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18, 2021

068 早期的女子游泳課


國小畢業以前要會游泳這件事是Hena在幼稚園的時候,我才聽說。因此,有家長很早就送小孩去學游泳。但是真正一定要會游泳嗎?其實教育部沒這麼嚴格,2019年小學、中學畢業生合格的不到5成。但是教育部會有這種要求, 主要是因為過去溺水的學生不少。像台灣這樣的海島,游泳應該是重要的求生的能力之一。今天我來和大家談從過去到現在的游泳教育,日治時代的女子學校如何教游泳?現在的游泳教育又有哪些問題?

台灣傳統敬畏水鬼和水神,所以無論是海邊或河邊,游泳的人都不是很多。不僅如此,也很少人運動。日本人來以後,體育運動並不是為了身體健康,其實是武術的一種,戰爭時才派得上用場。社會慢慢變得比較安穩或,也開始有人參加運動俱樂部,像先前說過,日治時代就有腳踏車隊。後來也有人開始在河邊或是溪邊游泳,但是常有人溺水死亡,無論日本人或是台灣人都不少。尤其在古亭庄的新店溪,經常有人去散步,納涼,然後去游水後就不再回來了。

但是就如上一集所說,日本人認為游泳不僅對個人身體有幫助,運動對國家發展也很重要。為了避免民眾隨便入水游泳,造成危險,就在古亭的新店溪旁設一個游泳場所,叫做川端水泳場。作法是將新店溪圍起來,讓大家在有限的範圍內游水,要下水前還要求健康檢查,而且依照程度教授游水,旁邊還有一間事務所,但是進去游泳要收費。自從有了這個水泳場,在溪邊的其他地方游泳就被禁止了。因為要收錢,所以這個川端水泳場對台灣人學游泳沒有太多影響。

若要說台灣第一個現代化公共游泳池,那就是在現在台北市南陽街的明石町水泳場,這個游泳池不是日本人蓋的,是1921年台灣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這個地方的室內僅有29坪,有事務處、有洗澡的地方,有救護室和廁所,還有放衣服的櫥子。游泳池在室外,長20公尺,寬11公尺,但是水深才70公分而已。又沒多久後,在台北市東門町,也就是現在的中正運動中心的地方,蓋了另一座水泳場,這個游泳池有明石町的4倍大,水深1.2到2.6公尺之間,算是當時最標準的游泳池。蓋這兩座游泳池的時間,才是台灣人開始流行游泳,學校開始教游泳的開始。

在說台灣人的游泳課之前,我先來介紹日本時代學校的體育課。日式教育認為體操很重要,所以規定小學男生要學兵操,女性做普通體操或者遊戲,但也建議夏天教游泳。因為一開始時台灣女孩普遍纏足,要學體操比較困難,所以都是用遊戲的方式,讓這些女孩願意運動。漸漸到1920年代時,民間和日本政府地的努力宣傳,台灣女生已經很少被綁腳了。也因為這樣,在公學校的體育課就比較少分男女。體育課以外,還有辦遠足、旅行、爬山這類活動來訓練學生。

那個年代的訓練很嚴苛,台北第三高等女子學校舉辦的遠足,有走到淡水,也有走到基隆和桃園。因為要走很遠,所以學校會讓學生每天在出名的三線道走,繞一圈差不多4公里,天天走,一個月之後才能去遠足。另外,出發前會先檢查身體,分健壯和普通兩隊。事前老師和校長還會先實地走一次看路好不好走,是否有休息的地方。遠足不是學生和老師一起走而已,校長和醫護人員還會開車跟在後面。根據《台灣日日新報》的資料,在1929年台北第三女高的500多名學生從早上四點開始走往新竹湖口,下午5點半到達湖口的人有四分之一,一百多人,他們總共走了15里*。有一大部分走到中壢,另外還有一百多人走到桃園。這不論是時間還是距離都是現在的人很難做到的。

在1920年代學校的體操課不再分男女以後,女子學校也開始有游泳課。最早開始有游泳課是台南第一女高,後來是嘉義高等女學校,這兩間學校也是最早有自己的游泳池的女子中學。但是其他的高等女子學校也都有游泳課,但沒游泳池怎麼教游泳?他們若不是去附近的游泳池借場地,像台北第一女高就去借基督教青年會的明石町水泳場上課,不然就像台北第二女高去淡水海水浴場,所以都是去別的地方上課。那個年代日本人強調,學游水,不僅個性變活潑,頭腦便清楚,成績會進步,而且對女孩的身材和健康都有好處。雖然這樣說,這種新的活動,也造成社會許多議論。報紙就記錄著臺北第一高女不少學生的家長反對游泳課,也有新聞說,有人會跑去女學生上游水課的地方偷看。所以有些學校,像新竹高女和臺中高女在游泳池上課的時候,不許別人進去。

他們那個時候如何上游泳課?既有的紀載是現在的人聽起來也會覺得很有趣的活動。除了游泳比賽或者跳水比賽以外,學生也學在水裡表演寫字,水中剝水果、撿東西,搶西瓜,潛水。我本來無法想像如何在水中寫毛筆字,後來看到照片才知道原來是浮在水面上看誰的毛筆字寫得比較漂亮。

另外,日本人也設計一整套的臨海教育課程,也就是帶學生去水邊,一般是海水浴場,有時一天,有時住很多天。也有的時間更長,一個月或者更久,為了讓學校辦臨海教育,有的海水浴場,像桃園和南寮濱,還特別蓋教室,宿舍和廚房讓學校申請到那裏上課。去海邊那麼多天學什麼?除了游泳以外,他們會去參觀水產會社,也會參觀漁船和港口,也會去看柴魚工廠,包括海水浴場附近的古蹟,炮台,觀察海水和海邊地形風景。不過每天還會上課,日語,英語,數學還是其他科目。另外就是學生會學到團體生活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煮飯、燒水、打掃技能。他們認為這種教學方式的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較好,而且海水和陽光對身體都有幫助。可見當時的游泳課並不是只學游水而已。但是很可惜,當時真正能夠受到這款教育的台灣女性不多,因為能夠讀到女高的人本來就很少。後來這類的臨海教育就漸漸消失,又再出現是這幾年才有的事情。尤其越來越多靠海的學校會開發出比較廣義的海洋教育的教案。

為什麼這幾年開始要求要有海洋教育和游泳課。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台灣每一年溺水的學生比例,比別的國家多。其實就像日本人很早就開始有游泳教育,但是後來真正讓日本小孩都會游泳的原因是1955年紫雲丸事故。這是一艘火車渡輪,就是用來載人和車去坐火車的。有一次載了800多人的這艘船和另外一艘船相撞沉水,讓168人過世,其中卻有100個都是出去旅行坐船要回家的小學生,他們沒有穿救生衣也不會游泳。這個事件後的幾個月,另一個學校帶小孩去海邊游泳,也發生意外,有36個學生被海水捲走,無法游回岸上,所以過世。這兩個連續的意外事件,引起社會很多的檢討,一方面是小孩跌落水不會游泳,另一方面是要有適當的地方讓學生學游泳。那一年以後日本政府花很多錢蓋游泳設備讓學生學游泳。

台灣溺水事件,每年都不少,所以教育部從 2001年開始說要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一直到2010年推動泳起來專案,要求學生畢業時後要通過游泳檢定,國小畢業要能游15公尺、國中25公尺及高中50公尺。但是四年後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繼續。現在新的108課綱才又出現游泳課。但是要如何進行?現在還是有許多的困難。

台灣目前平均每10間才有1間學校有游泳池,而且這是包括大學的游泳池,畢竟大學有比較多的游泳池。若只看小學,平均是每100間只有6間有游泳池。若想讓學生到學校外面學,其實都市和鄉下游泳池的數量落差很大。若看各縣市公私立,包括學校的游泳池都加起來算,每一百間學校有多少個游泳池?設備最多的是 台北市,每100間學校有66間游泳池。澎湖、連江縣,雲林縣和苗栗縣都很少,每100間學校不到10間游泳池。

因為過去的游泳教育政策,要求要教學,還要檢定,其中的困擾是游泳課的時間不在一般上課的時間內,而且還要另外收費,所以後來有家長抗議,連監察院都出面警告。

同時也有游水教練表示,若只要求小孩游完15公尺,有些小孩不換氣也游得到。這種標準太底,反而會讓小孩以為自己這樣就已經會游泳,不去注意下水時的安全。游泳教育主要目標應該是讓小孩學會落水怎麼自己救自己,然後也需要海洋和環境教育,更完全的臨海教育,讓他們學會觀察和判斷什麼時候才能玩水,要注意什麼,而非只教不同的游泳姿勢而已。


*更正: 並非如節目中所說的15公里,單位是里。1里是3.9公里。

游鑑明,2000,〈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33,頁1-75。

林玫君,2018,〈日治時期的台灣高等女學校學生與林海教育〉,《師大台灣史學報》11,頁55-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