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11, 2022

149 聽眾時間:台語文和台灣歷史


過去一年內有不少人留言給我,也有人寫信和我討論一些節目問題,大部分和台語有關,也有小部分和歷史有關。這兩項都不是我的本行,不過因為製作台灣人台灣事這個節目 我開始學寫台文,開始認識一些台灣的故事,這集我來說一些心得和感想。

製作podcast節目到現在我有很多心得,無論是怎麼宣傳節目,怎麼準備錄音,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很多很多。不過這集主要針對最多人和我說到的兩個項目,台語文和台灣歷史,來說我的經驗和想法。

我本來就知道我的台語不太好,就是平常時在家裡說的台語,所以一開始就知道這不是一個教台語的節目。不過我開始錄音以後才發現,有很多詞彙我根本不知道台語怎麼說。更糟糕的是,我還會常常說錯,我很感謝一直都有聽眾提醒我,一直到有台語老師跟我說,我若學寫台文就可以解決這些台語問題。 

為了可以說比較正確的台語,能夠查辭典,我開始學台文。不過我和很多人一樣,一開始看到這麼多套寫法覺得很複雜。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寫法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想說,從這裡可以確定,從很早就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方法 想要教台文。無論是過去的傳教師,還是蔡培火,或者戰後,編彙音寶鑑的沈富進,編台華雙語辭典的楊清轟,還有很多很多其他老師都在做這些事工,在找一套寫台文的方式,來傳承台語。

應該有不少人想知道我為什麼寫白話字?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學白話字對我來說比較簡單,因為若寫漢字,要寫哪一個漢字反而是一個問題。反過來說,很多台文漢字看到了,也不知道怎麼讀才對。白話字不同的是說和寫比較一致,若會講,要寫要讀就很簡單。另外一個原因是我想要看教會公報。這份報紙雖然說是寫教會的事情,不過還是有記載一些新聞和日常的議題,是一份重要的歷史資料。它比《台灣日日新報》早十一年出版,第一份台灣府城教會報就要滿140年了。

當然我也知道白話字不是教育部通過的台文寫法,所以我現在為了看其他的台文書和寫出更多人看得懂的台文,也繼續在學習其他台文的寫法。我認為現在可以讓每一個人選擇適合自己的寫法,讓更多聽得懂,會講的人,願意去學一套文字系統將這個語言傳下去,任何寫法都值得推廣。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台語可以保存下來,像大家已經聽得懂的人,要來學說,或者學寫都很快才對。

另外就是語言是活的,它會跟著社會變化。台語文也還在發展,現在正在使用這個語言的人,無論是你還是我都在參與開發台語文的過程,有很多新的物件,新的現象都需要有一個台語的稱呼,需要有人替他找到適當的名詞。然後也需要更多人使用這些新的詞彙。有人在使用的詞彙和說法,才是有社會性,有社會基礎的語言。

老實說我做這個節目之前沒想過台語是這麼少人聽得懂,或者願意聽的語言。去年政府的統計,全台灣平常主要說台語的人口只剩3成。越年輕的是越少人會。曾有一個留話給我的聽眾說,她在美國長大,在家裡和父母說台語,所以她很歡喜有這個節目讓她用台語了解台灣。老實說我原本以為住在國外的台灣人,比較有可能將母語傳下來。就像我說過的巴西移民的後代還會說母語。不過我發現在海外台語也是漸漸不見,只是速度較慢而以。我認識不少現在三十多歲,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人,都會說很好的台語。不過若是20歲以下的年輕小孩,不少都只會說華語。過去海外的長老教會的台語禮拜比華語禮拜更多場,現在台語禮拜也越來越少,因為參加的人數是越來越少。

另外是我這次去南靖糖廠訪問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會說台語的人,也會一直和我說華語。有的人我聽得出來他是台語人,所以我就從頭到尾和他講台語,不過他也是從頭到尾和我講華語,這個情形很有趣。我在生活中並不會堅持一定說台語,大部分的時間我會配合和我說話的人,除非我想要特別用一種語言跟他說話,一般時我會想說對方對是想要用某一個語言和我說話,無論原因是什麼。不過有時,我知道對方的台語明明比華語更流利,我會繼續和他說台語,等看什麼時他會和我說台語,但也真有人不說台語。最近我才知道原來語言學者有在研究這些現象,一個人在什麼情形下會選擇說一個語言或是換成另外一個語言。台灣還有一個很趣味的現象就是晶晶體,我先前也不知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大概就是同樣一句話裡頭會華語英語混著說。華語和台語有時也是這樣。無論是選擇說哪一個語言,或是台語和其他語言怎麼混合說,這方面的問題應該是許多人都想要了解,希望語言學家可以多做一些這方面的台語研究。未來若有機會我也會和大家介紹目前我看到的一些資料。

有關歷史的部分,我做這個節目才知道原來研究台灣歷史的人並不多。大家也會發現我說很多日本時代發生的事情。日本人來以前的歷史有人在研究,不過比較少,原因應該是資料更少。戰後到現在這段時間的研究是真的很少。我沒受過歷史學的訓練,我能做的是盡量不要傳遞不正確的消息和資料,不過我只能按照找得到的資料來判斷是否正確,所以過去的歷史真的需要更多人討論。希望這個節目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關心過去和現在的台灣,在未來有更多人會去研究和討論台灣曾發生過的事情和變化。

在看台灣的歷史的時候,我有一些心得要來跟大家說。

一個是,原來台灣從過去到現在都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麼封閉。其實台灣和外國有很多的交流和牽連,就算台灣人不出去,也有很多人來到這個地方。和世界的這些交流,在台灣留下很多成果,無論是看得到的建築、食物或是看不到的一些生活習慣和觀念。在台灣說到國際關係常常只看得到中國,至多和日本,和美國,我想這有可能和戰後的政治環境和強調中華文化的教育造成的,不過事實上台灣還有受到其他國家,其他文化的影響。

第二個感想是,原來台灣女性一直都在工作賺錢。我都以為過去的台灣女性都被關在家裡,不必出去賺錢,職業女性是現在才越來越多。不過若看十九世紀在做茶的產業裡,女性的人數不會比男性少,採茶揀茶需要的人工最多,這些都是女性。台灣草蓆、草帽外銷賺很多錢的時候,都是女性在做,可以編草帽的女性一個人就可以養一家人。後來工業區電子工廠的工人,做鳳梨罐頭的工人也都是女性。過去女性結婚後就沒做工作嗎?其實他們只是找在家裡可以做的工作,在家做家庭代工,替人顧小孩的很多,她們也去找可以一邊顧小孩一邊賺錢的臨時工來做。台灣中小企業最多,無論是擺路邊攤的或者開小間工廠或是公司的自營業者,都沒有一個老闆娘不做事的。過去台灣女性不是沒有做工作賺錢,是她們從事的工作都不被當作是真正的工作或者職業。

第三個感想是原住民是台灣的一部分,他們對現在的台灣有很多貢獻,語言和文化影響也很多,不過無論是在日本時代還是戰後的威權時期,他們受到的迫害都比別人都還多。當我開始看台灣故事的時,我才知道我對原住民的文化是完全不熟識的,這麼多族群和語言和歷史文化也不是很簡單就能了解。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裡頭也未曾將這部分的歷史交代清楚。

也因為做這個節目,我才發現過去我使用的語言也是一種看待台灣歷史的方式,而且並不正確。像我在早期的節目裏,曾說過「台灣光復以後」,若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來看,就不應該這樣說才對。這部分我後來也有盡量改過,在此要特別感謝常提醒我的聽眾朋友。

感謝大家聽我說這些。雖然聽眾來來去去,不過很還是有不少忠實的聽眾,因為有你們在聽,就算現在Podcast很競爭,這個節目還是在排行榜上面,一星期兩集總共有8000到10000萬次的收聽,這年來聽眾還是慢慢在增加。未來你們若有想要聽的故事和題目,或者對這個節目有什麼建議也歡迎跟我說,我會盡量配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42 做伙來讀:〈老母的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

今仔日我欲介紹ê是今年發表ê〈老母ê回想:空襲、疏開、228 、白色恐怖kap 424 事件〉,這篇是雅怡老師建議逐个讀ê文章。這篇m̄是詩,無算散文,mā m̄是小說。老師家己寫講,這是伊替民間口述歷史留落來足珍貴ê資料,是伊訪問伊家己ê老母,用in老母ê話寫出來ê家族故事。 ...