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02, 2021

051 新舊冰箱的故事




大家現在很難想像沒有冰箱的日子怎麼過。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食物要如何保存?最常見的方式應該是用鹽醃漬或者曬乾。當然古代的人也會找溫度比較低的地方保存食物,像家裡的牆挖個洞,或最常聽到的是地下挖個洞,埋在地下。在產很多馬鈴薯的山區,當地人會在冬天的時候,將馬鈴薯放到室外讓晚上降霜時被冰凍,然後白天再曬太陽,如此反覆多次後,馬鈴薯失去大部分的水分,就可以保存很久了。

過去在日治時期有所謂的「土冰箱」,是真的裝冰塊的箱子。看起來像一座小的櫃子,也像現在的小冰箱,分為上下兩格,只是比現在的小冰箱更小,差不多100公分左右高,外層是木板,有些木板內層包鉛板。也有人看過用鐵做的。土冰箱是在上面比較小的格子放冰塊,下面比較大格的放食物。冰塊要常常換,過去還有專門運送冰塊到家裡來的人。他們用草蓆將冰塊包好,放到腳踏車上載來家裡幫忙換。因為冰塊又冰又重,也為了讓冰塊不要遇熱太快溶化,所以搬運時用夾子夾到冰箱前,再用戴手套的雙手搬到冰箱裡。

書裡說,這種土冰箱看起來似乎很簡陋,但1903年在OSAKA舉行的博覽會展覽時引起轟動,因為大家覺得很實用。這台土冰箱是差不多是1910年引進台灣。那個時候《台灣日日新報》還特別寫文章,提醒民眾使用這只冰箱時該注意的事情,例如,不要用紙或布將整塊冰塊包起來,不然影響冰箱溫度。冰箱裡有水氣時候,要擦乾,避免滋生細菌。最好一星期能擦洗一次,比較衛生。另外,冰箱門盡量不要開來開去,不然冷氣會跑掉。在台南學甲的菜市場,還發現有用水泥蓋的土冰箱,不到人的一半高,外表看起來像櫃子,但是裡面就是隔兩層,古早是用來冰東西的。

今天還有地方的壽司店,強調他們是用這種古早設計的冰箱,來冰生於破案。因為這種冰箱有濕氣,魚肉放在裡頭,水分保持比較好。現在用的冰箱,裏頭吹冷氣,東西比較容易失水,較快乾掉。在台灣這麼熱的地方,應該沒有餐廳敢用這種冰箱裝生魚片才對。

台灣第一個紀載在報紙上的冷藏設備,是在西門町的紅樓裡頭。當時叫做新起街市場,也有人說是西門市場、台北市場或艋舺市場,名稱眾多。這棟三級古蹟是1908年日本人蓋的菜市場。主要由兩棟連在一起的建築組成,一棟是十字形另外一棟是八角形。再那個時候,裏頭已經可以擺放六七十個攤位。日本人特別從美國買了一套冷藏設備,這是有許多鐵管,裡面有阿摩尼亞,通電後變冷,鐵管自動結霜的設備。這個設備就再在菜市場的西邊,不是一大座冰箱,更像一間深12尺, 寬24尺,的大房間,被隔成三房。因為是公用的設備,只要付錢就能把東西放在裏頭儲存。若有人擔心魚肉、水果腐壞,可以花錢放進冰庫保存,而且還可請人送到家裡。這個公有市場因為蓋得很漂亮,設備又新,所有攤位很快就租滿了,後來還有攤子擺到外頭去。因為生意很好,所以這個地方是當時很少見的,從早上開到晚上的,菜市場。為了讓大家使用上比較方便,這個冷藏設備的營業時間很長,從早上6點開到晚上12點。當時報紙還刊登廣告,說冰過的肉更軟,更好吃;水果能放更久;甚至下雨天,若擔心皮衣發霉或長蟲,也可以寄放在那裏。

插電的壓縮式冰箱是1928年在美國發明,1930年日本也開始生產。但是開始戰爭後日本禁止製造奢侈品,家庭電器,像電視、冰箱都屬於這類的奢侈品,所以冰箱產量更少,更罕見。台灣一直到1960年代,冰箱還是很稀有,根據統計那時每200個家庭才有一台冰箱,主要是進口的冰箱很貴,一般家庭根本買不起。

從1960年到1970年代,台灣的家電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在這之前本地生產的電器是電風扇和電鍋,其他都需要進口,但是1960年代以後,一方面,因為台灣的出口增加,經濟變好,民眾開始有能力買家電用品。另一方面,政府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政策,讓一些家電業者發展起來。台灣家電業者都先和日本合作,從日本進口零件,在台灣組裝,後來才和日本合資在台灣設廠。許多重要的台灣家電廠商,包括三洋、國際(台灣松下),歌林、聲寶都差不多都在那個時候成立。黑白電視、彩色電視、冰箱、洗衣機、冷氣,大都是在1960年代開始在台灣生產,才大量進入一般民眾的生活。

即使全世界的冰箱可能原理都差不多,但是如何用冰箱,冰箱長什麼樣其實並不太一樣。聽說在天氣很熱的一些非洲國家,因為電力不穩定,常常停電,當地人反而喜歡買冷凍櫃,而不是冰箱。因為遇到停電時,只要不打開冷凍櫃,食物還能保存一兩天不壞,但是只要遇上停電,冰箱內的魚肉可能不到一天時間就壞掉了。

韓國人他們有特別冰泡菜的冰箱。因為傳統上,他們的泡菜是冬天才製作,為了利用天冷的時候,將做好的泡菜埋在地底下,因為地下0-1度最適合發酵。但是現在的冰箱裏頭的溫度起起落落,變化比較大,而且冰箱是吹冷風,泡菜會失水,變質,所以他們就發明一種溫度能固定在0-1度的泡菜冰箱。

對習慣每天買菜人來說,冰箱可能不用太大,但是大部分人的冰箱都越買越大,現在也有看起來外表像衣櫥般的冰箱。差不多10年前,台灣平均每個家庭就有超過一台冰箱,也就是有不少家庭擁有一台以上的冰箱。媒體會教大家要怎麼將東西放進冰箱。因為整台冰箱的溫度並不太相同,所以東西應該放在哪一層是有順序的;同時也教大家不同食物可以冷藏的時間長短,所以應按照期限或者還可以存放的時間,來決定東西要擺再冰箱前方還是後方

很常聽到有人會抱怨家裡長輩,尤其是阿嬤都不把食物丟掉,冰箱永遠都塞的滿滿滿。王志弘教授曾訪問十多位女性如何用冰箱,受訪者都說,他們知道怎麼把東西放進冰箱,每樣東西可以存放的時間,但是冰箱東西一多,就沒有辦反遵守這麼多規則了。而且他們也都承認,冰箱越大或越多,裝的東西也只會越多。但是越買越多,直到冰箱都塞滿,並不只是滿足自己愛購物的慾望,也不只是生性節儉而已,背後有其他原因。一個原因是,現在食物生產和銷售的方式都因為有冷藏設備,變得和過去不同。新鮮的麵包,即時冷凍可以保持新鮮存放較久。有越來越多從遙遠地區來的食物,國外進口的魚肉或蝦,運送時就需要冷凍,所以買回來吃不完也可先冰起來。無論水果或是魚肉購買量較多,價格也會比較便宜,所以即便吃不了那麼多,也會買起來冰。

若隨時可決定煮不煮飯,任何時間都可以外食的家庭,冰箱內的魚肉青菜多寡影響不大。但是若家裡每天需要煮飯,隨時可能會出現客人,負責煮飯的人就會讓冰箱永遠都有足夠的食物。有些負責煮食的媽媽,只要看到家裡沒有魚,會買魚回來冰,缺青菜會先補齊,讓冰箱永遠都有足夠多的食物可以煮出一桌的菜。另外一種是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的人,一星期可能只買一次菜,也會一次買很多放在冰箱裡。

你們知道嗎?環保冰箱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發明,只是需要比較多電力的壓縮是冰箱,更早變成大量生產,直接進入一班家庭的電器。環保的吸收式冷藏技術還是近代最著名的科學家Einstein和他的學生朋友Szilard一起發明,拿到專利的。但是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製作出省電的冰箱?為什麼現在大部分人都使用壓縮式冰箱?

在家用電冰箱發明之前,既有的冷藏系統很難進入家庭,因為壓縮機很大、很吵、有油味,而且最主要是所使用的冷媒有毒,若不小心外洩,對人體有害。所以在1920年代就有不少公司投資開發家庭式的冰箱,不多久之後就有兩種冰箱在市面上競爭。一種是壓縮式冰箱,耗電而且很有噪音;另一種是吸收式冰箱,使用瓦斯但較安靜,後者就是現在省電冰箱的原型。為何耗電的冰箱勝出?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生產壓縮式冰箱的美國通用公司,其母公司旗下另有電力公司,所以他們在推動家庭和廚房電器化的同時,也鼓勵用電。反觀,另外一邊的吸收式冰箱和瓦斯公司比較保守,資金也較少,不熟悉廣告策略。雖然兩台冰箱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開始在美國上市,但是沒幾年以後,市面上就剩下耗電的壓縮式冰箱。由Einstein和Szilard發明的吸收式冷藏系統後來只用在工業上,尤其是核能發電站一定需要這套冷卻設備。差不多十多年前,因為大家對環境保護觀念漸漸形成,才開始又有科學家將他們發明的這套吸收式冷藏系統改進,用來做家用冰箱,主要是這種改良過的吸收式冰箱不需要插電,只要有太陽能就可運作,可以隨意移動,相當方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項新科技的好壞,是否能夠普及,有部分取決於社會大眾是否接受,是不是合乎使用習慣;此外,製造過程需要的資金和商業競爭,也會影響一項產品是不是能在市場上成功。


參考書目:

楊信男、蕭如珀,[物理史] 愛因斯坦-西拉德冰箱的專利核准了,科學Online 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74592

羅志誠,為什麼環保冰箱不容易走進家庭,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27Z.htm

陳柔縉,2007,囍事台灣。台北:東觀國際。

王志弘,2016,〈家用電冰箱:女性家務網絡的微領域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7: 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