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07, 2021

091 草仔粿的不同名字


雖然現在並不常常看得到草仔粿,但是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吃過。我發現草仔粿很特別,是很多不同地方的人,不同族群的人在很早以前就會做、會吃的食物,而且綠色的粿都用來拜祖先的食物。

在主食是米不是麵的地區,很早就知道將米磨成粉,做成粿或者麻糬。將米漿加青草作成粿來吃,是很多地方都有的習慣。在台灣有草仔粿,在香港有雞屎藤茶果,在韓國有松餅송편。這些食物的做法都很類似,就是將青草加入米粉團中,然後蒸熟吃。台灣的草仔粿有些加鼠麴草,也有些是加艾草,香港人的雞屎藤茶果加的雞屎藤也是一種中藥草,韓國人的松餅和日本人的麻糬一樣,都是加艾草。

各國的草仔粿不僅做法相同,在台灣、香港、韓國,這種加了草的粿都是祭祖用的。台灣和香港人都是清明時吃,韓國是中秋節祭拜祖先的時候會吃松餅。

為什麼拜祖先用草仔粿?雖然清明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有人拜紅色的紅龜粿,但是有一種說法,是紅色的粿是過年過節拜拜喜事用的,綠色的草仔粿比較適合清明掃墓用來弔念祖先。另外一種說法是艾草可以避邪,加艾草的草仔粿適合拿去墓園祭拜祖先。

草仔粿不僅是台灣和其他國家都有,在台灣的不同族群也都有和草仔粿一樣的食物。客人說是艾粄(ngie53ban53),在埔里地區通稱為「按拉粿」,但是不同的原住民族群有不同的叫法,道卡斯族將粿稱為Hinpu,巴宰族稱為Umu,而拍瀑拉Papora族則稱為Tutu。但是做法都是將青草加入糯米粉或者粘米粉裏去蒸,蒸出來的粿都是綠色,還有草仔的香味。

草仔粿最早的漢字記載是一個清朝的官員寫他在台灣看到的平埔族生活,裏頭寫到住在台灣西岸中部地區,現在大甲清水所在的Papora族 – 番仔園文化遺址,(ûi-chí)就是這個族群的祖先留下來的。他寫說Papora的人會將糯米蒸熟做成餅,叫做tutu,這就像現在草仔粿。Papora族也是祭拜祖靈的時候吃tutu。他們每一年農曆七月初一會舉行「揹祖公」的儀式,他們會一起到他們住附近的溪邊大聲叫祖公祖嬤,回家囉,大家大聲喊幾聲後,會雙手放在腰後面就像背一個人一樣的姿勢,將祖靈背回家。回到家裡他們拿魚、米酒、糯米飯和嘟嘟粿拜祖先,然後一起吃。

當時和Papora族一起建立大肚王國的原住民族還有其他族群,像道卡斯族也是一樣有拜祖靈的傳統,所以在後來在埔里受到漢人影響的平埔族人,就將他們祭典時做的粿叫做按拉粿,他們也是把鼠麴草加進糯米漿裏,然後用月桃葉或香蕉葉包起來蒸熟。所以台灣現在說的草仔粿,很早的時候原住民就用來拜祖靈了。

草仔粿因為是清明的時候吃,所以也叫做清明粿,也有人說清明拜粿生財。草仔粿是加什麼草做成的?臺灣人吃的草仔粿,最常用的是艾草和鼠麴草這兩種。所以也有人將草仔粿叫做鼠麴粿。兩種草加了後,粿都會變綠色,而且主這兩種草也是清明時候最多,鼠麴草是2~3月,艾草的產期是在3~5月的時候。鼠麴草會開黃色的花,葉子有白毛,像老鼠,聞起來有草藥的香氣。算是很會長,四處都看得到的一種野草。艾草也有野生的,一樣也是有香氣。

客家人的草仔粿叫做艾粄。這是菜包的一種,也叫做豬籠粄。有人說這是因為住在北邊個客家人,搬到南邊後,從吃麵粉類的東西改變成吃米,所以就用糯米揉做皮做成較大顆的水餃,裡面包很多料所以叫做菜包,也叫做豬籠粄,豬籠粄不是因為豬籠草,是因為菜包圓圓的外形,與古早時用來裝豬、抬去菜市場賣的豬籠很像,所以才叫做豬籠粄。客家人的菜包有很多種顏色,像加了番薯就變成黃色,什麼都不加的是白色,但是清明拜拜的時候,他們都會加艾草,做成綠色的。另外要說的是客家人的菜包在印尼在馬來西亞也很流行,他們叫菜包粄或菜粄,主要是包豆薯炒蒜頭和蝦米。

草仔粿怎麼做?不少草仔粿都不只用一種草,最常看到的是鼠麴草加艾草。草摘來後要先洗,然後煮熟,也有會先炒過。然後將煮熟的草擰乾,剁碎。然後做粿切,再加水加糯米粉,將草放下去,放糖然後揉成一團。內餡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鹹的。我們最常吃到的草仔粿裏頭是包炒過的菜脯米,但是也有包鹹綠豆,甜的口味還有花生粉或者紅豆餡。包好後一團一團放在月桃葉或者香蕉葉上去蒸。

古早時候草仔粿是掃墓前一天做好,隔天帶去培墓。過去還有Ioh墓粿的風俗。早期台灣務農,需要牛幫忙犁田。這些牛要有人看 敢去吃草,所以若比較窮人的小孩就會去放牛,替家裡賺錢。這些看牛的小孩,常會將牛帶去野外墓地吃草,有時就會踩壞一些墳墓。清明節去掃墓的人,祭祖後會放鞭炮,在附近的牧牛小孩就會跑過來,等著別人將拜過的草仔粿分給他們。這樣做一方面是請他們吃,另一方面是希望他們將牛看好,不要再去破壞祖先的墳墓。後來草仔粿不夠分也會分銅板。有時候還會怕有小孩沒有拿到,會故意去破壞墳墓,所以也有家人會在墓地旁邊放零錢,用樹葉蓋好,讓拿到的小孩可以幫忙照顧墳墓。但是後來可以是這件事情越來越麻煩,看牛的小孩會來乞討,去掃墓的人不太想分錢給他們,常常會出現糾紛。最後在墓地入口就會有立牌寫著「嚴禁塚埔放牧」。現在在台北新莊的公墓還看得到一塊這樣的石碑。一方面禁止將牛牽來墓地吃草,將墓地踩壞,另外一方面也減少因為iho墓粿分不平的問題。後來是因為台灣經濟變好,iho墓粿的習慣才漸漸消失。

但是為什麼叫iho墓粿,按照邱文錫老師的說法是因為小孩要去拿粿以前,要先在墳墓前行禮,這叫作挹禮(ip-lé)、挹墓(ip-bōng)。挹禮就是雙手合起來在胸前,然後彎腰點頭。挹的白話音是ioh,文言音是ip,所以有人說「ioh-bōng-kué」也有說「ip-bōo-ké」。


張麗盆,拍瀑拉 草仔粿 揹祖公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5384

李鍾旻,草包的智慧:草仔粿裡包了什麼「草」?https://biodiversity.tw/newpage.php?id=18

邱文錫,Ioh墓粿https://www.peoplenews.tw/news/65c35c40-199d-4c08-9db2-a062829b7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