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9, 2021

080 MIT的襪子來自彰化社頭鄉



你知道自己穿襪子哪裡做的嗎? 

台灣的襪子品質很好,賣到全世界,過去生意好的時候,一年最高曾有100億的產值。台灣的襪子有八成都在彰化的社頭鄉做出來的。到現在全台灣每五雙襪子,就有4雙是社頭做的。一直到今天社頭鄉三萬人當中,大約有一萬人是靠織襪過日子。社頭是什麼地方?為什麼做襪子有辦法做到讓全世界都買台灣做的襪子?今天來說台灣襪子工廠和社頭這個地方。


台灣的第一間襪子工廠是1912年設在北投。日本時代用手搖式的織襪機器,一個人一天最多可能打60雙,5打的襪子。按照日本政府的統計,那時全台只有17家襪子工廠,而且都在北部。因為一人顧一台機器,產量不多。

鄭岑及鄭學兩個父子,原來有一間襪子工廠在新竹,後來戰爭時為了躲空襲,就從從新竹遷到社頭鄉。戰爭以後他們又開始做襪子,工廠改名為「勝利織襪廠」,社頭的織襪工業從這裡開始發展。雖然後來有半自動的機器出現,鄭姓父子倆還從上海買更多機器,因為做襪子需要很多人工,他請的員工也越來越多,原本務農的社頭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做襪子。

1940年代到1950年代的社頭鄉,有大約50間工廠和上千台的手搖式織襪機器。因為機器很好操作,工資卻不高,所以很多工人是女性,來工廠織襪的女性分兩種,來打工賺零用錢的媽媽,不然就是來學技術的未婚女性。當時社頭每月生產襪子五萬打,一半賣到台北。

後來社頭的蕭家投資許多錢開了大同實業,他們進口半自動與全自動織襪機台,一貫作業的生產,規模很大,有200台機檯,員工2000-3000人。那個時候大同實業還是全國第四大的紡織工廠,但是後來經營不好,就停工關閉。

原來在大同實業裏頭工作的師傅,因為已經學會織襪,所以就開始自己買機器,較沒錢的還可以買舊的機台,自己開工廠,自己生產。這讓社頭在1970年代開始出現很多家小工廠。所以過去就有人說社頭「三多」:芭樂很多、襪子很多、董事長也很多。如果在社頭倒了一根電線桿去壓到人,那個人一定就是一個「董仔」。因為過去最多的時候,社頭大大小小織襪廠和代工廠有300多家,因為自己就是負責人,所以名片上都印董事長,去哪都可聽到人在叫「董仔!」。

這群本來在襪子工廠工作的師傅,出去自己當頭家,更努力接訂單。很多家庭是家裡夫妻兩個人,做司機送貨、當會計記帳、管理倉庫,顧機台,全部自己來。因為織襪機台要開機很困難,所以最好要保持一直在運作,在動,就要沒日沒夜的生產。白天太太看守機台,晚上丈夫顧機台。社頭鄉的人笑說:「那時候生意好的時候,社頭人是『有閒做襪仔,沒閒生囝仔』」那個時候,因為利潤高,只需要兩台機台就可以維持一家的開銷。

小規模的工廠就是台灣襪子可以銷世界的原因。因為工廠都不大,所以若訂單大,就要和別人合作,而且所有的工作都分很細,不同家工廠負責的部分不一樣,工廠不做的或者做不完的還可以請家庭代工。

所以社頭的人,不是有工廠,就去工廠讓人請,不然就是在家裡做代工。在那裏每天都看得到「發財車」出出入入,載著許多半成品到家門口,訂好收貨的時間以後,全家大人小孩就開始做了。最簡單的就是翻襪字和包裝,這到現在還是有不少人在做。除了翻襪以外,還有被稱為「車輪頭」和「掃腳底」工作,一個是車襪頭,另一個是縫襪底,但是這都要機器才有辦法,所以這些縫製襪子的工具若不是自己買就是外包的工廠會提供給他們。另外,謝東閔在1970年代提出「客廳即工廠」的政策,讓一般家庭也可以申請工業用電,這個政策也鼓勵社頭人買機台在家制襪產業。

因為當地工作分的很細,而且社頭很多人會這些技術,又是自己當老闆的情形下,成本比別的地方低,做出來的襪子也比較多款。後來台灣土地、工資、成本都漲價,其他縣市的襪子工廠,紛紛遷廠到社頭,因為這有很多小工廠可以幫忙,生產成本較低,讓社頭變成是專門生產襪子的地方。社頭鄉不超過5個人的工廠也越來越多,在1980年代有三成,到1990年代時已經是超過一半。

外銷訂單也不一定是社頭的公司接的,有不少國外訂單是台北貿易公司轉過來,所以這中間也有「仲介」的人,這些人不一定有工廠,主要負責接單和外包。他們會按照國外流行的款式做出樣本,然後去國外展覽找人買,然後接到訂單在請當地的工廠做出來。

在別的國家的襪子工廠,是在一間裏從頭做到尾,包括自己出貨賣出。在社頭有人負責接單,有負責國內國外銷售的公司,有代工廠,還有家庭代工負責包裝。這種方式在過去讓襪子成本較低,可以賣到國外。現在這種合作生產的方式也讓台灣可以接客人訂做的單,然後還能大量生產。因為若是一間工廠從頭做到尾,客製和大量生產只能選一項去做,但是社頭的工廠無論甚麼單都可以接,他們都找得到工廠來承包部分工作。

也因為如此,近10年來,台灣原料價格漲價、人工也變貴,也有襪子工廠去中國設廠,在把那裏更便宜的襪子買回台灣。但是社頭還是有100多間襪子工廠。他們為什麼留在台灣?一個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因為社頭過去那麼多間工廠,發展出很細的功夫,要找到能夠配合的工廠,無論是要印圖,縫珠子,要套別的布,都找得到信任的人手,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做出很多款襪子,這是很難一起搬到國外的生產模式。

現在留下來的襪子工廠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種是剛剛說的,接很多不一樣的訂單,按照人客的要求去做,同一家工廠要生產出很多款產品。另外一種就是用新的技術開發出更高級,更特別的襪子,竹炭襪、果酸襪、醫療襪、慢跑襪,還有人做醫療用的復健襪。為了生存也有些工廠也變成觀光工廠,社頭織襪發展協會還在火車站開了一間織襪文物館用來介紹和紀念社頭的襪子工業。

2019年開始,中美貿易開戰讓很多行業都不好過,但是彰化縣社頭鄉卻在這幾年又開始有新的訂單,尤其世界最大的運動品牌都來台灣問價錢,還又因為疫情,別國的襪子工廠無法運作,社頭的機台都還可以動,所以這一兩年社頭又開始熱鬧起來。最近還看到,做襪子的機台也開始做口罩套,因為利潤比較高。

這種小工廠和家庭代工的方式是過去台灣傳統產業可以和國外競爭的一個重要的模式。這和早期台灣經濟發展的方式有關,很多老闆利用家裏人力,用超過一般工時換來的生意和訂單。這種生產方式的成本低,是因為很多人工都不算在裏頭。經濟不好,外包可以降低成本,這幾年台灣的家庭代工又越來越多,因為疫情有更多工作外包,未來的工作模式會如何發展值得大家思考。

接下來我會說社頭這個地名怎麼來的

聽說四百年前,在中部彰化居住著一群平埔族人,當時她們的部落叫做『大武郡社』。 後來漢人來以後,他們習慣叫平埔族的部落叫做『社』;而『社頭』代表他們的頭目住在這裡。後來漢人與原住民爭地,平埔族人人就遷徙到格瑪蘭又遷徙到埔里居住了。社頭除了襪子之外,芭樂也非常出名。

劉寶齡,1999,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之轉化。《環境與世界》,3,93-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