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06, 2021

073 日治時期的女子教育


這幾十年來,一直在改變的教育和考試方式有可能讓小孩和家長,甚至學校老師都壓力很大。無論這幾年的教育改革好還是不好,但是教育內容,方式和制度確實需要對時代改變。今天想要介紹的是日本時代的女子教育。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時間,日本政府和教育者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如何改變,女學生受教育後,又有什麼改變?

雖然很早外國傳教師就辦理女學校,淡水女學堂和長榮女子學校,但是一直都無法讓台灣人願意將女兒送出門讀書,一直到日本人來時,若不是原住民就是基督教徒的女兒,這些學校招生都很困難。

一開始日本人對台灣女子教育的看法,是男性教育的附屬品之下,可以友也可以沒有。公學校男生不用付學雜費,但是女生要。後來是因為日本國內的教育家開始推廣女子教育,越來越多女性能夠讀書,就開始有人說在台灣也要有女子教育。當時一個理由是日本人認為台灣女性在家裡的勢力很大,他們說原本在學校學到日本禮儀的男性,離開學校以後,很快就變回野蠻的台灣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裡的女性沒有受過教育。

當然,女性教育最主要是從學習國語,也就是日語開始。但是若要讓台灣人將女兒送來學校學日語很困難,一方面日語還沒有那麼重要,另外一方面女孩要出門很難,所以一開始這些學校是用繡花或者做手工藝,人造花,來吸引學生。因為當時台灣人並不認為女子受教育重要,但是他們需要學一些手工藝,裁縫,繡花,才能代表她們的修養和能力。那個時候,日本人為了讓台灣人願意送女兒來學校,還在士林舉辦免費的展覽會,只讓女性進去參觀。他們展覽日本女學生畫的圖,寫的字和作的人造花跟繡花。因為這些作品很漂亮,當時不只小女孩,有些年輕的已經結婚的女性也因為很喜歡這些作品來辦理入學。日本人利用這些工藝課讓女性來學校學日語,為了讓他們同化像日本人。

因此也有人說這些是新娘學校,後來漸漸這些工藝課變少,開始有其他的普通科的課程,但是學國語,和日本人交流還是重點。女子教育除了教日語還要教台灣人變成日本國民。

要培養日本女性國民需要哪些課程?一方面是培養日本女性的插花、音樂、畫圖。另外也有科學知識,理科、地理、歷史,但是和男子學校的學術科目比起來,女子學校培養興趣的時間多很多,鋼琴,聲樂,運動像網球、乒乓,游水還是文學的課很多。

當時雖然有一派的教育家是認為教育就是要讓女性變成能夠經營家庭,變成好的太太,好媳婦和好媽媽,但是也有另外一派叫做解放派,就認為女性教育是讓女性變成一個完整的人,能夠自由戀愛自己決定婚姻,能夠有專業參加家庭以外,社會上的活動,甚至也教他們關心政治,追求男女平等。

無論這些女性受到哪一派教育影響,但是去學校讀書,讓他們有同學,有家庭以外的社交機會和人脈。學校的訓練也讓台灣女性開始對時間有觀念,書裡說最早的時候,上課時間到以前老師都還要去學生家裡帶學生到學校,有的還沒梳頭,還沒換衣服,還沒吃飯。另外,因為台灣女孩關在家裡,很少有集體訓練的經驗 所以學校安排很多活動,像遠足,運動會,一起去神社參拜,都是讓他們認識集體活動 

從1920年代開始台灣看得到的女學生就越來越多了,這也是沒有纏足的一代,出門上學變方便。那個時代女孩要離開家到都市念書,大家會叫他們留學生,全家人都會來送他們,對當時很少出門的女性來說,光坐車到學校就是很大的挑戰。而且有讀書的女生,出了在學校以外,不會離開家裡。就算唸完書,變成教師,也都選在自己家的附近教書。越有錢,有名望的家庭,越不希望他們女兒出外做工作,就算他們有專業,但是都是讓他們結婚就留在家裡。

當然因為高等學校要收費,而且要和日本人競爭,通過入學考試,所以台灣女性要讀到高等女學校比日本人的機會少很多。台灣人比較多的學校是台北第三高女,彰化高女和台南第二高女。那個時候讀書多貴? 台北第三女高一年學費24元,但是他們還要交學生會費,畢業旅行基金,制服、書、工藝課的材料都要錢。但是當時台北市木工一天1.4元,所以能夠去念書的家裏經濟不能太差。

去讀書的不僅家裡要有錢,而且父母還要夠開明,因為去念書,是將女兒送去都市,所以並不是只要地方上有錢的家庭都會送女兒去讀書,當時也有人是因為他媽媽不捨得小孩離開,所以考上卻不能唸。

但是若送女兒去念書的父母,其實不是因為讀書是讓女兒像兒子一樣,可以出頭天。女性的學歷並不是為了未來可以拿到更好的薪水或是對社會的影響力,讀高等學校只是讓女性和他的家庭可以獲得較好的地位,所以讀過書的女兒是用來提升自己和家庭的地位。像有些養父母認為,原來被人看不起的養女,可以因為考進高女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女兒們一起活動。

確實這些學校的老師也都想說他們是在教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尤其會教西方的禮節和社交舞。像他們在學校也會練習西式料理的主食和進食該注意的禮儀,之後還會到台北最有名的鐵道旅館實習。社交禮儀是女子學校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一個從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轉入日本Hiroshima高等女學校的女學生就寫說他在那裏的第一項目考試,就是一小時的用餐禮儀。學校準備飯與湯等,叫他要當場吃給大家看。日本人將台灣人當作生蕃,沒有文化的人,所以也對台灣教育沒什麼期待。但是他就按照在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所習得的規矩,首先座正,拿起筷子,慢慢吃飯,然後喝湯。因為一切都很標準,讓當場的老師都驚訝,原來台灣的教育已經這麼好。從這個例子可見女子教育主要是培養文化習慣,當時不少家庭,為了讓女兒習得日本式的禮儀規矩,特別安排讓女兒住進日本人家庭。

當時也不是每一個入學的學生都會畢業,差不多有三成的學生沒有畢業。家裡有問題是一種,最常見的就是去結婚 除了父母堅持要女兒完成學業才結婚 不然有人來說親事 就會放棄讀書去結婚。但是一畢業就結婚是很平常的事。

當然後來變得不一樣,因為受教育的女性變多,他們也有思考能力。受過教育的女性比較能感受到日本人對台灣人不公平的對待,他們也比較有能力反抗。先前講過的楊千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受過教育也讓台灣女性開始思考台灣人是什麼人!像陳進雖然畫東洋畫,但是她畫的都是台灣的女性和生活。

現在應該沒人認為教育是嫁妝或是培養一個好太太,好媽媽。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會跟著環境和時代改變。從這裡可以看到自過去統治者有自己的教育目標,教育者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家長也有自己的想法,當然他們的影響力不一樣,但是這些人想要達到的目標其實不太一樣,這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還是一樣。除了教育專家和家長,這幾年也開始有人主張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讓小孩可以決定要學什麼,要怎麼學。無論教育改變是好是不好,但是從歷史來看,因為環境在改變,教育就會跟著改變。如何變成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接受或是變成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來受教育,因為小孩越來越少,這些問題會受到更多人的重視。

今天內容主要是參考 洪郁如的書《近代台灣女性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