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02, 2021

071 布袋戲為何叫布袋戲?



很早以前的人就利用人偶來演戲說故事。台灣過去除了用單手表演的布袋戲,還有用線控制的魁儡戲,也有皮猴戲。但現在布袋戲應該算是大家最常看到,也最有印象的傳統戲劇。台灣布袋戲分很多派別,和其他傳統技藝一樣,大部分的戲團都是家族傳承和家族經營。在台灣有關布袋戲的資料很多,在此我說一些整理出來的故事給大家聽,今天要談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和政治的關係以及布袋戲特別的地方。

布袋戲為什麼叫做布袋戲?我過去都以為是因為就像一個袋子套在手上,所以叫布袋戲,但是還有別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布袋是裝人偶的袋子,所以布袋戲過去也叫做擔子戲,就是將人偶都裝在一起,四處去表演。另外一種說法是演戲時,演戲師傅會將用過的戲偶丟進掛在戲台下的袋子裡 ,所以叫做「布袋戲」。布袋戲過去也叫做「籠底戲」,意即這些戲是放在戲籠底下,只有家裡的人才能學,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故事。

雖然說布袋戲和大部分的戲偶都是從泉州來的,但是台灣有三個布袋戲的來源,和漢移民從哪裡來有關係。泉州派,他們用南管音樂,這種音樂適合文戲,大部分是在台北和鹿港演。潮州派在雲林,歌調比較高。漳州調使用北管音樂,武打戲較多,以台南,台中,彰化為主。過去文戲不少,但是後來大家就比較愛打打殺殺的戲,北管樂熱鬧的武戲就變成主要的戲劇。

傳說中布袋戲在南部有五大柱:虎尾「五洲園」黃海岱、西螺「新興閣」的鍾任祥、台南關廟「玉泉閣」的仙仔師黃添泉、台南麻豆「錦花閣」的田仔師胡金柱和屏東東港「復興閣」盧崇義。各別擅長的戲曲都不同。北部地區的布袋戲班比較傳統,堅持用古早的方法來表演,像「小西園」、「亦宛然」與「真西園」。

後來日本政府的「皇民化運動」讓布袋戲不能再演原來的傳統戲劇,改用日語、日本戲偶和音樂演皇民劇,如《鞍馬天狗》、《黃門水戶》這種宣傳皇民化思想的戲劇。在這個年代,日本政府也將台灣最好的布袋戲師傅聚集一起,組成「移動藝能奉公會」,特別為軍人和政治宣傳演出。也因為這樣,反而讓這些師傅有機會交流音樂,舞台,技術,互相學習,這對後來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有不小的影響。

戰爭結束以後,臺灣布袋戲又開始流行,那個時候有內台戲與外台戲這兩種。內台戲是戲院演出的商業戲,外台戲是在廟口拜拜時演的戲場。內台戲是觀眾買票入場去看,觀眾很多的布袋戲團一齣戲可以演很多個月,我記得在第50集的阿公說他們讀中學的時候,都跑去看布袋戲,那個時候的布袋戲是像連續劇,同一個故事一直編一直演下去。大家愛看的布袋戲團一演就是好幾個月,而且戲園的老闆都會搶著來和他們安排演出時間和簽約。

這個時候的國民政府也要求要編一些戲做政治宣傳,像為反攻大陸,還是反對共產黨編出來的戲有《女匪幹》、《起義在三更》等。在1962年,李天祿的「三國志」在台灣電視公司放送,這是布袋戲第一次在電視演出,但是因為配的是華語口白,並沒有真正很多人看。

同樣那個時候,布袋戲因為新的音樂,新的技術出現,改變很多。金光戲開始流行,金光戲和過去的布袋戲不一樣,戲台上會放乾冰,會聽到爆炸的配音、後面的布景變成會轉,音樂也變成很多國外的流行歌曲,還有不同顏色的電火。但是為何叫做「金光戲」?除了舞台上金光閃閃以外,有人說是因為在古書戲裏頭功夫練到最高境界為金剛不壞之身,而黃俊卿將這種功夫說成是金光罩體,若練成「仙覺」便有金光罩體。因為金光罩體的功夫,所以叫做金光戲。

這種金光戲改變的不是戲台而已,他的的戲偶由原本的一尺二變成三尺三。

雖然一開始傳統布袋戲師傅都認為金光戲不夠格,不是真正傳統藝術的布袋戲,但是因為觀眾喜愛,所以演金光戲的戲團也變多。

台灣布袋戲最紅的時候是1970年代,黃俊雄將改良過的金光布袋戲搬到電視台演,他的《雲洲大儒俠》因音樂新,加上劇情與特技效果都真特別,所以很紅。那個時候,只要時間一到,差不多大小漢都守在電視前看史艷文。

黃俊雄的布袋戲特別的不僅是戲裏頭的特技,他的戲裏頭的故事和人物已經和過去傳統的戲劇不一樣,而且反映當時台灣社會,這齣戲到今天對台灣文化的影響還很大。像一直想要將他老母的骨頭送去安葬的孝女白琴,和她唱的歌都變成後來變成台灣喪禮裏頭的一部分。而且孝女白琴這首歌原本是外國歌,歌詞是黃俊雄重寫的。他創造的人物,藏鏡人,怪老子,哈買二齒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記得,也還在說。過去戒嚴時都不用替換的國民大表就被叫做怪老子,現在若再說一些政治事件背後的操作就會說有藏鏡人。那個時候的新的流行歌也要配合布袋戲的演出才會紅

雲州大儒俠前後四年,一共演583集。但是1974年,國民政府用「推行國語」及「妨害農民工人正常作息」作理由,禁止雲州大儒俠與所有的電視台的布袋戲演出。雖然電視布袋戲被禁演,但對內外台布袋戲還是繼續演,後來是因為其他的娛樂媒體出現,所以布袋戲的觀眾才越來越少。

觀眾變少,但是布袋戲師傅像李天祿,從1980年袋開始帶師仔,教布袋戲。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國人來台灣向李天祿學習布袋戲五年。學後,他又回去法國成立「小宛然」劇團,這讓李天祿有機會去法國表演和開課,也讓台灣人重新重視布袋戲。後來台北市平等國小也請李天祿去教學校的老師和小孩演布袋戲。這個國小孩子組成的巧宛然劇團,一直到現在都繼續在演出。這個台北市的第一個小孩布袋戲團已經三十多歲了。

同樣在1980年代雖然電視又能演布袋戲,但是因為和國外影片和其他節目競爭布袋戲已經沒有觀眾了。就因為這樣,黃俊雄的兩個兒子,黃文擇與黃強華就換去做錄影帶。他們「霹靂」布袋戲,一集約有一百萬人固定會去租來看,佔當時全台灣錄影帶市場的10%,是很驚人的數量。霹靂布袋戲在1993年成立自己的電視台,將原本租人看影片在自己的電視台放送,而且也開始拍電影。其中最出名的就是2000年的電影「聖石傳說」,那片不但在台灣紅,也外銷到國外,讓外國人看到台灣新型的布袋戲長什麼樣。聖石傳說這齣電影出來的時候,還有出電動,這種技術和規模到現在都沒人可以比。

台灣有很多間布袋戲的博物館可以去參觀,在大稻埕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在搬家還沒重新開幕,但是在京華城邊的台北偶戲館重新整理過,很適合小朋友。新北市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在虎尾也有雲林布袋戲館。大家有空可以去走走。



參考資料

布袋戲發展史 https://puppetry.moc.gov.tw/home/zh-tw/history

偶戲在台灣 https://opendata.culture.tw/frontsite/puppets#busker

林明德,2013,為台灣偶戲覓尋新路向,美育,191: 66-81

https://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3163_P66-81.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