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3, 2020

035 台語歌曲的發展 (日治時期到解嚴前)


金曲獎以後,不知是我自己開始比較關注台語歌曲,還是真的有越來越多台語歌出現,最近新創作的台語歌還真不少。若說到台灣,你會想到哪些歌曲?大家若做過長榮的飛機,起飛和降落時一定聽過《雨夜花》和《望春風》。我想無論是從國外要回來,或是要離開台灣的人,一聽到這些音樂都會有很多感受。

這集節目介紹台語歌曲的發展和變化。因為更早前的資料並不多,所以這次重點放在日本時代開始的台灣歌的發展,介紹時代背景對歌曲創作的影響,日本歌和台灣歌的交流,以及台灣歌去在海外流行的情形。

現在大家都聽過的台灣歌曲,有一類是屬於傳統自然民謠。也就是先前的人留下來,常常聽到,但已經不知道是誰寫的歌。大家都知道的《思想起》是恆春民間流傳的歌謠,因為陳達,「紅目達仔」,四處演唱,這首歌才紅遍全台灣。另外兩首大家也很熟悉的傳統自然民謠是宜蘭的《丟丟銅仔》和東北海岸的民謠《天黑黑》。《丟丟銅仔》的歌詞是在形容火車經過隧道,隧道上的水滴落下來的情形。《天黑黑》是描寫下雨天,阿公、阿嬤為了煮泥鰍吵架。這兩首歌都有唱到雨天,和不少傳統民謠一樣,歌曲內容和當地氣候、地理環境有關。另外,像嘉義地區的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就比較不同。據說這首歌是在台灣義軍對抗日本人的時候,一直敗退、失守,退到諸羅山時,大家一起唱的歌。歌詞就唱說:

「一隻鳥仔哮救救 嘿吼

哮到三更一半暝找無巢 吼嘿吼

嘿~嘿~嘿都啥米人仔甲阮弄破這個巢 逃唸

乎阮抓著不放伊干休。」

《一隻鳥仔哮啾啾》算是傳統民謠裡,很有歷史意義,也可以說最悲傷憤慨的一首,但是不好唱。最早是呂泉生將這首歌,寫入他的一齣舞台劇裡頭。解嚴以後,也有一齣同名的電影用相同的音樂,所以這首歌就變成大家都知道的歌曲。

除了祖先流傳下來的自然民謠,另外一種當然就是音樂家創作的台語歌曲。呂泉生就為台灣寫出不少藝術歌,剛才說到的傳統自然民謠,也因為他改寫,讓更多人知道。呂泉生就是先前我第29集節目說過的鋼琴老師陳信貞的學生,後來留學日本又回來台灣。

他創作的《阮若打開心內門窗》算是台灣藝術歌曲很成功的一首。這首歌是呂泉生找王昶雄寫的歌詞。王昶雄一樣留學日本,但他不是音樂家,是位牙科醫生,也是位作家。他們兩個人在那個時候寫這首歌,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雖然春天無久長,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

歌詞回應了台灣從農業變成工業社會時,年輕人要離開故鄉出外打拼的心情,替他們說出他們的寂寞和期待。這首歌一開始是寫給合唱團唱的歌,但是因為大家喜歡,很快流行起來,到後來也有華語版本。

我們若按照時間發展來看,台語歌曲的變化和政治和經濟都有關聯。

日本接收台灣的初期,蔣渭水寫〈台灣文化協會會歌〉,蔡培火寫〈台灣自治歌〉都成為「議會請願運動」在活動時的唱的歌。

後來日本人也開始請台灣人寫給台灣人聽的曲,這和當時電影和音樂刻盤的發展和商業化有關係。純純小姐唱的《桃花泣血記》就是台灣第一首以商業目的製作的流行歌曲。這首歌原是為了宣傳中國電影《桃花泣血記》所寫,因為當時的電影無聲,戲院都有請辯士解說和樂團演奏音樂。為了要宣傳這部電影,所以就寫首曲子,在大稻埕的街頭上演奏。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知道以後,就找他們的歌手純純來錄製成唱片。這首歌當時有10段的歌詞,在描繪電影裏頭自由戀愛的故事。從這時候起,台灣歌曲的創作就越來越多,一直到皇民化運動開始才漸漸不見。這段時間留下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心酸酸》、《青春嶺》都是這個時候的作品。

這個時代的台灣歌不僅在在台灣流行,在日本,在中國或是東南亞都聽得到。因為這些歌曲也被其他國家翻唱。《雨夜花》就改成日本的《榮譽的軍夫》,《望春風》變成日本軍歌。另外《心酸酸》紅到日本、南洋、中國沿海都聽得到,所以,後來也有日本人重新填詞,再請日本歌手來唱。

好聽的台灣歌曲旋律會被留下來,但是跟著時代變化改寫歌詞。《月夜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鄧雨賢的編曲,加上周添旺的歌詞,讓這首有關愛情的歌曲相當流行。皇民化運動開始後,日本政府還用這首歌曲寫成愛國歌《軍夫之妻》,鼓勵大家要去做兵,歌詞隱射說,即使不是日本人,但是丈夫從軍過世後,就能成為日本女人。《月夜愁》到1970年代的時候,又被填入華語歌詞,就是鄧麗君唱的《情人再見》。

因為戰爭和皇民化運動台語歌的創作逐漸減少。後來二二八事件發生以後,一些歌也反映當時的事件。呂泉生及陳大禹共同寫的《杯底不可飼金魚》就是因為感嘆「二二八事件」造成很多人受傷死亡,所以歌詞是要大家坐下來喝杯酒,互相信任好好過日子:

「朋友弟兄無議論,欲哭欲笑據在伊;

心情鬱卒若無透,等待何時咱的天!」

這首歌發表的時候發生了「四六事件」,政府派警察去抓台大、師大的學生。作詞者陳大禹,得知到自己被列入追緝名單,就離開台灣。隔月,台灣就正式進入戒嚴時期。在1960年代《杯底不可飼金魚》這首歌變成禁歌,當時政府認為這首歌勸人喝酒應該禁止。同樣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發表的兩首很出名的歌,也都被禁止過。《補破網》原來是在訴說中年人愛情失意,但是歌詞因為和當時社會狀況相似,社會如同一張破網,需要大家一針一針地補起來。「漁網」也和「希望」相同音,所以就整首歌也可解釋成鼓勵大家要努力將台灣社會新的希望補起來。政府認為李臨秋寫的兩段歌詞太過悲傷,所以要求他要寫第三段歌詞,加上最後一句「魚入港,好年冬,歌詩滿漁港」來形容台灣的榮景。後來李臨秋曾說,他並不願意大家唱這第三段歌詞。

一樣是二二八事件後兩年完成的《燒肉粽》後來也被變成禁歌。理由類似,歌詞中描繪的台灣太悲情:

「自悲自嘆歹命人,爸媽本來真疼痛,

厚我讀書幾若冬,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

這歌詞反映當時台灣的貧窮以及政治上的不安。

戒嚴時期,台語歌曲沒有辦法發展,一方面因為寫出來會被禁,另一方面也因為年輕人漸漸不說台語,所以沒有市場,也因此,日本歌曲、台語歌詞的流行歌曲卻越來越多。當時出名的台語歌,很多都是翻唱日本歌來的,像先前介紹過的《孤女的願望》就是日本曲,但歌詞和原來的日文卻完全不同。葉俊麟填寫的歌詞,正是在描繪台灣經濟以及城鄉人口遷移和女工的現象。


全台灣被禁最多歌的歌手是誰你知道嗎?文夏。他唱的歌有99首都被政府禁止過,包括《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彼個小姑娘》都被禁過。為什麼這樣的歌也會被禁?只能說那個年代政府要禁什麼就neng2

禁,是不需要理由的。

解嚴以後,認同台灣的歌又開始出現,蔡振南唱的《母親的名字叫台灣》是一個平時開貨車的音樂創作者王文德所寫的。解嚴以後台灣歌曲又有許多變化,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接下來我要來說陳達,紅目達仔,這個從日本時代開始在南台灣走唱台灣念歌40年的傳奇歌手的故鄉,恆春這個地名從哪裡來?

恆春的舊地名,「瑯嶠」Longkiauw,原本是排灣族原住民對恆春半島這塊土地的稱呼。根據排灣族語來說,「瑯嶠」是對恆春半島一種野生蘭花的稱呼。為什麼恆春半島和「蝴蝶蘭」有關呢?因為根據記載,以前的恆春有很多野生的蘭花。所以「瑯嶠」是指開滿蝴蝶蘭的土地。另一個說法是,「瑯嶠」是「琉球」的意思,只是讀音不同。因為記載「瑯嶠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民情都和住在那裏的排灣族不一樣,所以「瑯嶠族」可能就是琉球人,從日本沖繩來到恆春生活。但是「瑯嶠」後來又為什麼變成恆春?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以後,清朝的大臣沈葆楨到這個地方,看到四面環山,氣候很好,所以要求朝廷在這裡建城牆、設縣。因為當時沈葆楨覺得這地方天氣好,即使冬天也像春天,所以就將這個地方叫做「恆春」。

參考書目:

郭姿含,2009,台語歌謠與台灣史教學,歷史教育,15:223-250。

魏緗慈,〈共調不共款──日治日期「外來曲台語詞」歌曲現象研究〉,發表於第四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2010年10月2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