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7, 2020

040為什麼三房兩廳?臺灣住宅格局的演變

這幾年房價越來越高,買得起房子的人變少。就算買得起,能夠住的坪數也越來越少。大家都在為找到住得起的房子煩惱,若還要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應該是更加困難。不知道是否發現,就算室內坪數一樣很小的日本,但是他們的室內隔間就不太一樣。為什麼台灣房子的格局是這個樣子嗎?為什麼三房兩廳在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標準隔局?室內空間安排和隔間方式是怎麼來的?這集節目主要談台灣住宅格局的演變。

我們先來說還沒有開始建高樓那個時候的台灣,那個時候的房子是麼樣子?

傳統在鄉下的厝,是由三個房間排成一排, 出入口在中間。進去是大廳,放神明桌的地方。按照左邊大右邊小的規則來安排房間,正廳的左邊是第一大房,給家族地位最高的人住;右邊是第二大房,給家族中排第二的人住。這種三開間的房屋,也叫做三間起, 因為每一間都排一排,也叫一條龍的建築。在一條龍的兩邊接截向前蓋出的房子,這排就叫做護龍,也有人叫「伸手」,客家人稱為「橫屋」。如果正廳兩邊都蓋出去,兩邊一樣長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合院了。家裡人若很多,兩旁護龍外面還可以蓋另外一條護龍。三合院中的房間不少, 除了給人住或是使用, 剩餘的空間可以用來飼養雞鴨,或是當倉庫,或是富裕人家也會讓長工一起住。三合院中間的空地叫做「埕」, 可以曬穀,是小孩玩耍、大家活動的地方。

三合院是鄉下看得到的房子,早期市區的房子是什麼樣呢? 若去老街走走,就會發現這裡的房屋和一條龍的設計相反,正面都很窄,但是房子很深。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如此一來在短短的一條街上可以蓋更多的店面。大稻埕的迪化街北段,早期賣雜貨和米的房子就長這樣。雖然只有一層樓,但是屋頂較高,上面還會格一層閣樓當倉庫。門口一進去是店面,為了方便把貨運送到樓上,所以有些人還蓋樓井,然後會有一個天井,用來種花曬衣,後面才是住人用的通常會有一扇通往後巷的門。

日本人來到台灣,他們對住的方面的改變不少,最重要的是更加注重衛生健康和清潔打掃。他們改變隔間方式,將家裡空間重新分配,把需要水的浴室和廚房蓋在一起,然後將睡覺的房間和吃飯的地方的距離拉遠,而且廁所和浴室也是分開。

很多人以為現在人都住在鳥籠裡,過去人住得房間比較大。其實並不然,過去或許地較大,但是房子裡面的房間都隔得很小。你們若參觀過古厝或是很早期的公家宿舍就知道。以國民政府最早蓋的國民住宅來看,坪數更小。因為國民住宅是蓋給買不起地蓋房子的人住的,所以一開始政府的想法就是讓一間房間有許多用途,隔間都是活動的,就像有兩邊可拉開的門,或都沒有走廊動線。但是當時的家庭人數不是像現在這麼少,一家有不少小孩,也有老人住一起,所以後來國民住宅的坪數有增加,在1961年的時候,改建三層公寓的時候,最小間的有18坪,最大間的是26坪。因為台灣經濟慢慢變好,對住的空間要求變高,又考慮到家庭電器用品冰箱、洗衣機也占空間,政府也考慮到雖然有人自己住,但是也有夫妻,有小孩,還有父母住在一起,所以蓋的國宅大小就越來越有彈性。

1980年代做的調查,一個家庭住在一起平均人數還有超過5個人,當時政府開始喊一人一房(間)的政策,所以按照5個人來算,一個家庭有三間房間比較適當。加上更早以前,從1960年代起,政府就開始推廣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家庭計畫,所以台灣家庭也開始有小孩房間,住家也也越來越接近一人一房間的目標。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三房兩廳」,和政府想要推廣的現代、理想小家庭有關;當時理想的核心家庭是夫妻和兩個或三個小孩。三房兩廳包括客廳,餐廳、三間臥室、曬衣的陽臺、浴室、廁所和廚房。當時這種設計除了關照到家庭的人數以外,也搭配著重視個人生活空間的說法,因為三房兩廳的隔間方式,讓每一間房間都有獨立進出客廳的門,不用經過其他房間,這和傳統整排的一條龍的房子很不一樣。

若要說從日本時代到現在,室內格局有什麼不一樣的話,變化最多的就廁所和浴室。過去上廁所和洗澡不在同一個地方,主要是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自動沖水又有蓋子的馬桶。所以廁所都是蓋在房子外面或是廚房的後面,門都朝外。1960年代開始有現代的衛浴設備,因此廁所改成建在屋子內,甚至開始有將廁所設在臥房內的套房。

另外,早期的客廳和餐廳是分開的,因為客廳是接待客人用,但餐廳是家人使用並且都和廚房連在一起。但後來餐廳和客廳就沒有分開了,除了節省空間,也和大家社交方式改變有關,現代人到彼此家裡聚會的機會變少,客廳和餐廳合併,變成是家人活動的地方。1970年代開始,電視和音響設備進入家庭,客廳就成為家人一起看電視的地方。隨著科技進步並沒有讓電視消失,反而那堵掛電視的牆,成為是現在室內裝潢的重點。

1950年代到現在都沒有改變的是廚房和後陽台連在一起的設計。中間有段時間,政府蓋的國宅設計成像日本公寓,將廚房設在入門的一邊,雖然這樣能節省空間,但是大家很不滿意,因為台灣人的煮飯方式不同,油煙還會跑到外面走廊。那時大家對開放式廚房並無法接受,所以廚房都是開一個門通陽台。這幾年在家煮飯的機會減少,開放式廚房才開始流行。

最後,我想要來說房屋格局,室內空間分配和住在裡頭的家人關係。先前說到在現代化過程中,政府和社會都發現個人的空間很重要,所以認為一人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但是直到今天也有人說,家裡有小孩的家庭要考慮到,不要讓孩子都將自己關在房間。房間若太舒適,小孩都待在房間,和父母就沒有什麼交流。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老人也最好不要留在自己的房間內?小孩為什麼不能待在自己的房間?大人不希望有一間舒適,能夠做自己的事情的房間嗎?從家的格局,房間安排,除了看到一個家庭擁有的資源,也看得出主人對家庭的想法是什麼?也可觀察住在裡面每一個人的地位和彼此的關係。

另外,早期的研究發現,家庭主婦最可憐,在家的時間最多,但是連一張自己的讀書桌都沒有。在家的媽媽也需要看書寫字或是用電腦,但是很多人都在餐桌上處理這些事。這幾年,廚房越蓋越小,煮飯變成只能由一個人負責煮,其他人都坐在外面等,因為廚房無法讓另一個人幫忙。而且為了讓油煙不會跑出來,有時廚房門會關起來,裡頭不僅很熱,空氣也不好。若有客人來家裡拜訪用餐,煮飯的人也無法和坐在外面的客人說話。陽台也有類似的問題,洗衣曬衣的空間越來越小,可見對很多人來說煮飯和洗衣都不是重要的事,不然就是不重視做這些家務的人。你們家長什麼樣子,房間又如何安排呢?

參考書目: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沈孟穎、傅朝卿,2015,台灣國民住宅設計與現代住居空間再現,《住宅學報》,24 (1):55-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