和河邊這兩個地方以外,公園裡划船,洗溫泉,水庫遊覽還是繼續有。尤其後來新蓋的水庫,都成了觀光景點,像新竹的青草湖,石門水庫,明德水庫,曾文水庫都是學校旅行的地點。

台灣第一座商業性的遊樂園,「大同水上樂園」是1971年在板橋開幕。當時除了游泳池,還有滑水道chhu-chúi-to,人工河以及台灣的第一台雲霄飛車kòe-soaⁿ-chhia,當時很紅。一直到1991年關起來,現在變成是板橋音樂公園和萬板大橋。

玩水的活動和方式是在1980年代台灣經濟變好,才又開始變多。不僅能玩水的遊樂園,也有人去野溪泛舟kò pâi-á,爬山看瀑布,海邊的潛水,衝浪chhiong-éng,騎水上摩托車。大型的水岸公園或者親水公園越來越多,港口碼頭也都變成觀光區。溪邊、河邊不在是危險的地方,甚至建商蓋房子也會找可以看得到海或者看得到水的地方。

1980年代開始政府河川防洪的觀念也開始轉變,宜蘭縣的冬山河的親水公園是一個治水最好的模範。宜蘭的冬山河過去叫做羅東溪,常常淹水,整治後卻又發現水汙染的問題。政府和地方團體就開始帶學生去河邊做環保教育,測驗水質,改善水質也教環保觀念。另外政府規劃親水公園,親水的意思是考慮到並不是大家都會游水,所以讓大家可以更靠近水邊的意思。政府也在親水公園舉辦很多屆的划龍舟比賽,但是最成功的活動是宜蘭童玩節,在1996年第一屆的童玩節讓大人小孩可以一起在公園內看展覽,看表演又玩水。第一年就有20萬人參加,替縣政府賺了不少錢。後來其他縣市也開始舉辦類似的活動。在海邊辦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墾丁很有名的春吶音樂會,貢寮的國際沙雕藝術節都是。

雖然大家越來越喜歡玩水,但是溺水(im-sí人)的事件一直都有,所以後來民眾開始要求蓋更多公共游泳池,讓大家學會游泳,學校也要教游泳。說實話,一直到現在台灣不會游泳的人還是不少。


王志弘,2013,戲水: 壬水關係的除魅與反魅。休閒與社會研究,7: 21-49。

鄭麗玲,2016,台灣第一座海水浴場在哪裡?日治時期游泳文化,一段消失的歷史啊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64349 

潘美璟,消失的基隆海水浴場,台灣博物季刊,35 (2): 51-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