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08, 2021

074 環境運動的見證者 黑面撓坏


每一年都有不少人會去台南的台江國家公園,去七股鹽山玩。這個地區是這十多年前來才規劃出來的,而且是經過許多環保團體和在地人的爭取才有的結果 而且是因為黑面琵鷺的關係。新聞雖然每一年都會報導多少黑面琵鷺來到這個地方,但是很少說到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才知道這種候鳥的重要,才開始保護這種鳥 我今天來介紹這段歷史

黑面琵鷺為什麼叫做烏面撓坏?其實台語的名字很趣味,烏面是指黑色,撓是動詞,拿東西在水裡畫來畫去, 拿湯匙撓茶的喇拉,坏就是他的嘴。黑面撓坏就是用像飯匙的鳥嘴在水裡喇來喇去。老實說我不知道這個名字是否真的這樣來的,這只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解釋。黑面琵鷺還有其他的台語名字飯匙鳥或者黑面仔。

有一首台語詩就說

「烏面lā pue真gâu飛 飛過山 飛過海 

飛到咱ê曾文溪 thiám-thiám枵枵(iau-iau)歇一下」

這是第一段,這首詩被寫入台語課本裏頭。另外音樂家,音樂教授簡上仁和七股人郭文卿還寫了一首黑面琵鷺的歌。

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黑面琵鷺,但是三十幾年前台灣很少人知道黑面琵鷺。

在台灣發現黑面琵鷺是1863年,發現的人是一個英國的博物學家,也是外交人員,他來台灣就記錄他在淡水看到黑面琵鷺。這種鳥並不是住在台灣,但是每年都會來,他們在冬天十月以後會從北方,韓國或中國東北地區,飛到台南的七股曾文溪口來渡過冬天,然後春天三月的時候才又飛回北方。

台灣人一開始並不知道這是很罕見的鳥。會開始注意這種鳥是在1988年那一年,香港觀鳥會的負責人寫信給台灣的野鳥學會,請台灣幫忙調查黑面琵鷺的數量。結果沒調查不知道,調查後才發現全世界這種鳥有一半以上都會來台灣過冬。所以台南七股沿海這個地方對黑面琵鷺來說很重要,而且隔年的統計,就發現全世界只剩下288隻黑面琵鷺,就是快要絕種了。這裡頭有差不多150隻冬天都在台灣,這讓台灣的環保團體開始注重七股濕地tâm-tē,黑面琵鷺會來的地方。

在1992年因為有民眾找到一之被中槍的黑面琵鷺,這個新聞引起很多社會討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還特別為這件事辦了一個展覽介紹黑面琵鷺。因為這個事件,讓很多其他地方的環保團體都來到七股,想辦法保護這些鳥。同樣在這年也成立台南市野鳥學會。還有,同樣這年,國際保護鳥類總會的執行長也親自來到台南七股了解黑面琵鷺的情況。

但若只有這樣,應該今天的國家公園或者鹽山都還不一定會出現。引起更多在地人也開始關心七股濕地是1993年政府提出濱南工業區的開發案,因為那一年彰濱工業區完工開幕,政府想用同樣填海thiām-hái補地的方式來開發南部地區,地點就選在七股,他們利用台鹽的公有土地和海邊的地來蓋第七座石化中心和煉鋼liān-kǹg工廠。

這讓台南地方上出現兩群人,支持開發案的,和反對濱南工業區的。環保團體當時就要求七股這附近可以變成國家保護區。因為黑面琵鷺中槍事件發生沒多久,所以有差不多一萬人連署要求政府要保護這些鳥,不要再蓋工業區。當地人也開始組織起來和很多環保團體一起到台南縣政府抗議。當時七股這個地方有的是漁業,農業和產鹽,對他們來說開發工業區沒有好處,因為養漁、種田都將遇到工廠搶用水和水汙染的問題,台鹽的員工擔心台鹽土地也會被賣掉,他們會失業,所以基本當地人也反對開發案。

此外,濱南工業區計劃被拿到國際研討會去討論,因為關係到已經快要絕種的黑面琵鷺,所以在1998年全世界有100多個團體連署要求台灣要停止這個開發計畫。現在聽起來不太稀罕,二十多年前台灣無論是政府或者民間團體和國外很少有交流,網路也沒現在方便,所以這件事當時影響很大。

後來政府的態度也轉變,不再堅持設工業區在這裡,但是要怎麼樣讓黑面琵鷺不會絕種呢?環保團體做很多的工作。

一般來說雖然每一種物種族群不太一樣,但是有一個50/500的原則,Franklin說若要防止一個族群在短期內發生近交衰退sue-thè的情形,至少要維持50隻,但是因為圈養koaiⁿ-khí-lâi-chhī的物種會失去2-3%的遺傳變異。所以長期來說一個族群至少要有500隻,才能繼續保存下來。在1989年的調查黑面琵鷺只剩288隻,而且台南七股溼地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是他們冬天能夠找到食物和準備飛回北邊的地方。

所以台灣的鳥會和環保團體做很多工作,他們在當地做環保教育,後來也開發生態觀光,一開始使邀請學生暑假去做環保義工,更培養越來越多的解說員介紹鳥也介紹七股有的動物和植物。2009台江國家公園開幕,這個公園陸域面積約5000 4,905公頃,海域部分差不多3萬4千公頃。在這裡不僅看鳥,會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產業。

但是故事並不是在這裡就結束,台灣人和黑面琵鷺從此一起過幸福過日子。

台江公園對濕地的管理方式,讓當地漁民很不滿,因為管理所已漁民進出很不方便。是一旦魚塭堤防壞掉,要請重機具進去修理或要搭工寮,都要申請,而且過程很複雜。過去水退的時候,魚塭邊的露出泥地,沿海居民常會來這裡撈蛤蠣,撿蚵。自從由國家公園管理以後,只有在每年五月到九月初,才開放登記、進去撈捕。還有其他種種原因,造成後來要規劃七股鹽田濕地時很多漁民抗議。

台江國家公園2011年左右有幾年黑面琵鷺變少,開始往嘉義和高雄去,政府認為是因為當地漁民不願意保持原來的淺坪養魚的方式,讓黑面琵鷺找不到食物。過去從4月到10月,是漁民傳統上粗放淺坪養殖虱目魚的期間;從10月到次年的4月,是黑面琵鷺在魚塭收成水位降下後,能夠吃魚塭底層.留下的小尾的蝦或魚。所以人用半年,鳥用半年。淺坪養魚比較不會破壞環境,但是挖深池養的虱目魚產量比較多,魚也比較不生病,另外因為價錢關係挖深可以養石斑,不然養文蛤。為了讓漁民願意繼續淺坪養虱目魚,政府還特別開發黑琵牌的虱目魚罐頭,在台南當地加工生產。

但是環保團體說,政府不能將黑面琵鷺減少的責任都推給漁民,在還沒有國家公園以前,當地就魚塭有不少深池養魚,而且這些鳥不可能只靠魚塭底的魚就吃得飽,因為魚塭並沒有那麼多。

無論如何今年世界黑面琵鷺的最新統計,黑面琵鷺總數第一次超過5000隻,其中台灣有3000隻,大約占6成。這個成果,台灣有很大的貢獻。

設一個國家保育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台灣這麼小,每一塊地的利用和開發背後都有不同的理念和目標。當年全台灣有三十多個環保團體再加上七股在地人的抗議和規劃,才有今天的國家公園。也因為國際組織關心黑面琵鷺,讓台灣,尤其台南發展出很多在地的環保團體,也這樣全世界都看得到台灣人如何保育黑面琵鷺,讓原來即將絕種的鳥類又逐年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