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3, 2021

087 台灣草蓆兩百年


不知多少人現在家裡還有草蓆?過去夏天一到,就會把草蓆拿出來鋪在床上,睡覺時涼快很多。做草蓆是台灣18世紀就有的技術。台灣做的草蓆和草帽自很早就賣到中國,後來還外銷日本。現在夏天買得到的涼蓆,很多都是進口的。真正台灣做的草蓆很少,若有得買也很貴,因為會做的師傅越來越少,我們今天來說這超過200年歷史的台灣工藝。

在1727年就紀載台灣在大安溪附近有兩個平埔族的女性用大甲藺做籠子、袋子和日常用品,因為這兩個人做出來的東西很好用,其他部落的人也開始學著做。這是最早編蓆草的紀載。差不多三四十年以後,另一個同樣在番社的婦女想到大甲藺草可以曬乾、加工,然後做出草蓆可鋪在地上。因為草蓆很軟又好帶,所以很受到歡迎。這些做出第一張草席的平埔族住在雙簝社,就是現在中西部海岸的大甲、苑裡附近。

大甲草,也叫做蓆草不是四處都有,他是靠水生長,很多野生是在靠海的水窪地方,所以台灣人也將這草叫做鹹草。但是大甲草和生長在別的地方的鹹草不太一樣,大甲草比較有韌性,不容易斷。在日治時期做的調查就發現,最適合編織的鹹草是長在大安溪,也就是大甲及苑裡附近一帶。別的地方也有鹹草,只是比較脆,易斷,性質不太一樣,不適合做草蓆。而且不同季節的蓆草,用途也不一樣,春天的蓆草,莖比較粗也比較長,但是易斷裂,只適用在粗製品,價錢比較便宜。秋天的草,莖就比較短也富彈性,適合編織較高級的東西,價格較貴。冬天的草較細較短,僅適合編成小物品。

一開始漢人看到時,就稱這種草蓆為「番仔蓆」,後來也開始學習原住民草編的技術,所以編出來的草蓆的變化就越來越多,開始有圖和花紋。這些草蓆是當時中國官員回去中國或是台灣富人要去中國,會帶去贈送親友的禮物。因為漢人也開始編草蓆,他們就想到野生的蓆草不多,摘採也麻煩,就開墾種蓆草,從這個時開始當地草蓆產量變多,大甲草也被人稱為蓆草。

採下的草如何變成草蓆?

蓆草曬乾後先按照長度分類,然後又按照粗細分。析草是將一枝草剝成二三枝。然後先槌過,讓草便軟,接下來要揉,就是拿一把先噴水,用腳夾住一邊,另一邊用手搓揉,這樣裡面白色的部分就會被蓋住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鋪草, 是將草鋪整齊用一個蓆竿夾夾緊,這樣編出來的草蓆才會平整。然後編的時候,還有接草、添草,最後才收邊,做好後還要磨平,草蓆才會光滑。因為這麼麻煩,所以現在一件草蓆才會這麼貴。

若說到草蓆,大家都會知道大甲草蓆、應該也有人聽過大甲帽。但是編織草蓆的技術到底是大甲或者是苑裡開始的?一直到今天還是有爭議。照理說這兩個地方是靠在一起,大安溪的兩邊都有在生產。甚至也有研究說,其實最開始是在苑裡的原住民負責生產,但是大甲的牛墟比較熱鬧,原住民會拿到那裏的市場去賣。大甲人比較有生意頭腦,就將草蓆從大安溪的大安港出口去中國。後來也開始把草蓆賣到台灣其他城市。因為有生意好,所以大甲人也開始做草蓆,一直到1902年的時已經有550戶人家在做草蓆了。 所以草蓆和大甲草編的東西開始大量外銷時,大甲、苑裡,甚至到通霄都有人在生產。

日本人來以後也發現草蓆和大甲草編的手工藝品,他們很喜愛。起初是買草鞋,因為大甲藺編的草鞋能治腳臭,防濕診所以賣得很好。後來真正出口最多的是草帽。大甲草帽怎麼來的?是一個苑裡的婦人發明做出來的。她做這帽子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苑裡的日本官員發現洪鴦的編織技術很好,就要求她試編草帽。另外一種是說洪鴦自己的小孩頭上有皮膚病,常被蚊蟲叮,所以她就想到可以做帽子給小孩帶。無論哪一種原因,編織大甲草的技術因為洪鴦進步很多,她發明很多新的編織方法,也做出許多東西。

洪鴦是19世紀出生的人,有人說是苑裡人,也有人說是通霄人嫁到苑裡,但是他丈夫很早過世,她自己養5個小孩,所以很早就開始編草蓆賺錢。

後來日本政府來以後,發現她的手藝很好,就請她教當地的人編織,她還被請到台北的第三高女當手工藝老師,也四處教學,所以從新竹到台南沿海都有她教過的學生。當時全台灣差不多有十萬女性從事這項手工藝。

在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表揚過的台灣人都是男性,洪鴦是例外。而且不只總督府表揚,而且連日皇太子來台灣的時候還特別送禮給她,她曾有在七年內被公開表揚六次的紀錄,無論是技術發明獎,產業推廣獎,國際貿易獎都有得過。然而,大甲草帽並未替洪鴦賺很多錢,因為他的大兒子早逝,小兒子做生意失敗,最後她也僅靠在公學校教學的薪水生活。

但是靠著大甲蓆和大甲草帽賺大錢的生意人不少。1900年大甲街的副街長朱麗,去日本參加貿易品博覽會,看一看回來就認為應該要將大甲的草蓆和草帽大量出口,所以找地方有錢有名的人幫忙,先設一間商行,也開始指導當地女性編帽子。他們在第一年就送2000頂草帽到基隆港,賣給日本貿易商,「元泰商行」,成為大甲第一家帽行。 後來為了推銷大甲帽還成立「大甲帽蓆同業組合」,全面負責帽蓆的生產和銷路。

大甲的草蓆和草帽連續在日本的展覽會得獎,越來越出名,所以只要附近生產的草帽都稱為大甲帽。這還因為山線鐵路通車,大甲變成一個大型的轉運站,草蓆和草帽的通路就越多,生產的人也越多。因為這樣大家記得的草蓆是大甲做的比較有名。到1929年,台灣草帽的產量已經是全世界產量的六成,很驚人的產量,這是因為大甲草的農作產量穩定,編草的技術和工夫變好,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所以外銷量最高曾有一年一千六百多萬頂的草帽。大甲草帽的出口僅次米、糖、茶、樟腦,這些台灣重要的出口物。總督府甚至特別為草帽定一條《台灣帽子檢查規則》,設立出口貿易標準及如何檢查帽子的生產品質。

那個年代因為編草蓆、草帽收入比做農更好,還有人說過,生女比生男好,因為家裡只要有一個會做帽子的女性就能養活全家,也因為如此,當時這些做大甲蓆,大甲帽的地區,負責養家的人大多是女性。生意好到連男性也會來幫忙。

但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地經濟都不景氣,也因為通路受到限制,國際航線斷絕,無法外銷,產量只能縮減。戰爭後那幾年,其實又恢復貿易,除了賣到日本也賣到中國,生意又變好,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國民政府來台以後開始管制所有的進出口,尤其和日本和中國的生意都受到影響。

但是生意人也很聰明,因為他們又發揮過去在一起做生意的精神。有一次政府官員想到用蓆草編一個中國地圖送給蔣中正,這些業者開會後設計了一副地圖,特別請三個最優秀的女工下去做。這項禮物公開以後,很多官員看到都很喜歡,就又開始補助大甲蓆的製作和廣告,國內的銷量增加。另外是苗栗的婦聯會的理事有一次遇到宋美齡就建議說,因為草帽生意不好,苑裡家庭收入受到影響,若能讓全省童子軍都戴草帽,應該有幫助。雖然草帽的價錢很便宜,但是因為量大,所以因為這方法,生意也又增加。1960年代又遇到日本景氣變好,大甲蓆和大甲帽的外銷量又增加,靠這個產業生活的人也又增加。很可惜是因為手工變貴,願意學的人變少,漸漸大甲草編的東西就變少,會這項手工藝的人也減少。

張仲堅,台灣帽蓆產業概說,台灣文獻61(2):320-368.

王振勳,日治時期苑裡通霄地區藺草帽蓆產銷與當地社會變遷,人文暨社會學刊,1(2): 1-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