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01, 2021

081 台灣早餐的演變


台灣人最常在外面吃的一餐是早餐。因為外面買早餐很方便,不僅便宜,省時間,還有很多食物可挑。台灣早餐很豐富,可以吃的東西很多樣。應該不少有年紀的人和我一樣,小時候吃的早餐和現在很不相同。台灣早餐是如何變化? 吃東西的習慣如何改變?這些賣早餐的連鎖店是怎麼來的?

我們先來說一日吃三餐的習慣和早餐從哪裡來?雖然有人說「早上吃得像皇帝、中午像平民、晚上像乞丐」。但是一日吃三餐的習慣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和外國一樣台灣人很早以前一天只吃兩餐,後來才變三餐,現在也有人吃五餐。

在歐洲的歷史中差不多是三百年前才開始有早餐。他們是以喝熱的飲料,茶、咖啡或者可可當早餐。而且這些飲料,全部都不是歐洲本地生產而是從別的地方買回來。所以剛開始貴族才有辦法喝得起,但是後來就變成歐洲一般人早餐的一部分。

日本人是更晚的時間才開始吃早餐,本來他們的習慣是早上先外出工作,接近中午才吃早餐,然後下午四、五點吃晚餐。其實這和有沒有電燈有關,聽說在日本是一直到點油燈的油變便宜以後,大家才比較晚睡。但是大家的工作時間也變長,為了讓工人能應付更長的工作時間,所以才開始多吃一頓飯。差不多1930年代開始,日本就推廣一天吃三餐,營養才夠。

當然也有中醫師推廣一日吃三餐而且固定時間吃,對身體比較好。但是這幾年這種說法又改變,開始有醫生提倡一日吃兩餐就好。所以過去提倡一天要吃三餐,一個可能就是剛剛說的,為了應付更長的工作時間。另外一點是現代人的生活,無論是上班或者上課的,大家統一時間吃飯,工作時間和上課時間都比較好安排。照理說,和睡眠一樣,每一個人需求不同,吃多少和什麼時候吃並不是都固定一樣。 

台灣在農業社會的時候,常很早就去田裡工作,中午不吃,或是家人會帶點心去給農夫吃,一直到休息才回家吃晚餐。所以是沒有吃中午的習慣,早晚兩餐都吃飯配菜。粥是老人或小孩才吃,因為吃粥很快餓,所以稀飯當早餐是後來才有習慣。

務農的人口變少,大家開始去工廠上班去城裡工作,需要去外面吃早餐的人才變多。一開始是過去賣中午點心的店,開始提早開賣,變成賣早餐。鹹粥、米苔目、肉圓、碗粿、肉粽都有。過去的點心和早餐有一項是現在已經不常看見,就是土豆湯。我在42集說過的永和阿嬤,她來台北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火車站旁邊的點心店賣花生湯。一開始是當點心,後來也有人就吃花生湯當早餐。煮花生湯真需要技術 要先泡,去膜,聽說要先冷凍過才比較快煮。但是現在賣花生湯的店不多,大家都有印象的是「電腦也會選花生」的電視廣告。

另外一種早餐是很早就有的飯糰。將吃的飯包東西捏成一團,應該是很早就想得到的吃法。但是台灣的飯糰和日本不一樣,因為是有加糯米,裏頭還會包很多餡,蘿蔔乾,酸菜,滷蛋,肉鬆,土豆粉,差不多什麼都可以包在裏頭,大部分都還會加一塊油條。

台南的虱目魚粥或是台北大稻埕的古早味肉粥都很有名,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都一樣是一粒粒的,並沒有煮得很爛。因為若是古早就有的店,在過去要去做工或者務農的人只吃粥,肚子很快就餓,所以他們賣的比較像是泡在鹹湯裡頭的飯。

在原來當點心的食物變成早餐的同一個時間,賣燒餅、油條、豆漿的店也開始出現。大家都聽過永和豆漿也看過招牌,但是永和豆漿並不是一間店的名字,是因為在1950年代開始在永和和頂溪地區有很多家賣豆漿的店,所以都叫做永和豆漿。後來是1955年開在中正橋旁的「世界豆漿大王」變很有名,永和豆漿才開始在全國流行起來。

為什麼永和豆漿會流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因為大家愛看美國棒球比賽的轉播。那個時候中華少年棒球隊正紅的時候,大家都擠在電視前面,看少棒在國外的比賽,一看就到天亮。因為當時這間在永和中正橋頭的豆漿店很早開門,別家店都還沒開,他就已經在賣了,所以大家看完野球賽的電視轉播後就一起去永和吃豆漿。因為看野球的人多,吃豆漿的人也越來越多。

還有一種說法是,蓋中正橋的時候,又修又改的工程很多次,工人都在橋邊的豆漿店吃早餐。工程結束以後,這些工人離開,但是都還記得這家豆漿店,所以也有人在自己的故鄉開始賣「永和豆漿」。

雖然賣早餐的豆漿店開店的時間比別人早,但是全台灣第一家開24小時的豆漿店是永和的「世界豆漿大王」,而且豆漿店從原來賣的油條、燒餅和豆漿,還開始賣肉包、蛋餅、鍋貼、饅頭、飯糰等等。變成可以吃早餐也可以吃宵夜的地方。當永和豆漿開始流行以後,就有一個頭腦轉比較快的人,先去註冊永和這個商標,也在士林開一家店。但是一方面這個註冊轉過不少手,另外就是永和是地名,豆漿是一種食物,無法說誰先發明永和豆漿,所以台灣還是四處都看得到永和豆漿的牌子。但是這個商標後來1995年在中國註冊,真的就有限制,在中國永和豆漿這個招牌不是隨便能放的。

說到豆漿,台灣還有鹹豆漿,是我小時候不曾吃過的。其實鹹豆漿也是1950年代就有。鹹豆漿很特別,因為不像甜的豆漿是用喝的,鹹豆漿可以加菜脯、蔥花、小蝦米與油條,吃起來還有點像沒凝固好的豆花。豆漿為什麼會結成豆花?主要是有家醋並加熱。豆漿加熱以後,他的蛋白質nn̄g-pe̍h-chit會改變,又加醋會使豆漿內的蛋白質凝聚一起,變得像豆花。有的鹹豆漿比較水,有的比較像豆花,是因為每一間店的加熱和加酸的比例不一樣。

但是老實說,現在在城市中要買得到燒餅油條的店越來越少。反而賣三明治pháng-kauh或者美國割包的店變多。西方式的早餐雖然從美軍來台灣時就有,但是那個時候不普遍。早餐開始吃麵包或是吐司雖然比較早有,但是在外面可以買得到三明治siok-pháng-kauh是1980年代才有。在1981年台北八德路台灣的第一間「美而美」開幕,這間店的老闆林坤炎,一開始是開小貨車在買,後來生意好才開店。林先生說他看電視的野球比賽,美國人在球場賣hot dogs,他覺得台灣要賣美國割包也可以這樣推廣,所以特別選在都市人最趕時間的早上賣。

後來生意很好,他們家的親朋好友都開始開店賣早餐,漸漸才發展出連鎖或者加盟制度。當然不同品牌的台灣西式早餐店就越來越多,這幾十年來台灣到底開了多少間這種早餐店?差不多上萬家,和開24小時的便利商店有得拚,算起來平均每2千多個人就有一家像「美而美」的早餐店,不管是不是真的叫做「美而美」。

這些早餐店除了賣漢堡、三明治、炸的東西 也賣蛋餅,煎餃,tiánn-pinn-liâm,蘿蔔糕,炒麵,甚至還有賣意麵,賣泡麵的。去這些店買早餐不僅省時,而且也可以現叫現做,可以跟老闆說不要加胡椒或是番茄醬。雖然這種早餐店的店面都不大,但是人很多,老闆記憶都非常好,人客叫什麼,要收多少錢都不會亂掉。

什麼時候吃早餐?早餐吃什麼?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有關,也和醫生和營養師的建議有關。到底一天要吃幾餐?也跟時代在改變。除了正餐以外也有人會吃點心,聽說在科學園區工作的員工,下午都會一起訂點心還是飲料。很多晚上晚睡的人都會吃消夜。我們從過去兩餐變成三餐,不少人固定會在12點吃中午。但是這和工作的方式和學校或是公司的時間安排有關。現在若在家裡工作的人,應該就可以自由選擇什麼時候吃飯?要吃什麼?一天是要吃幾次?完全按照自己或是家人的身體和生活方式來安排,這應該也算是一件好事才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