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9, 2021

115 BB Call 和大哥大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使用電話機打電話,現在網路真方便,用Line或者其他的軟體和別人說電話,差不多是免費了。這讓我想到應該要趕緊來說說台灣電話的發展歷史,不然未來很可能就完全不需要電話機,也沒有人需要裝電話線了。過去的人怎麼打電話?電話號碼怎麼變?什麼是BB call?今天的節目介紹台灣電話的發展。

台灣第一條電話線是1897年設在澎湖。那個時候日本人主要是為了軍隊聯絡方便。同年在台北的台北總督府也牽了一條和基隆運輸通信部的電話線路。但是那些都是軍隊和政府在用的,一般民眾是三年後才有機會打電話。1890年一開始是只能打市內電話,全台灣只有431戶使用電話。

當時的郵便局就提供一種呼叫電話服務,也就是電信人員去通知你要找的人,到有設置電話的地方接電話,而且找人的範圍有限定是在接電話地方的4公里內。但是當時候打呼叫電話很貴,一次至少要5錢,最多可以到1圓以上;那個年代農民每月收入盈餘也頂多1圓。

現在大公司或者單位都有總機,然後有分機。全台灣第一個設電話分機的單位是日本時代的台北醫院,就是現在的台大醫院。戰爭以前的台北醫院就已經有好多科,也分散於好幾棟建築,所以他們有兩支總機,然後從總機可以轉到18支分機,當然 1號就是院長。 

過去打長途電話要透過接線員。一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是男性,但是後來接線員卻都變成女生。1930 年臺灣總督府的調查報告就說,臺籍女性的職業最多人是當教師、再來是產婆與護士,接下來就是接線員了。接線員變成都是女性,一方面和男性不願做這份工作有關,也和日本本島內部的發展有關係。在日本本島更早就有接線員,有男有女,但是社會大眾漸漸認為女接線員做得比較好,比較適合這種需要耐心和人說話的工作。這個風氣也傳來到台灣,所以接線員就變成女性的工作。

當時若想打長途電話的人要先撥一個號碼,說他要接哪裡,然後先把電話掛掉,等接線生轉接處理好,把線路接到要找的人之後,接線生會再回撥給剛剛要打電話的人。所以大家可以想像這是多麼麻煩的事。戰爭以後還是有接線員,只是打電話的人不必把電話掛上,是跟接線生報自己的電話號碼,與要找的人的所在地和電話號碼後,等一、二分鐘就可通話。因為長途電話都需要接線員接,不僅速度很慢,而且也常出錯。

但是電話通信在日本時代發展得很快,一直到戰爭前,全台灣已經有二萬五千多戶的人有電話。但是一遇到戰爭,一半以上的電信設備都被人破壞。

國民政府來台灣以後日本時代的「郵便局」就分開變成郵局和電信局。所以現在還看得到一些比較古早的郵局和電信局是蓋在一起的。

1950年代,要有一支電話是很困難的事情。若按照電信局自己寫的歷史,1956年台北市要開放2000個門號,有18,815戶來申請,那個時候連申請單都有黃牛在賣。那個時候為了讓大家都有機會,只好用抽籤的方式來決定。但是電信局發現抽中電話的人不久就將電話過戶給別人,還受更多錢。加上後來公司,尤其證卷公司越開越多,很需要電話,要申請也申請不到,連電話機也買不到,因為電話機是電信局統一提供的,所以一支電話在黑市的價格喊到3萬以上。

一開始有說到日本時代的郵便局有去叫人來接電話的服務。後來公共電話在台北市有十支,都設在熱鬧的地方,台北火車站內、站前,還有艋舺火車站、古亭、圓山、新公園、西門町,這些地方。戰後一開始的「公用電話」只設在台北、台中、台南、嘉義、花蓮、高雄等六個電信營業所,讓想打電話的民眾可以前來使用。這都是有人的營業所在,民眾進去付錢可以打電話。電信局也設過不用派人去顧的「良心電話」。就是電話下面放一個箱子,開一個口,讓使用者自己付錢。一開始這種電話都設在警察局旁邊,效果不錯,後來設在公共場所,學校,路邊,但是願意自己投錢的人實在是不多,後來就沒有這種信用制度的電話。

真正自己投錢的第一台公共電話是1950年從美國買來的電話機,但是這種電話機的設計是投美國零錢,所以在台灣要先換錢才能去打電話。後來才有台灣自己生產的公用電話機,整台是紅色,就可以投台灣銅板。但是那個時候還是需要人工轉接,所以電話旁邊有一支把手,要先轉這支把手接去接線員那裡,跟他說要找的號碼,他才幫你接。後來科技發展,才有機械代替這些接線人員。而且1980年代開始電話卡就很普遍了,不需要身上帶零錢打電話。

在1980年代還沒手機,想要聯絡外出的人,需要BB call,這是一台小小台的呼叫器,可以掛在腰或者皮帶上,也可以放在口袋或者皮包裏,因為響的時候會「嗶嗶叫」,所以就叫做「BB Call」。其實這個服務正式的名字叫做「無線電叫人業務」。從1976年開始在台北傳開,不到十年全台灣都有了。後來機器上除了看得到打來的電話號碼,還可以傳數字和符號,所以年輕人還發明一些用數字代表的詞彙,像520是我愛你,530就是我想你。後來的BB Call還可以傳簡訊,那個時候因為股市生意正好,股票行情、新聞氣象、交通路況都可以傳。

一直到1990年BB Call的用戶已經超過一百萬戶,最多的時候有200萬戶,當時市內電話也才700萬戶。BB Call一年的收益有超過100億,跟著賺錢的是公用電話,因為大家收到短訊以後,要找個電話回打。當時的台灣公共電話的密度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只輸給韓國。但是後因行動電話興起,公用電話也漸漸收起來了,BB call也沒了。

一開始的行動電話也不是那麼方便,第一代可攜式話機,是一台不小的機器,就像一台電話機的大小。一開始這款電話就叫做大哥大,為什麼叫做大哥大?因為當年這種電話機很貴、可以申請的門號也很少,所以有的都是很富裕或是很重要的人才會拿這種電話。再加上揹著這台電話機很重,所有都有一個跟在後面的秘書替他背,所以叫做「大哥大」。有一支這樣的電話是很風光的事。

現在大家都很習慣電話有八個號碼,但是第一批電話號碼是剛有電話的時候設的,在1898年,只有1番到30番。1是台北縣廳,30是製藥所。中間的號碼不是軍隊、警察所和政府機關,就是法院、民政局,總共只有30個號碼。後來因為電話變多,號碼也變多,在1950年代的時候電話也才從4個號碼變成5個號碼,後來才漸漸增加到現在的8個號碼。

台灣的電話號碼的區號是從台北02往南排,一直到屏東是08。可能很多人和我想的一樣,那01是在哪裡? 聽說當初01是留給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我不知道這是否是真的,就像也有人說中國也有留一組026給台北。

另外一項是消防、救護或者報警的急用電話為什麼都是3個號碼?因為在日本一開始就用3號,但是有用過112兩個號碼很接近的電話號碼。但是過去的電話是一個號碼一個洞,用手指頭撥,10個號碼牌起來像轉盤(lián-pôaⁿ)。所以真正緊急的時候,號碼太靠近會撥錯,所以日本人就用一和離比較院的九和○,主要是為了避免撥錯。這一個習慣就這樣自東京傳到台灣。

國民政府來台灣的時候,緊急電話的號碼變成是各地區自己設,台北市消防隊變成○九,但是台北縣的士林鎮,消防隊的電話卻為二一九。在電話數量較少的地方,,如苗栗的消防隊的電話只有一號九。因為各地都不一樣,反而很難記,常常出錯,1959年才又統一改回三個號碼和日本時代一樣。

現在網路是很普遍,手機也差不多大人小孩都有,很多人打電話是看得到人,也有人是裝耳機(hīⁿ-ki)邊走,邊做事,邊講電話,家裡裝市內電話的人應該是漸漸在減少。不知道大家對電話還有什麼記憶?


緊急電話一一九,王文隆 https://www.merit-imes.com/NewsPage.aspx?unid=610905

電信數位博物館 https://telecom.nstm.gov.tw/Development/Story00.htm

臺灣電姬─女接線生 https://women.nmth.gov.tw/?p=20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